回覆列表
  • 1 # 春風化雨198889405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家鄉比較有威望的人,組織起了在一個地方擺上供品,上香燒紙,說叩謝上蒼慶來年風條雨順,五穀豐登。先由長輩叩拜,後按輩分行禮,最後到各自家中拜年問後,吃過飯後看一些活動,舞龍,舞獅高翹和一些民間戲曲等。

  • 2 # 愚人1954

    農村過春節,習俗多多。

    俗語: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吃米飯,過去我們這裡米飯大都是黃小米煮的,家中栽有棗樹的農戶,這天還要給棗樹喂米飯,讓棗樹來年結棗多多。

    過去,過了臘八,農婦就張羅淘麥,磨面(過去用人推磨或牲口拉磨磨滅)。臘月二十三祭灶,這一天,各家都要清掃廚房,灶門口貼灶爺像的揭下來,給灶王爺嘴上抹上糖稀,焚燒灶爺像,讓其上天嘴甜只揀好聽的報告玉帝下情,或有一說,糖稀粘嘴,灶王爺張不開口,就不會向玉帝狀告下民。接著揭鍋清灶,給風箱笈上雞毛。

    祭灶之後,家庭主婦就起麵糊,麵糊起好之後就和麵蒸過年的饃。

    過去蒸過年的饃,一大早就要起來和麵,做饃需要一天。這一天,大人往往把孩子哄出去玩,儘量不讓孩子在家,因孩子嘴無遮攔,好說,恐得罪了家神,蒸饃不光不大。當然,過去生活貧困,蒸白麵饃也只是兩鍋,其餘是做糰子和菜饃。糰子是玉米麵中裹切碎的紅芋塊,菜饃是雜麵皮包乾菜。

    臘月二十七八農家主婦還要過油炸丸子,炸卷煎,炸肉餅,一是人吃,二是給神靈上供。

    臘月三十或臘月二十九(沒三十的年份)中午貼對聯。下午,家庭主婦在家包餃子,家中男丁去上林給故去的先輩送紙錢。晚上在灶門口貼上請來的灶爺像。

    正月初一早起,家庭主婦下餃子,男丁放炮。吃過春節餃子,家庭主婦在當院擺上桌子,桌子上擺上供品,祭天,禱告天爺保佑全年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男丁聚同族人到田野上墳給已故長輩逐墳磕頭拜年,家庭主婦帶著孩子到各家長輩屋中拜年,長輩端出焦葉紅糖招待晚輩,並掏壓歲錢。

    正月初二起走親戚,陸陸續續可走到正月十五。

  • 3 # 使用者2856056411285

    我印象最深的春節習俗就是拜年:從初一天朦朦亮開始先給爺爺奶奶跪拜磕頭後就隨著大人到同家族的長輩家(爺爺的弟兄)拜年,集結一些晚輩到村東同族長輩家(爺爺的堂兄弟)拜年,因不出五服都算作一個大家族,見長輩都要下跪磕頭的。(家家戶戶屋裡地上都鋪些麥秸之類的乾草)上午街上來來往往地拜年的人很多,大人們見面雙手抱拳作揖說些恭喜發財之類的話…小孩子感興趣的就是放鞭炮,我在地上撿了一些沒響的小鞭……

  • 4 # 寒梅映雪

    我們這裡過了冬至就開始準備過年,冬至以後,溫度下降,幾乎每家都要醃一些魚,肉,灌一些香腸,把這些醃好的食物掛在自家的陽臺或院內,曬乾後可以放半年都不會變質,吃起來味香。

    到了臘月初八,會用大米,糯米,紅豆,紅棗,花生仁,黃豆,連子,桂圓等煮臘八粥,既好吃又營養。緊接著,有時間的人家開始做老酵饅頭,就是在和麵時加入酒釀製出的饅頭,吃起來特別香,連饅頭皮吃起來都非常有嚼勁。饅頭裡包的餡品種也很多:有青菜的,蘿蔔絲雪萊的,還有豆沙餡的……有條件的可以自己在家做,也可以帶著自己做的餡到饅頭店去做,要掏加工費。不管是在那裡做,幾乎家家都會做,因為只有做了饅頭才會有年味,日子才會蒸蒸日上,越過越好。

    到了臘月二十三要“祭灶神",以前每家廚房都有大灶,大灶旁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祭灶神這個習俗流傳至今都沒有變,因為這一天是各家各戶送灶神上天的日子。

    到了臘月二十四開始到年三十,每家每戶都會大掃除,我們這裡叫“撣塵”,全家一起動手打掃居室和庭院,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和窗簾,因為塵字與"陳"同音,人們都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都掃出門。

    接下來就到了年三十,這一天最忙,一大早要準備午飯,雞,鴨魚肉一大桌,因為要“燒經祭祖",這是過年最重要的習俗,把做好的飯萊放在桌子上,兩邊點上蠟燭,全家老少都要磕頭拜祖先,然後再燒冥票(紙錢),請各位祖宗回家吃團圓飯,做完這些程式後,才開始吃飯,午飯過後開始貼春聯和福字,貼好之後還要去掃墓。到了晚上,會包上湯圓或餃子,湯圓預示著一家人團團圓圓,而餃子形狀如元寶,預示著招財進寶。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在晚上十二點的時候,家家戶戶開始放鞭炮,俗話說“鞭炮一響,黃金萬兩",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意味著辭舊迎新,寄託著來年紅紅火火……我簡單介紹了我們這裡過春節的風俗,不知道你們那裡過春節都有那些風俗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美國的軍官軍帽要歪戴著,是風俗習慣還是喜歡耍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