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400679244816
-
2 # 槍挑花面
夷陵之戰,張飛沒被暗殺而亡,從江州趕到姊歸,劉備和張飛能水陸並進,攻破陸遜防線嗎?恐怕不行,但劉備也不會敗得那麼慘。主要原因如下:
一、夷陵之戰蜀漢敗的原因主要是:劉備此時已經失去了理智,再也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張飛更不用說了,三人情同手足。劉備此時新得蜀中和漢中,手下精兵良將;也正因為如此,劉備才會輕視陸遜,之後在和東吳打仗後,開始劉備趁勢打贏了幾戰,還殺了一些東吳將領,更加不將陸遜放在眼裡。
最後被陸遜以逸待勞,誘敵深入,拉長戰線,導致糧草難以運轉,兵力分散被陸遜各個擊破,從而全軍覆沒。
所以就算是他有張飛的加入,也是一樣的不把陸遜當回事兒,照樣會犯致命的錯誤。只要他不重視陸遜,那麼他即便有十個張飛,也是於事無補呀!
二、我們再看張飛,瓦口隘之戰,張飛曾利用山地地形把魏國名將張郃打的全軍覆沒,使張郃只帶著十幾個部下狼狽逃脫。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記載: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郃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餘人從間道退,引軍還南鄭。張郃何許人也,可是魏國五子良將之一,用兵向來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安排作戰計劃著稱。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合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連諸葛亮也對其忌憚,這次居然在地形上被張飛算計,可見張飛是很擅長打山地戰的。
假如張飛不死的話,劉備與張飛頭腦清晰,分兵而行,讓張飛依靠地形對陸遜進行有力的軍事牽制,陸遜的計謀十有八九會被張飛識破,那麼蜀國可能就避免了一次慘敗。
-
3 # 你家小鵬哥
阿飛有勇無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再說了倆人在一塊基本都是聽劉備的、還是無法避免、運氣好的話能退到白帝城、總之攻打孫吳還是不看好
-
4 # 夢語獨斷
答案是否定的。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失敗的主意原因是恃強冒進,犯了兵家大忌,深入吳境幾百裡,不仔細考察地形,將軍隊分散展開在二,三百里的崎嶇山道里,要知道蜀軍兵力五萬,吳軍也是五萬,蜀漢兵力並不佔優勢,如此分散兵力,完全是給陸遜各個擊破的機會。連曹丕得知劉備七百里連營後,就對群臣說: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可見劉備此時因為復仇和急於奪取荊襄已經昏了頭腦,完全失去了冷靜,沒有了往昔與曹操爭奪漢中時那種捨我其誰的霸氣。此外天時不利,此時正值盛夏,氣候悶熱,按常規因休兵等秋後再戰,劉備急於求成,又迫於壓力將大軍移囤密林,以防衛炎熱,但卻沒有做好充分的防火措施,最終被陸遜火攻擊破。
而劉備在進攻東吳時,採用的就是水陸兩路大軍齊頭並進,後來一部分水軍交予黃權(牛人一個,據漢中,皆權本謀,帶兵能力應強於張飛)駐紮在江北抵禦曹魏偷襲,一部分水軍由吳班、陳式率領隨大軍征伐,但在進抵猇亭時,由於受到吳軍阻遏,進攻停滯,無法繼續深入,再加上正值酷暑,水軍不勝其苦,不得已舍舟船上岸,這支水軍也就廢了。黃權曾清晰的指出水軍在進攻孫吳時作用很小:
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由此可見,即使張飛沒有被暗殺,率領水軍隨劉備進攻東吳,最終也會是像吳班、陳式一樣被吳軍阻擋在猇亭,舍舟上岸,最後被陸遜一把火擊破。
-
5 # 優秀的米老鼠96
夷陵之戰雖由劉備發動,但卻是關乎吳蜀雙方存亡的關鍵一戰。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傾全國之兵東征,本身具有意氣用事的成分,把意氣用在軍事上屬於有勇無謀,而且用兵之初,水陸並進,進展很快,出巴東,佔秭歸,兵抵夷陵,北進猇亭,合圍夷道。看上去,蜀軍一路勢如破竹,實際上漏洞百出。話分兩頭,再說張飛,張飛得知關羽被害之後,其情緒比劉備還要過激,最終逼出事變,出師未捷身先死。那麼,如果張飛不死,是否能夠改變戰局,使夷陵之戰取得勝利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來指正。
首先,從張飛的態度上來說,他比劉備還要過激,逼使範僵、張達起了殺心,這就說明他為了給關羽報仇,已經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這樣的一種瘋狂的心態,這樣一種極端的情緒,即使上了戰場,會有什麼好的後果呢!只能是使整個戰役徒增一員壞事的武夫而已,不但不會起好的作用,還會使戰爭損失更大。
第二,關羽被害,主因與次因。提到夷陵之戰,就不能不提到一個關鍵人物:關羽。關羽是如何被害的?是被東吳偷襲後殺害的。關羽的目空一切、剛愎自用比張飛還要更盛一籌,對下屬非打即罵,實不可取。一些史料上說,關羽集中兵力攻打襄樊,被東吳偷襲,致使走投無路才西撤麥城。這種說法是對的,但這隻能是次要因素。也就是外因。那麼主因也就是內因是什麼呢?關羽即使背腹受敵,也不要緊,還可以撤回江陵或者公安,而致命的是糜芳、傅士仁舉兵反叛降吳。這一下,關羽徹底眾叛親離,沒有了退路。關羽逼反糜芳、傅士仁的經過,這裡不再贅述。這種情況與張飛逼反範僵、張達又是何其的相似!所以想想看,這種毫無謀略、又不理智的武夫又怎麼能打勝仗呢?夷陵之戰多了張飛,反倒會壞事!可見,劉備、關羽、張飛都是容易感情用事的人,這一點極其危險。夷陵之戰失敗則不足為奇。
第三,夷陵之戰的致敗點。夷陵之戰是關乎蜀漢存亡的大戰,劉備兵抵猇亭後,只顧圍住夷道,企圖圍點打援。但殊不知陸遜更盛一籌,他知道夷道城堅糧足,一時半會劉備攻不下來,所以下令主力部隊不南援夷道,相反直插劉備軍的側後,佔領江防要地,迫使劉備撤圍回援。夷道之圍不救自解。吳蜀之戰持久,劉備讓水軍上岸,又給了陸遜破蜀良機。吳軍直插敵後,攻克秭歸,切斷劉備的歸路,大火只要一起,劉備必然束手就擒。吳軍水軍乘蜀軍水軍上岸之際截江攻打,迫使北岸黃權成為甕中之鱉,只有降曹一條路可走。由此可見,陸遜做事穩準狠,理智又有謀略,步驟清晰明確,豈是蜀漢多一個莽撞的張飛就能扭轉戰局的呢!
-
6 # 音樂小妖
夷陵之戰作為三國時期一次著名的戰役,這次戰役中劉備大軍被陸遜打得潰敗。究其原因,主要是劉備急於進攻。在沒有制定好作戰策略的情況下,以為率領數量足夠多軍隊就能攻無不克。
實際上劉備大軍前期確實打得東吳軍隊不斷敗退,打到夷道城就無法繼續推進了。這個地方是陸遜精心挑選用於防範蜀軍來襲的防禦駐地,在呂蒙襲擊荊州的時候,陸遜就率軍佔領了這裡。一方面是為了截斷關羽的退路,另一方面,陸遜佔領這裡之後就開始修築防禦工事,把這裡當作了一個重要戰略防禦地點。
劉備大軍本來可以水陸並進,這樣縱使步兵在夷道城被阻,水軍也能繼續向東吳進軍。只不過因為張飛被暗殺而亡,所以就沒有第二個人進行協同作戰。假如張飛沒被暗殺,那麼是否蜀軍就能繞過夷道城繼續進攻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陸遜選擇這裡作為防禦重地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劉備可能會派遣水軍和步兵同時進攻。為了應對兩方面的進攻,陸遜自然考慮到了防禦地的地理優勢。夷陵的長江段水流湍急,如果張飛率領水軍進攻,沒有步兵配合,就會深入敵軍駐地。東吳的水軍實力本來就很強,光依靠水軍進攻難以佔據優勢,所以水軍更多的是配合步兵作戰。
步兵阻擋在夷道城不能前進,水軍也難以繼續孤軍深入,這樣結果還是一樣,蜀軍仍然會被陸遜打敗。從這件事來看,張飛的死並沒有影響到戰局的變化。在劉備率軍出征東吳之前,蜀軍就沒有足夠的優勢獲勝。看似陸遜一開始因為兵力不敵蜀軍,而陷入被動狀況,然而依靠東吳的後援部隊,他只要阻擋蜀軍一段時間,就能完成軍隊集結。一旦東吳軍隊集結完畢,蜀軍在兵力上的優勢就會失去。這樣就更難取勝了,戰爭取勝的關鍵在於速度,劉備大軍被阻擋的時候,就意味著它已經沒有了獲勝的可能。
縱使陸遜不依靠火攻計策大敗蜀軍,只要他將蜀軍阻擋在夷道城足夠長時間,蜀軍就會因為糧草問題而不得不後撤。到時候他再主動追擊,蜀軍自然會被打得潰敗。劉備之所以會輸,另一個原因是其進攻已經被對方提前知曉。關羽被殺,陸遜知道劉備會報復出征東吳,所以提前修築了防禦工事。劉備大軍來襲等同於步入陸遜設好的圈套中。
戰爭的一個制勝因素在於,要出其不意。尤其是蜀軍實力不比東吳強的情況下,劉備還貿然大舉出兵,這樣東吳就能進行合理配置應對蜀軍的進攻。戰爭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改變,縱使某個人沒死,只要他不能幫助那一方獲得更大的優勢,少了他一個並不會對結果造成多大的影響。如果劉備軍獲得了攻城利器,不至於在夷道城被阻擋了那麼久,或許他還不至於輸得那麼快。
回覆列表
順江而下容易,逆江而退困難。即使張飛從江州趕到姊歸,山路崎嶇,天氣炎熱,宜於速戰,如陸遜只守不攻蜀軍基本沒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