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歐洲地域狹小,德法糾纏互推多年,彼此已經不存在什麼太大的漏洞,這是造成一戰與二戰西線攻勢相當接近的原因。但二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雖然戰術上貌似高度一致,但戰略策劃的原則完全不一樣。

    施裡芬的計劃是一部經過兩任指揮官,10多年精密測算得出的方案。同時也是一部大戰略,貫穿的是德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它主要核心是以下幾個原則。

    1.德國必將東西兩面作戰。

    2.東線防守,西線閃電進攻;再回頭收拾東線。

    3.攻擊法國時,右翼集團大兵力迂迴突擊,左翼集團以儘可能少的兵力阻擊。

    4.穿越比利時,出其不意繞攻法國。

    無論是施裡芬的原版計劃,還是小毛奇的修改計劃,最終的核心都逃不過“時間換戰略主動”,需要在俄國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一側大部隊閃電大範圍穿插,給法國人來個旋轉式釜底抽薪。

    曼施坦因在二戰開始提出的進攻法國的計劃,與整個德軍陸軍總部制訂的西線戰略是相違背的,也因此曼施坦因與高層發生衝突,被貶去當了軍長。如果不是發生了計劃洩露事件,曼施坦因的臨時計劃根本不會被拿上來。如果那樣,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接近施裡芬計劃的二戰德軍攻勢。

    德軍原本的計劃與施裡芬計劃高度相似,而且他們認為在西線這種狀態與局面下,是沒有什麼太多的可供改變的地方的,只能從計劃本身的突然性上著手。曼施坦因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不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進攻,是無法改變一切的,謀求裝甲部隊集中突破,用閃擊戰切開法國。

    曼施坦因的戰略如下:

    1.透過盧森堡與比利時,出其不意

    2.透過人人都覺得不能走的阿登山區,造成戰略突然性

    3.攻擊色當的馬奇諾防線延長線,直插大西洋

    4.以坦克部隊以及能快速跟進的機械化步兵為主,打閃擊戰。

    如果說施裡芬計劃是兩翼高低旋轉戰略的話,曼施坦因的打法完全是大範圍對點穿插突破。一個是堂堂之陣,一個是騎兵突擊。

    其實如果是施裡芬計劃原版的話,左右兩翼兵力可以大到1:7,這樣足以推動旋轉軍勢,把法國拉進電風扇裡挨劈。可惜小毛奇不自信的增加了東線兵力,又調整了兩翼兵力構成,比較平均的兵力構成完全失去了施裡芬計劃的靈魂,更夠不成真正的閃擊。

    曼施坦因時代因為蘇德友好互助條約的簽訂,短時間內不存在東線的威脅,閃擊戰理論也已經成熟。

    關鍵是還有個戴高樂寫了本書把法國的國防賣的一乾二淨。實際上曼施坦因遇到的困難比小毛奇少的多,他只是勘測了阿登山口能不能過坦克而已。然後裝甲部隊就一鼓作氣把法國切兩半了。

    旋風大錘與穿甲彈,這就是二者的不同之處。

  • 2 # 戰略論

    二戰德軍對西線實施的“曼施坦因”計劃和一戰時期的施裡芬計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計劃,二者有著根本上的區別。兩者唯一的相同點就是都是旨在於全面徹底的取得對法作戰的勝利。

    施裡芬計劃的戰略意圖是將絕大部分的德軍集中於北翼,即透過比利時攻入法國並一直深入,做一個大規模的深遠迂迴,從北面將整個法軍包圍,在殲滅點北部的法軍後,經巴黎北部繼續挺進,最終將法軍全部壓縮於瑞士邊界,迫其投降。

    而曼施坦因計劃則是將德軍主力尤其是行動迅速的裝甲部隊置於南翼(或者叫中路),從聯軍防禦薄弱的阿登地區突入,進而向北做深遠的迂迴,圍殲在比利時境內的聯軍主力;而德軍在北翼的部隊則是做正面的牽制性進攻,只有在南翼的德軍取得深入突破後才發起正面總攻。在殲滅掉聯軍的北翼軍隊後,德軍再反過來對剩餘的法軍發起總攻。

    就德軍的兵力部署而言兩個計劃也是截然不同的,施裡芬謀求的是從北翼的比利時進行突破,主力也置於北翼,而曼施坦因的謀求的是在南翼(或者中路)的突破,主力也置於南翼。一個是從北向南迂迴,一個是從南向北進攻,所以這也是兩者的根本區別之處。

  • 3 # 小麗實

    熟悉一戰二戰的朋友,估計都知道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是由施裡芬在擔任參謀長期間,德國參謀總部設計的進攻法國的計劃。而二戰德軍所使用的閃擊法國的計劃看起來好像和一戰的施裡芬計劃如出一轍。那麼二戰中德國隊西線的進攻是否是一戰時期施裡芬計劃的翻版?

    德國總參謀部參謀長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來看看這兩個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兩個方案的戰略意圖是什麼,他們所要實現的目的到底是不是相同的。這兩個方案的兵力部署又是咋樣的。

    施裡芬計劃的執行者小毛奇

    首先我們來看看施裡芬計劃,施裡芬計劃將戰場分為了東西兩線。將德軍的精銳部隊放在了西線和英法的戰場,而在東線戰場,德軍卻只是放了十個師左右的防禦力量。因為沙俄部隊多而,落後,部隊集結困難。所以德軍參謀本部預計俄軍需要四到六週才可以集結起來部隊,發起對德國的進攻。而德軍在東線的十個師所需要做的便是聯合奧匈帝國的軍隊將俄軍擋在東普魯士境內。

    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在西線戰場,施裡芬計劃又將的軍分為了左翼和右翼。德軍將主攻方向設在了左翼,主要兵力也集中在了左翼,而右翼部隊則為佯攻部隊。左右翼之間的兵力對比差不多便是1比7。德軍的戰略目標便是在左翼節節抵抗法軍的進攻,而在右翼,迅速打敗比利時,然後朝著法國沿海迅速穿插,最後在北西南三面圍攻巴黎。然後將左翼已經進入的德國境內的法國軍隊前後夾擊,消滅在法國的領土上。然後結束了西線戰事的德國再揮師東進,將沙俄徹底消滅,這就是施裡芬計劃的全部內容了。

    施裡芬計劃

    二戰中德國隊西線的進攻,即曼施坦因方案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這一計劃從一開始就不會面臨著兩線作戰。為什麼呢?因為德國在二戰前就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以說,正是由於這個條約,才造就了曼施坦因計劃的成功。而曼施坦因計劃的內容是咋樣的呢?

    因為沒有東線的壓力,所以曼施坦因計劃得以將全部兵力拉到西線。而即使是在西線,曼施坦因計劃和施裡芬計劃的主攻方向和戰略意圖也是不同的。曼施坦因計劃是將德軍的絕大部分的兵力放在左翼,而右翼的的軍則是佯攻。德軍的目標和二戰所實現的基本相同,即在左翼讓裝甲部隊迅速透過阿登山區,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北迂迴,將英法聯軍的主力包圍在比利時和荷蘭境內消滅,然後再向南進攻。

    曼施坦因計劃

    所以說,施裡芬計劃和二戰時期德國在西線的進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方案,其效果和所需要的力量也是不同的。當然了,要說相同也是有的。就是,兩者都是從借道比利時,繞過了法德邊境防守嚴密的地區。

  • 4 # 飛毛腿154908437

    對這個問題的合適回答應該是“曼施泰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施利芬”這一說法。

    對那段歷史感興趣的人都知道,在曼施泰因計劃浮出水面之前,德陸軍參謀部擬定的作戰方案其實是把施利芬計劃重抄了一遍。大意都是將主力向比利時開進,在這裡擊敗英法援比利時部隊後,再向南打下去。坦白地說,由於此時的德軍掌握了幾件新東西(一支強大的戰術空軍,有限的但卻是集中使用的裝甲部隊,新型的空降戰術),這個作戰方案也有成功的可能。

    曼施泰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明了他反對的原因,不僅僅是反感這種江郎才盡的抄襲,更主要的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抄施利芬計劃是對施利芬計劃內在靈瑰的背叛。

    施利芬計劃精義在於第一打時間差,先全力解決缺乏戰略縱深的法國。第二臨敵先機,算準法軍心理(法軍必然會向法德邊境主動進攻),然後出其不然,借道比利時迂迴。第三調動敵人,機動作戰,力爭打出戰果巨大的坎尼模式。

    在歷史上二戰的那個時期,施利芬計劃己是軍事經典為各國熟知,再加上馬奇諾防線的大致完工。重抄施利芬計劃己經做不到出敵不意。法軍對此早有準備,西線的戰事很有可能重複一戰消耗戰的局面。

    曼施泰因計劃則是以馮.包克部佯裝實施利芬計劃以調動盟軍,而真正的主力馮.龍德施泰德部走比法結合部的天險阿登地區。歷史己經證明了這種修改在新的歷史時期再次做到了出敵意料之外,而且完整的曼施泰因計劃考慮到了及早瓦解法軍在南部的重新佈防,使盟軍無法重現馬恩河奇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然曼施泰因計劃中的裝甲主力在阿登天險地區的秘密透過有著巨大的風險,但合理的冒險是為了避免斯大林攪局這個更大的風險。所以可以說德軍40年的曼施泰因計劃是對施利芬計劃的致敬。

    好的學生都是活學活用,而可以證明這一點的還包括希特勒在44年阿登攻勢中對曼施泰因計劃再次的笨拙的抄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糖值高的人,平時生活中能不能吃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