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石蘊
-
2 # 李建秋的世界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布林戰爭。
這場戰爭,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重創了大英帝國,自布林戰爭以後,大英帝國全面收縮。
起源布林人,實際上就是德華人和荷蘭人在南非的後裔,他們在南非建立了兩個國家,德蘭士瓦和奧蘭治,這兩個國家組成聯盟,而不巧的是,南非剛好發現了金礦,這對大英帝國是一個極大的誘惑,大英帝國非常想得到南非,於是一場衝突發生了
第一次布林戰爭讓大家跌破眼鏡的是,在英軍和布林人的第一次布林戰爭中,大英帝國打的丟人現眼,狼狽不堪。
布龍克霍斯特幹河戰役,布林人伏擊英軍,打死77人,打傷157人,自己僅僅2人陣亡,4人受傷。
在朗峽戰役,布林人阻擊英軍增員,打死93人,打傷133人,俘虜54人,布林人僅僅1人陣亡,5人受傷。
被如此小的國家痛毆,大英帝國在歐洲成了眾列強嘲笑的物件。
第二次布林戰爭塔拉納山戰役
英軍不甘心失敗,援軍一波又一波的到來,然而德蘭士瓦軍隊和奧蘭治聯軍翻越龍山山脈,奇襲英軍駐紮地萊迪史密斯,在塔拉納山戰役大敗英軍,英軍狼狽不堪,損失465人,而布林人僅僅損失了145人。同時另外一隻布林人軍隊切斷了英軍鐵路,包圍了金伯利小鎮,同時使用游擊戰騷擾英軍補給線,導致英軍的補給遲遲跟不上。
科倫索戰役
英軍喬治懷特中將在萊迪史密斯聚集了4000人的部隊向布林人發動猛攻,反被布林人在尼科爾森峽谷擊敗,損失1272人,英軍無奈,只好撤回,布林人把萊迪史密斯團團包圍,英軍不敢突圍,固守待援。
同時,英國發動徵集令,2萬人的南非遠征軍來到南非的開普敦,援救被保衛的金伯利小鎮和萊迪史密斯幾千名英軍。
此時英軍有絕對的兵力優勢和 人數優勢,有各式各樣的先進的大炮,還有三隻騎兵中隊,英軍遠征軍外加當地的殖民地軍以及約翰內斯堡的警察部隊,氣勢洶洶的撲向布林人,企圖解萊迪史密斯之圍,布林人以逸待勞,靈活應對,又一次重創英軍,英軍死亡1139人,失蹤250人,丟失了大量的軍火,而布林人僅僅陣亡8人,負傷30人。
而分兵出去的解金伯利之圍的英軍也損失慘重,損失了2800人,英軍全線崩潰。
英軍的慘敗,震驚了整個英國社會,誰都沒有想到曾經擊敗拿破崙,征服了地球四分之一土地的大英帝國如此不堪一擊,英軍國內進行了緊急徵兵,大英帝國不惜血本也要拿下南非,英軍在南非部署的部隊一度高達40多人,而且使用了各式各樣殘酷的手段,例如為了打擊布林人的游擊戰,殘酷的進行三光政策,在南非到處建立集中營,關押布林人的平民甚至婦孺,大批的布林婦女兒童慘死在集中營。
結局英軍在南非部署的都有33萬人,外加上殖民地的一系列部隊,警察,總人數高達40多萬人,而整個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居民一共加起來不過44萬人,布林人幾乎是全民皆兵。
這場戰爭,布林人總兵力不過8萬人,戰爭帶給布林人七分之一人口的傷亡,集中營關押了四分之一的人口,最後實在寡不敵眾,南非被英國吞併。
但是布林人給予大英帝國極大的打擊,英軍在南非已經耗費了2億2千萬英鎊,大英帝國積累的幾十年的積蓄被揮霍一空,歐洲各大國紛紛表示看不下去了,紛紛調停。
布林戰爭是大英帝國的轉折點,是大英帝國由盛轉衰的標誌,自此大英帝國完全停止擴張,並且開始讓自己的殖民地自治,而同時當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透過這場戰爭看到了大英帝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為什麼後來德華人敢於和大英帝國正面硬碰硬,布林戰爭就是其中原因之一,英華人被迫和宿敵法華人,俄華人談和,成立了協約國,這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小趣事後來帶領英華人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丘吉爾,在這場戰爭中被布林人俘虜。
由於布林人全民皆兵,被德國,瑞士,以及以色列所借鑑,樹立了總體戰和全民皆兵的思想
布林人也發明了現代的游擊戰。
英華人在南非的殘酷政策,導致了臭名昭著的焦土政策和集中營,後來被納粹借鑑。
英國士兵過去一直身著鮮豔的衣服,獨立戰爭是這個打扮
布林戰爭後,一律換成
因為很容易被當成靶子打。
布林戰爭同時也誕生了很多新式戰爭工具,例如說野戰電話,探照燈等等。
-
3 # 吃飯不刷碗1
16世紀的小冰河期。當時的氣候使全球農作物減產,致使當時的明王朝加速了滅亡的時間,使歐美洲等多個國家(地區)同樣發生了動盪,但也因此加速了西方的大航海時代。
其他如蒸汽機的出現,使近代社會的生產力發展超越了之前人類幾千年的生產力水平等等。
-
4 # 歷來現實
大明王朝滅亡前的那一個時間段,人員關係龐雜,龐雜到每一個當事人皆系牽一髮而動全身,每個人都無法洞悉全域性,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每一個人物細微的變化都會牽動全域性,改變歷史。假如大明王朝不裁撤驛站系統,就沒有那個憤憤不平的下崗郵遞員李自成;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如果能夠宰掉投降的張獻忠;洪承疇、孫傳庭如果能夠在李自成退入商洛山之前幹掉他;李自成如果沒有遇到李巖;李巖如果能約束到劉宗敏;劉宗敏如果沒碰上陳圓圓;陳圓圓如果在遇到劉宗敏之前自殺......假如崇禎剝奪陳演、魏藻德和槍手光時亨這哥幾個的發言權,或者就是不聽他們的阻攔,南下避禍;要不乾脆就別自殺,跟李自成面談一下;自殺也不是不行,你把太子先送走......假如吳三桂不認識陳圓圓,或者沒有產生那麼深厚的情誼;假如吳三桂及時懸崖勒馬,與南明響應;造反的時機再提前一點;孫可望與李定國別產生衝突;左良玉如果不擁兵自重;鄭成功攻打南京時再給力一點......
滿清那邊,我就別那麼多假如了,我唯一的念頭就是想穿越回去把范文程幹掉。
上面的每一個人的微小心理變化,都改變了中國的國運。難道我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的只想說明這幫人的能力有多牛叉嗎?
絕不,我想說的是,請你們把投向這盤錯綜複雜的棋局的目光向外看,大航海時代早就開始,歐洲人已踏上了對殖民地的征程,世界將不再是從前你們認知的樣子了,而你們卻兀自“七大恨”、“七十二營”、“五個小朝廷”玩的如此開心吶!話說到這裡算完了嗎?絕不!
什麼明粉清粉、工業革命、現代文明,大家有沒有想過,人類根本就是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之中,創造我們這個虛擬世界的程式設計師只不過抽空點了個外賣的工夫沒搭理我們,然後我們就發展成了現在這樣? -
5 # 以史為鑑
商代。
祭天儀式。
穿著盛大祭天服裝的婦好和商王武丁下令將一隊的長相不同於商人的俘虜全部斬殺,以祭祀祖先和彰顯自己的戰功。
祭臺下的俘虜徒勞的掙扎幾下,就被商人武士麻利的處決了。
俘虜的頭和身體都被整整齊齊的分開擺放好,用於祭祀。
這一幕場景在征戰四方的商王武丁和王后婦好看來,早已經舉行多次,見怪不怪了,整個中原大地,已經沒有敢於和商人作對的部落。
這一隊白膚色的俘虜也不過是某個敢於抵抗商人的部落罷了。
但是,可以說整個商朝,沒有一個人能想到,這支被武丁和婦好祭天的俘虜,就是隸屬於橫掃中亞,已經取代許多當地土著文明的印歐人。
要是中原大地沒有一個完整的核心政權,這支印歐人的軍隊說不定就像征服中亞一樣,征服東亞。現在生活在亞洲大陸上的人種也不會是黃面板、黑頭髮的黃種人了。
這個事件可以說是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後絕對沒有一個當時的人會洞悉區區一場戰爭的結果,會影響一片大陸數千年來的未來。思細級恐啊!
-
6 # 切割地球
其實東漢末年,包括諸葛亮在內,也沒有真正分析出來天下三分的走勢——至少是沒有完全分析出來。我們看到的《隆中對》不是預言,而是一個戰略計劃,而且到最後也沒有完全實現。
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魯肅就已經提出了“榻上策”,指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在這種情況下,魯肅提出了“二分天下”之計:一路向西,滅黃祖、劉表,“竟長江所極”,與曹操實現“南北朝”。要知道當時官渡之戰剛剛結束,袁紹還有繼承人,實力尚強,同時西涼軍勢極強,魯肅眼中就已經只有曹操了,其眼光之毒辣可見一斑。
魯肅的戰略思想在周瑜處得到了昇華,“二分天下”之計最終成形,周瑜將劉璋、張魯、馬超也納入了計劃,而且還提出了“為漢家除殘去穢”的政治口號。這樣的強強聯盟,“二分天下”之計居然也成了夢幻泡影,最終天下居然三分了。
那“隆中對”呢?其實也是一樣。諸葛亮從來不想割據,他要的是“跨有荊、益”,而且相信“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三分”只是過程,“統一”才是目標,然而最終天下三分,你不能真的覺得是諸葛亮預料到了三分局——他預料的未來,遠比這個要宏大。
其實曹操也是一樣,他沒有想到自己一生戰無不勝,卻會在赤壁折戟沉沙。在曹操眼中,早已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了,漢朝馬上會成為魏朝,哪來的三分天下?所以在東漢末年,無論是曹操,還是魯肅/周瑜,又或是諸葛亮,都沒有真正看懂格局。而以上這些英雄,同樣也都沒有完成自己的心願。曹操、諸葛亮沒有統一天下,魯肅/周瑜沒有有二分天下,大家也都是自己心中的失敗者……
-
7 # 伯牙子期
三國太亂了!不到最後,沒人能看透全域性!
三國多少鬼才奇才,誰也沒想到最後會三家歸晉。
當時天下大亂,不少有才之士都出山輔佐心目中的明主,以實現心中的抱負,不讓自己的才華而埋沒。
早期的鬼才郭嘉預言孫策之死,官渡之戰前,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之說,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他也因此成為曹操的心腹謀士。
史書上稱讚郭嘉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後人更有“奉孝不死,孔明不出”之說法,足以看出郭嘉的能力。
諸葛亮預言天下三分,雖然諸葛亮未出茅廬,但他卻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預言了天下三分,並制定了聯劉抗曹的戰略計劃,為一臉懵逼的劉備指明瞭方向。
曹操預言自己和劉備的命運,一代梟雄曹操,堪稱三國綜合實力最強的人物,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絕對算是一位全才。
與劉備相比,曹操的起點較高,成名也比較早。劉備雖自稱漢室後裔,卻與普通人無異,曾靠編草蓆為生。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一直漂泊不定,經常被吊打,不得已而多次投靠他人。
後來,劉備投靠了曹操,儘管他十分狼狽,曹操卻看出劉備絕非池中物,並作出了“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這樣的預言。
多年後,劉備佔據了荊州及川蜀之地,成為與曹操及孫權三分天下,曹操當年的預言得以應驗。
而對全域性看得最透的非水鏡先生司馬徽莫屬,司馬徽才華橫溢,甚至能夠參透天機,為何始終隱藏著呢?
他很可能早就預測到三國最終會是一場空,曹操、劉備及孫權之間相互征伐,最後都成司馬家族的嫁衣,這也是天命。
道法高深的司馬徽,難道真的知道天命難違,故選擇歸隱,這也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也有人說司馬徽最後投靠了曹操,被曹操所重用,但是他在碰見曹操之後沒多久就死了,所以三國紛爭中也就沒有了這位隱士鬼才的身影了。
不過最牛掰的還是司馬懿....
-
8 # 靈光閃現
在這裡我說一個純屬虛構故事。。
唐朝李世民時期,李世民下令兩位著名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推算大唐國運。兩人是師徒關係,兩人合著中國第一部預言奇書《推背圖》。
《推背圖》一共60幅畫像,也就是代表60種預言。推背圖本是推算唐代國運的,可是袁天罡和李淳風卻推算出了唐朝後數千年的歷史。
唐朝李世民之後N年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章時代。朱元章登基後立馬叫某一江湖術士推推自己的背。(想知道那位江湖術士請自己看看《明朝那些事兒》這類書。據說只能推皇帝背才可預測到國運。)
朱元章和朮士關門聊了半天。之後朱先生開始舉行科舉制度再之後朱先生把大量有識之士充軍到廣東省。因為那天之後朱先生明白了唐朝,宋朝,和自己的明朝滅亡都是因為瘟疫。而這些瘟疫是人為的。
當一切條件都具備時,這件事情就會成為事實。
-
9 # 沉墨I方之城
歷史上有很多微小的事件發生,導致了整個人類社會程序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大到當時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洞悉全貌。
造紙術的西傳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可以說是四大發明之首,造紙術的發明,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和文化傳播,甚至是文明的延續。
西漢時期的蔡倫經過多年研究,利用樹皮、草根、破網等原始材料發明了非常廉價的紙張,而這一技術的發明,直接把文化的傳播進行了廣泛性,造紙術在中國文化的傳播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當時的西方,所有的文化成果和書籍幾乎都是使用羊皮進行記載,由於文化記錄載體的昂貴,導致了文化不可能有普及性,絕大多數西方人能說個話,聽懂音就算是知識分子了,當時西方最為流行的《聖經》都是相當規格的貴族才能用羊皮書寫使用。
話說,大唐時期發生一場戰爭,阿拉伯大軍東進入侵西域,大唐朝派遣將軍高仙芝領軍出擊,結果大敗而歸,兩萬大軍死的死,逃的逃,被俘的被俘,將軍高仙芝逃回了長安。
關鍵是這被俘的一批唐朝軍士中,其中有一部分人是隨軍工匠,這些工匠本來只是修理軍士器械的,算是當時的高階科技人才。作為高階工匠,他們不但對軍事器械有熟練的製造和修理技術,更是對早已普及的造紙術有相當的認識。
這批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虜後,前期是作為高階技術人員修理阿拉伯人的器械,當他們看到西方人原始的文書記載工具,知識分子的不屑與技術男的傲嬌就顯現出來了,把中國的造紙術顯擺了出來,這讓阿拉伯人大喜過望,有了廉價的紙張,不但軍事文書和重要檔案可以隨意使用紙張,甚至連搽屁股都可以用紙了。
阿拉伯人首先從東方得到了造紙術,但同時他們在西進歐洲的時候,又把這一技術傳播到了當時算是蠻荒之地的歐洲大陸地區,歐洲得到了造紙術,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把文明延續穩定下來。
火藥的西傳中國四大發明之火藥比造紙術更久遠,早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期間,就已經有了火藥的出現,當時只是民間方士為了製造丹藥利用硝石及各種原材料組合而成。
火藥的發明非常的早,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用於封建迷信使用,煉丹啊,驅邪之類的,甚至在原料採集上,都還是西亞地區供應,在宋朝時期,硝石的進口基本都是從西亞一帶而來,硝石還被阿拉伯人稱之為“中國鹽”。
火藥真正用於軍事行動還是宋朝後期,蒙元初期,宋軍在冷兵器時代無法抵抗強大的蒙古鐵騎,但是華人獨特的聰明智慧發現了煉丹方士使用的火藥產生的獨有的火光和聲音對馬匹有很好的驚嚇作用,於是大量使用火藥,其實前期的火藥使用的對付馬匹的。
火藥自此進入了軍事用途,經過逐漸的改良,慢慢的從針對馬匹發展到直接針對士兵,宋軍對火藥的軍事化應用依然無法改變宋朝被蒙古鐵騎所滅,因為只要有新技術的發明,就一定會有傳播,蒙古人透過俘虜和捕獲宋軍同樣得到了這一先進的軍事紀實,並把他做了改良和發展,並且帶著火器橫掃歐洲,可能大家認為歐洲能使用火藥也是蒙古人傳過去的。
大家想錯了,蒙古橫掃歐洲的時候,每到一地基本都是屠城,歐洲人能活下來就不錯了,怎麼可能還有機會接觸到蒙古大軍的核心軍事技術呢。真正把火藥傳播到歐洲的是印度阿三,印度人別的不發達,宗教是非常發達的,佛教的傳播是印度人對人類做出最大的貢獻,好不好我們不知道,也不敢問,但是在這宗教傳播的過程中,把中國的火藥製造技術學了過去,而且透過大西洋的商貿往來,把火藥傳到了歐洲。
華人發明了火藥,也是最早把火藥應用到了軍事領域,但是真正把火藥進行軍事化規模化的是西方人,那麼華人為什麼停滯了對火藥、火器的軍事化應用呢?這全怪長白山來的那群辮子貨,大明朝的火器應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當歐洲還在使用火炮的時候,大明朝就已經制造出了手槍的雛形——三眼火銃,左輪手槍的祖先。
大清入關後,對於火器的研發不但停滯,甚至是禁止,他們太過相信自己的騎兵和彎刀,再加上大清朝一直延續閉關鎖國的政策,一直沉醉天朝大國的幻夢中,當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端著步槍來敲門的時候,才發現這不咱老祖宗發明的火藥嗎,我們還在做鞭炮準備過年,人家都已經造成子彈了。但是一切都來不及了。
綜上來看,造紙術和火藥的西傳對整個世界格局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影響有多大,簡直不可想象。 -
10 # 班副
1978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建立,此時的阿富汗國內矛盾錯綜複雜,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試圖疏遠蘇聯,接近美國,這使莫斯科感到恐慌。因為阿富汗是一塊重要的戰略要地,一旦倒向美國,勢必影響蘇聯的全球佈局。於是蘇聯決定出兵,在2至3周內全面控制阿富汗,推翻阿富汗阿明政府,使其重新歸為己用。
1979年12月25日,蘇聯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向阿富汗首都喀布林和北部城市巴格蘭空運了5000名士兵和大量的軍事武器。27日,位於喀布林的蘇軍突襲了阿富汗首腦機關、國防部等,將阿富汗總理阿明擊斃,扶持卡爾邁勒上臺並宣稱阿富汗發生政變,邀請蘇軍進入阿富汗境內維持秩序。
28日,早已經集結在蘇阿邊境的蘇軍6個師近8萬人,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鉗形攻勢。東路3個師沿鐵爾梅茲·馬紮裡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個師沿庫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五天後,東西兩路在坎大哈會師,蘇軍完成了對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佔領。
只是當時所有的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次出兵竟然使蘇聯深陷泥潭,揭開了長達十年戰爭的序幕。
蘇聯在一週內就完成了對阿富汗的佔領,其後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反政府武裝為主體的抵抗力量,對阿富汗境內多省的反政府武裝展開全面打擊。反政府武裝則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條件,與蘇軍開展山地游擊戰,雙方你來我往,打得難解難分。至1985年底時,侵阿蘇軍兵力已經達到了12萬人,但仍無法有效的遏制阿富汗地區穩定。
曠日持久、邊打邊談的戰爭使蘇聯在政治、外交、經濟、軍事上承受巨大壓力。蘇阿戰爭歷時十年,造成阿富汗人口130萬人死亡,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成為難民。蘇聯先後投入了150萬軍隊,死亡14490人,傷35478人,失蹤311人,耗資450億盧布。
也許數萬人的傷亡和數百億盧布對於龐大的蘇聯來說不算什麼,但是這場戰爭嚴重影響了蘇聯在全球的佈局,同時遭到了世界各國的抵制,這也是蘇聯解體的一個次要原因。而阿富汗也因這場戰爭,坐實了“帝國墳墓”的名稱。
回覆列表
推測一件事,司馬騰謀劃五十年
司馬騰是誰呢,司馬騰是東海王司馬越親弟弟,和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是堂兄弟關係,往前數兩代,他們的爺爺們並稱司馬八達。司馬騰的哥哥司馬越,更有名,晉末八王之亂,最終的勝利者就是司馬越
在晉末,司馬騰先後擔任過魏郡太守、幷州刺史、鄴城新蔡王等
公元304年,趁著西晉內部空虛,在幷州的匈奴王劉淵反了。他這一反,正式拉開持續近三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序幕,南方東晉、宋、齊、梁、陳,北方五胡十六國、魏、齊、周,三百年間戰亂不斷
在劉淵反的時候,時任幷州刺史的司馬騰不敵,被迫帶著幷州軍民向東撤離。這一轉移,歷史上就多了一支赫赫有名的軍隊,叫乞活軍
為什麼說司馬騰謀劃五十年呢,這涉及到乞活軍中的一員將領,他叫冉良,冉良兒子就是滅後趙平羯胡的冉閔,冉家父子是不是司馬騰後手?當時人不知道,但我們後人讀史,思維發散之下,還真有可能……
在史書中,關於冉良介紹是冉家魏郡內黃人、世代牙門,311年,乞活軍陳午部稱藩石勒,當時服役於陳午部的12歲冉良,被石勒看好,交給侄子石虎當兒子撫養,改名石瞻,328年歿於前後趙交戰,在後趙官職為左積射將軍、西華候。粗看起來,沒啥,可陳午部稱藩,為什麼是冉良成了石虎兒子呢?按道理講,應該是陳午兒子才對,稱藩是要有質子的
所以啊,相比於陳午兒子,冉良才是乞活軍重要人物
冉良到底是誰?結合史書記載,魏郡內黃人,冉家世代牙門,司馬騰也是魏郡人,曾任魏郡太守。因此,冉良很可能是司馬騰兒子
當年幷州撤離,司馬騰預感天下會大亂很久,於是便把五歲的兒子交給至交好友冉家撫養,意圖多一條血脈流傳,也多一份底牌以待天時。司馬騰死後,其麾下的幷州軍民,以及後來的河北、河南等地流民,聯合組建了鬆散的乞活軍為司馬騰報仇,仇報過之後,乞活軍分散四方,而冉良就生活在乞活軍陳午部之中
40年後,時機已至,冉良之子冉閔號召滅胡,建立冉魏,滅後趙平羯胡。試想,冉閔若無背景,如何能聚天下雄兵?
當時估計東晉也知道冉閔背景,所以冉閔在後趙打生打死,也沒派兵援助。畢竟,開創東晉的司馬睿本是司馬越一系,相比於司馬睿子孫,從孫冉閔才是司馬越嫡脈,要是把冉閔給救了,東晉到底算誰的天下?
司馬騰厲害吧,謀劃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