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子霜塵
-
2 # 龍鎮
雍正諸多兄弟中,胤祥最得其心。也只有在胤祥身上,雍正才體現了真正的兄弟之情。雍正即位後,胤祥所得到的,甚至超出了皇弟應該得到的——死後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當然,這個鐵帽子,不是雍正而是乾隆給的。只不過,如果沒有雍正給予胤祥的諸多殊榮,乾隆也不至於無緣無故給一位已故的叔叔如此厚愛。
雍正為何對胤祥這麼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胤祥的母親章常在,和雍正的母親德妃關係很好。章常在死後,德妃便將胤祥帶在身邊撫養。雍正當時還是“四阿哥”胤禛,對這個低眉順眼而且絕無可能與他爭奪皇位的異母弟弟(常在的身份太低,胤祥自然也不作非份之想),還有頗有兄長之情的。
其次是胤祥的為人,也確實是忠厚老實。相比他那些精以骨子裡頭的兄弟們,簡直是濁流中的一股清泉。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第三點——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皇長子胤禔和皇四子胤禛奉命看守。康熙因為胤礽的胡作非為,大受打擊,甚至當著群臣大哭,“至於仆地”。而且下旨:“諸皇子中,如有謀為皇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十月間,皇三子胤祉卻檢舉:皇長子胤禔指使一個叫巴漢格隆的喇嘛施巫術,導致太子胤礽舉止失常。
胤禔平日裡的一些舉動,已經引起了康熙的懷疑。既有胤祉的舉報,康熙便下令徹查。查辦的結果,胤禔被監禁,胤礽被釋放,復立為太子(後來又被廢,實在是個不爭氣的傢伙)。同時被監禁的,還有十三皇子胤祥。
胤祥怎麼被牽扯進來,史料上幾無記載。按理說,胤祉檢舉的僅僅是胤禔,關胤祥什麼事呢?他又不跟胤禔搞在一起。
不管怎麼樣,胤祥這一關,便關了十四年。等到胤禛即位,第一件事便是放他出來,封為怡親王。
這不是很奇怪嗎?當年與胤禔一起看守胤礽的是胤禛。如果胤禔有罪,胤禛即便沒有參與,也難逃干係。為什麼反而他沒有一點事呢?
合理的解釋,是胤祉不僅僅檢舉的胤禔,同時也檢舉了胤禛。就算沒有檢舉胤禛,胤禛也有失察之咎——康熙派兩個兒子同時看守胤礽,本來就是有讓他們互相監視之意。而就在胤禛難以自圓其說之際,胤祥主動出來,為胤禛頂了罪。
胤祥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但是,相比其他兄弟後來的下場,他這十四年的監禁,倒也不算吃虧。
當然,這只是推論。我們只能從常識判斷:從後來雍正父子對胤祥的這種厚待來看,胤祥一定是大大地有恩於雍正,而絕非僅僅是因為當年那點兄弟之情的。
至於真相是不是這樣,不敢肯定。
-
3 # 邁著堅定的步子向前
胤祥為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與雍親王關係最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於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去世,時年四十五歲。雍正帝賜其諡號為賢,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清朝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胤祥在雍正年間位高權重,是雍正帝最寵信的兄弟,為人坦蕩磊落,頗具美名,在當時甚至被稱為“俠王”。
胤祥處事練達,在治理水患和軍事上均有其功,凡有關吏治民生之事知無不言,只不過慎而不宣。他的謙抑為懷,從不誇耀功勞對雍正帝毫無威脅感,加深了雍正帝對他的信任。雍正帝甚至屈尊為其子弘皎與鄂爾泰的侄女做媒。
胤祥在雍正期間被封為怡親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只不過在乾隆期間完善王爵制度的時候把他劃在了鐵帽子王之列。而鐵帽子王這種說法其實是在乾隆以後才流行的,清朝中前期的王爵制度並不規範。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制度才得以完善,乾隆圈定了七位軍工王和一位恩封王,明確了他們世襲罔替的王爵身份。
-
4 # 日小堯茗居
愛新覺羅.胤祥是康熙帝活下來敘齒的第十三皇子,據記載;胤祥出生於一六八六年的四月。
胤祥自幼體弱多病,喪母,由後宮皇后撫養,其中還有四阿哥胤禛,所以十三阿哥胤祥與四阿哥胤禛比較親近。
二月河的作品雖然是一個故事,但是對十三阿哥胤祥描寫的比較詳細,俠肝義膽,嫉惡如仇,是一位帶兵的好材料。
二月河作品裡康熙當著眾人對十三阿哥胤祥說這樣一句話:不要聽那幫小人嚼舌根子,你的母后人品貴重。就是這麼一句話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猜測,有說十三阿哥胤祥的母親是蒙古土謝圖汗的公主,可是查了各種文獻,竟然不是。(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雍正帝即位,在這之前的九王奪嫡的過程中,十三阿哥胤祥堅決的站在雍正帝這一邊,為四阿哥胤禛的登基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雍正帝執政的日子裡,十三阿哥胤祥積極參與了雍正帝新政策的推行,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雍正帝的大政方針,在雍正帝最困難的時候,在朝廷的大是大非面前,胤祥立場堅定,對打擊雍正帝的反對派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應變能力。(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二月河的作品中有鄔思道對十三阿哥胤祥說的這樣一句:大事可成,你便是大功臣一個,少不了你的“鐵帽子王”,多年來看你十三爺俠肝義膽,奉勸你一句:你要拼死辭掉這個鐵帽子王,十三阿哥胤祥不解的問道,為什麼?
鄔思道咔吧咔吧眼睛說;十三爺你想,給你加到鐵帽子王,你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到了加無可加的地步你就離死不遠了!十三阿哥胤祥恍然大悟,所以十三阿哥胤祥在位的時候,這個鐵帽子王他一直不要,拼命的辭了!(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資料顯示,一七三零年五月四日,一代俠王離去了!雍正帝對於怡親王十三阿哥胤祥的死非常非常難過,想到怡親王胤祥活著的時候曾經的忠誠、能力,想到他擔任的各種重要職務,誰來擔當?
十三阿哥胤祥死的時候年齡四十五歲,配享太廟,上諡號“賢”字,爵位由其子繼承王位,後雍正帝出於對十三阿哥胤祥的功績的賞賜,經議政王會議為“世襲罔替”並追封為“鐵帽子王”封號。(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網路等)
-
5 # 英子70531
在回答問題前就問題本身做兩點探討:其一、“鐵帽子王”只是對世襲罔替王爵的俗稱,而並非王位的名稱;其二、胤祥是雍正皇帝繼位後封其為和碩怡親王,在乾隆帝時定王爵世襲罔替,所以並非是其去世後被封鐵帽子王。
首先認識下鐵帽子王:
1、鐵帽子王是清朝的特產,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是指王爵的世襲罔替。由於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的權利和待遇要優厚的多,所以除非功勳卓著者,一般的皇親國戚是無此待遇的。
2、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他們包括: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和慶親王奕劻。
其次來聊聊皇十三子胤祥:
1、我們先來說說一個細節,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會名字避諱是一件關係身家性命的大事,避皇帝的名諱更是如此。康熙皇帝的兒子名字都以胤開頭,在雍正帝胤禛繼位後其諸兄弟全將“胤”字改為“允”字,唯獨的例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胤祥,他是雍正一朝唯一一位不用避諱的皇族。透過這個細節,想必大家可以看出雍正帝與他這個皇弟的關係是有多親密了。
2、愛新覺羅·胤祥是康熙帝玄燁的十三子,是雍正帝胤禛的十三弟。胤禛繼位後即封他為和碩怡親王,命他總理朝政。
最後談一談為何胤祥為何會被封“鐵帽子王”:
1、康熙諸子爭奪皇位時胤祥是胤禛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兩人不僅在政治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審美情趣上也有很多共同之處。故而在雍正帝登基後封他最信賴的兄弟胤祥和碩怡親王,給予他諸多的恩寵和榮耀。
2、此外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屬於功勳卓著的親王,故在乾隆朝獲得王位世襲罔替的許可,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鐵帽子王。
-
6 # 歷史百家爭鳴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有個鐵帽子王制度,指的是他們有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他們不像別的王爺一樣,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代,他們的爵位是世代相傳,永不下降,能獲封這個,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光榮。清朝歷史上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八位是開國時封的,其他四位是在清朝中後期封的。但是,有一位鐵帽子王是在死後被封的,這個鐵帽子王就是胤祥。那麼,胤祥為何去世之後追封鐵帽子王?
胤祥能被追封為鐵帽子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於雍正跟他關係密切,從小時,兩個人就交好,在雍正爭奪皇位時,胤祥就一直站在雍正一邊,還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過,兩個人關係好並不是他封上鐵帽子王的關鍵,關鍵在於雍正上臺以後,胤祥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在處理政務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是個政治能臣,不管在什麼方面都處理得體,而且做什麼都會事必躬親,但最後他積勞成疾,不幸離世。雍正評價他:“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從雍正的評語中可見胤祥的貢獻之大,甚至在胤祥死後,雍正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算是清代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件。
胤祥跟雍正親密的關係,還有他處理政務的功績,胤祥被追封為鐵帽子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而且君臣之間能夠有這樣好的關係,也純屬不易,畢竟伴君如伴虎。
-
7 # 歷史簡單說
清朝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這個鐵帽子王就是他們的後代承襲爵位的時候,是不需要降一等的,也就是所說的世襲罔替。而其中八個是清初開國的時候立下赫赫戰功的,其中六個是親王,兩個是郡王。
另外四個是清朝中後期的,因為這個時期所能立的功勞不能跟清初的相比,所以就顯得更加的不容易,分別是雍正時期的怡親王允祥、咸豐時期的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譞、光緒時期的慶親王奕劻。
那我們來看看允祥為什麼能夠得到如此的殊榮,這個就得允祥的經歷來說起了。允祥原名叫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子,生於康熙二十五年,而雍正帝生於康熙十七年,也就是說雍正比允祥大八歲。
允祥的生母是敬皇貴妃章佳氏,自從康熙三十七年起,康熙帝每次離京,都會帶上允祥,而從允祥在雍正時期能成為雍正帝的最得力的助手來看,說明允祥的能力很強,人際關係也不錯,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一次被廢黜,而允祥也受到了影響,被圈禁了一年。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讓諸皇子用輪班制的方式陪同康熙帝外出,但是允祥卻是例外,康熙帝每次外出,還是帶上允祥。
康熙五十年,允祥的腿上長了毒瘡,四阿哥胤禛為他尋找了很多名醫為其醫治,也正因為允祥生了這樣的病,所以在康熙朝並沒有受到特別的器重,但值得說明的是,允祥並沒有被康熙圈禁十年,那個只是電視劇《康熙王朝》的說法而已。
這個對允祥來說可以算是比較逆境了,但正是這樣的經歷反而磨礪了允祥,使得他在雍正朝有所作為。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帝就晉允祥為和碩怡親王。允祥與雍正帝相人早些年的關係,雖然沒有太多的史料。
但可以肯定的是,兩人的兄弟之情很深,雍正帝在允祥的祭文中提到,允祥的算學還是由雍正帝來教的,兩個人相處的時間算是比較長的,而且每次隨康熙到塞外的時候,兩個人都是形影不離。
允祥的能力確實很強,雍正帝的很多事情都交給了允祥來處理,對於允祥來說,像雍正帝與允祥這種亦君臣,亦兄弟的情況並不多見,也因為允祥身體本來就不好,又加上過於牢累,在雍正七年就病倒了,雍正八年五月,允祥去世,終年只有四十四歲。
可以這樣說,允祥之所以能被追封為鐵帽子王有兩大原因,第一,允祥和雍正帝的關係很好,第二,允祥的能力很強,是雍正帝最得力的助手。
-
8 # 談古論金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胤祥病故,年僅44歲,算得上是英年早逝。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世襲罔替”王爵(俗稱“鐵帽子王”),其中8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他們的始封者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另外4位屬於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後期因為在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我們不難發現,清朝中期受封的鐵帽子王只有怡親王胤祥一人。
(《雍正王朝》中的胤祥劇照)
(《步步驚心》中的胤祥劇照)
以雍正帝對怡親王胤祥的評價為代表的官方話語體系中,胤祥獲封的原因也是因為他的蓋世奇功:
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胤祥)贊襄於密勿之地者,八年有如一日,王之懿德美行,從不欲表著於人,而人亦無從盡知之。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軍功——
雍正七年(1729)六月雍正為了對準噶爾用兵,設立軍需房(一般認為軍機處的前身)。胤祥總覽其事,理財有方,排程得宜,及時有效地保證了轉運軍事供應,特別是數以千萬倆白銀計的軍需財用,均是出自於國庫,沒有向民間另行攤派,“挽輸數年,海內未嘗知有用兵之事”。
從胤祥的功勞和他與雍正帝兄弟情深、君臣相得的角度看,他得到“世襲罔替”的王爵,順理成章。
當然,胤祥本人雖然品行相對不錯,但他和雍正帝的合作,其中不乏作為雍正帝的工具,在骨肉中結黨以殘骨肉的陰暗B面,鐵帽子王也有很大成分是幹髒活的酬勞。
-
9 # 浮生若淺
在康熙朝的晚年,迸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九子奪嫡”。最終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四阿哥胤禛成功登上皇位。而這個問題的主角十三皇子胤祥就是不折不扣的“四爺黨”。
胤祥是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係最親密,比胤禛的親弟弟胤禵更加親密,一直跟胤禛堅定的站在一起,也為胤禛後面的繼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四阿哥胤禛繼位之後,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幫雍正帝處理很多重要事務,深受雍正的恩寵和信賴。雍正七年,胤祥的身體狀況非常糟糕了,但他仍然堅持親自處理事務,長期積勞成疾,加重了他的病情。
雍正八年,胤祥操勞過度病逝。這讓雍正帝十分悲痛,他失去了最親密的兄弟和最得力的幫手,因此胤祥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同時給他上諡號“賢”,又將其配享太廟。這樣的殊榮在雍正帝看來還不夠,他又允許胤祥將“允”改回“胤”(因要避諱皇帝名諱,雍正登基後其兄弟將“胤”改為“允”),這是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胤祥從始而終的站在胤禛一派,為胤禛繼位勞心勞力,在胤禛登基後,協助他處理許多重要政務,做出優秀的政績。再加上他為人低調謙虛,不居功自傲,深得雍正帝的寵信,因此他最終獲封鐵帽子王。
-
10 # 坐看東南了
雍正王朝劇照
筆者愛歷史,也愛思考,我有電子版的《明實錄》和《清實錄》,都是在網上買來的。《明實錄》已看了一半多,《明史》也看了一半多。很有心得。
清史也看了一些,也很有意思。最近看《清世宗實錄》,發現雍正皇帝和十三弟的關係非常好。雍正皇帝上臺後,馬上就給十三弟胤祥封怡親王,胤祥此前已被父皇康熙皇帝冷落了十幾年,雍正皇帝上臺前,他還在被軟禁之中。一個飽受父皇冷落的人,突然受到新皇帝--四哥雍正這樣的厚愛,這讓胤祥受寵若驚,為此對雍正非常忠心,幹活死心塌地幹好。
《清世宗實錄》裡面對康熙的第十三子怡親王胤祥的記載簡直太多了,雍正皇帝對這位十三弟的表揚也實在太多了,可以說多的不可勝數。封建社會的皇帝這樣頻繁表揚下屬的,相當罕見。胤祥是雍正朝的臺柱子和標杆,是雍正的小總理。雍正為什麼要重用自己的十三弟,而不是別的兄弟?
有一個背景,就是這兩哥們從小關係就好,雍正皇帝大胤祥8歲,兩人從小有感情基礎,知根知底。這是雍正登基後重用胤祥的重要原因。
怡親王胤祥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康熙的十幾個皇子鬧得四分五裂,國庫空虛,朝政混亂。雍正皇帝上臺後,亟需收拾爛攤子,但是手上能用的,除了十三弟胤祥,已沒有其他兄弟可用。雍正皇帝的其他兄弟要麼是攪屎棍,要麼是站在旁邊看熱鬧、看笑話的。後來,胤祥幾乎以一己之力,幫助四哥雍正皇帝收拾殘局,重建朝廷秩序,充實國庫。胤祥以自己的廉潔操守和高超工作能力,為雍正皇帝撐起來雍正王朝的大廈,讓雍正皇帝深以為然。
雍正八年,1730年,耗盡心血、油盡燈枯的怡親王胤祥去世,享年44歲。去世前,雍正親自去怡親王府探望,但還沒走到王府,雍正皇帝摯愛的十三弟就已經閉上了眼。雍正皇帝趕到怡親王王府後,傷心的嚎啕大哭。真性情!
○辛未,上聞怡親王病篤,幸王邸,比至,王已薨逝。上親臨視,悲慟不已。左右大臣等懇請節哀。(《清世宗實錄》)鐵帽子王--豫親王多鐸 多爾袞的同母弟弟,消滅南明弘光政權的統帥
雍正在胤祥去世後,茶飯不思,對弟弟追思不斷,常常在大小場合提到十三弟胤祥,說他的好。經過深思熟慮後,雍正皇帝決定破格將怡親王的爵位升格為世襲的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來看看《清世宗實錄》在老十三去世後的一則記載:
○辛亥。諭內閣:吾弟怡賢親王之事朕躬,至誠至敬,翊贊劻襄,禆益於宗社國家。民生吏治者功勳懋著,自古罕有比倫。而其忠愛之心,肫誠篤摯,出於至性。更有非言詞稱述所能宣者。朕即加恩沛澤於常格之外,究不能展朕崇德酬庸、寤寐追思之念也。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清世宗實錄》)劇照
其實,清朝之前的鐵帽子王的帽子,都是清朝開國之前和之初在戰場拿命換來的,這類爵位世襲罔替,即使後來王爺個人出問題,朝廷對此廢人不廢爵,王爵改由他家裡的其他男人繼承。如此簡單粗暴的誘惑,肯定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開國之初,清朝總共評選了8個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都是戰功赫赫的人物,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還死在了戰場。
順治以後的康熙一朝,共61年,沒有再封其他鐵帽子王。雍正皇帝能為十三弟胤祥破格,一來說明老十三胤祥確實很能幹,幫了雍正太多的忙,讓雍正非常喜歡;二來也說明雍正並非如傳說中的那樣刻薄寡恩,人家也是有情有義的,只是賞罰分明。我看清史發現,雍正和明太祖朱元璋性格很像,心思縝密,做事有章法,有情有義,賞罰分明。
第五代怡親王載垣,咸豐顧命八大臣之一,被慈禧賜死
最後一位怡親王,也是第七代怡親王,名叫毓麒,他於1902年襲封,1949年去世。第一任怡親王胤祥於1723年首封,到1912年結束,前後歷時189年。
直到100多年後,才又有了新鐵帽子王,第十個是恭親王奕訢。
-
11 # 澳古說歷史
胤祥是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
在他之前,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8位鐵帽子王都是以開國元勳的身份獲得世襲罔替之殊榮。
胤祥,能成為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鐵帽子王,這離不開他的四皇兄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對胤祥的恩寵,有清一代只此一例。
雍正一即位就下諭旨封胤祥為怡親王(要知道在這之前,胤祥連爵位都沒有),便任命其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與八阿哥胤禩、馬齊、隆科多總理朝政事務。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封其長子弘昌為固山貝子(一般情況貝子以上爵位,只限給皇子)。十一月,雍正援引康熙分封皇子為親王時賞賜銀兩之例,賞23萬兩白銀,胤祥固辭不受,雍正再三諭令,胤祥推辭不過受銀13萬兩。然後,雍正又援引康熙對待其兄裕親王福全成例,准許胤祥分封后可支用官物6年,胤祥仍不受。
雍正三年(1725年),因雍正服制已滿,胤祥與其他三人遂不再擔任總理事務大臣。為嘉獎胤祥三年勤勤懇懇輔佐雍正處理朝政的功績,雍正下旨:“怡親王極其敬慎。遵守臣節。凡朕所交事件。竭盡忠誠。勤勞辦理。三年來,佐朕治理之功甚大。廉親王種種悖謬之罪。朕既盡行寬宥。如怡親王之誠心效力者,右不加恩褒異,則將來之宗室諸王為國效力之心,必至懈怠矣。怡親王著賞一郡王。聽王於諸子中指名奏請受封”。
特下恩旨,在親王之外又加封胤祥一個郡王爵位,允許他在兒子中任意指封一人,一親王尚在,就封其子為郡王,自清入關無此先例。胤祥固辭不受,再三懇辭,雍正遂才允其請。然而,在胤祥死後,雍正又將這一郡王爵位給予胤祥四子弘皎,封其為寧郡王。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扁額賜怡親王”,“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字包含了古往今來對忠臣能吏的所有褒獎之詞,可雍正仍然“覺此八字。實不能盡其美善。亦無一毫過量之詞”。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又下諭旨,將他潛邸時歸他兼管的佐領人丁全部劃歸怡親王府屬下,並於親王定額之外增加一、二、三等護衛共17員,儀仗中也增加豹尾槍、長桿刀各二,以突出胤祥的與眾不同。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胤祥薨逝。雍正得知後,異常悲慟,飲食無味,坐臥難安,親自素服一月,皇帝為臣子素服,自古少見,足見雍正對胤祥感情之深厚,亙古少有。自怡親王去世後,雍正就連發上諭褒獎其功績忠義,賜其諡號為賢,並且將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加於胤祥諡號之前。除此,雍正登基後,為避聖諱,當時所有兄弟都改胤為允,但是胤祥去世後,雍正卻允其恢復原名胤祥,如此恩典,有清一代只此一例。
與此同時,雍正不但對胤祥本人屢屢逾制,屢破先例,賞賜有加,且對胤祥的母妃和子女,也是恩寵有加。
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去世後,康熙賜諡號敏妃,地位只是普通妃子。雍正繼位後卻將其連升兩級,進為敬敏皇貴妃,地位等同於皇后,且還讓其附葬康熙景陵,開創了清朝妃子附葬帝陵之先例。
胤祥諸子,雍正也是眷顧有加。弘暾、弘昑雖貴為親王之子,但按照清制,他們身為庶子,無爵可襲,本是普通宗室,然而他們早逝後,雍正卻以貝勒葬。對於尚在人間的胤祥諸子,雍正更是皇恩浩蕩,弘昌封貝勒,弘曉襲怡親王,弘晈封寧郡王,一門二王一貝勒,終清朝一代都是極其少見的,以清朝的爵位繼承製度,若無皇帝天大的眷顧,這斷不可能發生。
除此,胤祥的女兒和碩和惠公主,雍正也未虧待,胤祥死後,就將其養在宮中,並封其為公主,以親王之女封公主,在清代也極其少見。
雍正對胤祥一家的恩寵,可謂是完美的解釋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含義。
從史書種種記載,可見雍正對胤祥的恩寵有多隆,終清一代,這絕對是絕無僅有的。雍正、胤祥君臣之間的至誠相托和忠心以報,在歷代封建王朝中也是極少見的。
雍正對胤祥的恩寵是屢屢打破先例。對胤祥,生前雍正在親王爵之外,又給一個郡王爵,便允其隨意指定;死後,又以帝王之尊為他素服一月,同時允其恢復原名胤祥,如此待遇,成為清朝唯一特例。對胤祥的母親,雍正不但追封她為皇貴妃,還打破清朝妃子不附葬帝陵的規矩,讓其附葬景陵。對胤祥的子女,雍正讓其一門二王一貝勒一公主,有清一代,沒有一位親王的子女有這等待遇,僅胤祥一門。
由此,正因雍正對胤祥有著的遠超常人的恩寵和絕對的信任,這才有了胤祥死後,被賜予世襲罔替之特權。
雍正在胤祥死後,給予他一脈世襲罔替的特權,這就是恩寵,就是厚待。對於胤祥在生前對自己的幫助,對自己的忠心,雍正從未忘記,且是銘記於心。奪嫡之時,當自己的一母同胞的親弟弟都不支援自己的時候,只有胤祥義無反顧地支援自己,幫助自己奪嫡。登基之後,當八爺黨、守舊派在拼命阻止自己實施新政的時候,又是胤祥帶病幫助自己穩固朝堂,實施新政。
正是胤祥對雍正的忠心,雍正對胤祥的恩寵,這才有了胤祥成為清朝第一個非功封的鐵帽子王。
當然,胤祥也的確擔得起雍正給他的這份待遇。
胤祥在雍正朝雖然只有8年的時間,但對雍正朝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胤祥在雍正的各項新政中充當著重要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可以這麼說雍正能夠實施新政,這其中胤祥的作用不容忽視,沒有他,很有可能就沒有雍正的新政。
首先,胤祥總理戶部期間,一心為公,不論遠近親貴,整頓財務,進行財務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追繳虧空,革除弊政,充盈了國庫,從而為雍正所實施的各項新政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其次,胤祥在負責營田水利事宜,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他合理治理河流,利用土地,變劣勢為優勢,有效治理當地水利,讓東南數十州縣河流疏暢,獲灌溉之利。
最後,胤祥為雍正朝薦賢甚多,像福建總督劉世明、陝西總督查郎阿、山西巡撫石麟、福建巡撫趙國麟等等,這些都是胤祥向雍正舉薦的。這些人才在之後都成為了雍正朝朝堂上的中堅力量,有效地貫徹了雍正所實施的諸多新政,為清朝在乾隆朝走上極盛立下汗馬功勞。
雍正為君,給胤祥的寵榮無以復加;胤祥為臣,對胤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雍正厚待胤祥,胤祥忠心雍正,兩人相得益彰,最終促成“棠棣情深”一段佳話。
-
12 # 坦蕩漫話歷史
愛新覺羅·胤祥(1686—1730年),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實為22子),滿洲正黃旗人,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努爾哈赤裔孫。弟兄間,惟與雍親王胤禛關係最密。胤禛繼位後,即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政務。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
作為“常務總理大臣”胤祥,最得雍正信任,其他幾個兄弟都不可用,雍正一直對他很放心。
雍正八年,怡親王胤祥去世,他為雍正皇帝哥哥嘔心瀝血一生,他的去世讓雍正悲痛不已,雍正下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於是,胤祥就成了清朝“守成”階段獲封“鐵帽子王”的第一人。
由此可見,怡親王在雍正帝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雍正七年,胤祥的勢力和聲望達到巔峰,他不僅僅監管著三庫、造辦處、傳教事務和西北軍務,還掌管圓明園的八旗禁軍,負責各大祭祀典禮,他的權力範圍幾乎覆蓋了朝廷的方方面面。要不怎麼說是“總理大臣”呢!
另外,他還掌握全國三品以上武官的任免工作。雍正帝在給一位大臣的奏摺中曾寫道:“怡王色變,朕不得已就範!”可見雍正皇帝對怡親王信賴、厚愛有加,後人說胤祥是當時的“常務副皇帝”其實一點也不為過。
二人的關係那是“發小”的關係。早在康熙朝時期就已經奠定基礎,雍正被“德妃”烏雅氏撫養,當時胤祥和胤禛的關係就親如手足,兩位小朋友親密無間。康熙皇帝還親自讓胤禛教胤祥數學,兩兄弟幾乎形影不離,很是親密。
胤禛性格脾氣不太好,暴躁孤僻的他有時會受到康熙帝的指責。九子奪嫡時,他勢單力薄,胤祥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最為信任的人,胤祥是四哥最忠實的支持者。就像電視劇《雍正王朝》講述的那樣,繼位當晚,由於胤祥及時護駕,胤禛坐穩了皇位。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立過一道密旨——“怡親王允祥在皇考之世於朕篤盡弟誼,多資贊助;自朕御極以來,最為宣力輸誠,深裨政治。”這是他對後世的子孫定下的規矩,讓後代他明白怡親王當年對自己的效忠。
因為胤祥對自己忠心耿耿,雍正帝為胤祥在自己的陵寢旁選擇了一塊“中吉”之地,胤祥聽說後則拼命推辭不受,雍正帝只好作罷。
怡親王胤祥身居高位卻能夠對自己的身份有清醒的、明確的認知,受到雍正帝恩寵仍然能夠保持謙遜恭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胤祥總共有九個兒子,有四個兒子都在幼年早逝,還有兩個兒子分別在雍正六年和雍正七年死了,比胤祥還早死,所以等到胤祥死了以後,他只有第一子弘昌,第四子弘晈,第七子弘曉還在世。
胤祥的九個兒子之中,弘晈和弘曉皆是嫡福晉兆佳氏所生,按理來說應該由嫡長子弘晈繼承怡親王之位。但胤祥卻偏偏選擇了年紀更小的弘曉繼承爵位,後世猜測這是胤祥主動示弱自保而讓年僅八歲的弘曉即位。
弘皙逆案後,第一子弘昌被乾隆革去貝勒,逝於三十六年,終年66歲。
第七子弘曉是雍正親封的怡親王,胤祥死了以後,雍正帝諭令:“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弘曉遂承襲怡親王,有雍正的扶持在前,加上弘曉為人低調,並沒有捲入逆案,另外弘曉繼承了他父親的藝術才能,書畫精通,醉心於藝術,乾隆也比較沒有為難他。
第四子
弘晈則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病逝,終年五十七歲。
胤祥的女兒有四個,第一個被封為郡主,在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五日卒,年74歲,是胤祥最長命的女兒;
第二個女兒也是被封郡主,卻在雍正四年就死了,死的時候20歲,也是死在了胤祥前面。
第三個女兒更不用說了,2歲的時候就夭折了。
第四個女兒是大家熟悉的,也就是電視劇承歡格格的原型,曾經被雍正收養,被封為和碩和惠公主,她的婚姻也是維護政治的,為了和親,下嫁喀爾喀博爾濟錦氏多爾濟塞布騰,但是她在雍正九年的時候就去世了,因為難產而死年僅18歲。比她的父親晚一年。
雖然胤祥兒子九個,女兒四個,但是兒子死在前面的就有六個,女兒死在前面的就有兩個,也算是比較悲劇的了。
-
13 # 逍遙遊講史
在康熙的眾多皇子中,被康熙稱為最有俠義心腸的就是十三阿哥胤祥了。他也是和胤禛關係最鐵的兄弟。兄弟那麼多,為什麼偏偏只有胤祥能入得了雍正的眼呢?要從胤祥的幼年談起。
胤祥生於1686年,在胤祥14歲的時候,生母章佳氏去世。此後的胤祥由德妃代為照顧。從這以後,胤祥漸漸與德妃的長子胤禛關係親密起來。
雍正皇帝即位後,將胤祥視為心腹,胤祥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並晉升和碩怡親王。當時這位新皇帝剛剛從與對手的激烈角逐中爭得寶座,尚立足未穩。爭位失敗的八爺黨,心懷憤恨,虎視眈眈,形勢十分嚴峻。雍正執政初期,考慮到朝局的穩定,加上父皇康熙臨終遺言不許傷害自家兄弟,所以才沒有處置八爺黨。胤祥作為與雍正深情厚誼的兄弟,被特殊提拔,安插在朝中的核心位置,顯然是重臣中最受倚重的一個。他在十幾年含辛茹苦、遭受冷落之後,得到四哥如此厚待自然感激不盡,竭全力報效,以償知遇之恩。
雍正初年,成立會考府清查虧空,整頓朝政,雍正把這項重任交給了胤祥。胤祥深知此事至關重要,要盡職盡責,認真辦理。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稽核,駁回不符合規定的奏銷專案近百起,有效地防止了營私舞弊的浪費現象。同時,又查出戶部虧空銀250萬兩,經奏請皇帝,採取令有關官員賠償和逐年補償的辦法加以解決。他對於一些造成財政虧空有直接關係的王公親貴也毫不留情。胤祥不怕被人指責,心甘情願扮黑臉、做實事,整頓財政成效顯著,令雍正的皇位日漸穩固。
其他方面,治河患、修水利,雍正也派胤祥出馬。
胤祥全心全意為雍正辦事,懂得身為“臣弟”的做事分寸,不貪戀例外的賞賜,以免引起猜疑嫉妒而不利於己,這樣也能在位極人臣時確保平安,又能得到更多的恩遇。
雍正八年,胤祥病死,但也不排除勞累過度所致。他死後,雍正萬分悲痛,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最後,下令追封胤祥為鐵帽子王。也可以說,胤祥的鐵帽子王實至名歸。
-
14 # 糖果果586898
因為胤祥是雍正最為信任的和重用的弟弟,所以他是滿清歷史上第一位因皇帝恩賞而獲得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爵位的人,要知道在此之前清朝的鐵帽子王都是靠軍功而獲得,而唯獨胤祥是靠著雍正的喜愛和器重獲得的鐵帽子王爵位。
但可以肯定的是,兩人的兄弟之情很深,雍正帝在胤祥的祭文中提到,胤祥的算學還是由雍正帝來教的,兩個人相處的時間算是比較長的,而且每次隨康熙到塞外的時候,兩個人都是形影不離。
胤祥的能力確實很強,雍正帝的很多事情都交給了胤祥來處理,對於胤祥來說,像雍正帝與胤祥這種亦君臣,亦兄弟的情況並不多見,也因為胤祥身體本來就不好,又加上過於牢累,在雍正七年就病倒了,雍正八年五月,胤祥去世,終年只有四十四歲。
可以這樣說,胤祥之所以能被追封為鐵帽子王有兩大原因,第一,胤祥和雍正帝的關係很好,第二,胤祥的能力很強,是雍正帝最得力的助手
回覆列表
公元1730年,即雍正執政的第八年,怡親王胤祥逝世,雍正異常悲慟,坐臥難安,親自素服一個月。從中可以看出雍正對這位弟弟的極其器重,一者為避諱登基後雍正的名諱,雍正兄弟都將改成了“允”字輩,雍正唯獨允許胤祥,仍然沿用“胤”字;其次“慟”者是表明雍正對胤祥的逝世,感到極度悲傷;第三皇帝能為臣子素服的,自古極為罕見。
愛屋及烏,雍正對於胤祥的家人也是照顧有加:
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後,康熙賜予的諡號僅為敏妃,只是個普通的妃子;此番連升兩級,進為敬敏皇貴妃並遷葬於景陵,開了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雍正除了讓胤祥七子弘曉,承襲親王爵位之外,另外還封胤祥四子弘晈位郡王。關於“一家雙爵”之事,在執政之初,雍正便提上日程,當時是“怡親王著賞一郡王。聽王於諸子中指名奏請受封。”意思是任由胤祥在其子中指一人封為郡王。親王尚在,就封其子為郡王,是自清入關的第一例。只不過胤祥力拒,雍正才作罷。(敬敏皇貴妃)
雍正還覺得不夠,還加上了優待胤祥一家的期限,“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意味著怡親王這個爵位,也成為了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並且特意叮囑“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雍正出於什麼原因,給予了這位弟弟,無以復加的榮寵呢?
說起胤祥能夠在康熙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不是“拼媽”,靠的是實力。《八旗通志·初集》有“胤祥臨危不懼,手刃猛虎”的記載,說明了其騎射功夫了得;而康熙曾經讓君臣圍觀,胤祥與雍正寫毛筆字,可見兩人的書法應該到達了一定的高度,否則這不是丟康熙的“麻子臉”嘛。
加上,胤祥曾上演過一則“尋履跡伏地嗅”的行為藝術,等於是隔空吶喊:“老爹,您是我的偶像”。試問,康熙對於這個極為崇拜自己,且又文武雙全的兒子,怎麼不愛呢?自1698年起,康熙出京巡幸,都會帶著胤祥;1701年,康熙派出胤祥祭泰山,要知道祭泰山象徵著國泰民安,是帝王統治下盛世的表現。可見,胤祥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
(康熙皇帝)
然而,盛極必衰。1707年,胤祥捲入廢太子風波,且一直未被康熙原諒,這體現在次年的冊封上:康熙冊封允祉(皇三子)為誠親王,胤禛(雍正)為雍親王,允祺(皇五子)為恆親王;比胤祥小的胤禵,得到貝子爵位;即便曾被康熙懷疑覬覦皇位的允禩(皇八子),也保留了貝勒的爵位。如此,胤祥成為了康熙成年皇子裡面,唯一一個沒有冊封的皇子,一個“光頭”阿哥。
期間發生了什麼,以至於胤祥呈現出這樣“斷崖式”發展?事實上,康熙晚年因為發生“九子奪嫡”,曾經短暫囚禁過多位成年的皇子,但很快就寬宥了,這不包括胤祥。在康熙看來,胤祥為了幫助某個皇子,隱瞞了一些實情,是對於自己的不孝不忠。
從上述對於胤祥無以復加的榮寵反推,很可能這個皇子就是雍正。如若不是胤祥代雍正受過,雍正有怎麼會重用一個覬覦皇位的人呢?看看胤禩他們的下場吧。故代雍正受過,是胤祥去世後,怡親王這個爵位被追封為鐵帽子王的第一個原因。
(胤祥)
雍正即位後,胤祥在政治上迎來了“第二春”,被冊封為怡親王,與八阿哥允禩、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同為總理事務大臣,在雍正執政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面對康熙末年虧空嚴重,資金的匱乏嚴重製約了雍正各項政策推行。於是,雍正任命胤祥掌管戶部,負責追繳虧空,此外胤祥還進行了一系列的財務改革,從而使得國庫逐漸充盈,政策得以落實;胤祥在治理河道和開墾荒地方面,也頗有建樹,其提出的“設營田專官,募農耕種”,使得洪泛區變成了沃野千里;在為國薦賢方面,胤祥為雍正推薦了十七弟允禮,其後來成為了雍正臨終之時,任命的輔政大臣。此外,胤祥也懂軍事,籌劃過西北用兵的排程和主持南苑軍事閱兵,還曾代替雍正,出席祭大社大稷的重要典禮。可見雍正迫於執政之初的“無人可用”,同時又對胤祥非常信任,充分放權這位弟弟,但由此也造成了胤祥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胤祥逝世一週年,雍正寫下了“節屆香蒲陳似舊,貢來細葛賜誰先“的詩句;
胤祥逝世二週年,雍正又寫下了“詰朝端午節,再命罷稱觴。歲月如流邁,容儀何日忘” 的詩句。
懷念臣弟的同時,是一個孤零零的身影,在風中搖曳。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