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端醫療胡建忠

    秦皇島市市轄昌黎縣有個碣石山,就是曹操登頂觀滄海的地方,曹操所觀滄海,應該為渤海,當時渤海的海岸線應該在碣石山附近,後來隨著山川變動,泥沙堆積,渤海的海岸線離碣石山才遠了。

  • 2 # 清風遺韻

    曹操的觀滄海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登碣石山的。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詩中有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河北昌黎碣石山,說明站在此山上可以看到大海,我們都知道,河北位於渤海灣西,所以得出答案,此滄海為:【渤海】,位於:河北秦皇島

  • 3 # 香香32887

    曹操的《觀滄海》,是觀的渤海,觀海的位置是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的碣石山頂,俗稱娘娘頂,據說以前上面有娘娘廟。不信,你們可以爬到碣石山頂看看去,是不是現在還有曹操刻的那首《觀滄海》,而且詩中寫到東臨碣石,以觀倉海。就是下圖不遠處的山

  • 4 # 文以載道MZS

    三個觀點:

    一是要明白曹操觀了哪裡的海,要清楚曹操北征的目的。

    曹操為了解決北邊袁氏兄弟和烏桓的困擾。擺脫前後北裹挾的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建議,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二是勝利班師時的經過地,

    過去很多人以為這是曹操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記載有出入,可信度低。而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中,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這是不可職否的。那麼歸來時,曹操經過現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北的碣石山。因為昌黎縣北的碣石山是渤海一帶較高的山。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了渤海。

    三是從曹操這首詩詞中解讀。

    曹操寫的這首《觀滄海》詩非常霸氣,一個人立在碣石山邊,東望大海的莫測變幻,寫出了他的英雄氣概。在曹操的心裡當中,碣石、大海、以及天地之間的一人,凜然有凌人之氣撲面而來。所以開句就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點明瞭“觀滄海”的位置:也就是第二點所說的登上了河北秦皇島市昌黎縣北的碣石山。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思緒萬千,寫下了這首波瀾壯闊的《觀滄海》的詩。

    這是筆者的觀點,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 5 # 關寶慶1

    曹操觀的是渤海。碣石山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境內,離海並不遠,登高可望到海。

    毛主席寫的《浪淘沙北戴河》是在秦皇島北戴河區海濱。中央機關每年夏天都來北戴河辦公。毛主席寫詩那一天,天降大雨,老人家堅持下海游泳,周恩來總理也沒勸住。這一點他的衛士有回憶錄。

  • 6 # 愛看愛思考

    早就說,清楚了,東臨石碣,以觀滄海。石碣山?就在山海關。河北省秦皇島市石碣山。還有地理盲,提出來這麼無知的問題。

  • 7 # 碧伶居士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秦皇島外憶魏君,

    山海關前瞻明臣;

    千古忠奸昨日事,

    捫心自問是何人?

  • 8 # 賀虹橋1958

    曹公孟德在東漢末年,率領大軍,鎮壓農民起義軍,來到河北北戴河一帶,因大獲全勝,便寫下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壯麗詩篇

    這就說明,地址在今天的天津附近,秦皇島是也.歷史的天空,成就了一代風雲人物,也留下無限的遐想!

  • 9 # 氣吞萬里如猴

    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早就有結論: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說明碣石在北戴河附近,最有可能的就是昌黎碣石山!我相信毛主席的歷史知識淵博!

  • 10 # 小王他爸

    曹操的觀滄海開頭一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詩中提到碣石具體指哪呢,有如下爭議

    一說是秦皇島昌黎縣的碣石山

    一種說法是秦皇島山海關區古城東秦始皇行宮對面海中的碣石

    還有一種說法說,碣石指的是山東無棣縣的一個63米高,0.3平方公里方圓的死火山。

    到底碣石指的是哪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

    先看看曹操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漢朝末年,紅巾軍的起義雖然被鎮壓,但已經是天下大亂,群雄四起了。在北方比較有實力的就算曹操和袁紹,公元200年左右,河北的袁紹組織11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當時曹操全部的兵力一共才2萬多人,開始曹操都想逃跑了,後來幾個謀士挺給力,給他擺事實講道理,說袁紹志大才疏,用人多疑,手下沒幾個強將,可以跟他槓一下,曹操本來心裡也是不服氣就聽從謀士意見,開始在黃河南岸精心佈置防守,由於寡不敵眾開始吃了不少敗仗。戰爭僵持了有一年多,袁紹的缺點暴露出來了,由於他的多疑,身邊的謀士許攸叛變了,許攸不但把袁紹的一切計劃都告訴了曹操,還幫曹操出謀劃策,讓曹操燒了袁紹的糧草,古代戰爭,糧草就是軍隊的生命線,戰爭的天平開始向曹操這邊傾斜,雙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役曹操以區區兩萬多人坑殺袁紹70000多人,這就是官渡之戰,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官渡之戰後,袁紹被趕回河北老家,沒兩年抑鬱而死,兒子繼位,有過了兩年曹操北伐把袁紹的兒子趕到遼東投奔了烏桓。公元207年曹操為了消除北方的威脅,決定討打烏桓,

    烏桓大概就在今天的遼寧省朝陽市附近,曹操去的時候走的東古北口線,大概從現在的盧龍青龍承德穿過,仗打的挺艱苦,由於正是秋季天氣轉涼,首席謀士郭嘉還得重感冒病死了,後來多虧聽了一個神童周不疑的計謀,也是以少勝多戰勝了烏桓。

    北征烏桓的時候為了戰略需要走的是山路,打了大勝仗,搶了不少財物,又俘虜改編了幾萬烏桓人,大軍決定走平坦的遼西走廊,從朝陽到錦州到綏中,山海關然後回河南老家。

    回到主題,曹操的觀滄海是在北征烏桓後回來的路上寫的已經得到學術界的認可。是沒有爭議的。那麼曹操會不會出了山海關南下再向東折返到山東無棣,然後再向西回到河南。顯然這個行程路線是很荒謬的,且不說軍隊帶了大量輜重,就是10來萬的人剛打完仗也不願意多走路了。所以說詩中的這個碣石應該跟山東無棣縣的碣石山沒半點關係。

    現在可選項還有山海關的秦皇宮遺址的碣石和昌黎的碣石山,兩個地方相距70多公里,一個在海里,一個在海邊,而且都在曹操返回的必經之路上。我們再賞析一下曹操寫的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學校的書本上是這樣解釋的,向東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注碣石指的是昌黎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我們來看看現實的碣石山

    幾張圖片中不管從哪個角度都看不到蒼茫的大海,即使是最晴朗的天看海也是白茫茫的一小片。在看書本中對臨的解釋

    課本中解釋為,登上,遊覽的意思,那麼我們再看看字典裡臨的釋義,

    很明顯字典中臨字都沒有登上,遊覽的意思。下面的場景就很好解釋了

    向東靠近碣石的方向走,來觀看蒼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書本中這樣解釋

    海水多麼的寬廣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很明顯這個場景應該是近視角,而且也應該是平視角觀察到的,

    途中畫⭕位置在文革時期還有幾個高聳的石柱後來建碼頭炸平了。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這種近角度才能看到海中翻起的浪花。碣石山上肯定啥也看不到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裡。星漢燦爛,若出其中。這個應該是描寫水天相接處天海連為一體,近海才有的場景。

    綜上所述,詩中的碣石如果假定為山海關附近秦始皇行宮對面海里的碣石,最為合理了。

    有的朋友會說以前海水會不會就在碣石山的跟前,後來退去了。應該不是的

    這照片是從秦皇行宮門口拍的,很明顯2000年來海岸線幾乎沒有變化。秦始皇曾為對面海里的兩個佇立的碣石題過字,是龍門兩個字,現在當地有收藏。

    以上是本人一點粗淺的見解,希望大家一起來探討,找到事情的真相。

  • 11 # 使用者6792148995658正

    這個問題首先應確定臨閭關位置,過去有人說臨閭關在山東,其實不然在山海關東5公里邊牆子村是臨閭關舊址,有石碑為證,而止錨灣是秦長城入海口地址而秦長城是臨閭關‘溢口,止錨灣有龍門二字旁有秦行宮和孟姜女墳,曹操東征烏桓從朝陽經濱海路西歸經臨閭關到達止錨灣必然看到秦行宮,經考古秦行宮旁有漢行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期待哪些最新電影上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