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宜仁

    根據您的描述,孩子可能是出現了社交活動怯懦膽小的現象。具體表現有:

    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更不敢向老師提出問題,甚至在老師點名叫他回答問題,也很膽小,聲音細小,羞羞答答。害怕老師,自己有什麼想法也不敢說。在受到小朋友欺負時,不敢反抗,一躲再躲,一忍再忍,只是哭泣。不敢在生人面前講話,家裡來了客人羞於打招呼,躲躲閃閃。不敢一個人外出辦事,不敢單獨行動,總是依賴家長……

    在家裡有時像橫行的小老虎,出門後就成了膽怯的小貓咪。

    孩子怯懦膽小既是一個心理問題也是一個習慣問題。形成的原因很多:

    先天因素。有先天遺傳的影響,父親或母親性格內向,特別是黏液質氣質、抑鬱質特點的人,小時候膽小,不善與人交往,有可能膽小的氣質遺傳給了孩子 。體驗因素。膽怯有可能來自於孩子個人的某些體驗。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體驗:一次上課答錯問題被同學嘲笑,在心靈上留下烙印,懼怕當眾講話的心理被強化,以致後來就害怕當眾發言。

    3.環境因素。

    生活環境過於單一。三口之家,高樓獨戶,極少與外人接觸,街坊鄰居沒有往來,極少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的活動範圍和交往機會受到限制。長此以往,慢慢使孩子形成一種習慣,只有與爸爸媽媽在一起才最安全,與陌生人接觸感到不安全。“怕生”心理甚至能影響到兒童和青年時期。家庭不和睦。家長之間“戰爭”不斷,孩子在這種環境裡特別害怕家長吵架。這樣的家庭教育家長教育孩子的態度不統一,孩子無所適從,容易變得膽小怯懦。有的孩子先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撫養,後來由爸爸媽媽撫養,因為教育態度不同,孩子一段時間內難以適應,也會變得沉默膽小。家長脾氣暴躁,訓斥孩子。有些家長脾氣暴躁,大吼大叫,以高壓姿態管教孩子,孩子整日戰戰兢兢,容易造成孩子謹小慎微,膽小怯懦。

    4.教育因素。家長的教育觀念不對,教育方法錯誤,也會造成孩子膽小:

    家長膽小,過分擔憂。“捧在手裡怕嚇著,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安全方面擔憂過度,時刻把孩子帶在身邊,亦步亦趨,寸步不離,結果孩子離開家長就害怕;小病小災,大驚小怪,器皿物什,不準觸碰,結果孩子得不到鍛鍊,不敢嘗試,從而膽小。過分溺愛,一切包辦。孩子過於依賴父母,沒有主見,猶豫不決,心理承受力差,易灰心焦慮,無形中形成膽小怯懦的性格。嚇唬孩子。有的家長為了制止孩子胡鬧,經常恐嚇孩子“你再胡鬧讓老虎把你吃了”,“你再不聽話,晚上魔鬼會把你抓走”,等等。這種做法使孩子產生恐懼感,失去安全感,變得怯懦膽小。

    每個孩子膽小的情況不同,採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現介紹一些供您參考:

    首先尋根溯源。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找一找膽怯的根源是什麼,可以一一寫下來試著分析為什麼會膽怯。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膽小,總有認識或行為兩方面的問題,因此,既要解決認識問題,也要解決行為問題,先分析認識,再行動校正,二者相輔相成。建立正面體驗。“杯弓蛇影”的故事證明許多擔心受怕都是無端由的猜想。給孩子建立正面的體驗,可以參照漸隱法,逐漸消除孩子的膽怯心理。但一定要注意先易後難,循序漸進,適當鋪墊。正面體驗建立強化後,孩子心中的陽光就會驅散陰霾。家長敢於放手。要孩子勇敢,家長首先要勇敢,大膽讓孩子去做去鍛鍊去淘氣,哪怕摔兩個跟頭。要知道每一次摔倒都是成長。

    孩子的膽小怯懦,其實真正的根源是不正確的家庭教育。

  • 2 # 育鄰人

    “見世面”是孩子從小我走向大我的基礎。每個人都具有天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每當遇見陌生事物時總是先把自己藏起來,比如孩子往往躲到父母身後。期待孩子能夠大膽融入群體最基本的行為就是帶孩子與更多的朋友進行友好互動,鼓勵孩子融入到更大的生活群體,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環境是安全的,從保護小我的安全到以大我的心態融入集體。

    合群就是要走出去,不斷接觸新事物、新環境,當前每個家庭中孩子的數量都不足以形成群體。因此,生活中必須藉助鄰居的力量為孩子們營造群體化的學習成長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快樂、趣味十足的童年。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由此可見人生學習成長“見世面”是有多重要,“見世面”主要體現在空間格局和思維格局兩方面,從體驗生活的角度講就是完備物質生活體驗和精神生活體驗。

    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們自然能夠成為朋友

    空間格局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古人遵循“士農工商”的重農思想,先輩們很多人都世世代代居住在耕種的土地之上,對孩子的成長教導也就侷限在家庭與家族之下。因此,“子承父業”是古人世代生存接續的根本。工業革命以來,工廠大規模生產對社會分工協作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眾多農家勞動力從世代耕作的田園走進工廠、融入城市,讓城市越來越大、工作變更機會越來越多。

    人生學習成長的空間格局就是個人所到達過的地域,生活在農家知道如何耕作、成長在牧場知道如何放牧,山區人們知道山路崎嶇多變、居住在草原知道綠草茵茵、到過海邊方知海水蔚藍.....空間格局需要邁開腿。如今,交通工具極具便利化,飛機、高鐵、高速拉近了地域之間的空間距離,降低了家庭帶領孩子們見識不同人類生活環境的時間和財富成本。因此,作為家長理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帶孩子到不同的地域體驗生活。

    思維格局

    孩子出生之時原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代表。但是,由於孩子是“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孩子的學習成長活動都是在老師【包括但不僅限於家長、學校老師】的引領下完成的。因此,孩子的成長曆程上被印刻上了某某老師的印記,孩子們的思維方式也被匯入了老師所具備的思維模式。

    思維格局就是一個人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的角度和高度,孩子本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代表。因此,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宜啟發孩子思考,減少否定孩子的言行或者直接告訴孩子應該****、不應該****。陪伴孩子學習成長時多啟發孩子自主思維,降低給孩子定製內容。

    物質生活體驗

    酸、甜、苦、辣、鹹各是什麼滋味,這不是講述能夠明白的,味覺體驗、嗅覺體驗、觸覺體驗、情感體驗等等都需要引導孩子“身臨其境”,讓孩子“以身試法”。酸菜什麼味道、臘味怎麼樣、海鮮又如何.....這些都需要帶孩子試試。生活中,人生百味同樣需要給予孩子足夠體驗、嘗試的機會。

    味覺體驗

    精神生活體驗

    精神生活體驗說到底就是如何與同伴進行社交,市面上有很多教授提升社交能力的課程。但是,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學習社交知識最好的場所就是融入群體。因此,教導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孩子與各種不同人群建立友誼,讓他們充分體驗被愛與關愛他人的感覺,習得如何準確表達個人需求、適當給予對方幫助,在生活中做到既不“冷若冰霜”也不“熱心過度”。

    精神生活體驗的本質就是儘可能全面的體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做一個情緒飽滿、陽光的人。作為父母,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具體做法就是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成長體驗,做到見喜則笑、受痛能哭,讓孩子們能夠真誠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感受。

  • 3 # 時光韻律

    這個是很多孩子會有的問題,家長應該主動跟孩子溝通,詢問孩子在學校的狀況。

    及時發現各種問題,同時也應該透過一定的方法增強孩子的自信,比如報個特長班,學學鋼琴或者其他的宜於表現的東西,可以充分增強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自然而然的開朗起來。

  • 4 # 瀟然若

    首先,搞清楚在家的小話癆是喜歡和各種人一起聊天還是喜歡自言自語,如果是喜歡自言自語,雖然一個人總是叨叨個不停,但是因為還是隻是自己和自己說話,所以進學校不合群是必然的,因為沒有別的小朋友願意和自言自語的人打交道!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在家的時候孩子自言自語的時候和孩子有交談的過程,讓孩子學會和人交流交談,而不是自說自話!如果是在家是和大人一起聊天的小話癆,那麼要看看小孩聊天時是不是總是隻顧自己說不願意傾聽,在別人說話時喜歡打斷別人,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應該引導小孩學會傾聽,學會在別人說完自己的話時再說自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孩很容易被孤立!如果小孩平時是很開朗和人交流時都挺好的到了學校才這樣那麼應該和小孩還有老師都溝通一下看看具體什麼情況!尤其要讓小孩開啟心扉,告訴孩子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告訴爸爸媽媽的!畢竟現在新聞有時會報導學校裡面有時有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雖然很少,但是排除這個萬一心裡也踏實點!排除了剩下的只要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就好了!

  • 5 # 雲熙的爸爸

    孩子比較內向,對親近的人可以敞開聊。

    對外人或群體反而孤僻。

    這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

    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多去外面和多和陌生人交流。小時候好改變,尤其參加集體的體育活動是非常好的鍛鍊。

  • 6 # 李文彬531

    這種情況的孩子大多有這幾點:對集體生活壓力感大,二過度遵規守紀,有令則行,導致自負重過強。三這樣的孩子如果在愛說,到校不說,說明這孩子被家長管控過嚴,總怕說錯話做錯事。除此之外,除非還有其他孩子特別懼怕的事情操控著。我想多給孩子愛,讓孩子心理輕鬆,恰到好處疏導孩子的一些言行,正確處理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因為孩子是在允許犯錯誤中成長的過程。沒有大的傷害性錯誤,就儘量把錯誤利用好,來啟發孩子對是非的辨別能力。………僅供參考!謝謝邀請!

  • 7 # 索妮心理

    首先能在家裡是話嘮的孩子還是蠻幸福的,親子關係不錯。您說的這樣的情況在孩子身上不是個例。孩子在家裡的環境是安全的,舒適的放鬆的情況下才敢自由表達自我。進入學校,這是一個大集體環境,有很多老師同學都需要一點點熟悉,對孩子是一個成長的歷練,也是擴大關係圈的必經的過程。每個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都有差異,有的孩子很快融入,有的比較慢熱,特別是內向性格的孩子,他們會細心觀察每一個人,在心裡衡量是否可以靠近?別人是否會喜歡我等等。這就顯得不太合群。再加上在家裡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孩子為中心,在學校沒有人這麼做,孩子內在會有很大的落差感,也讓其不知道如何相處。家長提這樣問題顯然也是有點擔心,如果想幫助孩子度過,其實可以多給到孩子肯定鼓勵,在家慢慢的也和孩子用稍微平等的關係相處,假期多帶孩子走向戶外看看外面的世界,幫助孩子內心建立自信,新的相處模式形成到逐步適應,相信很快孩子就能和大家玩到一起了。

  • 8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媽媽對還孩子不合群的理解是,孩子被所有同學排斥還是孩子不願意主動接觸其他孩子,這還是都有區別的。同時對孩子在學校的交友情況,建議媽媽也做一個深入的瞭解。

    有位家長一直投訴自己的孩子在學校不合群,詳細瞭解後,知道這位媽媽對社交的要求很高,她認為孩子要有很多好朋友,才說明能融入集體,融入班級。而現實中她的孩子是有一個好朋友常伴的,只是在媽媽的眼裡,孩子天天只跟一個孩子玩,這樣就是不合群。

    媽媽的期待是除了這個好朋友,孩子還要融入其他的團體中。但遺憾的是她的孩子就是屬於這樣的交友風格的,注重質量不注重數量。這樣的孩子不能說不合群,她有她的交友方式而已。

    孩子在家愛說話是她的特點,在學校呆一天了,可能沒什麼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於是回到家有這樣的空間讓她抒發,她自然是要把握機會的,但這個和交友的風格沒有必然的聯絡。

    回到問題,媽媽要先了解到孩子的交友方式是什麼風格的,而我們自己對不合群又是如何理解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學校具體是什麼情況。如果是孩子本身的交友風格就喜歡少而精,不喜歡大範圍的交友,那媽媽不需要太擔心,多陪伴引導就足以。

    如果孩子在群裡中是被排斥的,那就要去了解下孩子在和人交往中有什麼特點,容易引起他人的誤會或者是排斥,比如從語言上,行為上等等,幫助孩子做一些針對性的遊戲練習,讓孩子明白這樣的方式給到他人的感受是什麼,從而慢慢修正自己融入他人的方式。相反如果是小團體刻意排斥孩子,那建議孩子選擇合適的朋友一起玩,不需要糾結這樣的群體中。

  • 9 # 我是豆角

    這就是所謂的家裡的小霸王,外面的自卑狂吧,這可能和孩子在外面不自信有關。所以您應該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學習,讓孩子在外面也能找到自己的自信,能夠有和別人交談的話題,這一點很重要。

  • 10 # 心似蓮花開好運自然來

    能先問一下:“你平時都帶孩子去哪裡玩的?和同齡的小朋友交往多嗎?孩子和誰玩的較多?”

    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交流的。小孩子也是。同齡人之間(小孩子也是)交流很少會有障礙。平時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他和他一樣大的孩子交流。剛開始孩子可能不敢去,這時不要去吵他,而是你可以先去和那一個孩子玩,拿一個玩具什麼的,然後讓你的孩子也參與其中,等他和那個孩子玩熟了,你再逐步退出。

    孩子在學校裡剛開始不合群很正常,如果時間久了還是不怎麼合群就需要注意了,可以和老師商量一下,你和老師共同配合,找一個好相處的同學,安排和他一起玩,逐步建立孩子和這個小朋友的感情,讓他感覺和小朋友交往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難,先讓他走出第一步,後面估計會好很多……

  • 11 # 恐龍爸比

    首先還是家庭的原因,他可以和你們很開心的玩。一是因為他非常的信任你們。行了,從根本上改變他的內向。還要你們的努力,你們要和她一起去接觸人群,因為他只有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才可以放鬆。同時嗯,你們坐好比他的榜樣。如果連你們都不不和人群交流,那麼她也會選擇不?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和他一起去人多的遊樂園。你們可以主動的和一些有孩子的家庭,一起玩。鼓勵他和其他小孩子一起。或者帶她參加一些公益性的社群活動。讓他有責任感,。當然,一開始不要太勉強。可以和他多去沒有去過的地方,提高他接受陌生,很近的能力。其實很多都是家長的原因,只要孩子看到了你們什麼樣子,他們也會模仿。孩子其實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加油!

  • 12 # 今託管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在家裡跟在學校判若兩人,這是怎麼回事?如果孩子的不同表現沒有引起一些其他的問題的出現,家長們不用擔心。

    這種現象十分的正常,就像我們成年人作為一個社會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樣:面對不同的人群,表現也會不一樣,面對熟人也會輕鬆自在,說話比較無拘無束;面對陌生人,大多數人都會收斂一下自己的本性,比較拘謹。雖然孩子還沒有明確的劃分自己作為家中的寶貝和學校的一員的區別,但是不同的環境給他們的安全感和體驗也不同,他們自身就會找到一個最舒服的狀態來適應不同的環境。

    合不合群並不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正常來說,是否懂得和別人相處,懂得規矩。該學習就學習,該玩就玩,該安靜就安靜.......但是,有些孩子的兩面派,已經是出現問題,在另個環境已經嚴重的孤僻,不能好好應對這樣的環境,影響到日常生活就要注意。

    如果你家孩子是在家放飛自我,在學校很安靜,不能適應學校的生活。可以先了解清楚孩子自身的情況,問問他為什麼不和別的小朋友玩呢?是不是被欺負了?是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不願和其他小朋友玩,還是不知道怎麼與他們相處,搞清楚原因,再對症引導孩子去改變。家長也要反思一下家裡的規矩是否建立起來,如果家裡沒有規則,他們會把家當作一個自己為所欲為的地方。在學校規矩多,就不容易亂來,孩子比較循規蹈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年買的期房,馬上交房,後悔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