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微閣主

    背水一戰的經過

    漢高祖三年(西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軍攻趙,軍隊背水結陣。

    第二天,派出小股軍隊誘趙軍出城,之後假裝敗退,趙軍追趕至漢軍營陣。漢軍因背水退無可退,奮起反擊。

    同時,漢軍主力出動,前後夾擊,大敗趙軍。趙軍回營,發現城頭遍插漢旗。

    原來韓信事先就派出兩千輕騎,趁趙軍傾巢而出,入趙營,拔趙旗,換漢旗,趙軍遂潰。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背水結陣本是兵家大忌。韓信事後解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韓信的軍隊沿途收編了很多殘軍剩勇,這些人不會為漢軍全力而戰,卻會為保命而奮不顧身。背水結陣,正是使其置之死地而後生。

    韓信用兵,已經超出兩軍對壘、排兵佈陣的範疇,而上升到對人心的洞察。包括換趙旗為漢旗,徹底瓦解了趙軍的鬥志。

    韓信的厲害,可見一斑!

    背水一戰自然可複製,複製的是對整個戰局的把握,而不是單純的照搬。

  • 2 # 漁耕樵讀

    當然有,不但有重用性還很高。並且背水一戰也不是韓信發明的。

    孫子兵法九地

    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在韓信之前項羽已經使用過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只是孫子兵法的活學活用。

    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公元前628年,秦國伐晉,秦軍全軍覆沒。主將孟明視逃回秦國。三年後,秦國再次伐晉,秦穆公命令孟明視渡河後把船隻全部燒燬,意思就是打不贏別回來了。結果秦軍大敗晉軍。

  • 3 # 地方8388

    先來普及一下韓信背水一戰的經過。

    一 當時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這時劉邦的後勤糧道上的趙國反叛,這對劉邦是致命的。所以劉邦不得不派韓信帶著幾萬新兵去平叛。

    二 韓信長途跋涉奔襲,士兵疲憊。趙國則是以逸待勞。趙國派陳餘統帥十萬左右的兵馬在井陘口防守,而井陘口是進攻趙國的必經之地。韓信不得不硬著頭皮進攻。

    三 雙方動態:趙國將軍李左車建議主力堅守,分兵斷韓信糧道,陳餘不聽,認為韓信筋疲力盡,一擊必勝。韓信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背水列陣,同時派出兩隻輕騎兵帶著漢軍旗幟埋伏。

    四 過程:韓信先派一萬人進攻,然後詐敗退至背水列陣處,在趙國軍隊進攻時背水列陣的漢軍因為沒有退路而拼死抵抗,埋伏的漢軍趁趙國軍隊傾巢而出時把旗子插滿趙營,使趙軍軍心渙散,從而漢軍兩面夾擊,大勝。

    這個過程分析一下,戰場是韓信主動選的,地理位置不能展開大兵團,韓信不只有背水列陣,還有分兵夾擊,還有知道陳餘沒有采納李左車的計策,知道碰到了豬一樣的對手。

    所以背水一戰是不能複製的。不單單這個戰列,很多著名戰例都是因為對手犯了極大地錯誤才使勝負逆轉,韓信能勝利屬於僥倖。例如趙國雖然兵多,但在狹小的地方施展不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建議,沒有在大本營留下守軍。而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士兵的抵抗力量,但也是需要對手配合。馬謖同樣置於死地,結果失街亭。置之死地碰到同樣水平的對手的結果就是真的死了。

  • 4 # 轟趴館累壞了

    絕大多數人都誤解了韓信的背水一戰

    我覺得可複製性不大。

    韓信背水一戰發生在公元前204年,當時韓信巧渡黃河破魏後,下一個目標是趙國。

    趙王和寵臣陳餘聽說韓信即將攻趙,在井陘口聚兵二十萬。他們驕傲自大,不聽從李左車的意見分兵從小路偷襲韓信後隊輜重糧草,反而要堅持正面作戰。正面作戰也罷,卻不守住井陘口,非要全軍收縮在關口後的關城,企圖以逸待勞,一舉擊敗韓信。

    韓信得知趙王等人做出此等安排,便知趙王與陳餘驕傲自滿、麻痺大意,為了更加使敵人輕敵大意,韓信大吹大擂東出井陘,背水為陣。

    陳餘等人卻認為韓信不懂兵法,背水為戰卻不留後路。卻不知韓信早有妙計,韓信背水一戰的關鍵不在於他的前部士兵不留後路,而在於他另安排二千輕騎在趙軍全軍傾巢而動後迅速奪城,與前軍形成合圍之勢,是敵人進退不得,只能戰敗。

    一般的人看到背水一戰想到就是韓信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亡地而後存”,以後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來取得絕境中的勝利。卻不想韓信其實沒有向大家透露此戰的關鍵所在,在那投襲的兩千將士。

    如果韓信勝利真的是靠的絕地無望的反擊的話,我們可以反過來想趙軍在被韓信的漢軍前後包圍後也是毫無退路,卻為何沒能絕地反擊呢?

    在二戰期間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保盧斯元帥為何不在蘇軍的包圍之下絕地反擊反而率第六集團軍投降了?三國時期的馬謖駐紮高山被司馬懿圍山斷水為何沒能絕地反擊守住街亭?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渡海解放金門後續部隊無法到達,先期登陸的部隊為何沒能絕地反擊,解放金門?

    所以為將者決不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戰場的形式是瞬息萬變的,每個戰場的敵我雙方也是完全不同的,那裡能盲目複製背水一戰來絕地求生。如果說他們複製的是背水一戰的話,不如說他們只得此戰皮毛,不得精髓。還不如說他們在學習項羽破釜沉舟呢?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現在都是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可仔細一想,這兩個成語背後的現在卻是截然不同的。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韓信的背水一戰,為什麼能打贏?

    漢趙戰爭結束後,當將領們問韓信這個問題的時候,韓信的解釋是:“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韓信雕塑)

    韓信的意思是,當把人放入絕境的時候,為了求生存,他們身上往往會爆發出巨大的能力,從而以少勝多,打出不可思議的戰爭。

    韓信的話,雖然對,但是,韓信的話其實並沒有說完。“陷之死地”其實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而後生”,一種是“而死”。

    如果別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生搬硬套這種戰術,可能就會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而失敗。

    那麼,韓信是如何做到“而後生”的呢?

    有幾點我們可能沒有太注意。

    第一,韓信的對手,趙國統帥陳餘,是一個只能打正規戰的傳統軍人。當時從春秋戰國傳下來的所謂“正規戰”,是一種交戰雙方把軍隊開到一個開闊地,硬碰硬地打仗。也就是所謂的“君子戰”。當時有個叫李左車的謀士,曾給陳餘提了建議,說韓信遠道而來,最困難的問題是糧草問題,所以最好偷襲他的糧草。但陳餘不同意,認為自己兵多,而且地勢好,所以打韓信很容易。因為遇到這樣一個只能打“正規戰”的人,他看見韓信背水列陣還嘲笑他,最終才會鬆懈。如果陳餘聽了李左車的,韓信可就倒黴了。所以戰爭結束後,韓信千金懸賞捉拿李左車,最後把他抓來,成為自己重要謀士。

    (李左車塑像)

    第二,韓信瞭解對方的主帥是個什麼人。《史記》中記載:“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也就是說韓信的情報工作做得好,對敵人一舉一動都很清楚。如果韓信不瞭解,他也不敢打這種仗。

    第三,配合背水一戰的是,韓信派了兩千輕騎兵搞後方突襲。這兩千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漢軍的旗幟,在衝進趙軍營地後,拔掉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旗幟。這一點非常關鍵。趙軍在和背水的漢軍作戰的時候,因為漢軍激發了巨大的能量,所以,雖然趙軍人數眾多,依然打不敗漢軍。但是,就算打不敗,他們可以圍而不攻。漢軍缺乏糧草,這樣圍困,過不了多久就把漢軍困死了。而漢軍輕騎兵在趙營“易幟”後,讓趙軍產生恐慌心理,主動撤退,這樣背水列陣計程車兵才會找到反敗為勝的機會。

    第四,配合背水一戰的,還有後續的埋伏。韓信前往攻打趙國的,總共是幾萬人,背水一戰列陣的,只有一萬人。除了這一萬人,除了拔營的兩千人,剩下的人,都用來埋伏了。《史記》上並沒有說埋伏的事情,但是做了這樣的記載:“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這裡說了夾擊,顯然是剩下的軍隊埋伏起來夾擊,不可能是那兩千人,畢竟趙軍是二十萬人。所以,這埋伏的軍隊非常重要。

    (漢軍將士,網路配圖)

    第五,背水一戰要成功,一定要把漢軍陷入死地。怎麼陷入死地呢?一是人數不能太多。二是韓信只讓士兵早上吃了很少一點食物,並說:“今日破趙會食。”也就是打贏後才會餐吃飯。士兵們都餓著肚子,要想吃飽飯,唯有賣力地打。所以,韓信對尺度的把握是非常好的。

    總之,一個好的戰術能夠成功,是因為有非常多的配套工程。沒有這些配套工程,生搬硬套,註定是會失敗的。所以,能不能複製,關鍵看這些配套是否跟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斷奶後孕婦如何排殘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