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提
-
2 # 象蟲凢
很棒的問題,可能今天不少關注家庭教育的各方人士,都有一種共同感覺:聽到不少關於家庭教育的說法,好像很有道理,就是感覺有哪不對,可是,就說不出來哪裡不對。
是呀,可到底哪出問題了?
他們說的只是“有道理的廢話……”
從2013年春季,因個人興趣,開始接觸家庭教育,那時剛剛開始火,不少的人還停留於家庭教育要不就是好好管孩子,要不就是買本書照著管孩子的階段,本人機緣巧合碰上第一次有傳銷氣勢卻無傳銷形式的家庭教育講座,開啟了我的家庭教育之旅,現在還能記得當時那內容、場面、陣勢,震撼,從裡到外的震撼。用今天的流行語,可以說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回來之後,各種心得體會分享,各種買書,記得當時這方面的書兩三月買了20多本。有時間就看,慢慢的看書多了,當時那股熱頭才慢慢降了下來,但又點燃了我的學習之旅,記得頭兩三年,東南西北的因為學習,跑過不少地方,理論和實踐都抓緊了。大量閱讀,各種比較之後,後經求證,讀過的書和聽過的課,多是問題不少,更有提出的解決辦法純屬異想天開,除擴充想象力外,無其他用途,現在回想,那些“作者”膽兒真肥,汗一個。
說到問題了,我對歧途的理解是,不過成長過程中的一點暗色風景,有他的獨特魅力,能跨過去,他就會變成你與眾不同的經歷,會讓過程更加真實,也讓生活多彩。前提只有一個,你在這條路上不斷前行,可以歇歇,但別停止。
如果說“有道理的廢話”還有些道理的話,那麼今天更多的“至理名言”有著損人不利己之嫌了。
諸如“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好好說話,千萬不打”,“如果找不出原因,就是你(自己)錯了”等等,有人把自己當成了絕對真理,容不得質疑,偏執狂能夠成功,但請別輕易碰觸教育。
關於“歧途”,如果只是想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少走些彎路。那麼努力提升自己,順帶了解一點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多與孩子做平等溝通,少些管束,可說是比較簡單的法子了。
但要說避免走入“歧途”,正所謂人無完人,完全避免幾乎不大可能,避免大多,也不是家庭教育一個方面可以做到。不若再學些,如果出了某些“問題”,我們如何更好的應對,有個小前提,就我們目前自身能力而言,是否教會孩子一些基本能力,比如承擔、合作、自省。
-
3 # 四月毛毛雨
首先我們的家長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能給孩子們做好榜樣。其次要家庭和諧不吵架,給孩子安全感。最後父母雙方都要拿出時間來陪孩子,而且教育觀點要統一。
-
4 # 王引之
每個人都能成為家長,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教育孩子。教育是一門技能,有方法有技巧,沒有人天生懂得教育,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學習相關教育知識,然後再應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們接觸到的家庭教育中,有我反感也有讓我驚豔的。最讓我反感的一種家庭教育行為就是父母“不講理”,自己說的並不正確,卻一副不容置疑的姿態。不正確的理論有:我含辛茹苦把你養這麼大,你為什麼不聽話?父母掙錢很辛苦,那個玩具就不買了。父母沒有把子女當做獨立個體,不尊重孩子的選擇和需求,強調自己的“付出喊”繼而激發孩子的“愧疚感”,這些行為給孩子心理造成嚴重的傷害卻渾然不知。諸如此類,並不少見。
最讓我驚豔的教育是來自我嫂子,我的嫂子初中文化水平,是個沉默寡言不善言辭的人,但是在家庭教育這個問題上,比很多“聰明”人做的都好,她深知自己的水平有限,為了教育孩子看了很多書。我有次去哥家,我的小侄女六歲,冬天晚上洗完腳就立馬自己把襪子洗了晾在陽臺,相信一定是經過長久且良好的教育,小傢伙從小就知道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從小就明白人要靠自己的勞動。
以上舉的例子是我的親身經歷,是事實。關於家庭教育的方法,父母一定要多學習,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人格也一定不健康。希望父母們能夠多用心學習,只有以身作則,給到孩子良好的教育,才更有助於孩子成長。
-
5 # 優長
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自己孩子更聰明健康。可實際情況是,有的父母對待一些事的態度和舉動,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長信心和行為,反而“偷偷”把孩子變笨了。
1.教練般的父母
“你應該這樣玩,你那樣不對”,“你看我演示一遍”,“步驟應該是這樣的”……父母總比孩子懂得多,但不必事事指導。因為父母過多的指導會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就像給孩子裝了一個無形的枷鎖。當孩子習慣遵循父母的教導,他們的自我探索動力便消失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父母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鼓勵孩子探索,或陪伴孩子探索,而不是把已經有的答案和做法直接告訴孩子。孩子自我探索時,經常能發掘更有好玩的方法呢。
2.不尊重孩子的努力
很多媽媽覺得孩子小,家務上,當孩子表示想幫父母忙,嘗試做一些事時,有的父母總怕他完不成而拒絕;還有的媽媽,在孩子還未開始的時候,就給孩子一大堆建議;有的雖然鬆口讓孩子做,但由於孩子做事時磕磕絆絆,便急不可耐的替孩子動手,然後撂下一句:“我來吧,你還做不來”。否定了孩子努力,澆滅了孩子希望。
這樣一來,在孩子心裡,最終取得成功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以後一旦碰到需要自己獨立面對的事情,就會手足無措,只會向父母求助。
3.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
孩子年齡尚小,價值觀還未形成。若父母常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無異於過早地讓孩子承受,在他的年齡本不該承受的壓力。
還有的媽媽試圖以“抱怨”的話激勵孩子,對孩子說:媽媽辭了工作都是為了你,為了好好陪伴你,都沒有外出遊玩的時間,你還不好好反省,就知道玩……這種抱怨多了,孩子不僅會不上進,反而因為自己給媽媽添了這麼多的煩,變得自責乃至自卑。
有人說,父母在孩子面前抱怨,就好比讓孩子聞二手菸,孩子不得不把這些負面情緒吸入自己的身體,同時潛移默化地被影響。
讓他們一遇到困難就感到自己的無力,一遇到大坎就是抱怨與放棄。所以,你的孩子越來越“笨”了,或許無關智商。應當先審視一下自己,平時對孩子展示比較多的是積極的一面還是消極一面,是否給孩子傳遞過生活正能量?
4.不允許孩子哭
哭聲會讓人煩躁,尤其是家長聽到孩子的哭聲,湧上頭的是各種負面情緒:憤怒、焦慮、自責等,特別在公眾場合,更無法容忍孩子哭鬧。
所以,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會本能地恐嚇孩子,心想只要孩子不哭了,麻煩就過去了,事情就解決了。
事實上,有的父母不知道:哭泣是人類自我療傷的康復過程。
尤其是對男孩,很多家長會說,“不許哭、愛哭的男孩沒出息”等話來阻止他哭泣。殊不知,讓男孩成為男子漢,並不是靠壓抑他的情緒就能實現,讓他認識到必須堅強、有擔當才是最緊要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紓解,日積月累,他怎麼可能保持聰明伶俐呢?
孩子3,4歲前,父母以陪伴但不干涉為原則。
當寶寶還很小,例如1,2歲,父母可以坐在一旁,隨時響應寶寶的求助。因為小寶寶也會自我探索,但很多時候他們需要尋求幫助,比如他們手指力度小,打不開蓋子;比如球滾進了狹窄的床底,需要大人幫忙。
孩子5,6歲後,孩子以自由遊戲為原則。
什麼是自由遊戲?自由遊戲是沒有父母既定的規則、沒有特定的步驟和玩法,完全靠孩子自由發揮和創造。當孩子5,6歲後,爸媽們最好鼓勵孩子自己玩,除非需要幫助,否則父母也不用總是伴隨左右。
每一個“笨”孩子的背後都有問題重重的父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爸爸媽媽們快自查一下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回覆列表
年輕的家長在孩子還沒有到來之前,要先學會“如何做好嬰幼兒家長”。有句話“上樑不正下樑歪”,若要避免家庭教育走入歧途,大人自己的壞習慣、壞習氣、不好的性格就要改掉,否則沒資格當家長,直接影響到下一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培養教育,家長極其重要。
現在有的女人懷孕了到還抑鬱了?產後抑鬱症也出來了。是你們自己想要孩子的吧?孩子的到來怎麼就讓你們高興不起來呢?若還沒準備好可以先別生對吧?不好好養胎整天價胡思亂想。更甚者,有的媽媽脾氣性格超古怪,自己也跟個孩子一樣,隨意的放縱自己,對孩子一點耐心也沒有,無知到家了。電視裡看到:幼兒心理導師到家中幫助調解,進行生活跟蹤輔導。哎!咋好啊!真為她們將來的生活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