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糖宋元明清

    後面應該還有一句是遊必有方,孔子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 2 # 人生百味苦亦甜

    現在也是,雖然交通方便,離家太遠還是有諸多不便,況且中國人家國情懷非常濃厚,“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一點都沒錯,無論在啥時候,我覺得離父母太遠都不是太方便,特別是父母年邁,在跟前了照顧起來方便很多。

    如果僅僅是旅遊的話,以前是交通通訊各個方面都非常落後,離開父母遠遊了一年半載才能回來,現在交通食宿都這麼發達,不存在不遠遊的說法了吧。

  • 3 # 野菜野菜

    絕對是一樣的!!

    我覺得,這句不光是指古代交通不便,不能遠遊,更多的意思是說孝道吧,只要父母還在,儘量不要出遠門,即使要走也要把家裡的一切安頓好。

    舉個活生生例子吧,前段時間西安北郊有一對小夫妻外出旅遊,把56歲的母親和不到兩歲的孩子放家裡。

    等回來時,母親發病死亡,孩子餓死了。

    多麼慘烈,多麼痛心的事,兩人曾給家裡打過一次電話,沒打通。

    打不通電話時也許那個時候有機會,怎麼不聯絡物業,朋友去看看,老人上年紀,意外發病的事誰都不能保證,所以說要麼別走太遠,旅遊的事什麼時候不能去,要麼把家裡老人孩子安頓好,託給親戚,朋友多照看,電話保持聯絡。任何一個做到了都不會出這樣的悲劇。

  • 4 # 紫色鳶尾花99

    古時的不遠遊是基於交通和通訊不便,父母一旦有事需兒女在側,往往因傳信誤時,即便有條件快馬加鞭,信至而事耽誤矣,何況往家裡趕,路途尚需時日。所以古時對父母的孝順,很重要一點就是隨侍身側。

    從軟體方面看,古時生活相對單調,父母生活樂趣大抵就是兒女承歡膝下,含飴弄孫,一個大院子人來人往,歡喜怨恨均需父母裁決,父母以此刷刷權威和存在感。現在不同之處在於,經濟個體化造成每個人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個人話語權也越來越強,一大家子在一起,各有主見難免紛爭。再者父母如果不是高齡,旅遊打牌下棋跳廣場舞自得其樂,沒功夫和兒女嗑閒牙。

    所以我說,古語的父母在不遠游不適合現代生活了,地球都成一個村了,幹嘛還非論遠近。關鍵是別拿忙當藉口,對父母不管不問。常打打電話,多回家幾次,父母年齡越大,回家腿腳越勤快點。孝不僅僅是睜眼就讓父母看到,更是人正事業強,讓父母的生活有經濟保障和心理自豪感。

  • 5 # 飛常可樂

    古代社會的“父母在,不遠遊”,是中華文明孝道的體現。那麼這種孝道思想,在如今這個時代還適用嗎?

    古代”父母在,不遠遊“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一、百善孝為先,生為男兒當盡孝。

    養兒防老,中國古代沒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依靠兒子養老,這是最主要的也是最現實的方法。“父母在,不遠遊”,父母養育之恩,不得不報。在古代報恩最有效的方式、最直接的方式也就是承歡膝下,為父母養老送終。

    二、古代通訊、交通不發達。

    一旦家裡有事,待遠遊在外的兒子得知的時候,已經晚了。假如老人病了、老人臨終前想見兒子一面,但是如何通知遠在他鄉的兒子?兒子得到訊息後又怎麼能夠迅速的趕回,滿足老人的願望?

    這是我認為古代“父母在,不遠遊”的兩個主要原因。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了。現在社會,交通工具,一日千里、再加上沒有死角的通訊,儼然已經讓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村子”

    古代通訊主要靠書信。現如今,拿起手機,可以撥通全球任何一部號碼公開的電話。

    高鐵、飛機,一日之間,可以讓你從中國的東南跑到中國的大西北。在古代,如此距離可能就得需要半年的時間了。

    隨著通訊手段、交通工具的發展,人們的交往愈發的便利。再也不用擔心家裡發生什麼事情之後在外的孩子不知道的情況了。也不用擔心老人生病,在外的孩子趕不回來了(意外情況不可控)。

    如今的社會,年輕人生活壓力倍增,在老家的機會確實比起沿海要少的多,最基本的工資都要差很多,所以更多的人在年輕的時候都願意去外面創一創。只要利於個人發展,去哪都一樣。發展的好了,父母隨時帶到身邊都是一樣的。

    當然還有一些父母身體不好沒人照看的,孩子們還是得遵循這點古訓。

    所以我認為:“父母在,不遠遊”這個古訓,在這個時代已經顯得格格不入了。

  • 6 # 赤誠子

    "父母在不遠游"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古代交通不便,出門遊歷求學多是要跋山涉水,交通工具就是兩條腿,境況好些的也就是驢馬船舶而已,行走在偌大的華夏大地,趕路最是耗費時間與金錢。

    加上資訊不暢,出門在外難以得知道家中情況。若有緊急狀況,往往趕不及回家。對於講究孝道的人來說,確實是難以承受之痛。

    如今交通發達,汽車,火車,遍地馳走,天空的飛機也是永不停歇,來往南北東西。

    所以這些年,北漂,南漂的人特別多。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好,內陸的人多去那邊工作以養家餬口開展事業。但是如果可以,誰又真的願意"背井離鄉",獨自在外打拼?

    現在大部分年輕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家鄉有愛人,夢想在遠方"。怎麼應對這件事呢?

    以過來人的經驗,我建議年輕人,如果父母身體還健朗,那可以出去闖蕩一番,不一定要賺很多錢,但一定要試著實現自己的夢想。等到父母老邁,自己有了家庭,可以有時間陪伴。

    若是萬一沒有實現夢想,也不要詛喪,因為你將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家庭。不要因為執著夢想,而放棄陪伴父母家庭,那樣你將會遺憾終身。而夢想只要你不放棄,它會一直在你心裡!

  • 7 # 寶劍鋒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孔子《論語.里仁》的一句話。父母在不遠游,講的是盡孝道,並不是交通不方便問題。遊必有方,這裡的“方”,指的是正當的理由。如果有很好的正當的理由,可以遠遊,這句話也正好體現了孔子的辯證思維。

    古代交通

    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有陸地交通工具和水上交通工具兩種。陸地交通工具有馬車、騎馬以及徒步等。水上交通工具主要就是這種船。受到交通工具低速度的限制,一天的行進距離比較近,這也決定了古代出行的距離一般都不會特別遠,即便特別遠,時間和金錢成本也是比較高的。父母在,從盡孝的角度來看,不遠遊是一種“家”的情懷。

    古代遠遊的“必有方”

    孔子也從辯證的角度談到了如果遠遊,一定要有一個合適的理由。比如古代科舉考試,在進行殿試的時候,都要到京城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這就要求參加考試的考生提前好多個月,帶上足夠的錢,要不顧路途遙遠趕到京城參加最高科舉考試,這就是古代人遠遊的很好理由。可見,孔子的“必有方”,談的就是“天下”的情懷。而且“天下”情懷要高於“家”的情懷。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很好的將“家”與“天下”兩種情懷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這與交通是否便利沒有什麼太大關係。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與時俱進

    現在的交通狀況就打不一樣了,高鐵、飛機、汽車和輪船等十分便利,古代人要花費數個月才能達到的距離,現在幾個小時就解決了。

    那麼,孔子的這句話現在是否還實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需要一些輔助條件。

    1 政府關注百姓養老和看病問題,解決後顧之憂

    現在的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社會,養老問題是個突出的問題。現在的養老和古人的養老有大不同,古人靠兒子養老。現在主要靠子女養老,但是社會養老也是重要的補充。完善社會與保障制度,這樣就解決了年輕人的後顧之憂,就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事業上。

    2 年輕人專注自己的事業

    解決了養老問題,年輕人才能夠將注意力聚焦於自己的事業,同時做到兼顧盡孝和事業的問題。這些同時需要政府做出更多的事情,關注並提供便利解決青年人的顧慮,反而更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只有這樣,對於年輕人來講,沒有了顧慮,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總之,"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特殊含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行車記錄儀都是安裝在前擋風玻璃上,而不是裝在更靠後一點的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