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準備的激情

    還是會的,辛亥革命只是無數次暴動中最成功的一次。在此之前已經有不下10次的暴動,最終的結果還是革命只是不叫辛亥而已。

    根本的問題是滿清君主制已經不能夠代表覺醒的中華民族。滿清的制度根本還是奴役人民,這個是他統治的合法基礎。作為一個現代國家,這個基礎無法成為大家的想象共同體。最終還是會有能夠代表中華民族政府替代滿清政府,只是時間長短而已。但是最遲也只是延遲20年左右,正好是一代人的時間。

  • 2 # 徽南城意

    清末最好的一次機會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到甲午戰爭之間的那段時間。清政府是有機會擺脫困境的。只可惜清政府腐敗無能,同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迅速趕超,從比中國還要落後的狀態,發展的敢於和清政府一較高下。

    甲午戰爭時日本其實完全沒有實力碾壓清廷,可惜一邊是為了國家崛起,王室節衣縮食,鼓勵貴族子女去現代工廠上班。一邊則是繼續盲目自大,閉目塞聽,作威作福的八旗蠅蛆。

    本來可以有機會崛起的中國在中法戰爭不敗而敗和甲午戰爭的慘敗之後,徹底喪失了機遇。腐朽的體制和國家的赤字財政,加上沉重的賠款壓力,清政府就是想調整也沒有能力了。

    最後一次迴光返照應該就是戊戌變法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辛丑條約之後,四億五千萬兩的賠款,宣告著清政府徹底進入準死亡狀態。一次次的喪權辱國也讓民眾對朝廷徹底失去信心。只要一把大火,就徹底燒燬朝廷。

  • 3 # 新知傳習閣

    這只是一個假設而已,並且很難成立。

    立憲就意味著民主化,憲政化,就是說要推行虛君實相。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國家領導人,而內閣才是國家的權力中樞。

    從清末的政治實踐來看,滿清集團的核心團隊不願意歸政於民,搞了一個滿族內閣,依然是要推行滿清統治天下的政策。

    而當時的地方大權很多都在漢族官員手上,他們大都希望清政府下臺,建立漢人政權或省自治。

    滿人的預備立憲讓地方政府和地方實權人物們都非常失望,所以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宣佈自治或獨立,直到促成南北和談,民國建立。

    當然如果預備立憲不搞皇族內閣,開放權力給漢人官員,則辛亥革命就算爆發,也不會成功,必然被北洋軍打跨。

    孫中山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孫中山組織的歷次起義都沒有嚴密的組織,沒有嚴格的訓練和作戰計劃,始終沒有成功的先例。

    孫總是希望藉助軍閥勢力來完成自己的大業,也一直沒有實現過,直到在蘇聯人的幫助下,建立黃埔學校,有自己的武裝。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因為地方實權派對滿清政府失望然後被放棄造成的,而不是孫中山造反拿下的。

  • 4 # 清史宴

    清末的預備立憲即使成功,辛亥革命一樣會爆發的。

    甲午中日戰爭,以大清戰敗賠款2億兩白銀開始,滿清就已經進入了準死亡狀態,此時的大清猶如一名病入膏肓之人,就是神醫華佗在世也無力迴天了。緊接著又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可是滿清的頂層人員呢?除了割地賠款,就是逃跑,其他的還能幹什麼?辛丑事件之後,滿清政府無論再做什麼,都沒用了,因為民眾已經對清政府失去信心了,尤其是知識分子和當時社會上的進步人士,對滿清政府已經徹底的絕望了,清政府的垮塌已成既定事實了。

    辛亥革命的爆發,只是一個引爆點,緊接著就是全國大部分的省不是宣佈獨立就是宣佈自治。清政府已無力組織有效的鎮壓了,因為滿清落後的社會制度和腐朽的官僚系統,很難再有所作為了,再加上廣大的民眾渴望推翻這個腐朽的清政府,重建一個嶄新的屬於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政府。所以即使清末的預備立憲成功,辛亥革命也一樣會爆發,清政府也一樣會被推翻。

  • 5 # 憤怒野虎

    可以說,一樣會爆發革命,但中國處於分裂狀態。1.清末的預備立憲,只是緩解國內民眾要求變革自強,免受洋人列強的侵略壓榨之憤怒。2.預備立憲若成功,只能推遲社會矛盾的爆發,但改變不了滿清王朝自上而下的腐敗,人民的革命之火不會熄滅。3.預備立憲若成功,可為清末獲得喘息時間,然而也為日本侵華的大陸政策獲得時間。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就制定了吞併肢解中國的大陸政策。它可利用這一時期,歐美列強無閒東顧之機,加速侵華程序。4.清末時代,世界上已進入一戰前期,若立憲製成功。晚清或許不“參加”一戰,中國沒有戰勝國地位。蘇俄獨立,山東、東北可被日本吞併,西藏、新疆可獨立或被吞併。5.若立憲製成功,社會矛盾沒有化解,積累的矛盾會爆發,中國進入軍閥混戰的動盪社會。並隨著世界歷史發展,日本工業高度化,從而實施其大陸政策。可以預見,清末立憲制的失敗,其實是天佑中華,為中華換代變新,免遭肢解或吞併,自強獨立的一個驗證。

  • 6 # 第五玥璋

    謝謝!辛亥革命爆發不是立憲不立憲的問題,也不是成功不成功的問題,這些都說得太大了,並且與政治體制無關。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是清朝鐵路國有化與民辦鐵路間的衝突造成,是一個地方性衝突轉變成全國性革命,的確很偶然。當端方帶領武昌鎮卒平叛時,在反清勢力不佔主導地位的華興會組織在武昌起義,迅速波及到南方各省,這正說明辛亥革命就是那根燎原的火柴棍兒,而四川保路運動就是火柴棍兒頂端的一丁點兒火藥而已,這與什麼制度、什麼政府改革無關的。

  • 7 # 蕭十一瀾

    歷史的轉折點,有時候只取決於幾個關鍵人物,而不是所謂的『勞苦大眾』。如果清末預備立憲成功,很多事情都要改寫,至於辛亥革命還會不會爆發,大機率事件是不會。

    上述判斷的前提是清政府的官方態度,施政綱領和改革力度;袁世凱為首的實力派巨頭的選擇,判斷和利益分配;還有西方列強的瓜分爭奪,以及其互相制約的平衡點。

    決定性因素應該是袁世凱和他把持的強大新軍。民國初年,世人稱袁世凱為:中國的拿破崙,中國的華盛頓,中國共和之父,稱袁世凱家族為“民國第一家”。

    相比辛亥革命後的混沌亂世,晚清預備立憲時,各地掌權的封疆大吏還是基本穩定,忠於清政府統治的。此時國家腐而不敗,窮而不亂。辛亥革命後,全國一片大亂,各種勢力蠢蠢欲動或是張牙舞爪,但此時國內和國際輿論一致認為:中國當時的局面,只有袁世凱有資格、有能力出面收拾。這個能力,主要是指他擁有武裝力量。

    據美國陸軍參謀處資料,當時,袁世凱的北洋系部隊大約有十七萬人;而南方革命黨的民軍,據日本陸軍武官估計約有四十萬人—人數的優勢與它的缺乏訓練、紀律不良、軍械龐雜、缺少合格官佐的劣勢相抵消。

    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六日下午,外務部大樓,兩天前還不肯剪辮子的袁世凱興致勃勃,讓蔡廷幹為他剃了個光頭。兩天裡發生了許多大事: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之職;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親電袁世凱:“民國大定,選舉得人。”象徵著舊時代的辮子可以革掉了。掌握政權時,袁世凱五十三歲。他深知怎樣使舊制度運轉,但對新制度所知有限。事實上,他是一箇舊式人物,孝順、迷信、封建。一九一二年,中國多數愛國人士都接受一個觀點:中國在政治上落後於西方,因此必須迎頭趕上,應該有一個國會代表人民,有一個內閣主持行政。

    是年三月,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總理並組內閣。這些閣員覺得他們應該聽命於袁總統而不是唐總理,一如北洋嫡系“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

    可以看出,袁世凱要的只是權利,只要是晚清預備立憲成功,給袁世凱極大的權力,滿足他和手下的驕兵悍將,袁世凱有信心有能力有基礎搞定局面,加上愚昧的百姓只知有家,不知有國,毫無凝聚力,一盤散沙,基本不會發生後來的辛亥革命。

  • 8 # 史話常侃

    這個假象是不存在的,不可能成功。君主立憲制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經過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為了保護資產階級利益而變革的政治體制。它的變革也是經過流血才成功的。最早實現君主立憲的英國也是如此,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議會送上了斷頭臺而勝利,從此國王的權利被大大削弱,議會是決定國家走向的唯一權利機構。 說完西方再來說中國。中國是經過兩千年 封建社會發展的國家,帝國是家天下的,皇權是高度集中的。沒有經過資產階級思想洗禮的封建皇族至死不可能放權。所以這個問題沒有假設性。

  • 9 # 陳夏昕

    如果立憲誠意夠足的話,不排除這種可能性。英國的王室自漢諾威朝就是一群德國人,但英國人根本不在乎......然而,清政府的宗室力量絕不會同意同意把自己削弱到成為英國王室那樣的橡皮圖章。而沒有誠意的立憲,阻止不了革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離異我結婚從哪走合適?(父母都有家庭我自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