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自閒行品生活

    和父母分離在當今社會已經很普遍。所以,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首先,父母在為孩子前途做打算的時候,就要給孩子慢慢灌輸一些分離的氣息。父母與孩子的分離最初開始於上學。孩子上幼兒園了,傍晚接回家一家人開開心心的一起共享親子時間;孩子上小學啦,放學後父母看到更多的是他/她的背影,因為這個時候開始有學業的牽絆了;慢慢的孩子上中學了,這個時候很多孩子已經開始住校了。孩子與父母分離的時間慢慢在變長。某一天,他/她要去外地求學了,是他/她心儀已久城市和學校。基本上這個時候父母與孩子真正的分離才來到。

    再就是孩子,隨著自己的長大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總有一天要離開父母。作為孩子也要有意識的自己長大,人這一輩子從母體呱呱落地就意味著分離的開始。所以,自己要學會長大。想家了就給父母打電話說說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可以。

    這個世界沒有人會隨時隨地陪著你,所以,更多時間我們要學會自己和自己相處。學會享受屬於自己的孤獨。

  • 2 # 老農王五

    管教孩子的事!我說不好!說說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你自己的孩子,應該知道他是什麼性格,孩子喜歡什麼事物,不喜歡什麼事物。現在是多大年齡的孩子,在哪裡的上學,學的哪些文化,學的什麼技術。學校是個什麼水平的學校,對孩子的安全管理怎麼樣。摸清這些情況後,在問問孩子,想家裡什麼,為什麼哭,是不是和同學或老師有點矛盾。在和老師和孩子溝通。以事論事,妥善處理。為孩子以後上學,解除心理障礙,創造好的環境……

    現在的普遍孩子成熟早……變化快……承受能力差……只要你用心……自己的孩子應該好管理……

  • 3 # 婷婷妤麗的孕育感悟

    在外學習,意味著孩子離開溫馨的家,要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開啟學習和生活之旅。這個時候,孩子出現戀家的情況是很常見的。

    筆者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那會兒剛上初一,學校在鎮上,早上騎腳踏車去,中午帶飯,傍晚放學再騎車回家。頭一個星期,只要到飯點,一邊吃著媽媽做的飯,一邊掉眼淚,心裡會感覺空落落的。還有就是高中完全成了住宿制,一週回一次家,每次離家返校都特別不想走。以上兩種情況都屬於戀家的表現,主要表現為短期的、心理或行為上的不願離開,並不會對學習這個核心事件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像題主說的,孩子總是戀家,每次打電話都要哭,鑑於頻繁性和長期性以及表現的激烈程度,家長就需要仔細分析到底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情況。由於題主並沒有具體說明孩子的年齡、性別、學校和上學等基本情況,我按照自己的思維總結了以下幾點,可以參考一下。

    分離焦慮。大家都知道,剛上幼兒園的孩子,由於突然脫離家人寸步不離的呵護,會非常抗拒去幼兒園,最常見的就是哭鬧不止,對“幼兒園”這三個字避之不談。這是典型的分離焦慮,是因為突然的社會環境的介入而造成的一種心理狀態。其實,這種焦慮並不是幼兒們的專屬,它客觀存在於每一次新舊環境的切換當中,只不過因焦慮主體主觀意志的調控而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而已。自理能力差。《變形記》中的劉思琦,吃飯需要二姨喂,衣服需要媽媽幫著穿,剪腳趾甲和穿襪子的任務則落在了姑姑身上。由於物質條件的不斷提升,這樣的孩子在家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沒有足夠的甚至說是絲毫的自理能力,等到需要離開家人的照顧,獨立走向學校和社會時,就自然會頭疼發怵。情緒得不到合理宣洩。孩子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少了向家人表達自己情感的直觀環境,孩子不便於及時宣洩內心的每一份情感,父母也不能及時給予迴應,倘若累積的感情長期沒有合理的宣洩方式,就給孩子造成一定心理負擔。社交恐懼。隨著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們日常的很多社交行為都被網路所代替;家長要麼忙於工作,要麼專注於手機、平板,花在和孩子認真溝通、帶孩子走出去的時間越來越少,孩子常常被以電視、電腦等電子裝置打發,錯失了很多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機會,和他人相處、發現美的能力得不到開發,漸漸地就越來越害怕接觸新的社會,害怕新社交。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加上接觸外界的機會少,處理矛盾和突發情況的經驗和能力有限,在突然降臨的新環境下,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哪哪都適應不了。心理預期與實際學習效果落差。孩子到一個新的學校,考慮是升學、轉學等的需要。他的肩上必定是揹著自己、父母甚至更多親人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夠學有所成。可是,等到了新的學習環境中,學校硬體環境變了,周圍的人際圈變了,老師的授課方式也變了,學習效果一定程度上是會受到影響的。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心理預期與實際效果步調不一致時,會產生落差感。校園霸凌。近幾年,關於校園霸凌的報道層出不窮。校園霸凌不僅形式多樣,有言語的、行為的,還越來越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連幼兒園也會有霸凌現象。對受害者而言,校園霸凌不僅會帶來身體的傷害,更嚴重的是,心理上的傷害影響之深遠,必須重視。來自教職員工或者同學對身體的侵犯。這也是個必須重視的問題。有時候,惡魔就在身邊,但是由於受到脅迫或羞於啟齒,孩子會選擇隱忍。調查顯示,這種身體侵犯對受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帶來的影響一點兒也不亞於校園霸凌的影響。

    其實,孩子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可能就是由這些原因引起,但是又不一定侷限於此,需要家長更加耐心地去發現。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單從上面分析的這些方面來看,當孩子內心產生了焦慮,他勢必會感到被孤立,沒有安全感,在新環境面前顯得格格不入,沒有自信,倘若再受了不公正對待,身心都受到傷害,這個時候,如果未能從家庭獲得足夠的慰藉和鼓勵,那麼,孩子個性和能力的發展就會受阻,同時這些負面的元素還會讓他逐漸厭棄學校,厭棄上學,嚴重時甚至會厭棄這個世界。

    所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放下家長心態,接納孩子的情感及表達。當孩子向父母流露出自己對家的思念時,父母不能表現得毫不在乎,或者嫌棄,而要放下家長式的權威,允許並接受孩子的情感,讓孩子覺得他沒有被拋棄,父母還是像以前一樣愛自己。主動關心,讓情感有依賴。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外都是報喜不報憂。這就需要父母主動地去關心孩子,方便的時候主動給他打個電話,瞭解孩子的近況,鼓勵孩子經常與自己進行交流,讓孩子充分感覺到,無論何時,家才是他感情依賴的堅強後盾。及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終歸要長大,父母終究要老去。家是孩子啟蒙教育的開端和重要陣地,自理能力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基礎的生存能力。父母要放開手,不嫌麻煩不嫌慢,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於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初期給予指導,後期進行監督,逐步推進。同時,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做家務的機會,培養自我存在感和家庭責任感。提前去學校及校園附近體驗環境。為避免孩子因為新環境的介入而產生分離焦慮,父母可以帶孩子提前去學校及校園附近做體驗,就硬體環境和可預見得到的問題展開交流,來讓孩子提前對自己將要生活的校園環境有一些基礎的接觸,而不是牴觸。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利用節假日等休息時間,父母要多帶孩子走出去,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博物館、藝術展覽和大學城也是不錯的去處,既開闊眼界,又接觸到不同的社交圈,為孩子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和新鮮事物。鼓勵孩子多參加學校的一些社團活動,積極主動地去接觸不同的人和物,樹立信心,勇於嚐鮮和挑戰,樹立自信心,形成正向迴圈。合理降低預期。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某件事情進展得不盡如人意時,前期的期望越高,後期的失望就越大。孩子新接觸一個環境,必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適應並獲得成長。所以,在孩子學習成績的改善上,我們不能把期望設定得過高,而是要合情合理,把大的目標分解成多個便於執行的小目標,等每個小目標都實現了,那離大目標還會遠嗎?結果不滿意時,注意力多集中在過程上。人的一生路很長。在這條路上,每個人都將面臨不同的困境。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如果結果沒能達到預期目標,那可以鼓勵孩子從失敗的經歷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開拓思維,求得更多的解決辦法。這樣,孩子還會自信從容,增強抗挫折能力,併為以後少走彎路奠定好的基礎。教導孩子有困難向外界求助,樹立法律意識。要提前教給孩子,如果孩子受到他人侵犯,不害怕,不妥協,而是要勇敢地告訴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媽媽會永遠和他在一起。同時要勇於向社會求助,絕不助長侵犯行為,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說一千,道一萬,不管孩子遇到什麼問題,我們父母只要耐心傾聽,用愛關懷,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

    祝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沒有覺得弗利薩很悲慘?因為他從帝王變成一個小垃圾,我說的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