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粵自動化
-
2 # 袁玉州
根據2018年的GDP資料統計顯示,省會城市GDP在省內佔比最少的倒數5名城市是:山東的濟南(10.27%)、江蘇的南京(13.85%)、內蒙古的呼和浩特(16.79%)、河北的石家莊(16.89%)、河南的鄭州(21.11%)。
另外,還有像廣西南寧、福建福州、山西太原、廣東廣州、江西南昌、浙江杭州等佔比都在30%以下,是比較合理的區間數字。
從經濟學角度講,省會經濟佔比較少,則是弱省會城市;佔比較大,最是一城獨大的強省會城市。這兩種型別,都有利有弊,不可厚此薄彼。
強省會一城獨大,容易成為耀眼的明星,關注度和熱搜指數較高,容易引起巨頭公司和資本的青睞和關注,對招商引資有利。不利的一面就是,將導致省內其它城市默默無聞,加劇這些城市招商引資的困難程度和成本,最終導致發展緩慢,與省會的差距越來越大。
弱省會戰略的優點就是有利於全省均衡發展,共同前進,有利於做大做強全省整盤經濟,經濟活力比較強。不利的一方面是,省會城市經濟比重小,不利於整合全省經濟和資源,其它城市的向心力不夠,各自為戰,容易造成省內城市之間的互相競爭和資源浪費。
具體這兩種經濟發展模式,到底那一種比較合適呢,要具體情況去理解。在經濟前發展階段,強省會模式有利大於弊,更容易為全省帶來緊缺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產業等;在經濟後發展階段,強省會就不利於全省經濟均衡發展了,弱勢的其它城市也會拉低省會的發展質量和速度,最終影響全省的發展質量和效率。
大家仔細分析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有這樣一種現象,GDP總量排名前5名、總體經濟比較發達的省,省會城市佔比都是比較低或者比較合理的,如:廣東省的廣州佔比為23.5%,江蘇省的南京佔比為13.85,山東省的濟南佔比倒數第1,僅為10.27%,浙江省的杭州佔比24.04%,河南省的鄭州佔比21.11%。
還有一種現象是,經濟排名比較靠後的省區,省會經濟佔比都比較大,比如:寧夏的銀川佔比51.32%,一半以上,吉林省的長春為47.6%,青海省的西寧為44.86%,非常恐怖;佔比還比較嚴重的有,黑龍江省的哈爾濱38.51%,四川省成都37.72%,湖北省的武漢37.72%。
目前,這兩種經濟發展模式都存在,沒有好壞之分。強省會的省份,在看到一城獨大模式的不利影響後,在著力向均衡發展的模式轉換;而部分弱省會的省份,也在強力將省會打造成有足夠影響力的強勢省會和區域中心城市,以期望聚合和提高全省的向心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
-
3 # 城市百角
省會城市在省內佔GDP最少的城市是哪個?這種情況應如何看待?
這在經濟發展中有個專業名詞,叫做省會首位度。在如今這個強省會時代,我國每個省份都在集中資源發展省會,只不過有的省份慢一點而已。以2019年為例,我國省會首位度最高的是銀川,已經達到54.02%,也就是說銀川的GDP已經佔了寧夏的54.02%,這已經非常恐怖了。
那麼省會首位度最低的又是哪個?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應該是濟南。濟南的省會首位度僅有13.29%,比南京還要低。那麼這種情況應該如何看待?僅個人觀點來看,這是不好的,山東的整體落寞就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在今年初,山東整體下調萬億,僅實現71067.5億元的GDP總量,已經與江蘇、廣東拉開差距。
一直以來山東都學著江蘇的“群狼政策”,然而如今濟南和南京都被官方點名批評,沒有做好一個省會的責任。近年來,山東省已經明確表現要加強對濟南的支援,換句話說,山東省已經意識到濟南省會首位度過低帶來的不好影響。
未來如果濟南的省會首位度能到25%的話,那麼整個山東必將崛起。可以說,濟南的省會首位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山東全省的經濟,濟南未來的發展不容馬虎。但是,濟南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青島的衰落。
-
4 # 中襄號
省會城市是一省之行政、文化中心,大多數省會還是所在省的商貿、高教、交通中心。
通常情況下,省會城市也是所在省的第一經濟強市,但也有部分省會並非如此,如遼寧省會瀋陽、山東省會濟南、江蘇省會南京、福建省會福州等,然而這些省份也是全國較為發達的工業基地。省會城市在省內佔GDP越少,意味著該省經濟發展的相對均衡。根據《全國各省會佔本省經濟總量比例排行榜》資料來看,山東省會濟南以百分之十左右全省經濟總量佔比,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佔比所在省經濟總量最低的城市。
這種情況是濟南以全省城市老大哥的身份,間接推動全省城市取得更大的發展機會。這種情況的直接好處就是為山東贏得相對發達的名譽,為山東省全域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從經濟學和社會學來看,這是一種表率,也是一種可以借鑑的“濟南模式”!
-
5 # 魯遼一家親
省會城市人口和GDP在全省佔比,能夠表現出這個城市在區域內政治、文化、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匯聚情況。
人口占比。
GDP佔比。
在省會城市中山東濟南市,雙雙中標。反映出山東整體發展平衡,但都不突出,短時間因沿海、平原、人口等會收益,但最終這種模式只能是人口輸出地和消費市場。看看,大城市在地理上位置。為什麼平原地區的大型城市不在平原中部,全部在靠近山邊、河谷出山口?或大河入海口。
平原地區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很容易被跨越,沒有關塞功能。
看看,山東規劃。再看看,西安交通樞紐規劃,西安只是武漢、成都等強省會模式的縮影。
還有一個省與山東相似,江蘇省。但江蘇南京市已經開始走強省會模式。 -
6 # 滬漂王大毛
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出去遊玩,基本都是先去一個省的省會。為什麼呢?因為省會城市最能夠體現出這個省的發展情況,比如說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以及交通等。但是有時候也不能以偏概全,因為中國極個別省份的城市發展都比較均衡,說露骨一點就是,省會城市可能還沒有本省其他地級城市發展的好。通常我們講的“發展好壞”基本上都是指一個城市的經濟情況,那麼省會城市在省內佔GDP最少的城市是哪個呢?
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山東濟南。山東省也是一個經濟大省,目前在全國的排名都非常靠前。但是省會濟南的影響力以及經濟都不如山東青島。濟南不僅弱於青島,和其他個別城市也有差距。作為省會城市的濟南確實有點尷尬,但是這並不能說濟南的發展就落後,只是每個省份出臺的政策以及本區域的發展方向都不一樣。
除了濟南之外還有福建省的福州,江蘇省的南京,海口的海南,河北的石家莊,廣西的南寧。
其實一個城市想要發展起來除過相應的政策之外,也和本城市的自身條件息息相關!即便上述的省會城市可能沒有本省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的好,但是從一定層面上來說,它們也在背後推動了全省的發展,還是具有一定的意義的!
-
7 # 城市發展報告
省會佔全省GDP比例最低的山東省會濟南,而山東同時也是入圍全國百強市最多的省份,數量為15個,這是均衡發展的有力體現。
省會經濟佔比比重低,意味著省內其他城市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壯大自己,比如全省13地市全都入圍全國百強市的江蘇,其省會南京GDP佔比僅次於濟南。
而省會GDP佔比很高的省份,不是省域經濟較弱,就是省會地位過於突出。比如紅色標記的五城當中就是如今新一線城市當中的“滿分城市”成都,我們可以透過兩張圖來看一下成都和濟南這兩座副省級城市所在省份的城市GDP規模及排名。
先看下四川各市州排名,成都的表現的確非常亮眼,但是再看下第二名綿陽市,經濟規模只有成都零頭的一半。這種經濟格局,的確閃耀了成都,可是其他城市的表現卻毫無亮點。
再看下省會經濟佔比最輕的濟南所在省份,不僅濟南GDP排名僅位居省內第三,而且省內倒數第二的日照市,經濟體量放在四川都可以直接叫板正數第二的綿陽。這就是省會獨大和均衡發展的兩個極端樣板對比。
一個省份想要均衡發展、雨露均霑,省會是最先要做出犧牲的,否則作為省內資源整合最充分、交通最便捷的城市,總是比其他城市具有吸引力。所以透過省會在省內的經濟地位就可以間接判斷這個省份的整體經濟平衡度。
再看一張省會城市GDP排行榜。單從經濟體量和城市地位來說,濟南已經被多箇中西部城市“完爆”,但是從省域經濟健康度和全省經濟發展前景來說,濟南會承擔更加任重而道遠的責任。
-
8 # 旺晟雄
這是一個大問題,近期事多,沒有時間細說。總體說因時因地而異分析可能更加中肯。中國太大了,一個理論判斷全國很可能結論不十分中肯。
-
9 # 極度深寒
首先說答案,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去掉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包括臺北共計28個省會城市,GDP在本省佔比最少的是濟南,其次是臺北和南京。
先看一張表:
通常一省在省內來說擁有各種優勢資源,包括政治資源,高教/人才,衛生醫療,政策等等。省內其餘城市通常只有羨慕的份。就是在這種資源傾斜的情況下,一省之內還有其它城市冒頭了。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個省相對來說各地區發展比較均衡,不過份依賴省會城市的經濟做為火車頭。也不會存在如坊間所說的吸血鬼城市。
但仔細看一下上表會發現一個現象,省會經濟佔比較小的城市大多都是沿海省份。包括濟南、臺北、南京、石家莊、福州、廣州。省內佔比第一往往都是商業、貿易發達的港口城市或挨著港口口的城市,如青島,蘇州、唐山、泉州、深圳、大連。做為本省第一通商港口,自帶天然優勢,自然是內陸腹地的城市比不了的。沿海省份都這樣,更何況不靠海的內地省份了。當然只能集中精力將資源傾斜一處,做大做強省會城市,將省會城市做為發展經濟的火車頭,再來帶動省內其餘城市。
-
10 # 手機使用者67064162275
你這樣說是錯的,各地應該自力更生,並不是把政策及財政扶持一個地方,你吃飯、人家連米湯都喝不到、這樣公平嗎?全國的政策一律平等才公平,拿福建來說一說,福州廈門都不各自努力,只靠政策及拿泉州的去支援對泉州公平嗎……?
-
11 # 星星點燈法海無邊
南京城市小,經濟差,沒人願意去了
南京農村比我們山裡人還窮,破破爛爛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哎呀,真是大失所望
-
12 # 我真服了這個使用者名稱了
濟南的經濟總量不到山東省的十分之一,但這不代表濟南落後,而是說明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均衡。全國百強市,山東有十五個城市入圍,而山東省一共有十七個地市,這也是為什麼山東是中國旅遊第一大省份,很多城市都有吸引人的地方,都有留住人的本事。
-
13 # 錦繡中源
省會是一個省的行政中心,一般也是該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所以省會的經濟發展一般也不會差,是省內中經濟發展最好的幾個城市之一。如果一個省會的GDP佔全省的比重比較低,那說明這個省份的經濟發展比較均衡。那麼中國各省會的GDP佔全省的比重如何?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2018年全國各省份的GDP情況,如下表。其中廣東、江蘇GDP穩居全國前兩名,GDP都超過9萬億元;山東、浙江和河南呈現出逐級遞減,穩居第三、四和第五名。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和福建GDP基本上處於3.5~4萬億之間,差距不大;其它省份的GDP基本上在3萬億之下,但也有甘肅、海南、寧夏、青海以及西藏五個省區GDP不足萬億。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省份的省會2018年的GDP資料,如下表。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其GDP最高,超過2萬億;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長沙和鄭州五個省會的GDP也都超過萬億;其它省會的GDP基本上都在萬億之下。
透過以上的資料,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全國各省會GDP佔全省的比重了,如下表。我們可以發現,省會GDP佔全省的比重最高的是寧夏的銀川市,佔比高達51.3%;而佔比最低的是濟南,僅10.3%。
確實,從省份的發展均衡度來看,山東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下表就是山東各市的GDP情況,我們可以發現,除了萊蕪之外,其它城市的GDP都超過2000億元,其中前15個城市都是全國GDP前100名的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濟南和萊蕪已經合併,合併後的新濟南GDP達到了8862.21億元佔全省的比重為11.6%。其實除了山東之外,像江蘇省會南京的GDP佔全省的比重也比較低,而江蘇全省13個省轄市的GDP都進入了全國GDP前100名。
目前在中國,省會佔GDP比重超過30%以上的基本上存在與中西部地區,這些省份大多數都存在“一城獨大”的現象;而東部沿海省份,雖然也有些省份的省會GDP佔到了全省的20%以上,但這些省份基本上都會有兩個經濟中心,比如廣東的廣州和深圳;福建的福州和泉州;浙江的杭州和寧波等。
回覆列表
如果想要二號城市比省城發達,比如說;深圳比廣州強,廈門比福州強,蘇州比南京強。這三個地方的特點是外來的力量已經超過國內政府的投資。
東北三省,為什麼省城就一家獨大?這是由於政府的投資一般都在省會,省內其他城市基本沒有外來力量的支援,所以省內其他城市要比省城GDP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