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疊影傳媒

    為什麼電影往往會把觀眾看哭了?因為電影裡面的情節,故事,類似的場景,讓觀眾有認同感,就比如說青春電影,所反應的都是每個人青春裡會經歷的事、愛過的人、受過的傷,我們在電影裡面找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電影大多來自於真實的生活故事,這樣才能讓觀眾更加有認同感,獲得認可。《狗十三》亦是如此

  • 2 # 夜色深靜

    電影沒有狗血和歇斯底里,反而很真實、熟悉,所以才會那麼有代入感,那些長大過程中曾不再去回憶難過的事情,猝不及防被悄悄問候了一句,就那樣毫無徵兆地難過流起淚來。

  • 3 # 三五是十五

    電影其實很平淡,但是從頭到尾有很抓人,像每天都在發生一樣。就像回看自己的故事,無奈又被迫的成長,到最後就算人家給你夾狗肉,你也會微笑著吃下去,成為大人眼中合格的大人。就算看到走丟的狗,你也很平淡的離開,偷偷的哭,不再是從前那個你,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 4 # 小泡妮

    《狗十三》很文藝的一個片子,催淚彈比較多,情緒的引導做得到位,主演父女的演員演技值得一讚,他們情感宣洩的淋漓盡致,內心戲豐富,同時,這部片子反應了很多家庭面臨的教育問題,帶入感強,催淚的原因就是源於很多人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鳴。

  • 5 # 妙音妙影

    如果你看的時候只有憤怒,那可能您還在青春期。

    而站在家庭的角度審視每一個人以及微妙的人物關係,更多的是代溝的酸澀吧。

  • 6 # 觀影大片

    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聽到很多隱忍的哭聲,就像我們的青春一樣隱忍。這讓我忽然想起《狗十三》早在2013年就有計劃上映,這麼想來,這部影片“隱忍”的那五年也彷彿是在和我們的青春呼應。80後和90後的這一代人的青春時光大多都伴隨著這樣的選擇,不斷地選擇要一條狗還是要親情。似乎這兩者是無法共存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只有13歲的小女孩,是一個內心偏執的孩子,因為父母離異,父親再婚的事情讓她與父親之間的關係變得逐漸惡劣,矛盾越來越大,其中主要的一點兒就時中學期的孩子,內心雖然叛逆但是非常的敏感,尤其是家庭的關係非常容易讓一個孩子的性格發生巨大的變化。

    有那麼一段成長期,我們都曾與父母的關係對立又緊張,一開始會鬥爭,會哭鬧,後來捱打得多了,慢慢沉默,慢慢變成一種“消極的反抗”。青春期時,她敏銳地感受到還不錯的成績,能夠考上一本大學的資本變成她的“免死金牌”。有時候會梗著脖子,沉默地,不服氣地盯著他們,任他們打罵,長大了,打不動了。他們的怒氣發洩完後,家裡會出現短暫的讓人不適的冷戰,害怕惹怒他們後更遭的結果。各自的情緒在消散後又不斷累積爆發,無休無止的惡性迴圈。對抗從讀小學前就開始了。我貪玩,調皮,到處亂竄,受傷了,闖禍了,看我不順眼了,嫌我不聽話了,當然父母想要打你的時候是不需要理由的。我捱過好多頓父親的毒打,年代久遠,記憶依舊清晰,情緒則曖昧不明,不知道是仍然記恨,還是對暴力的恐懼的印刻。 而讓這一個小姑娘再一次敞開心扉是因為一隻狗的到來,沉寂已久的心被一直鮮活可愛的生命打破,雖然得知是父親的帶來的,第一時間因為父親的原因不喜歡它,但還是留了下來,因為自己很喜歡物理的關係,所以親切的給它取名字為“愛因斯坦”。 在今後的生活中,愛因斯坦成為了李玩生命中的第一個朋友,她會將屬於自己的牛奶給愛因斯坦,而愛因斯坦也會每天早上的時候送她去上學,晚上的時候等她回來,一個人,一個動物在投進一個床上睡覺,成為了彼此心靈最貼近的唯一。 看到這裡的時候,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李玩內心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是愛,是來自父親的愛,她是一個很缺愛的孩子,本來以為幸福的時刻會這樣的持續下去,但是爸爸還是讓她失望了,去了電影院已經錯過了播放的事件,對此,李玩表示不在意,而後爸爸帶著她去吃飯店吃大餐,而結果~ 所謂的大餐是後媽的兒子的生日舉辦的生日宴會,看著剛才對自己還充滿愛意的父親,轉眼之間就把自己的忘記了,所有的人都對小男孩噓寒問暖,自己努力得到的成績彷彿不值一提。李玩覺得自己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突然之間感到所有的一切都是謊言,爸爸騙自己,他早就知道電影的播放時間已經錯過了,她想到好夥伴“愛因斯坦”。曾經因為自己喝酒受到爸爸暴打,在所謂的“弟弟”的慶生宴上,被他要求用紅酒敬各位長輩,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情,答應李玩的事情一件都沒有做到,每次都會將李玩帶到飯局上,看著這些大人的人生百態,簡直令人噁心。這是成長的代價吧!變得“懂事”“乖巧”,是大人眼中的乖乖女,現在的我們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初自己小時候信誓旦旦的說將來自己想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夢想嗎?可是成長就是這樣!

  • 7 # 濟州府大鵬哥

    電影故事很“平淡”,似乎每天都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可正是這種發生在我們周圍的身邊事,才能真正觸動我們的內心!

    電影《狗十三》講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初中生的女孩“李玩”,自小父親跟母親離婚,李玩跟父親生活,因為情感缺失,爺爺奶奶自小就對“李玩”溺愛,父親也經常用金錢補償父愛,這不是很多父親都這樣做的麼?很多時候,父親感覺對女兒虧欠,卻不知道如何表達,於是,給錢,成了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

    無法陪伴:

    因為學習上請了家長,“李玩”跟父親鬧的不愉快,父親給了“李玩”錢的同時,也想買一隻小狗給“李玩”作伴,因為自己又跟再婚妻子生了一個男娃,卻遲遲不敢告訴女兒!

    買了的這隻小狗,一開始“李玩”是討厭的,後來夜裡看到了小狗孤獨的模樣,因為同情心,因為同病相憐,“李玩”把小狗當成了自己的好玩伴。熱愛物理的她,給狗狗起名:愛因斯坦!

    幸福的短暫:爺爺買菜把狗丟了,全家人都惴惴不安,害怕“李玩”的怒火,小心翼翼不敢碰觸她,“李玩”發瘋似的,找了好久,爺爺勸她,還傷了腿,爺爺傷心的說:人還不如一直狗。爺爺奶奶特別的溺愛,讓“李玩”有些肆無忌憚。

    家裡人給她買了一隻狗替代,說狗找到了,“李玩”堅持認為,它不是曾經的“愛因斯坦”,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捱打:直到捱了爸爸的打,為了她的“不懂事”,也為了奶奶出去找她受的凍。看著女兒被打的傷痕,爸爸哭了,李玩,也哭了。第二天的李玩,似乎成長了。

    跟弟弟相認:透過爸爸的安排,跟弟弟相認,在弟弟的生日宴上,親戚朋友熱熱鬧鬧,對弟弟特別關注,“李玩”,卻像是局外人。看著爺爺奶奶,爸爸,阿姨高興的模樣,“李玩”知道,她再也不是家裡的唯一。

    狗衝淘氣的弟弟叫喚,在阿姨的唆使下,被爸爸送走,“李玩”拼命阻擋,卻無濟於事,她再也不是那個“一言九鼎”的女孩。

    物理獲獎:“李玩”獲得全省物理第一名,可以保送重點高中,爺爺奶奶,爸爸表姐興高采烈,“李玩”卻有些無動於衷。爸爸宴請朋友慶功,爸爸的朋友竟然讓“李玩”吃狗肉,為了爸爸的面子,她欣然接受,咀嚼了好幾口。邊上的爸爸,是滿滿的感動。

    爸爸的眼淚:回家的路上,接到李玩媽媽的電話,放下電話,爸爸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有了弟弟,更加對李玩缺乏應有的關愛,李玩卻這麼“懂事”。

    最後,“李玩”跟表姐又遇到真的“愛因斯坦”,李玩卻不敢相認,走著走著,終於忍不住痛哭了,不敢觸碰的傷痛,不敢面對的曾經,李玩“成長”了,李玩也不是原來的李玩了。

    做父母的不願讓孩子,像自己一般“世故”,迫於生活的壓力,我們被迫的改變,也把孩子波及,我們終於把孩子,變成了自己最不想變成的人,卻有心無力,正是電影想表達的吧。

    電影的一幕幕,彷彿讓我們回到了自己的從前,我們曾經是懵懂無知的李玩,後來,我們又是屈服於社會壓力的李玩爸爸(果靜林),“懂事兒,成熟”,即使不願意,也不得不被迫改變。

    “一聲嘆息,卻又無能為力!”,親情,青春,學習,電影情節很普通,卻也太真實,這才是電影催淚的地方。

    (電影《狗十三》就是編劇焦華靜的畢業作品,我認為是她的真實經歷,導演曹保平,是她的老師。)

    這部片子,不知何故,被禁了5年,時光荏苒,人生又有多少個5年呢?珍惜現在,面對明天!

  • 8 # 不專業影評

    《狗十三》沒有催淚,只是孩子成長的真實寫照,大人永遠覺得你是個孩子,明明是假的卻以為孩子不知道。大人永遠希望你懂事,只要按著他們的想法去生活就叫懂事。酒桌上只要領導高興就可以讓孩子做任何事,在新媳婦那邊永遠站在新人那邊,用一隻狗就想撫平孩子缺失的父愛……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可是,我們便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送女生化妝品(彩妝套裝)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