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馬冰河wu
-
2 # 破之世界觀
唐太宗時代的中國真是輝煌壯麗,政治清明社會繁榮。主要的歷史功績當然要算在李世民身上。開創中國歷史巔峰時期盛世的成熟政治家李世民,確實有過人之處,政治智慧和用人策略都堪稱歷朝歷代的帝王翹楚。
-
3 # 手機使用者99232732840
隋末農民起義推翻了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區域性調整了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唐太宗君臣接受隋的教訓,制定正確的施政方略,採取各種有力措施;唐太宗任賢,納諫和實現進步的民族政策。可以使用101教育ppt的習題查詢功能進行相關問題的搜尋,裡面會提供詳細的問題解答。
-
4 # 懂歷史的湯姆貓
貞觀之治的形成,主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他善用賢臣,懂得采取好的建議,並且很大度,這一點我們從魏徵就能看出來,其次,與隋朝的戰爭對經濟帶來的危害在李淵執政之後,有一個過渡,貞觀之治都是後人對他一個比較有高度的評價,只能說社會相對穩定,百姓安居樂業,要知道唐朝最繁華的時期應該是“開元盛世”。
-
5 # 關關8188
李世民經歷了隋朝的暴政,並親自推翻了它,使他深刻認識到,皇帝應減少暴政,多穩定民生,並且和周邊少數民族搞好關係!在他任內勵精圖治,善用良臣,招賢納士,戒奢從簡,開放國界,大力恢復農業生產,並且透過和吐蕃和親,促成了文成公主入藏,極大的促進了邊境穩定,最終形成了貞觀之治!
-
6 # 唐曉生生
隋末因為暴政亡國,作為繼任的唐朝統治者充分吸收了隋亡的教訓,休養生息,減租減息,減少人民勞役,統治者自身也比較崇尚節儉,反對鋪張浪費,上行下效,下面的臣子也比較兢兢業業,不良風氣大大減少,所以會形成貞觀之治
-
7 # 大白話說金融
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是隋末暴政,百姓流離失所,人口經濟銳減,國家需要安定,老百姓需要修養生息,這是民心所向,二是李世民,李世民是位仁君,不可否認,他在位期間國家政策對於國家的安定團結,生產經濟的恢復起了關鍵性作用,所以,總得來說,既要有民意,也需要明君,有這兩點,就會出現大治,貞觀之治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
8 # 刪繁就簡347
“貞觀”是唐太宗即皇帝位的年號,太宗用這個年號是告訴天下,他用道家思想理論治理國家。道家思想是點從無到有,有無相承,點動成一,一動變化無窮,窮究一的變化要“一止而正”。
貞觀之治就是太宗在位23年期間的盛世治治。太宗作為守成皇帝繼續貫徹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的國策,並且把這一國策發揚光大,太宗不以已經取得的成績自滿,而以沒有完成的目標而擔憂,因此在貞觀年間的善政,官吏廉潔,社會穩定,人民不愁溫飽,經濟快速發展,總之,在貞觀期間,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史上最好的成績。太宗是唯一有始有終的盛世君主,他開創了貞觀之治大致是有下面的幾點原因:
1繼續堅持“尊祖崇道”國策
太宗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使天下取得了盛世,並且持續貞觀始終;
2選賢任能必須德才兼備
太宗用人重德,用人唯德才兼備,不問來處,因此在各個階層的能人聚集很多,這些棟樑之才為貞觀之治做出了很大貢獻。
3納諫如流成為貞觀之治特點
太宗治理國家以以民為本,廣開言路,虛懷納諫求治的胸襟,帶動了各級官員,使克己納諫,成為一種良好的政治風氣;
4以身作則整飭吏治
太宗率先以身作則並且重視官吏的清廉,因此在貞觀時期,官吏一心為公,為個人謀私利損害百姓利益的官吏基本沒有;
5支援農業到實處
在唐初唐太宗招撫離開家鄉農民回鄉,授田給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太宗徵徭役不誤農時,並且實行降低賦稅,的親民政策,保證農業的發展。
以上僅僅是大致的幾點,還有很多舉措,總之太宗聰明神武,他治理國家不滿足現狀,廣開言路,納諫如流,開創了漢朝以來第一個輝煌的盛世。
-
9 # 快樂剪輯喵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開創出來的盛世,因當時年號“貞觀”稱為貞觀之治。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為後世的“開元盛世”打下基礎。唐太宗也成為了一位有始有終的賢君明君!
1·政治上選賢任能,整頓吏治,從諫如流,完善制度
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太宗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佈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這才有"天下英雄盡入我轂中"的自信豪邁。
上為凌煙閣,下為太學
2·經濟上薄賦尚儉,扶持商業
唐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獎勵墾荒,“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衣食有餘,安居樂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徵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並透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唐朝的強盛給統治者在對外關係上帶來了無比的自信,因而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 是聯絡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
3·軍事上樹國威名,宣揚國威
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攻滅東突厥汗國,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唐太宗在位期間武功全盛,將唐帝國發展為當時東亞地區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向後攻滅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高昌、焉耆、龜茲等西域諸國、薛延陀汗國,並且將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納入唐朝的統治之下,還打敗高句麗、吐蕃,吐蕃稱臣於唐朝。他也被各國首領尊稱為“天可汗”,唐太宗成為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國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4民族交融上懷柔尊重,親和一家
李世民即位後,經過三、四年的認真努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政權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禦轉入反擊。但是同時對它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係。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回覆列表
唐高祖李淵退位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他接受房玄齡、魏徵等人的建議,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使飽經戰亂摧殘的社會經濟得以迅速恢復。政治上,他整飭吏治,健全律法,選賢任能,虛心納諫,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在處理與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係上,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偃武修文,中國自安,四夷自服”,反對大舉討伐,窮兵黷武,這懷柔方針制訂並貫徹落實後,邊境上長期緊張的矛盾得以極大的緩和,一時間,各民族敬稱其為天可汗,並爭相遣使赴長安與唐通好。
在這段時期內,大唐社會安定,秩序井然,經濟繁盛,海晏河清,萬國來朝,出現了海內生平,花團錦簇的興旺景象。史家將這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插圖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