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介入科劉震坤醫生

    脾胃不和常見的症狀表現為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大便稀,有的還會出現頭暈乏力、脈虛無力苔薄白等等,主要是因為飲食失調或者是過度勞累,或者是急慢性疾病的影響造成的,中醫調理,平時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了,調整好飲食,不要壓力過大,也可以按摩穴位。

  • 2 # 老中醫說脾胃

    脾胃不和是中醫常有的說法,也就是我們身體不健康的一種表現,也是身體的調節出現了異常的反應。

    臉色發黃

    對於不同的疾病情況,進行中醫的調理也是有不同的方法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合理的治療選擇。

    如果一個人的臉色沒有光澤還發黃的話,可能是因為脾胃不和導致的,會有吃飯不香,吃完飯後肚子脹,同時還會出現腹瀉等症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

    鼻頭暗淡

    進行中醫的護理也是需要不同問題不同分析的,在生活中傳統的中醫也會幫助您進行有效地緩解。用手摸摸鼻頭會發現有一個小坑,以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如果鼻頭髮紅是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膩等。

    中醫方法:脾胃有熱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鐘,每天2~3次,同時配合按摩胃經的內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縫之間)效果更佳。

    嘴唇無光澤

    健康的飲食也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狀態,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如果一個人脾氣健運,則口唇紅潤有光澤、肌膚彈性良好;反之脾氣虧虛,則口唇淡白無光澤,甚至萎黃,而且常脫皮。

    中醫方法:脾氣虧虛者可以把午飯時間提前到11時,因為此時脾氣最旺,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能力最強。而脾臟最弱的時間是19~23時,可於晚飯1小時後吃1個水果,以幫助健脾。

    排便失調

    還有的人經常是便秘和拉肚子交替,表現為排便失調。這類人普遍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失眠多夢、盜汗、形體消瘦,女性大多有痛經的問題,中醫認為屬於中氣虧虛、陰陽兩虛。便秘是白領人群的常見問題,是脾胃虛弱、大腸津液不足的表現。人正常情況下,喝進去的水透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這樣的人應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堅持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蜂蜜水,平時經常多次少量地飲水;飯後順時針揉肚子,促進腸蠕動;另外每天定時去蹲廁所,培養定時大便的習慣。

    如何調理脾胃

    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規律的飲食對養脾胃十分重要。當然,這種規律不是死的。不是每個人都要7時吃早餐,要形成自己的用餐規律,需要摸索出自己的合適的時間和節律。吃飯時不宜過快,進食速度過快會加重胃腸負擔,造成反流的情況。另外吃得太快也會容易超量,產生消化不良的情況。如果趕不上正常時間吃飯,身邊要準備一些梳打餅乾、酸奶等零食,到了飯點吃不上飯的時候嚼點零食,能起到保護胃的作用。

    保持心情舒暢:不良的情緒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而出現便秘、腹瀉、腹痛、食慾不振、消瘦等情況;緊張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而使胃炎遷延難愈。

    飲食調理

    生脈飲

    原料: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

    做法:將上三味藥煎水當茶飲。

    功效:可益氣養陰,是汗出較多的夏季最佳飲品,老少皆宜。

  • 3 # 脾胃科李大夫

    而從陰陽的角度來說,脾為陰髒,喜燥惡溼,胃為陽腑,喜潤惡燥,脾本身就容易生溼,胃本身就容易生燥,如果脾胃陰陽燥溼無法相濟,則同樣容易出現種種不良症狀。

    脾胃不和會有胃痛、胃脹、噯氣等症狀,脾胃不和的時間久了,還容易出現失眠、焦慮等多種症狀。

    飲食上,脾胃喜歡清淡,建議大家每日主食可多吃五穀、薯類等粗糧,並儘量採用少油少鹽的烹調來烹調美食,尤其是愛吃肉、愛吃火鍋的人,主食可儘量以薯類為主,這對有口臭、便秘症狀的人都有好處。

    容易胃痛、胃脹氣的人,首先就要做到飲食有節,其次需要少食生冷、油膩、刺激、堅硬的食物,多吃溫和、營養豐富的食物,而且三餐都需規律飲食,不暴飲暴食,並儘量不吃宵夜。

    除此之外,保持好心情也是養胃的一大方法。

    很多人胃脹胃痛找中醫一看,都是肝鬱脾虛,有的人就疑惑,肝鬱脾虛的人真的就有這麼多嗎?中醫臨床上看來,確實就是這麼多。

    如果想要有好心情,到了假期大家可以多出門走走,有條件的人多出去旅旅遊,對緩解脾胃症狀很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瑤和李一桐誰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