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時樓臺月

    隋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短暫的朝代,這個朝代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盛世。雖然僅僅經過了兩代的統治,但這個朝代實力卻不容小覷,它結束了自西晉以來長達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可以算得上是自夏朝到唐朝這段歷史以中,國土疆域最遼闊的王朝了,當時統計在冊的國內人口數量達到了890萬戶,要知道就算是盛唐時期整個朝代,最高峰時的人口數量也不及這個數目。

    隋文帝在登上帝位之後,倡導節儉,開源節流,避免苛捐雜稅,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曾罷免貪官汙吏兩百多人,開創了“開皇之治”的景象。他在位時,人口顯著增加,國庫充裕,民間一片繁榮。

    第二代皇帝隋煬帝繼位之後,立刻就遷都洛陽,開鑿了隋唐大運河,修建馳道與長城,雖然這給百姓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是這些設施帶動了中原與南北各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商貿發展,在軍事上這也方便了軍事轉移,擴大了隋朝的版圖,隋朝也在此時步入真正的盛世。

    那麼這樣一個富足強大的朝代,為何沒有繼續延續下去呢?

    一、盛世後的衰落

    大業元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凱等親信大臣,在洛陽興建皇都。並在周邊洛口等地修建糧倉,以備荒年使用,這些工程一定程度上這對於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帶動作用。大業二年洛陽宮建成,隋煬帝正式遷都,遷都後他不滿意當時洛陽都城的佈局,於是又進一步完善,據傳說當時每月被奴役的民丁達到了二百萬人。我們可以想到這個工程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

    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中原地區、燕、趙、遼東軍事地區的管理統治,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主持建造大運河,大運河的修建將我國眾多水系連線起來,形成了貫穿我國大江南北的運輸網路,帶動了沿岸地區的經濟發展,推動了新型商業城市的形成,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帶動了東方文明的整體性發展。

    當然,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工程,必然會消耗人力財力,這對當時的百姓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據史料記載,當時民工的死亡率達到一半以上。並且隋煬帝時期曾帶領貴族皇族多次乘船下江南巡視,這一路上花費了許多資金給人民帶來極大的困擾。

    大業三年,隋煬帝要求附屬的突厥啟明可汗召集民眾協助開鑿由太行山到山西的馳道,大業4年,在突厥的協助下組織國內壯丁100多萬建造長城。

    大業七年,盛世墮落,天災人禍蜂擁而至,這一切都在挑戰著這個剛剛建立不久的朝代,山東、河南相繼陷入洪澇災害中,被洪水淹沒的城池達到了40座以上,王薄在山東地區發動了叛變,抵制隋煬帝三次征討高句麗的軍事行動,不久被朝廷鎮壓,大業九年。劉元進佔領吳郡自立天子,同年被朝廷鎮壓。

    這起義、叛變並沒有真正威脅到隋朝的統治,直到楊玄感在河南舉兵起義。

    他的父親楊素,在世時曾經是隋朝的著名大將,後被隋煬帝逼死,隋煬帝還曾放話說要“殺盡楊家“,這讓當時身為禮部尚書的楊玄感十分不安,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發動了政變,受其父生前在朝堂中的影響,加上自己已經做官多年,他的這場起義在剛剛發起時,就受到了很多民眾的支援,不少達官貴人都踴躍參加,自此以後,全國掀起了發動戰變的高潮。

    在這種局勢下,建立還不夠百年的隋朝迅速的土崩瓦解了。隋煬帝下令在丹陽建造行宮,準備遷都丹陽,此時他身邊的謀臣將相祖籍大多是關中和中原。這些人對於故土有很深的感情,所以不願意長久的居住在江南地區,並且江南地區早已一片狼藉,人民大多逃向了北方,所以此時,隋煬帝的手下人心並不穩固。

    大業十四年四月十一日,隋煬帝手下的大將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叛變,誅殺了隋煬帝,他的侄子楊浩被擁立為新皇,不久楊浩被殺於,宇文化及自封為帝,建國為“許”。

    之後的大隋朝陷入了一片混戰之中,在宇文化及自封為帝的後一年,夏王竇建德等人聯合了唐國公李淵等人,在大業十三年十一月佔領了長安,並擁立隋煬帝的孫子為帝,並自任丞相一職。大業十四年,新帝被迫禪讓,李淵稱帝,正式建立唐朝。唐朝建國後經過了多年的清洗,直到公元630年,東突厥滅亡隋朝才算真正的結束。

    二、隋朝滅亡的原因

    目前關於隋朝滅亡原因有諸多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首先,很多人都把隋朝的滅亡歸罪於隋煬帝的昏庸無道,好大喜功。另外一些人認為是當時的門閥集團,不滿足集中的皇權才紛紛起義。那麼原因究竟在哪裡呢?

    隋朝時期所實行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根據規定,當時成年男子每人享有“露田”80畝,這些土地可以在生前種植,但是死後需要歸還給國家。另外還享有“永業田”20畝,這些土地在死後不必歸還給國家。女子享有露田40畝。奴隸等人如同常人一般授予土地。至於皇族官員,想有的土地就更多了。

    隋朝經濟極速發展與這種土地制度是離不開的,但是隋朝的滅亡也和這種土地制度有著極大的關係。當時隋朝剛剛建國時,全國人口數量為2000萬左右,但是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全國人口數量達到了4600萬,而國家的土地數量只有那麼多,沒有辦法再按照以前的制度分發土地。

    加上達官貴人利用自己的權利去侵佔土地,百姓們分到手中的適合耕種的土地就越來越少了,但是賦稅卻是按照均田制分配的標準來徵收的,隨著人口的越來越多,土地的越來越少,百姓們的壓力自然也就日益增加,很多百姓被逼流放,之後成為了反叛軍的主要力量。

    當時隋朝的官員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大臣蘇威就曾經給隋文帝上詔書建議削減官員的土地分發給民眾,但這個意見一經提出就遭受到了官員集團的強烈反對,因此也沒被採納。

    隋煬帝時期為了解決這個危機,採取的是開疆擴土的方法,但是打仗獲得土地的速度遠遠及不上國內人口增長的速度。

    其次,隋朝剛剛建立不久,人們剛剛結束了有著400多年曆史的南北朝,百姓們對於這個新朝代,也沒有多少的歸屬感,因此只要自己對國家的政策不滿意,“起義”彷彿變成了最好的一種選擇。

    另外,隋朝時期曾多次遷都,雖然加強了對南北的控制,但是這也導致皇帝沒有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根據地,極易被當地的軍閥所迫害。並且隋煬帝時期和他父親大大不同的是他拒絕對於門法貴族的擁護轉而去打壓他們,那麼自然會遭到他們的抱負, 宇文家族就是最明顯的一個案例。

    總結:

    像隋朝這樣一個統一富強的朝代,之所以只經過了短短兩世就轉而滅亡,根本原因還是階級間的矛盾。像土地分配問題,國家歸屬感問題,統治者的昏庸無能等這些原因更是加速了這個大王朝的滅亡。

  • 2 # 歷史小課堂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的興亡和兵足糧豐沒有必然的聯絡。真正決定朝代存亡的反而是民心向背。

    縱觀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我們會發現無論是秦朝還是隋朝他們都創造了中國封建歷史上輝煌的成就,但是卻又是短命的王朝,原因何在?我們中學時期就分析過這個問題,當時的君王暴政惹得民怨。可以說矛盾是推動王朝更迭的源動力,但是矛盾需要激化爆發,矛盾來自於哪裡?中國封建社會只有一對矛盾,那就是統治階級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所以推翻統治階級的一定是人民大眾,底層的被統治者。即使國家兵足糧豐,說白了這些財富都是人民大眾的,當統治者不得人心時,那麼人民可以收回財富,最簡單的那就是選擇不在納稅,同時也可以選擇不在參軍或者臨陣倒戈,那時王朝的統治者又談何兵足糧豐呢?

    讀史以明智,知古可鑑今。透過漫漫的歷史長河,我們應該清晰的看到,即使一個國家再富裕,那也不能消耗人民的情感,人民是支撐一個國家的基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治國理政的道理我想今天依然不過時!

  • 3 # 小石頭LEO

    這時因為不正確的執政措施和過度消耗民力所導致的。

    隋朝本來是終結了五胡十六國時代,再次一統中原的強大帝國,隋文帝楊堅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英主。但是以內楊堅早逝,隋煬帝楊廣在繼位爭奪戰中勝出。繼承帝位。

    隋煬帝楊廣應該說並不像是演義小說中的那樣昏庸無道,貪淫好色,他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抱負的君王。但是他所採用的方式卻並不符合當時的隋朝國情,導致了國家的衰亡。隋煬帝在位期間主持修建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極大的方便了當時的南北運輸,加強了南北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隋煬帝還開創了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人才創造了固定的程式。這種科舉制度也一直傳承了幾百年,早就了十萬進士,成為推動封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制度和力量。

    對外,隋煬帝也有對外戰爭的成就,面對突厥,吐谷渾的戰爭都取得勝利。只不過在三徵高句麗的戰役中,鎩羽而歸。

    但是隋煬帝本身也有些驕奢淫逸,耽於享樂。修建的這些工程,發動的戰爭也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國力和民力,尤其是三次征伐高句麗,每次都動用百萬大軍,但是每次都鎩羽而歸。這也給國內的一些反對勢力以可趁之機。國內民變四起,起義不斷。最終隋煬帝倒在了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之中。隋朝也二世而亡。

  • 4 # 老郭雜談

    這個要從隋朝建立說起。隋朝建立是在北周的基礎上,北周當時用的是一種合夥人制度,根基就是關隴集團。就是隋文帝是和關隴集團是合作者關係,並不是從屬關係。

    這個隋文帝怕老婆就能看出來。隋文帝在娶獨孤皇后的時候,兩人約定一夫一妻相守一生。結果他受了四十多年,還是偷腥了。獨孤皇后知道訊息,二話不說就帶人弄死那個女人。隋文帝貴為皇帝,竟然不敢發脾氣。固然是兩個人感情不錯。可背後也有獨孤家族代表的關隴世家實力太厲害的因素。

    楊廣登基後就想擺脫這種約束。於是他選擇遷都洛陽。遠離關隴集團大本營長安。然後透過大力發展科舉,想要從平民中選拔人才替代這些世家大族。

    想法不錯,但是戰爭非常不順。關隴集團在戰爭中損失太大。乾脆從新找了個帶頭人李淵。於是隋朝就結束了。

  • 5 # 虔雩志錄

    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代周建隋。二十多年間人口從690萬戶增長到820萬戶,4600多萬人口,同時輕徭薄稅,解放奴婢,國力到達頂峰,史稱“開皇之治”。那為什麼這麼強大的隋朝在“開皇之治”十四年後便滅亡了呢?

    ①大興土木,民怨四起。營建東都使用壯丁達數十萬人,開疏運河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兩次修長城丁男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造龍舟,建宮殿哪一項不是大工程,楊廣執政期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超過千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大大的激化了農民和官府的矛盾,同時也造成四起的農民起義。

    ②三徵高麗,征討吐谷渾,徵佔城,徵突厥,徵琉球,楊廣執政期間這些的軍事行動,動用的人力達到百萬,喪失大量的壯丁,同時農村耕地大面積荒蕪,如此一來,農民無糧可賦,而官府又在催賦,進一步激化官民矛盾。

    重徵賦役、積糧於官、檢括戶口、輸籍定樣等措施造成國家和平民百姓的矛盾,雖然楊堅減輕刑罰,解放奴婢,但是農民在賦稅方面還是比較重。

    楊堅開創的科舉制,雖然擴大了文人的從政渠道但是同時也打擊了士族在官場中的影響力 。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這樣的舉措無疑對士族大家的權力造成了重大的打擊。

    楊堅的個人性格:好猜忌,苛察,聽信讒言,在晚年更是濫殺大臣,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故舊先後被殺,造成的人心動盪而產生對政權的懷疑。

    ④因為暴政激化官民矛盾,農民起義四起。先後有王薄的長白山首義,平原劉霸道、鄃縣張金稱、漳南孫安祖和竇建德、渤海高士達、韋城翟讓、章丘杜伏威等相繼起兵,而這些人軍中的主力絕大部分都是逃避徭役的農民。其中有史可查的起義軍山東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關中和河西各一支總計二十一支。

    一個王朝的覆滅有偶然也有必然,而隋朝滅亡的必然在於楊廣的暴政、驕奢和窮兵黷武,這也是使隋朝滅亡的最大原因。

  • 6 # 中國龍之翱翔

    大治之前的開胃菜,中國歷史上有漢前的秦和唐前的隋,當然還有厲害我的國之前的民國!!

    至於為何?從大的方面理解,原始社會長,奴隸社會就短,奴隸社會短則封建制長,封建社會短則資本社會長…以此類推,反之也雷同!

    秦,隋,民國用過渡政權來理解比較合適,因為文化或者文明沒有顛覆,恰恰是過渡政權顛覆了之前的混亂或者混沌,並形成地域,民族的大一統,為大治奠定了物質,疆域,文化基礎!從王朝來講是覆滅,但從中華文明來理解就當是“換屆”而已!

  • 7 # 海海人生70515481

    秦朝和隋朝都是統一沒多久就很快被滅亡的,他們都是統一了大分裂的局面,完成了中國歷史的統一。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隋朝結束了十六國南北朝的局面。兩者都是都是經歷了幾百年的動亂才建立起的統一王朝,都是二世而亡的,二世皇帝施行暴政,民不聊生。繼承皇位都不是長子,且長子都被陷害死,胡亥害死夫蘇,楊廣害死楊勇。

    秦和隋都是不知道與民休息的道理,在多年混戰之後,百姓需要修養生息,需要安全感。秦朝因為篤信法家,本著民弱而國強的變態政治理念,又遇上趙高和秦二世的政變,導致權利的真空與民怨沸騰的最壞組合。而隋朝,本應該吸取秦朝的教訓,但隋煬帝盲目地兩次出征高麗,對於民力的過度徵用導致政權崩盤。可見,兩者遇上的是一種長期分裂之後達成武力統一的一種先天性病毒,因為統一大業成就而對既有政策過分自信,不知道守天下和取江山的不同而導致的樂極生悲。

  • 8 # 四十五度說

    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和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幾分類似。

    巨大工程

    這兩個朝代都不惜重金和人力建造了規模巨大的建築工程,這些建築工程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從長遠利益角度來看利大於弊。在當時秦始皇僅僅修築長城就發動了數百萬百姓,隋朝開通的南北大運河溝通五大水系,經過連年戰亂之後,沒有實施休養生息的政策,百姓以為戰火之後可以安居樂業,沒有想到即使在太平盛世也不得安寧。大運河和長城都有強烈的政治軍事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維護國家統一,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繁榮。

    殘暴統治

    隋煬帝在位短短的十三年內,為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去世農民背井離鄉開挖運河,建造離宮,營造東都。特別是在營造東都的時候,動用了二百萬人口,由於工程規模大,百姓們日夜勞累,因疲勞而死的人達到了將近一半。再加上開鑿運河,整個國家的男人供不應求,甚至開始奴役女人。

    戰爭以及起義

    隋煬帝在位期間對高麗發動了三次戰爭。為了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隋煬帝在位期間擴張軍隊後備力量,再加上同時開動的工程,本來人民就苦不堪言,隋煬帝又下令徵收未來十年的地租,導致了大批的農民傾家蕩產。中國封建社會統治的經濟基礎就是小農經濟,一旦動搖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也瀕臨倒塌。農民整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除了揭竿起義推翻隋朝殘暴的統治之外,已經沒有其他路可走了

  • 9 # 落月天空112

    大隋王朝興於關隴貴族集團,隋文帝楊堅依靠他上位,且能代表他們利益,隋朝得以建立。而煬帝楊廣因開歷史快車,透過科舉開運河建東都三徵高句麗來限制打壓關隴集團利益來提高綜合國力,加強中央集權。濫用民力軍力,終引起譁變。楊玄感叛亂雖然被鎮壓,但已敲響了警鐘。其後大規模農民起義終成燎原之勢。煬帝江都被弒,亡於關隴貴族集團。後其孫被人抬上位,無權無勢只是擺設,再聰明也無力迴天。終於二世而亡。與秦王朝很相似。

  • 10 # 胡言酌

    隋朝煬帝建洛邑陪都而不常駐,跑到揚州呆的太久,連大隋帝國國都大興城都不住了,不亡國才怪!哪個國君長期遠離國都而不亡國?

  • 11 # 木易中則歷史堂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不喜,勿噴。

    我覺得二世而亡的原因,各個朝代都有共同的原因。

    我們先來看一下,秦朝,在戰國大混戰之後統一,然後二世而亡。三國之一的魏國,在漢末大混戰之後統一,也是二世而亡。隋朝,在魏晉南北朝的混亂時期以後,統一,結過二世而亡。民國,在軍閥混戰的動亂之後,名義上統一中國。最後也很快滅亡。

    這些朝代都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在大分裂大動亂以後,第一個統一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是因為慣性太強,哪些分裂與動亂勢力任然保有實力,不甘心屈服於當局。因為我們都知道,新勢力取代舊勢力,會面臨舊勢力竭力的反撲。

  • 12 # 必讀歷史

    中國古代王朝更迭頻繁,其中不乏許多短命王朝,比如二世而亡、國祚僅僅15年的秦朝,再比如說同樣二世而亡、享國一共37年的隋朝。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此後隋朝兩代皇帝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並開創了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同時還為中華民族最頂峰的盛世唐朝奠定了基礎。但是這個朝代卻僅僅延續了37年,那麼為什麼如此強大的隋朝,僅僅37年就壽終正寢了呢?

    歷史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可追溯的內在原因和外在限制。隋朝誕生結束了南北朝近200年的動亂史,隋煬帝接手北周、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按理說前途一片光明。但是隋煬帝楊廣煬帝大肆敗壞北周、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導致疆域丟失、分裂嚴重,內外強敵環伺。整個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爛攤子與惡劣局勢下,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一千多年來,隋煬帝楊廣一直被當做昏君的典型,他窮兵黷武,不惜民力,三徵高句麗皆敗,致使兵民死傷數百萬(由此引發了隋末的各地農民起義),加之驕奢淫逸,好奢巡幸,致使四方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最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但這位“昏君”也有一些歷史功績不應該被忘記。

    一: 開創科舉制度

    楊廣繼位後開創科舉制度,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削奪高門士族權勢,提拔平民人才。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影響了之後一千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

    二: 修建京杭大運河

    楊廣在位期間修建隋唐大運河,此後一直擔任著中國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的重任,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極大得促進沿河城市的發展。2014年,隋唐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三:第一次把臺灣納入中國版圖

    公元610年,征服琉球,並殺流求王,虜其民萬餘人。至此,琉球也就是如今的臺灣第一次被納入到中國版圖。

    雖然這些功績對於後世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對當時的老百姓而言確實苦不堪言。其一:大運河雖然是千秋萬代的功績,但隋煬帝操之過急,不顧百姓死活,硬生生用白骨鋪就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就這樣,大運河開通了,隋煬帝卻徹底失去了民心;百姓不管皇帝有啥子理想抱負,碗裡連飯渣都不剩了,不跟你作死跟誰鬧?於是各種起義:瓦崗軍起義,張金稱起義,後來的劉元進,李子通等人的農民起義而隋煬帝不收拾留下的爛攤子,卻跑到江都醉生夢死,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

    其二:講到了民,隋兩代皇帝沒有仁慈對待,讓他們分崩了,那又怎樣對待臣?拒諫,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建議。隋煬帝的慾望簡單來說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想成為古往今來第一皇。

    他太想做好了,為了能做到古往今來,天字第一號皇帝,隋煬帝一共在位14年的時間幹多少事?巡視漠北兩次,巡視西域兩次,下江南三次;建大的工程大運河,建洛陽城,整修大興城,建江都城。還有那麼多日常的官員任免,制度的改造,還有大規模的徵發戰爭……

    其三:三證高麗導致大工程連著大戰爭,搞得是國無寧日,民無寧時。當時三分之一的丁男都被派到各種這樣的地方去服兵役、勞役了。講一個數字,隋煬帝時期,全華人口是4600萬,其中被徵發兵役、勞役的累計達到3千萬人次。男的不夠用了,就讓婦女去服役,這真是駭人聽聞。有的人為了不去服役就斧手斧足,造成這樣一個慘相,全是拜皇帝所賜。

    再次隋朝很大一部分問題在於它的開放性,無論在那個朝代都不會75%的軍權不在皇帝自己手中,而是分發各個地方政府手裡。不得不說這樣開放的權利制度體系,導致的就是人人都想當皇帝。

    區區三十八年,經歷了三朝,準確地講兩朝半,隋朝充斥著暴政淫蕩。從隋唐英雄傳裡我們看到了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連做為老表關係的李淵都開始佔地反隋,而我們荒淫好色的楊廣皇帝卻還醉生夢死在江都,有這樣一個皇帝的存在使岌岌可危的

    隋朝加速走向滅亡。

    但是客觀地說,隋朝的滅亡不僅僅是因為隋煬帝的“過”,而隋煬帝“過”也不只是他個人的錯,楊堅透過“和平的手段”從北周皇帝手中搶來缺乏農民戰爭及體制上徹底的改造,前朝的社會矛盾和制度弊病被全盤繼承下來,隋朝的統治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談不上積極地去解決。加上自身的剛愎自用窮兵黷武和驕奢才導致了隋朝的這個曾經精彩的王朝早早地在歷史上留下濃厚的一筆。

  • 13 # 小李論歷史

    不請自來。對於這個事情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隋朝是歷史上一個大統一的王朝,隋朝甚至開創了科舉制,修建了京杭大運河,三徵高句麗。

    毫無疑問隋朝做出了許多成就,但是即便是後代雖然對隋煬帝的評價極地,但事實上並沒有那麼不堪,隋煬帝還是做出了許多成就!

    至於隋朝為何二世而亡,我覺得從隋煬帝大興土木這一方面說起,勞苦了百姓,又在國外開闢了戰場,導致勞民傷財,最終引起起義,不管怎麼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歷史真的只是隻言片語,而且不一定全部真實,胡適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正的歷史真的很難了解到。

    畢竟歷史在唐太宗那裡發生了改變,以前各朝各代皇帝不管怎樣都不會看史官的記載,也不會怎麼約束史官,但是由於唐太宗由於自己皇位的來源很有爭議,所以唐太宗就非常在意史書上的評價,所以史書就耐人尋味了。更何況唐朝是隋朝的,所以有些歷史貨物並不是大家認為的那樣!

  • 14 # 出境領隊7

    隋朝的滅亡,一方面內部是隋煬帝想利用科舉制度來分化隴西集團的勢力,造成隴西集團的反對而進行的內部反抗,另一方面是外部的高句麗的反叛,以及南方士大夫特別是前陳很多對隋朝反對的人還在,加上修大運河增加了農民的徭役,連年征戰,軍閥混亂,使隋朝的國力動搖太多,主要是隋煬帝失去隴西貴族集團的支援,特別是北周宇文集團的反叛,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之亂,所以被同是隴西貴族的李淵李世民等撿漏,終唐三百年不管是經濟和文化都沒有恢復隋朝的標準,城市化進度直到新中國九十年代才超越隋朝,隋朝是中國最偉大的王朝,可以說沒有之一,因為經歷五胡亂華的中國,經過少數民族的侵略統治,已經到了千里無雞鳴,到處是白骨的地步,這些野蠻的民族在中華大地無惡不作,漢族人淪為兩腳羊,隨便被屠殺賤淫,華夏古籍和文化幾乎被破壞絕跡,如果不是楊堅統一中國,恢復華夏,今天的中國和歐洲沒有啥區別,華夏漢族已經到了亡文亡種的地步,隋朝能用三十年時間把一個分裂和戰亂的國家建成世界第一強國,其功不可沒,隋朝也是日本唯一從內心稱臣的朝代,其他時候都是國與國的關係,恢復經濟,創立科舉,讓貧寒的人可以經過考試進入權利中心,創立九品十八級官員制度,修建大運河,而且隋煬帝楊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去過西域的皇帝,說隋煬帝下揚州是遊樂,那麼去西域為了遊樂就說不過去了,畢竟去揚州也是為了籠絡南方士大夫集團。西域現在也是交通不發達,何況一千年前的隋朝,隋煬帝歷經千辛萬苦,風餐露宿,以及疾病等抵達西域,會見了西域各國國王,讓西域再次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又艱難的回到長安,500多人安全回來也就剩下100多人,可見非常艱苦,隋煬帝在隋朝是隋明帝,因為隋朝二世而亡,所以唐李世民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修史把隋煬帝誣陷的一無是處,比起隋煬帝楊廣,李世民殺兄弒弟,奪得本來不屬於他的皇位,霸佔了嫂子弟媳,當著父親李淵的面殺了自己十個親侄子,逼迫李淵退位,幽禁父親,可以是中國古代不忠不仁不義不孝之典範,李世民晚年兒子們不斷造反,武則天篡唐改周也算是對他的一種報應,所以與其說隋朝短命,不如說唐朝就是隋朝的延續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中,帶頭大哥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