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佛山車神

    需要行禮

    在漢家王朝中,皇帝的兒子和皇帝的兄弟在爵位上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是親王,畢竟皇帝的兄弟也曾經是皇帝的兒子,只不過在太子繼位後他們就從皇帝的兒子變成皇帝的兄弟了。(這個有點繞)

    那麼皇子們見到爵位相同的皇叔需要行禮嗎?答案是需要行禮,尤其是私下見面,皇子在皇叔面前就是侄兒,侄兒見到叔父哪有不行了的道理。而且不要說是普通的皇子了,就算是皇太子見到叔父也要行家禮。

    例如在明朝初年,在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立朱標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為此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皇族禮儀。

    《明史》:(洪武)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宮(朱允炆)儀制,朝見後於內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

    也就是說朱允炆雖然貴為皇太孫,但是在私下裡還是需要向叔叔們行家人禮節,諸位叔王仍舊是朱允炆的長輩。

    (《大明風華》裡的朱允炆,由於他是以晚輩身份成為皇太孫,因此朱元璋特地為他修改了皇室禮儀,在他當皇太孫期間,在平日見到叔叔們也要行家人禮)

    其實不只是皇子見到長輩要行禮,皇帝私下裡見到長輩照樣要謙恭,例如明英宗在私下見到自己叔輩親王時就是客客氣氣的,免下跪行禮,還請到上座。

    (《大明風華》中的明英宗)

    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立嫡長子劉盈為太子,到劉邦駕崩後,劉盈繼位為漢惠帝,成為西漢的第二位皇帝。

    劉盈的母親是劉邦的皇后呂雉,他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大位的,不過他並不是長子,劉盈前面還有一個大哥劉肥,劉肥的母親曹氏是劉邦很早以前的一個情人,劉邦在婚前就常與曹氏幽會,然後剩下了劉肥。後來劉備奪取天下,劉肥便貴為庶長子,受封於齊國,是漢初最大的諸侯國。

    漢惠帝二年,劉肥進京朝見漢惠帝,漢惠帝於是留劉肥在後宮喝酒。由於是家宴,漢惠帝便以兄弟之禮對待劉肥,將劉肥奉為兄長,請他坐在上座。

    (漢惠帝還是非常仁愛的,對自己的哥哥弟弟都不錯)

    不過惠帝的這個舉動引發了呂后的不滿,呂后當場便準備弄死劉肥。呂后立即暗中命人端上兩杯毒酒擺在劉肥面前,讓劉肥為她祝酒。劉肥不知其中陰謀,便端起酒杯準備起身敬酒。然而此時不知內情的漢惠帝也拿起了另一杯毒酒準備與劉肥一同向母親敬酒。呂后一看事情不妙,急忙打翻了惠帝的酒杯,劉肥則見狀生疑,嚇得趕緊找了個藉口躥了。

    總的來說,皇帝也是人,也有七大姑八大姨,私下裡見到長輩和庶兄也是客客氣氣的,畢竟大家都是一家嘛!

    當然這都是私下裡的寒暄,在正式場合下皇族仍是按照爵位高低以及與當今皇帝血緣關係的遠近排隊,大家都要給皇帝磕頭,也都需要向太子行君臣禮。至於諸位親王之間,不論是叔叔還是侄子地位都是一樣的,既然爵位一樣,還是得晚輩行禮。

  • 2 # 朱歌亮

     在古代,封建等級是及其森嚴的,甚至在那時有一套極其完善的禮教制度,古人們的行走坐臥都大有講究,任何時候都不得僭越,想必大家都知道百姓肯定要跟官行禮的,小官要向大官行禮,那麼如果是一樣的爵位,皇帝的兒子面對皇帝的兄弟,到底誰需要給誰行禮呢?

      雖說身為皇帝的兒子身份尊貴,但是皇帝的兄弟身份也不容小覷,就算是爵位相當,哪怕是皇帝的兒子的爵位比皇帝的兄弟的爵位要高,也是要向皇帝的兄弟行禮的,因為畢竟身為皇帝的兄弟就是他們的叔叔,既是叔叔,那就說明是長輩。在古代,孝道是整個社會非常重視的品德,哪怕你貴為皇子,也要遵守孝道,不能為所欲為,否則就會被大眾一人一口唾沫給淹死。

      在古代,所有人都是受封建禮教制度束縛的,沒有人可以例外,身份地位在那個時候佔絕對的主導地位。論品級,品級低的無論何時見到品級高的都是要行禮的,論君臣,皇帝凌駕於萬民之上,所有人見到皇帝都需要行禮,除卻一種情況,那就是論孝道,皇帝的長輩無需給皇帝行禮,甚至皇帝的父母尚在,皇帝還需給父母行禮,因為父母的恩義大於天,就算是皇帝也不能不遵守孝道。

      更何況說,一般作為皇帝的兄弟,除非是因為重大罪過被除名,一般為了照顧他們的情緒,皇帝都會賜他們一個極高的爵位以示尊榮,而且能在皇帝登基後倖存下來的兄弟,一定是跟皇帝關係還不錯的兄弟,所以皇帝必定不會虧待他。而皇帝的兒子們,除非及其優秀,能立下不世之功,否則一般來說,皇帝是不會過早的賜予皇子們太高的爵位的。

      所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帝的兒子爵位相當的這種情況,一般來說也是比較少見的,就算出現了,皇子們也會按照孝道尊稱皇帝的兄弟一聲皇叔,並且要向皇叔行禮。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如果這皇帝的兒子是太子,那地位就不一樣了,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是君,就要按君臣之禮來論,就算是長輩,也無需行禮,雖說如此,但是皇叔作為長輩,就算是太子也不能輕慢他們,要禮遇,要對皇叔有充分的尊重。

      古代的封建制度太過束縛,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牢籠把每個人都困在裡面,不能呼吸,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身份的鴻溝產生的巨大的隔閡。所幸,社會在不斷髮展,這種落後的制度已經被拋棄,人人生而平等,大家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從而決定自己的人生。

  • 3 # 馭車堂

    一般皇子是要對皇叔行禮的。

    但如果有太子。

    不管皇叔還是其他皇子,都要對太子行禮。

  • 4 # 象眼觀天下

    假設現在的政府機構,叔叔和侄兒同是一個單位的兩個處室的處長,那麼正式場合下誰的地位高?如果叔叔是科長,而侄兒是處長,那麼誰的地位高?

    當然是誰的官大誰的地位高,公開場合下你去論輩分,你讓群眾心裡怎麼想?你讓你的手下工作怎麼幹?遇到決策的時候,到底是官大的決策還是輩分大的決策?(當然組織部門儘量避免這種現象出現)

    ——所以在公開場合、正式場合下,只論官位和爵位,不論親疏遠近和輩分。在私下場合裡,你們想怎麼論輩分就怎麼去論,但是不要帶到正式場合下。

    在古代朝堂上也是如此,如果爵位相同,那麼互相之間就是平等的,不存在誰向誰行禮的問題;如果爵位有高低,那麼就是低爵位著向高爵位者行禮,同樣不論輩分。

    雍正王朝裡的“八王議政”場景。雍正的輩分未必比下座的“八王”高,八王之間輩分也不盡相同,八王之後站立的大臣中,有些宗室的輩分未必比“大王”低,但是朝堂上,只論爵位,不論輩分。

    如果侄兒是皇帝,那麼作為叔叔、伯伯的親王,見到皇帝必須大禮參拜,就是叔爺、伯爺一輩的同樣需要大禮參拜,除非皇帝事先要求免禮。

    如果公開場合下論起輩分來,那整個朝廷就全亂套了,就是皇帝,皇室中輩分比他大的人成千上百,再加上外戚、勳貴,這個皇帝早沒法幹了,就等著被篡位吧。——親王級別的論輩分,那還有輩分高的公爵、侯爵,甚至遠支的高輩分平民,又該怎麼算?!

    所以,公開場合和正式場合下,輩分根本沒法論,只能按照“國家法度”,論爵位、論官職來定禮儀。

  • 5 # 平沙趣說歷史

    一般情況下,答案是要。

    眾所周知,古代專制社會尊卑有序、等級森嚴,下級要向上級行禮。按照題目所說,皇帝的兒子跟皇帝的兄弟對比,皇帝的兄弟,年紀一般比較大,就算是小的,出於禮儀規定考慮,皇帝也大多會將他們冊封為王,而且還是王爵中比較高的,以彰顯他們的高貴身份。

    反觀皇帝的兒子們,除了特別受寵的以外,一般很少在未成年就封王,即便封了王,也是比較低的王爵,所以皇帝的兒子爵位跟皇帝的叔叔爵位相同或者更高的情況比較少見。

    當然,上述情況是建立在皇子還小的情況下,在某些超長待機的皇帝面前,皇子混到跟叔伯們平級,還真不是什麼難事,所以問題又來了。而且皇帝的兒子可能還會有一個太子,作為儲君,他的地位可比王爵要高。這時候,決定行不行禮的就不是爵位高低了,而是輩分。

    古人很注重宗族輩分,皇室就更加如此,皇帝的兒子面對叔伯輩,不論心裡願不願意,行禮都是應當的,當然,對方受不受就不知道了,就像太子一般也行禮,但沒什麼人敢接,甚至於皇帝對他的叔伯長輩也是要行禮的,這個就更加沒人敢接了。所以在封建社會,行禮這件事還是要看權力地位的,爵位高低只是權力地位的一個條件而已。

    另外,還有不一般的情況,像劉子業這種皇帝,都把叔叔當豬養了,又怎麼會向叔叔行禮?恐怕他當皇子的時候對叔叔們就是不屑一顧的吧。

  • 6 # 桂西散人

    還是要分情況,古代的等級制度森嚴,連穿衣服都有講究,行禮更是不能錯的。

    如果兩人的爵位相同,沒有其他附加條件的話,皇帝的兒子見到皇帝的兄弟自然是要行禮的,長幼有序,皇帝兄弟的輩分畢竟大了一輩。

    但如果皇帝的兒子是太子,那情況又不一樣,畢竟是儲君,地位又高一點。

    而且,就算是行禮,也是有講究的,不同的場合行禮的方式又不一樣。最常見的是長揖,這是不分尊卑的行禮方式,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稍微莊重一點場合,比如官員間的拜迎、民間的拜賀或者下級對上級的行禮,通常用頓首,也就是叩頭,跪下來頭碰到地就起,與地面接觸的時間很短。

    如果是見皇帝的話,行禮方式也不一樣,更莊重一點,行稽首禮。臣子跪在地上,左手按右手,放在地上,頭要慢慢的落地,並且停留一段時間。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行禮方式,兒子拜見父母,祭祀天地時也是這樣。

    不過,規定雖然是這樣,富裕家庭可能會有這樣的規矩,普通百姓家一般不會這麼講究,“倉稟實而知禮節”,肚子還沒解決,哪有心思管這些。

  • 7 # 吾乃常山王子蟲

    沒有那麼複雜,肯定是要的。

    不要說同一個爵位,即使是侄子的爵位比自己高,侄子依然要向叔叔行禮,在現在也是如此。社會倫理,人性綱常而已。即便心裡一千個不願意,表面上還是要畢恭畢敬的行禮,畢竟不是皇上,只是皇上的兒子而已,而皇帝的兄弟也是先帝的兒子。故而,是要行禮的。

  • 8 # 楚邾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而筆者恰好最近看到了一則相關的史料,試僅就這段史料來窺探皇帝的兒子和皇帝的兄弟之間禮儀關係:

    “貞觀二年,中書舍人高季輔上疏曰:‘竊見密王元曉等俱是懿親,陛下友愛之懷,義高古昔,分以車服,委以藩維,須依禮儀,以副瞻望。比見帝子拜諸叔,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禮,豈合如此顛倒昭穆?伏願一垂訓誡,永循彝則。’太宗乃詔元曉等,不得答吳王恪、魏王泰兄弟拜。”(《貞觀政要》卷七)

    這段話大意是說,皇帝的兒子要拜見皇帝的兄弟,而皇帝的兄弟也要對皇帝的兒子進行回拜,而時任中書舍人的高馮(字季輔)上書直諫,認為二者王爵相同,作為家人,侄子拜見叔伯是必要的禮節,但反過來則有顛倒昭穆之嫌。李世民於是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且下詔對李元曉說,不必再回拜吳王李恪、魏王李泰兄弟。

    《貞觀政要》是一本政論類史書,作者是唐代吳兢,旨在歌頌“貞觀之治”,總結貞觀朝得失。不過,依據這段話,也有有待商量的地方,如李元曉為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據《舊唐書》,“貞觀五年……二月己酉,封皇弟……元曉為密王”,可知李元曉在貞觀五年(631)始封密王,而早在貞觀二年(628)正月,“徙封漢王恪為蜀王、衛王泰為越王、楚王祐為燕王”,即在貞觀元年(627),李恪、李泰的爵位已經是一字王,以爵位論當比李元曉高,但是仍然需要見面行禮。

  • 9 # 巴山夜雨涮鍋

    中國封建社會非常講究禮法尊卑的,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常見的協調問題。

    首先,按中國禮法,君臣之道是重要的人倫,臣子見到皇帝要行禮。但是,這個君臣的人倫並不是完全碾壓和排斥其他人倫。比如皇帝對自己的父母(皇太后,以及主動退位的太上皇),肯定是要行禮的,而太上皇和皇太后不必行禮。這裡,父子的尊卑實際上壓過了君臣的尊卑。而其他一些關係,例如皇帝的哥哥、皇帝的叔父、皇帝的老師等,他們見皇帝固然要行君臣之禮,皇帝見他們也要行兄弟、叔侄、師生的禮。所謂於公為君臣,於私為兄弟、叔侄、師生,兩不誤。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皇帝,見到他的長輩也是要行禮的。更何況,如果只是皇帝的兒子和兄弟,而且爵位一樣(比如都是王),那麼皇子多數情況下,確實應該向同樣擁有爵位的叔父行禮。

  • 10 # 澹奕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就好像《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時候,整個賈府都需要對元妃行禮,包括元春的父母祖父母,這是封建社會的君臣之禮。

    然而,也有不同的情況——皇帝的兒子是皇子,皇帝的兄弟是先帝的皇子。莫說是爵位相同,就算皇子們的爵位高於皇叔,皇子也需要對皇叔們行禮,這是人倫綱常。

    封建社會等級非常森嚴,按照地位高低,地位低者需要對地位高者行禮。然而這也是正式場合,以皇帝為例,論君臣,任何人的地位都在皇帝之下;論親緣,皇帝的長輩們終究都是長輩,私下裡還是要守長幼尊卑。漢獻帝劉協稱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劉備一聲皇叔,也是這樣的道理。

    一般來說,皇帝的兄弟們,如果不是獲罪除宗籍、去名玉牒,都會封王賜爵,而且大多都是比較高等的爵位。

    然而皇帝的兒子們,一般在皇帝尚且在位的時候都不會輕易封爵,就算賜爵也是比較低的那種,像是親王、郡王之類的爵位不會輕易冊封。所以也就很少有皇子的爵位高於皇叔的情況。就算皇子們與皇叔的爵位相同,那麼也是按照長幼尊卑來行禮,畢竟皇叔們都是先帝的兒子,皇子們是當今皇帝的兒子。如何論君臣?不能論的話那就按照尊卑長幼。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儲君。如果皇帝的兒子明確被冊立為儲君的話,那這個皇子就是未來的皇帝,是未來的“君”,這樣的地位是任何王爵都無法比擬的。

    所以,無論爵位高低與否,侄子向自己的叔叔伯伯行禮從來都是天經地義。

  • 11 # 沉墨I方之城

    別說同一樣的爵位,就是太子見了皇帝的兄弟也是要行禮的。

    在禮法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幾乎所有朝代均是非常詳細的禮法制度的,那些制度比現在我們這個時代要嚴格得多的。

    在封建王朝裡,有兩種制度有形無形的管理這套社會體系,一個是法、一個就是禮。有時候禮法制度甚至比法律制度更嚴苛。

    比如題主說到的,皇帝兒子見到了皇帝的兄弟,是否要行禮,可以負責任的說,只要是正常的朝代裡,都是必須要行禮的,甚至皇子是太子殿下,都要對自己的叔叔行禮的。

    但是如果是太子向自己的皇叔行禮後,皇叔在受禮之後,也會向太子回禮,一個是私,一個是公,諸君的地位肯定要彰顯出來的,雖然尊卑有序,但是君臣之禮還是必須要遵守的。

    在尊卑有序的古代王朝裡,尊與卑的次序是統治階層非常看重的,這直接關乎統治者的利益的,建立一種尊卑秩序有助於王朝統治。

  • 12 # 葉之秋

    按照常禮,皇帝登基之後都會大封群臣,自家的兄弟、兒子都要封賞。不過,兄弟畢竟與自己同輩,兒子再親也是晚輩,故此,在禮敬尊長的古代,皇弟的地位註定要比皇子高。

    舉宋史為例:

    庚申,以皇弟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皇子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德昭為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貴州防禦使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帝友愛尤篤,不欲德芳異其稱呼,並詔王、石、魏氏三公主,皆依舊為皇子皇女焉。

    開寶九年,宋太宗奪取帝位。為安撫皇族,他將弟弟趙廷美由永興節度使提拔為齊王。這是當時第一個親王爵。

    宋太祖的長子趙德昭本是山南西道節度使,被宋太宗提拔為永興節度使,武功郡王。郡王比親王低一級。

    宋太祖的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接替大哥爵位,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為了表示自己的特別恩賜,宋太宗下詔,趙德昭、趙德芳也享受皇子待遇,宋太祖其他三個女兒,也依舊稱皇女。

    當然,如果皇子受敕封成為皇太子,即國之儲君,那又不一樣了。即便皇叔是王爵,也要以皇太子為尊。

    事實上,要想成為皇太子,也就必然會經歷賜封郡王、親王等等過程。像《雍正王朝》中康熙的那些兒子,先沒有爵位,後來有了功勳,才被賜封為貝子、貝勒、親王等不同等級爵位。

  • 13 # 福垊

    不要說同一樣的爵位,就是貴為皇太孫私下裡也要向叔王們行禮的。二十九年,重定諸王見東宮(朱允炆)儀制,朝見後於內殿行家人禮,以諸王皆尊屬也。《明史》

    洪武廿九年(13946)九月,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重新制定了王叔們朝見皇太孫的禮儀,王叔們朝拜慶賀皇太孫後。朱允炆在冊封大典後,向王叔們一一行禮拜謝,敬酒言歡。

    甚至就連皇帝私下裡見了長兄也要行禮的。十月,孝惠與齊王燕飲太后前,孝惠以為齊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禮。《史記.呂太后》

    這段文獻是說,在公元前193年十月,劉邦的長庶子齊王劉肥朝貢弟弟漢惠帝。於公的方面是君臣,齊王在大殿之上恭恭敬敬向漢惠帝行禮。朝拜以後,劉盈就為大哥劉肥接風洗塵,美酒佳餚,美女歌舞。行禮請長兄居上座。當時,呂太后的臉,都氣綠了。皇帝就是給臉,你也不能要啊。當時,就命人給齊王酒裡下毒。齊王居上位,受寵若驚,就用太后賜酒敬皇帝。當皇帝端起來,準備一飲而盡時,呂后慌忙將漢惠帝手中的酒打落。

    由此可見,在公開場合位尊高於輩長,而在私下裡輩長高於位尊。當年劉邦稱帝后,還做出了君向臣行禮的舉動,這個臣就是他的父親。他父親再是臣那也是皇帝的父親,漢太祖以孝治天下,要做天下的表率。然而,這有個悖論父子高於君臣還是君臣高於父子呢?最終,劉邦將父親尊為太上皇。這樣劉太公名譽上比皇帝劉邦更尊貴了。

    在公開場合,同樣的爵位,自然是輩長受到晚輩的行禮了,而且還不用回禮,甚至是輩長高於位尊。

    貞觀二年即628年,吳王李恪、魏王李泰路遇唐太宗的廿一弟李元曉。兄弟倆恭恭敬敬向行禮,而李元曉慌忙回禮。兄弟再親沒有父子親嘛!這事就被中書舍人高季輔提意見了。

    竊見密王元曉等俱是懿親,陛下友愛之懷,義高古昔,分以車服,委以藩維,須依禮儀,以副瞻望。比見帝子拜諸叔,諸叔亦即答拜,王爵既同,家人有禮,豈合如此顛倒昭穆?——《貞觀政要》卷七

    高季輔的意思是:王爵相等,小輩向長輩行禮,是不符合昭穆制度的!那麼什麼是昭穆制度呢?昭穆制度就是家族的長幼親疏之規,說起來比較複雜。但一言以蔽之就是論資排輩。李世民立即接受了這個意見,規定皇帝的兄弟對皇帝的兒子,在行禮上可以“來而不往”。

    太宗乃詔元曉等,不得答吳王恪、魏王泰兄弟拜。——《貞觀政要》卷七

    然而,這裡有一個小BUG。儘管《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670年-749年),生於唐初,從史料上來看更客觀、真實。但流傳至今的《貞觀政要》是明成化九年(1473年)的內府刊本,在不停翻印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這樣的那樣的錯誤。比如上面所記的密王元曉就是個BUG。李元曉在貞觀二年還沒封王,而是三年後的631年3月27日(農曆二月十九日,星期三)才封王。這個《舊唐書》有證。

    “貞觀五年……二月己酉,封皇弟……元曉為密王”

    由此,可以證明有王爵的皇帝的兒子也得向沒有王爵的皇帝兄弟行禮,而且對方還可以不還禮。輩長大於位尊!

  • 14 # 老李逗樂

    這個跟爵位沒有關係,說的太複雜了無意。

    最直白的說就是,你要當了大官,發了大財回老家見了自己的叔叔大爺難道要讓自己的親叔叔,伯父的叫你叔叔嗎。

    你發達了叔叔伯伯的巴結你是肯定的話,但是禮數還是不能亂的。

  • 15 # 董先生1978

    古代的皇家,宗族相見敘禮有“國禮”和“家禮”之分,比如像題中設問的一樣,皇帝的兄弟是親王,見到皇帝的儲君------太子,則應親王先向儲君行國禮,拜過太子,然後就坐,再由太子行家禮,拜見叔父。當然,這是私下的場合,在正式的朝堂或儀式上,是沒有家禮一說的,只有國禮。

  • 16 # 八一紅星榮耀

    皇帝以下皆為臣!任何兄弟見到皇帝都要跪拜行禮,因為這是“國禮”,尊敬的是皇帝的權威,就是皇帝的叔叔、伯父也得給皇帝行禮,除此以外,各皇子、皇弟在皇家地位是按照輩分來管理的,輩分低的要先向輩分高的行禮,這個禮儀與爵位無關,這是按照儒家的禮法傳統來定義的天地君親師,這個順序都是本人必須行禮的“長輩”。皇帝見老師,也要在老師行完“國禮”後再給老師行“師禮”,中國的禮儀都是從這幾個字來引申的!

  • 17 # 滄海粟20968327

    不同場合、不同情況下,行禮各有不同。特別是有國禮、有家禮,比如欽差大臣去宣旨,因為是代表皇上,宣旨時被宣旨人都得向聖旨行禮,向手持聖旨的人行禮。由於被宣旨人往往身份顯赫,宣旨人在宣旨後都需要向被宣旨人再次行禮,因為被宣旨人一般是宣旨人的長輩、老師、上級等!

  • 18 # 愛思考的雨滴

    提這樣的問題,是對“禮崩樂壞”的最好註腳。中國自古不是法治國家。奴隸與封建社會,國家賴以維繫的是禮制;宗族得以維繫的是禮法。無論奴隸制還是封建王朝,都是家天下,所謂天子、皇帝都這個家天下大家長。因此,宗室的禮法並不與國家禮制相矛盾,相反,卻是國家禮制要圍繞宗族禮法展開。這就是所謂禮教。所以,除了皇帝,宗室中論長幼輩份,不論爵位。即使太子,只要不監國,也要先向叔伯輩行禮。即使皇帝,在其父母面前的位份也是臣,而不是君,這個與政治實權又有區份。總之,封建社會倫理綱常際份分明,且被上升到決定國家治亂的政治高度,絕不是權勢、爵位所能愈越。

  • 19 # 風繼續吹使勁吹

    女兒嫁皇帝,女兒成為了皇族,孃家人要先行禮,就是貴為宰相在皇族面前也是臣或奴才。所以甄嬛傳中,甄嬛見自己母親,親孃先向娘娘問安行禮,先尊卑再母女。而皇帝的兒子,如果爵位相同下,和皇帝的兄弟同為皇族,自然是按輩分,但是在別人眼裡皇帝兒子高於皇帝兄弟,因為皇帝兒子以後有機會成皇帝,而兄弟基本沒機會了。但是如果其中一個皇子被立為太子就不一樣了,太子是皇儲,地位只低於皇帝,高於其他一切皇子包括皇帝兄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智慧時代下,機器人給服務行業帶來了怎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