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武暢通
-
2 # 春秋風雲
窗戶起著通風向陽的作用,現代民居離不開窗戶。玻璃從雍正時期才傳入中國,但也僅限於富貴人家,窮人視它為奢侈品,仍然釆用古老的方法做窗子。那麼,在沒有玻璃的古代,先民們是用什麼材料做窗戶的呢?我們來說說這個有趣的問題。
原始先民住的是山洞,那時生存條件惡劣,吃飽喝足是第一要務,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就不錯了,有沒有窗戶不是很關鍵。但是山洞畢竟沒有那麼多,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於是他們就開始造房子。最原始的房子,是半地穴式建築。這種房子簡單、結實,只有門,沒有窗戶。隨著人們對居住要求的提高,窗戶開始出現。最原始的窗戶是用曽皮、樹葉、木板做成的,這種材質的窗戶不透光,需要通風釆光時,將它撐起或挪開,完事後再將它合上。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漂亮透光的紗窗,繼而又用上了錦窗,再跟著又出現了絲窗。紙窗的出現,則是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
古代花園和開放式建築,多用雕花磚窗和石窗,因為是在室外使用,這種窗子只考慮通風、通光和美觀作用,無須再用其它材料,顯得簡潔、靈動。
最值得一提的是木窗,古代很多窗戶都是木製的框架。木窗為了增加防盜功能,有的採用橫格,即橫隔檔;有的採用豎格;為了增加隱秘功能,有的採用斜格,即屋外的人看不全屋裡的景物。這種窗戶白天不用關閉,能起到通風向陽的作用,能充分利用能源。後來,又在這種窗戶基礎上增加防盜防雨防寒功能,即在外面安上活動木板,可以撐開,也可以扣上。
紙的發明,為窗戶採光、遮風、保暖帶來了福音。相較於紗、錦、絲,紙更便宜,保溫性更好。為了解決窗戶紙易溼易破的問題,古人採用很結實的毛頭紙,這種紙纖維粗厚,韌性好;然後將這種紙浸上乾性油,防潮防水功能就大大提高了。古代宮廷或富貴人家,在雕花的窗格上貼滿紙張,屋裡顯得亮堂又溫磬。紙窗的歷史,一直沿襲到今天某些偏僻地方,還有人在使用。
不過,紙窗有個弊端,就是容易被人窺探隱私。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某個俠客,用手蘸口水把窗戶紙捅開,偷看裡面的動靜。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宋朝研製了明瓦。所謂明瓦,就是把蚌殼貝殼磨平,利用貝殼磨平後的透光性,代替紙張鑲嵌在窗戶上,來解決“俠客”們的竊視問題。不過,這種窗戶造價高,一般百姓用不起,只能選擇紙窗,甚至連紙窗都用不起,只能使用板窗,即撐杆板窗,開啟有亮,關閉即黑;開啟覺得冷,關閉黑柒柒。
(貝殼明瓦窗)
相比於明瓦,紙窗透光性更好更普遍。或許有人會問:紙窗畢竟是紙做的,面對狂風暴雨,是如何扺御的呢?對於普通人家來說,他們把窗戶都安得比較高,成人站起來,只能看到窗戶下邊線,屋簷幾乎與窗戶上邊平齊,前伸的屋簷對窗戶起到了一定的遮擋作用。另外,古人還會使用雙保險,即用草簾、竹簾、木板加以遮擋。對於宮廷和富貴人家來說,開窗戶的地方,一般選在走廊裡,上面的屋簷,將窗戶遮得嚴嚴實實,使之免受風吹雨打之苦,也不用把窗戶開得那麼高;即使不在走廊裡開,也會修建窗廓、窗外格以保護窗紙。
沒有玻璃的古代,古人用聰明才智努力改善自已的生活。今天,我們站在寬大明亮的玻璃窗前,有何感想呢?
-
3 # 秋風吹落葉飛
我們經常在武俠片裡看到蒙面黑衣人拿竹管子刺破窗紙,朝室內吹毒氣將人麻翻的情景。
那麼,在玻璃引入中國之前,古代的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在秦漢之前一般都用絹、布糊窗,這說的也是富人。
紙的出現: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證明,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但這時候,紙還沒有普及,質量也不是很好,容易爛,不能大面積的當窗戶紙用。
▲懸泉置遺址出土了十餘張有墨書的紙張
紙張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的時候出現過“洛陽紙貴”的現象。《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隋唐的時候,紙仍是很貴的,很多普通人家只有幾根窗欞。有的是直接手動用木板裝卸採光通風,有的是用草蓆掛在窗上方用木棍支起,有用紗布,窮人也有用稻草遮蔽的。
到唐宋時期文人多用韌皮紙書寫,這種紙比較厚密,雙面寫字,擬稿之後的廢紙,其主要用途就是糊窗或者糊牆了。北宋王安石有《紙暖閣》:“楚谷越藤真自稱,每糊因得減書囊。”說的是他用已經寫過字的楚地穀皮紙和吳越藤紙糊窗子的事情。除了比較厚實的文書廢紙,防水紙也很適合做窗戶紙。《唐宋白孔六帖》裡記載:“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油紙。窗戶紙容易破損,選用油紙不但可以防雨雪溼破,而且還能增加透光度。
清代宮廷地位較高的殿堂用高麗紙糊飾,這是一種用綿繭或桑皮製造的白色綿紙,不僅透明白淨,而且質地堅韌,經久耐用。直到清朝晚期,紫禁城各宮殿的門窗逐漸換上了玻璃,窗戶紙才逐漸從宮廷中消失。
除了紙、布等這些,還有一種用在窗戶上的材料,叫明瓦,這也是富人才能用得起的。所謂“明瓦”,就是“透明的瓦”。人們挑選比較平整的牡蠣殼,加工成相對平整的明瓦,就可以用於釘窗戶,這種窗戶就叫做“蠣殼窗”。
▲中國傳統“蠣殼窗”
清末出版《圖畫日報》“三百六十行”專欄繪有“釘蠣殼窗”圖,大致上描繪了“蠣殼窗”的樣子。配畫文說:
蠣殼窗,亮汪汪,遮風遮雨又遮陽。
昔年窗上多用此,一窗需殼幾十張。
近來裝潢尚洋式,玻璃窗子出出色。
蠣殼生意盡搶光,釘蠣殼匠發老極
“發老極”是吳方言,就是“很著急”的意思。上海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步入近代化的城市,到了清末,玻璃已經作為建築材料普遍使用,釘蠣殼窗則早已經成為歷史,不過,上海的農村,以及周邊地區,仍然有少量的釘蠣殼窗匠人。
-
4 # 柒柒叄玖零柒
縱觀我多年看電視經驗,我想說是紙糊的。但是又一想,紙沒發明之前呢?用竹簡的時候,用什麼糊窗戶呢?然後我查了一下。
紙,油紙,或者紗...
這裡的紙應該是那種很薄的那種,不適合書寫。別的我就不清楚了。坐等答案
回覆列表
這兩天小編這塊兒下雪了,在上班的時候,隔著窗戶,享受著空調的溫暖,看著玻璃窗外的雪花紛紛而下,是在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玻璃還沒有發明出來,古人只用紙去糊窗戶嗎?其實不是的,還有別的,而且古人用的紙也不是普通的紙,想具體瞭解一下嗎?我們一起往下看。
在古代,沒有玻璃窗之類的東西。從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家家戶戶都用貼紙的窗戶。如果他們不小心,他們就有被偷窺和偷聽的危險,在電視劇中經常也看到用手戳破窗紙,這是真的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天氣不好了,下雨的時候窗戶不怕漏水嗎?
在此之前,我們應該知道,窗紙一開始是不存在的,因為紙是東漢時才發明的,當時蔡倫對紙進行了大規模的創新和普及。那麼漢朝以前的窗戶是什麼做的呢?事實上,起初,房子的設計都是無窗的,也就是說,房子是完全封閉的,然後人們開始需要通風和照明,所以窗戶的設計出現了。起初,窗紙是用動物皮或紗做的。為了避免風雨,窗戶是內建的。窗臺很大,一般的壞天氣都不會影響室內。
這種嵌入式設計一直使用到紙窗出現,但它只能防止大多數惡劣天氣,而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此,當時的窗紙在使用前就被油浸透了,這在許多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浸油的原因一方面是為了防水,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高透光率。
這種經過特殊處理的紙叫做油紙。所用的油通常是幹油。經過處理後,具有優異的防水效能、吸水性和耐久性。因此,當時出現了一把油紙傘,受到了高度讚揚。這種傘被認為基本上已經被你們所有人聽到了。它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你可以想象它有多有用。
油紙雖然能阻擋惡劣的天氣,但卻不能阻止別有用心的壞人。在古裝劇中,窗紙經常被鋒利的武器割開,這對富人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當時的富人用明瓦來代替窗紙。這種裝飾材料是在宋代發明的。直到清初,皇室才使用這種材料,但是明晚最終因玻璃的侵入而被淘汰,清末,西方國家把玻璃引進中國,明瓦最終被淘汰。在中華民國時期,幾乎沒有發現過它的蹤跡。
在還沒有玻璃以前,古人為什麼用紙糊窗戶,還用別的嗎?其實還真有,畢竟,科技一直是在進步的,我們現代用的是玻璃,指不定多少年後就會被別的材料所取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