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吃土豆吧
-
2 # 新城鎮居民
末代皇帝難免被黑,何況還有一本《封神演義》大肆渲染。真實歷史上的帝辛可是一代雄主,功勞遠大於過錯。
帝辛之功
其一,征討東夷,淮夷,將華夏文明貫徹到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帝辛之前華夏文明僅限於黃河流域,東南沿海還都是蠻夷部落。帝辛收服東南一代這個功勞在華夏名族歷史上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其二,善待戰俘,發展農業,手工業依照商朝之前的慣例,俘虜是分配給奴隸主的,為奴隸主創造財富,給奴隸主為奴為婢。
然而帝辛的做法確不同,他給了這些戰俘平民的身份,讓他們從事農業,手工業,創造的財富給國家發展,而不是給奴隸主享受。這可能也跟帝辛受降的戰俘太多有關,足足有幾十萬戰俘。
其三,唯才是舉,打破階級固化帝辛用人不論出身背景,只看才能。打破了貴族階層統治這個局面,只要有能力都可能為官。西周討伐紂王的口號就有『任用賤民為官』,『以賤民辱貴族』
同時帝辛對於女人也是不看身份的。妲己在演義裡說是蘇天王的女兒,其實不然,人家是出身地位低下的戰俘。
帝辛失敗的原因也是他名聲變差的原因
所謂『成王敗寇』,失敗了自然名聲要被取代者詆譭。
帝辛失敗的原因是他提前一千年就要廢除奴隸制度,提前三千年就開始談民主。帝辛700多年以後的商鞅因為要推翻奴隸制度建立封建制度而遭到了『車裂』之刑。何況是帝辛那個時代,而且帝辛玩的還大,不光要推翻奴隸制,還要講民主。
帝辛損害了貴族階層和奴隸主的利益,導致貴族代表姬昌聯合了其他11個部落推翻了帝辛的殷商。
-
3 # 素黎9
帝辛(約公元前1105-公元前1045年),子姓,名受,沫邑(今河南淇縣)人,中國商朝最後一位君主。諡號紂,世稱殷紂王、商紂王。帝辛自幼聰敏過人。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開始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尤其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一帶。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另外,在農業方面,他重用費仲,大力推廣牛耕和灌溉,鼓勵百姓種植農桑,這才有後來商朝繁榮昌盛、萬邦臣服的景象。歷史學家郭沫若有詩句“中原統一肇此人”,並寫道:“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才,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非常之大。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向南發展,實屬紂王之功”。
當然,作為亡國之君,商紂王也有其歷史罪過。其中,儘管有抹黑,但是以下之過是毋庸置疑的。史書上記載的紂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殘忍暴虐,荼毒四海。那麼有著偉大功績的商紂王為何名聲狼藉?
歷代史書對紂王的刻意摸黑。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研究後發現,關於商紂王的罪名在《尚書》中只有六項,到了戰國增加了二十項,西漢的時候增加了二十一項,東晉的時候又增加了十三項(見《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也就是說商紂王的罪名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是後人對商紂王的罪名層累積疊的堆積起來的,是不可信的。以及紂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事情,是由戰國末期的韓非子首次描繪出來的:"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只是想證明自身的言論:"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的正確性。這種牽強附會的說法,把商亡國的主要原因歸結於設想的"奢侈"。
子貢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商朝的滅亡,一方面是商朝君臣的怠政,商朝末代的幾位王驕奢淫逸,官員腐敗不堪,另一方面,是天降災禍,暗示商朝氣數已盡。可見,商朝覆滅的原因是多方面所致,因此,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歸咎於商紂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倘若,最後是商紂王平叛了戰亂,穩固商朝統治,那麼歷史對商紂王的記載則是另一番景象。
-
4 # 歷史小白菜—提利昂張
因為政治需要,商人才是華夏文化的正統是夏文化的直系繼承人。周人則是來自西北地區的蠻夷之人。他們因為各種因緣巧合才滅亡了商朝,但是他們本身並不是合法的華夏繼承認,為了宣揚周人自己的合法性,表明自己是商的繼承者,從而抹去或者說是淡化自己身上的蠻夷成分。所以他們宣稱是因為商紂王無道所以才失去了天下。而他們是作為商王朝的合法繼承人才取得了天下,這就是天命觀念。因此終週一朝都在拼命的摸黑商紂王而不是商王朝,因為周人的執政華夏的合法性偏好是來自於商王朝。為了鞏固自己在華夏的統治周人制定了一系列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分封等級制度,從而形成了周禮,這就是後世儒家的理論來源,和思想基礎。那麼儒家肯定不會打自己的臉,如否定周禮之中對於商紂王的評價,因為儒家再後世成為了中過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因此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對於商紂王的摸黑也是越來越嚴重。同時,秦的執政合法性來源自周,漢的合法性來源自秦,之後分別傳遞給曹魏,司馬晉,隋唐最後是宋元明清。他們的執政合法性都是相互傳遞卻都源自周。自然而然的對於商紂王沒有好話了
回覆列表
其一,這是周朝為了洗白自己,為自己建立王朝的合理性合法性的一個方法而已。
商紂王,或殷紂王,是周人對商代最後一個君主帝辛的侮辱、蔑視性的稱呼。
商,是國名,是提醒人們,這是前朝的,被我們滅掉的。殷,則是地名,與日本鬼子稱東北為滿州一樣,中國人稱日本為倭一樣。如果說這還只是冠以蔑視性指代的話,那麼,紂則是侮辱性稱呼。
按《說文解字》援引諡法的解釋:“殘忍捐義曰紂”。用一句現代話來說,就是兇惡的壞蛋。而查遍現有《逸周書》的“諡法”篇,卻恰恰沒有這一句。紂字,在《古文尚書》中通受,故帝辛又被受辛,就是壞蛋辛的意思。
周武王滅商後,因殷人眾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而徹夜難眠。(《尚書》)周武王英年早逝,除戰爭創傷外,恐怕這憂心忡忡、苦悶煩躁亦是重要原因吧。因此,周人不可能、也沒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權、王權的激烈的黨爭,亦使人對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設教”作用和效能不無懷疑。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創此類宗教,故而只能居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稱帝。周王稱為天子,是後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無此類證據。周王朝自大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武王發所延續下來的稱王的習慣,被其不自覺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現商紂王、帝紂這些滑稽的稱謂。
其二,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先生對帝辛用了錯誤的稱呼,也導致了後人對他的影響不好。
《史記》中說,“天下謂之紂”,是商時的天下人呢,還是周時的天下人已不得而知。但司馬遷將帝辛稱為帝紂,實在是不倫不類。但是由於司馬遷老先生太有名氣了,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大家普遍都以為帝辛是一個大壞蛋。
其實,商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帝辛,並沒有這麼壞,相反,他是一個蠻有作為的君主。近代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做《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指出紂的罪惡在周人的《尚書》中只有六點,戰國書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漢書中增加了二十三事,東漢時增加了一事,東晉時增加了十三事,於是商紂就變成了自古未有的殘忍暴君了。顧氏透過仔細的考證,徹底洗清了潑在帝辛身上的汙水濁泥,還其本來面目,與郭沫若的論證相表裡,使帝辛做為一個“武王”的形象重現人們面前。這也使孟子的紂王有“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的說法有了落腳處。
最後給大家展示一下毛澤東同志對帝辛的看法:
“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當時微子是裡通外國。為什麼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干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P1157,轉引自高水然:《對紂王的評語》,淇園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