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娜娜與花兒
-
2 # 洞察舊機
戰略就是方向。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的方向,並且向著這個方向而努力奮鬥。
並且只能有一個方向,而不能有多個方向。
毛主席在一九三六年春的長征途中提出過一個重要原則:戰略上的有規則有定向,戰役戰鬥上的不規則無定向。
紅軍要渡過長江,北上抗日是“有規則有定向”,而四渡赤水則是“不規則無定向”。
我們再用膾炙人口的諸葛亮的《隆中對》來分析一下戰略的對錯得失對一個集團發展成敗的重要性。
《隆中對》的目的是要復興漢室,所以諸葛亮的方向是先奪取一塊根據地,具體步驟是要劉備先取荊州為家,然後取西川為基業,與孫權聯合,而後荊州出一路人馬,益州出一路人馬,形成鉗形攻勢,攻取洛陽,一統天下。
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那真的是熱血沸騰啊,並且立刻付諸實踐。但是最後的結果是先失荊州,當劉備、諸葛亮死了以後,蜀漢就被曹魏消滅了。
那麼由此可以蓋棺定論,諸葛亮的這個戰略是失敗的。
那為什麼會失敗?如果說有錯誤錯在那裡?
其實就是司馬徽說的那一句話:孔明得其主,而未得其時。
時,就是形勢時間和空間。
劉備是三國之中起步最晚的一家,劉備起步的時候,曹操已經掃平了中原群雄;孫權也掌控了江東六郡,在時間上,這個戰略起步太晚;在空間上,留給劉備攻打的地方已經不多了,已經沒有太大的空間允許諸葛亮在實踐《隆中對》的過程中逐步的修正戰略。
而這個《隆中對》又有一個致命的錯誤: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坐鎮成都,諸葛亮又長期的在經營漢中這個北伐的前進基地,千里之遙,三分兵力,相互之間首尾難顧,尤其是成都和荊州之間,由於山川的險要而不能相互救援,所以,荊州的失守是必然的,就算是諸葛亮鎮守荊州,也難以長久的保守。
失去了荊州,就等於砍掉了蜀漢的一條臂膀,鉗形攻勢被掰折了一邊,北伐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那最後滅亡,也就無可避免。
諸葛亮這麼厲害的人物在制定戰略上面都發生了嚴重的失誤,導致了致命的傷害,那怎麼樣才能制定一個切實可行,並且最後能奪取勝利的戰略呢?
毛主席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做了詳盡的論述:
戰略問題,如所謂照顧敵我之間的關係,照顧各個戰役之間或各個作戰階段之間的關係,照顧有關全域性的(有決定意義的)某些部分,照顧全盤情況中的特點,照顧前後方之間的關係,照顧消耗和補充,作戰和休息,集中和分散,攻擊和防禦,前進和後退,廕庇和暴露,主攻方面和助攻方面,突擊方面和鉗制方面,集中指揮和分散指揮,持久戰和速決戰,陣地戰和運動戰,本軍和友軍,這些兵種和那些兵種,上級和下級,幹部和兵員,老兵和新兵,高階幹部和下級幹部,老幹部和新幹部,紅色區域和白色區域,老區和新區,中心區和邊緣區,熱天和冷天,勝仗和敗仗,大兵團和小兵團,正規軍和游擊隊,消滅敵人和爭取群眾,擴大紅軍和鞏固紅軍,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過去的任務和現在的任務,現在的任務和將來的任務,那種情況下的任務和這種情況下的任務,固定戰線和非固定戰線,國內戰爭和民族戰爭,這一歷史階段和那一歷史階段,等等問題的區別和聯絡,都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但若用心去想一想,也就都可以瞭解,都可以捉住,都可以精通。這就是說,能夠把戰爭或作戰的一切重要的問題,都提到較高的原則性上去解決。達到這個目的,就是研究戰略問題的任務。
如果照這個標準來審視《隆中對》的失誤,那諸葛亮的失誤就一目瞭然了。
比如關羽在荊州沒有處理好“本軍和友軍”的關係——沒有處理好和孫權的關係,導致呂蒙這個奪取荊州的主戰派在孫權內部佔據了上風,並且付諸了行動;
劉備沒有處理好“勝仗和敗仗”的關係——在丟了荊州之後,一意孤行的要攻打孫權,不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最後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諸葛亮沒有處理好“老區和新區”的關係——“老區”是荊州,“新區”是益州,在上庸放一個劉封,在關羽危機的時候,劉封按兵不動,導致關羽被擒殺;
“老幹部和新幹部”的關係——將李嚴邊緣化,導致以李嚴為首的東州派和諸葛亮以的荊襄派離心離德,被益州土著拉了過去,荊襄派被徹底的孤立;
“高階幹部和下級幹部”的關係——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在五虎將過後,諸葛亮連一個魏延都不能用,導致蜀漢後繼無人。
讀書有限,學識不高,還有沒有說到的地方,盡請補充,相互學習。
-
3 # 使用者57358069570
戰略的含義有三種:
指導戰爭全域性的計劃和策略。
有關戰爭全面的內容。
比喻決定全域性的策略。
戰略的構成要素:
戰略目的;指戰略行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制定和實施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戰略目的是根據戰略形勢和國家利益的需要確定的。
戰略方針;指導戰爭全域性的方針,是指導軍事行動的綱領和制定戰略計劃的基本依據。它是在分析國際戰略形勢和敵對雙方戰爭諸因素基礎上制定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戰略力量;指戰略的物質基礎和支柱。它以國家綜合國力為後盾,軍事力量為核心,在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戰略目的和戰略方針的要求,確定其建設的規模、發展方向和重點,並與國家的總體力量協調發展。
戰略措施;指為準備和進行戰爭而實行的具有全域性意義的實行戰略的保障,是,略決策機構根據戰爭的需要。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學技術和戰略領導與指揮等方面,所採取的各種全域性性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步驟。
回覆列表
戰略,也稱“軍事戰略”,是對軍事鬥爭全域性的策劃和指導。是戰略指導者基於對軍事鬥爭所依賴的主客觀條件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認識,全面規劃、部署、指導軍事力量的建設和運用,以有效的達成既定的政治目的和軍事目的。
戰略的構成要素主要有:
1、戰略目的
戰略目的是戰略行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制定和實施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戰略目的是根據戰略形勢和國家利益的需要確定的,不同性質的國家和軍隊,其戰略的目的不同。
確定戰略目的,強調需要與可能相結合,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符合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與國家的總體目標和國力相適應,滿足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對維護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2、戰略方針
戰略方針是指導戰爭全域性的方針,是指導軍事行動的綱領和制定戰略計劃的基本依據。它是在分析國際戰略形勢和敵對雙方戰爭諸因素基礎上制定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對不同的作戰物件,不同條件下的戰爭,應採取不同內容的戰略方針。每個時期或每次戰爭除了總的戰略方針外,還需制定具體的戰略方針,以確定戰略任務、戰略重點、主要的戰略方向、力量的部署與使用等問題。
3、戰略力量
戰略力量是戰略的物質基礎和支柱。它以國家綜合國力為後盾,軍事力量為核心,在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戰略目的和戰略方針的要求,確定其建設的規模、發展方向和重點,並與國家的總體力量協調發展。
4、戰略措施
戰略措施是為準備和進行戰爭而實行的具有全域性意義的實行戰略的保障,是戰略決策機構根據戰爭的需要,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學技術和戰略領導與指揮等方面,所採取的各種全域性性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步驟。
擴充套件資料
戰略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主要是:
1、政治因素
政治對戰略具有統率和支配作用,決定戰略的性質和目的,賦予其任務和要求,影響戰略的制定、實施和調整。戰略服從並服務於政治,滿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賦予的任務。
2、軍事因素
主要是軍事力量和軍事思想的因素。軍事力量的強弱,對戰爭的規模、持續時間、活動方式及其結局有重大影響,對能否完成戰略任務,達成戰略目的,起直接的作用。軍事思想先進與否,對能否制定和實行正確的戰略,取得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
3、經濟因素
戰略是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基礎,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經濟能推動戰略的發展,提高戰略對環境變化的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作戰手段的選擇性。經濟制約戰略目標、戰略方向、戰略重點和戰爭規模的選擇與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