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ceandaddy海洋爸爸
-
2 # 喜205409161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我想到的是這位家長的"精透過人"與"苛刻嚴厲"。為什麼這麼認識?作為一個"莊嚴肅穆"而"嚴謹防範"的父母,對於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在"自制力"與"專注力"上死鑽牛角","拔高審視"。會激怒孩子的"壓抑勉強",會違背孩子的"心理特徵",會轉移孩子的"興趣不捨",會帶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與事實規律性"不吻合",與年齡特點不"切換","與你同在"不現實。我們可以"靜心憶舊",蒙心自問,哪位孩子的"專注力"與"自制力"是正確的"模樣",是達標的"樣品",是不需要調整的"範本"。作為父母,我們的自制力與專注力又是否按季節性顯現,按"此項要求""自制"與"專注"?因此,孩子的"自制力"是受年齡限制與環境影響的"循序漸進",孩子的"專注力"是少年兒童的"需求"與"吸引力"。老師上課也需要"講練結合","時間搭配"分解。家長"要求"孩子全身貫注地"做作業",但父母親"鑽進手機裡不出來"。究竟是父母的"專注力""好"還是孩子的"自制力"差?所以,我們作為父母要結合孩子年齡特徵"施與教程",以言傳身教"引領示範"。
-
3 # 涼九在小學
上五年級的孩子,自制力與專注力差,那麼家長應該積極尋找原因,幫助孩子提高自制力與專注力。
自制力與專注力差的原因1.經常打斷孩子做事情
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正在玩兒沙子或是泥巴,家長看到了,一把把孩子拽走,嘴裡埋怨著:“不許玩兒泥巴,髒死了!”或者是在家裡孩子正在畫畫,家長在旁邊一會兒問問孩子渴不渴,一會兒問問孩子餓不餓,一會兒點評一下這兒畫的怎麼樣,那裡畫的怎麼樣。
殊不知這些在家長看來關心愛護孩子的行為,其實正在扼殺孩子的專注力。其實他並不嫌棄髒不髒,她並不在乎畫的好與壞,他們只是想安安靜靜的專心完成一件事,可是正是一件件被打斷的小事情,讓孩子的專注力從小就被破壞了。
2.不懂得延遲滿足,缺乏規則意識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一顆糖果放在5個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在15分鐘內不吃掉糖果,那麼將得到3倍獎勵,也就是3顆糖果。
剛開始孩子們都能忍住,有些孩子把糖果拿在手裡摸來摸去,有的放在鼻子底下聞一聞。8分鐘左右的時候,有一個小男孩兒忍不住了,他放棄了三倍獎勵,吃掉了糖果。之後又有兩個孩子經不住糖果的誘惑,把糖果吃掉了。
15分鐘之後,沒有吃點糖果的2個孩子各得到了3個糖果的獎勵,他們開心的吃起來。沒有遵守規則的孩子,只有羨慕的份兒了,應該還有後悔吧,如果能再忍忍,如果能遵守規則,就會得到更大的滿足。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要想要的東西,必須讓家長滿足,否則就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樣極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透過上面的延遲滿足實驗,家長們也可以借鑑,透過延遲滿足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提高自制力與專注力的方法1.給孩子創造沒有干擾的環境,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
前一段時間,我偶然發現剛上一年級的外甥有一項家庭作業是每天靜坐十分鐘。我認為這樣的作業非常好,透過靜坐,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管周圍發生什麼事,別人在做什麼說什麼,都能夠抵抗干擾,專注於自己的靜坐,隨著專注力的提高,以後做其他事情也能夠專心致志了。
家長平時也要注重給孩子一片無干擾的空間,當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比如寫作業或是玩兒拼裝等,讓孩子專注的去做,對錯可以等到他完成了再去指出來,而不是中途打斷孩子。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專注力。
2.凡事立規矩,透過延遲滿足的訓練培養自制力
孩子年齡小,自制力差是難免的,但是家長不能放任自流,要有策略的培養孩子的自制力。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線,不能一味的滿足。
如果給一件事情定下規矩,那麼必須遵守,否則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反之,如果遵守了,家長可以適當的給予獎勵,可以是精神獎勵,也可以是物質獎勵。讓孩子知道良好的自制力帶來的都是加倍的回饋,以此來不斷加強孩子的自制力。
高爾基曾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所以想讓孩子變得優秀、學習能力強,那麼就下功夫去培養他的專注力和自制力吧!
-
4 # 素抱樸
這是由家庭環境影響和家庭教育不當形成的,還應由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整改糾正。給他一個安靜的環境,獨立學習時儘量不要打擾他。有意家裡安排獨立完成的活。一個人專心玩時不要打斷他。設立小目標激勵他在限定時間實現……。自制力與專注力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根源在於思想缺乏定力,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家長要多與老師溝通,共管互教,會好的。
-
5 # a湯哥
現在的孩子專注力和自制力差基本上都是普遍現象,主要是由於家長教育不當造成的。想要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必須得要家長徹底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
1.孩子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不要輕易打斷。
2.多陪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或者遊戲。
3.透過正確的表揚鼓勵,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
4.陪孩子一起制定周計劃、日計劃,和孩子一起制定獎懲規則,讓孩子成為計劃的規劃者和執行者。
-
6 # 絲絲媽咪728
五年級專注力差,很正常,16歲之前的孩子用某著名心理作家的話,他們都還只在弄明白自己從哪裡來,現在在做什麼,我要去到哪裡,做些什麼,他們是不知道的,既然對自己的目的性模糊,孩子自然不會有動力長時間關注一件事情
五年級在小學階段來說是高年級段,平時老師和媽媽爸爸的說教也聽得差不多了,很有自己的主觀想法,雖然心智還沒有成熟。但他們模仿家長的心態很明顯,覺得自己也是小大人了。
家長要自己以身作則,平時不經意說過的事情,去做以後有沒有堅持,並把這類情緒引導給孩子。
本身五年級開始知識難了。小數,分數,方程,讓孩子覺得有趣,時間不宜太長,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孩子專注力在20-30分鐘前就是極限了,所以建議半小時以後讓孩子中途休息下,閉目養神,或者吃點東西,然後開始再做,或者換個科目做,新鮮感一直在,就比較持久些。
-
7 # 多特兒童專注力
五年級了,現在再不訓練和調整很有可能會錯過孩子的黃金期,很難再進行調整!
最好先找專業機構做個測評,判斷一下到底是哪方面影響了專注力和自制力哦~
-
8 # 咪噠兔
我感覺這沒有什麼的,五年級的小孩還很小,而且現在外界的誘惑那麼多,你讓他有多大的自制力呀,過一段時間就會好了,到了上初中和高中的時候他就懂了。
-
9 # 鴻觀生活
如果不是孩子在出生時有器質性損傷,也沒有醫院的鑑定,通常不建議給孩子貼標籤。我認為最需要改變的是父母在養育孩子中的焦慮。
回覆列表
粗暴打斷孩子行為,傷了專注力
孩子在畫畫,媽媽突然跑過來要孩子去吃飯,孩子正在堆泥人
父親卻生氣的拉走孩子說:“髒死了,有什麼好玩的”
我們認為是對孩子好,但都是對孩子「專注」的打斷。而專注力,是關係到孩子一生的能力。
因此, 我們應該這樣做:
1,減少干擾好孩子的機率。當孩子在專注的做自己的事情時
不要輕易打擾他,這不僅僅是養育的技巧。更是對孩子的尊重
除了不輕易干擾孩子,我們還可以給孩子騰出一個「無干擾空間」
這個空間應該儘量遠離可能的干擾
比如客廳和廚房,父母可以告訴孩子
在這個空間裡,他可以無干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沒有規則就沒有自制力。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是一個持續、緩慢的過程
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中慢慢引導。生活裡面,父母一定要凡事都講規矩和原則
比如放假了讓孩子合理安排學習和玩耍。由孩子自己說出來的規矩,他會更樂意去執行
一旦定下了規則,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語氣、情緒可以很溫和,但是態度和立場必須堅定。比如規定了孩子每天只能玩10分鐘電子遊戲。如果孩子違反了,那麼第二天就不允許再玩
3,家長以身作則, 耐心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家長要做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同時,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對於孩子反抗、挫敗的情緒。父母應表現出理解和接納
“我認同你的情緒,但我也要堅持我的原則”
這就是正面管教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