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雲社初心
-
2 # 琪談教育
現在,我們的幼兒園究竟怎麼了?查詢有負面新聞的幼兒園,就會發現大多是私立園會出現這些問題,公立園也有,但相比之下,少之又少。在這紛繁複雜的局面背後,有一個問題尤為值得反思,那就是幼兒教育是否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中去。
理性思考上世紀90年代前後,我們效仿英美西方國家,把幼兒園等學前教育階段劃定為非義務教育,西方的這個定位,和其自身國家的文化、經濟體制相得益彰。
而反觀我國,有自己的特殊國情在,如果能把幼兒園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中,對個體家庭而言,真的會減輕很多年輕父母的“心病”。在大城市中,入園難的矛盾尤為突出,公立園少、私立園貴,面對選擇時,家長們左右為難、舉棋不定,更誇張的是,即便投入了高昂的學費,也未必能買到與之配套的服務。在農村,幼兒園等學前教育資源更是“稀缺品”,留守兒童們很難享受到科學的幼兒教育。而在全面放開二孩的大環境下,不管是哪一個階層的家庭,幼兒階段,在孩子的教育上,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應對。
從大局出發,如果想讓國家的人才在未來全球化中有一定的競爭力,唯有不斷提升勞動力的教育水平。以文化知識水平的質量提高來補償勞動力人口的數量縮減。因此,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範疇,對於提升國民的教育年限具有積極作用。
感性認識多年以前,老師在課堂上深刻剖析過一部紀錄片——《幼兒園》,時至今日,再次憶起,其中的畫面、對白仍會在內心深處泛起漣漪。誠如該片的紀錄片導演張以慶所言: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而這部片子,恰恰在開篇伊始,就敲下這樣的字幕開場:“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幼兒園裡就像一個小社會,呈現了世間百態,就是真實社會的一個縮影。從小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兒時所經歷的教育和受到的思想、文化的薰陶,長大成人之後,會投射到他自身的未來發展中。說這麼多,重點是想表達,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開端。
不管是理性思維還是感性認識,整體來看,把幼兒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中,很有必要。
-
3 # 論古今也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幼兒教育是教育的關鍵,是習慣養成、興趣產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這時候參差不齊的民辦幼兒園及一些幼兒管託機構的商業化操作,過早地綁架了他們的道德與志向,花那麼多錢,賺更多的錢是他們在昂貴的學費中獲得對學習目的的第一印象,讀書為了長大能賺更多的錢,沒錢讀不了好幼兒園、好學校。就這樣幼小的心靈認識了“錢”的重要,一切為錢而學的思想深入腦海,往往一生決策都或許以錢為上,造就金錢至上的人生觀,這也是很可悲的。
幼兒義務教育的推行,不僅讓幼兒都能上得起學,也能讓家長們少操些學費的心思,讓全家改善及提高些消費能力更是建立美好家園的前提,學無憂,病無愁,美滿幸福遍天涯!但是,值得強調的是義務教育是免費的,那麼一切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培訓類商業行為都是違法的。再者義務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普及文化知識,培養誠信的未來,在此階段興趣的發掘與培養重於一切,成績考核只是一種臨時評估效果的措施,但如今中小學的義務教育卻以成績論英雄,一個品質很好的人或許只因學習成績的不佳,落下“差生”的拓印,更或許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了。這是我們現今教育中出現的一個重大問題,是急需要求改革的問題。
總之,義務教育有助於幼兒正常入學並享受學習生活與樂趣,但義務教育階段應讓學生享受學習、激發興趣、培養自覺學習習慣,切忌重成績、背重負、累死學、厭倦學的學習模式與心態形成,對校外各種以商業為目的的補習機構應杜絕,以防學校的“退休與消失”,說實話,學校教育到了要靠那麼多的民辦私立高收費學校及校外一節補習費超過學校一學期費用的各機構來支撐時,不但失去了免費的義務教育意義,更是攏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丟盡了全國正規學校教師們的臉面,學生都要到校外去補習了,還要學校幹什麼?要麼清除校外補習機構,要麼讓學校消失,好老師一個足矣!
回覆列表
不應該。
義務教育,跟我們普通理解的“免費教育”不同。
義務教育的意思是,公民在享受公民權利時,有義務把孩子送進學校學習。
幼兒教育有自己的特點,是心智成長的起始階段,每個孩子發展情況又不同,不太適合進行統一的教育。
如果納入義務教育,那所有孩子就要被送進幼兒園與父母分離。
有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比較深,這種分離會深深傷害孩子。
小學階段起,學業就比較重了,如果孩子們再沒有幼年時的自由,我們就一點不懂“自由”的含義了。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