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養生小達人之湘湘
-
2 # 流水遊木
什麼時候會出現惰性?
當你想要上廁所時候,你肯定不會有惰性的。當你飢餓的時候,你肯定不會懶得吃飯。當你中了一千萬大獎的時候你肯定不會懶得出門跑很遠去領獎。
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一個選擇會讓你比較舒服,另一個選擇會讓你不那麼舒服。
人總是願意留在舒適區的。所以當相對正確的選擇出現在舒適圈以外的時候,就會產生懶惰。
對付懶惰就是,怎麼不爽怎麼來就好了。走出舒適圈。這樣可以擴大你的舒適圈。
-
3 # 心理竹先生
所謂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人懶惰的本性;不易改變的落後習性;不想改變老做法、老方式的傾向。
那人為什麼會有惰性呢?首先,你的頭腦根本就不想自己有惰性,所以它不是來自你的意識,而是來自你的潛意識。
意識和潛意識越不一致,造成的內耗就越大,這樣我們學習的困難就越大。意識和潛意識不一致時,潛意識說了算。
如果我們頭腦的意識能說了算的話,就無需問這個問題了。所以,用意識去打敗潛意識是不可能的,而且會把自己耗得累死。
可行的辦法是:讓潛意識意識化。也就是承認和接納自己的潛意識:我是有惰性的。
其次,高考前你能聚精會神兩個小時做完一個考卷,連續一整天,可上大學後連坐著玩兩小時手機都坐不住,這並不是你有惰性,而是外界強大的束縛力,阻隔力和你相對單一的精神世界。說白了就是爹媽和學校管的嚴,你還沒接觸這個花花世界。
舉個例子,獅子在不捕獵的時候都是在懶洋洋地躺著休息,只在肚子餓,有目標獵物出現的時候才努力去捕獵,也是為了達到最大程度地獲取和保留能量。
最後,怕破壞預想中事情完成的完美度,在自己構想中一言一行非常完美,擔心一旦付出行動,就破壞了夢中美好的樣子。
-
4 # 指尖計劃
所謂的惰性總結來說:就是不願意離開安逸區。
沒人喜歡去幹一些苦活累活,曾經糾結過一個問題:小時候沒那條件,只能洗冷水澡,鍛鍊了身體素質。長大了,有條件了,卻再也沒洗過冷水澡。究竟是懂得了照顧自己了?還是變得墮落了?
也有前輩給了我答案,長大後洗不洗冷水澡是看人的,有的人不洗是因為上了年紀身體不支援扛不下去,這個有因素的;也有人是不願意離開熱水這個安逸區。這就是別人眼中所謂的惰性。
-
5 # 回家的時克
這個是吃飽了撐的問題,只要人們有基本安全時候,才會有時間去想象不現實的東西。這個就是惰性本源
當然這個也是分階段的,好比一個人小時候家裡窮,沒有飯吃,就會覺得能吃飽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長大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變好了。吃飽飯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且可以吃好的時候。就會短時間得到滿足,得到滿足後,感覺嗎,沒有其他的追求。就是想一下虛無的事情,也就是我們說的惰性。比如有些下班後,就是開啟手機看電視劇,或一些新聞。這些全部是惰性的表現的,但是這個沒有辦法,因為有些人認為我們在上班因為付出勞動 了,下班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或者做一些自己現在認為有些意義事情。而對你的未來沒有實際幫助的東西,這個就是一種惰性。
這也是大部分人是一般是的人,其本質原因就是惰性是人的一部分的。沒有人可以逃避,也沒有人可以捨棄。就算是社會精英人士,也只能短時間抑制,變相而言就是堅持,這個是一種大部分人沒有品質,確是人生路上拉開距離的方法。
說的再多,就是給一些走馬觀花人看的,當你們看到這個的時候,你們大部分是不認可的,或者這樣的回答沒有意思。可事實上的痛苦的總是最真實的,就好比大部分喜歡糖,可糖不能吃多了,吃多了會變胖,變醜,生病。米飯就不一樣了,沒有味道,但可以隨便吃,直到你吃到撐為止也不為過。這是一個可笑的定義,卻是大部分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
6 # 使用者石松子
生物進化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叫適者生存,這裡的生存當然不是在舒適的環境下的生存,惡劣的生存條件不僅令生物不斷改進自身,更讓猿類從原始森林走出,走向人類社會。社會在與自然的鬥爭中不斷的完善自我,提升生產力,同樣道理個人也要在不斷的努力付出中獲得成就。
但事實上首先限制我們的往往是個體自身對環境條件的選擇力,即對舒適條件的嚮往,對重重困難的畏縮。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寒冷的早晨溫暖的被窩是每個人的嚮往,但卻產生了兩種可能,一個就是被溫暖栓住了一部分人,另外一類他們可能出於不同的任務目的而離開被窩奔向各自的目標。
奮鬥著的那部分人們會在今後的堅持中由點滴積聚獲得對成功的體驗,這樣的體驗增強的不僅僅是經驗與知識,更多的是對自己信心的獲得。而此刻被溫床牽絆著的那一部分則時刻都在被寒冷與不適的一切條件所困繞,時刻在為自己是否邁出下一步而彷徨,時刻在為自我的裹足不前而拼湊不一樣的理由。也基於此他們的自信已經一步步走丟失,這就形成了惰性的心裡因素。
自律是惰性的天然天敵,那是因為自律會讓人更加自信,更加睿智。我們都知道人是有自我與本我之分的,這二者的綜合成了人類個體。自我與本我鬥爭的結果,左右著我們的決擇,當本我佔優勢時個體更傾向於基本的慾望的滿足及對舒適環境的過於依賴,而當自我佔據主導時,則更傾向於有計劃規律地完成一些本我所不願涉及的東西,形成一慣的主動行為,直至產生興趣,形成理性的自律習慣。
自信源自於自律,為避免對即將去完成的任務缺失信心,只有在不斷的行動中去體會缺失已久的成功體驗,找回自信,告別畏懼,告別拖沓,形成自律,方能告別惰性。
回覆列表
所謂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人懶惰的本性;不易改變的落後習性;不想改變老做法、老方式的傾向。
當一個人有惰性心理時,做事就會遲遲不行動,一拖再拖。此外,惰性還指某些物質不易跟其他物質化合的性質,如:惰性元素、惰性氣體。 人的惰性所謂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
當一個人有惰性心理時,常常會有以下的表現:
A. 你打算做一件事情,但就是遲遲不行動。與此同時,有更吸引你的事,使你顧“此”失“彼”。
B. 有時埋怨自己拖延時間,但總為拖延找藉口。
C. 你也覺察到拖延時間的害處,可仍在拖延已經決定要做的事。
D. 有時勉強幹一件事,幹了一部分,還需要再努力才能完成時,你卻放棄努力。
E. 什麼事都一拖再拖,無休止地拖下去,結果一事無成。
F. 你也為以拖延的“惡果”引以為戒,也決心下不為例,但舊病復發,而使自己陷入又一輪的“感情折磨”中。
惰性的主要表現 就是做事拖拖拉拉,愛找藉口,虛度時光而碌碌無為。而人的計劃、理想、抱負就在這拖拉與藉口中變成了泡影。一個人一旦貪圖安逸,並積習成性,就會給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舉例說:當羊群出欄的時候,用一根棍子擋在門口。第一隻羊就會跳出去,當第二十隻羊跳出去後,把棍子拿走,第二十一隻羊還是會跳出去,這時明明沒有棍子擋 著。可是羊還是跳而不是走出去。
做事要有上進心不能總是依賴別人。
別人怎麼做而自己不一定要跟著那麼做。
要有創新的意識。如果發現自己身上有惰性,那麼請下決心,努力去克服,否則一事無成。
A. 要認識惰性的危害。如果一個人不瞭解一件事物的危害,怎麼可以去自覺地拒絕呢? B. 檢查自己的惰性有什麼表現,並分析產生的原因,對症下藥。
C. 根據實際能力,科學合理地制訂計劃並安排 時間。如果好高騖遠,或者過分苛求自己,就會往往因不能實現計劃而使自己的信心受到打擊,消磨意志,養成惰性。
D.今日事,今日畢。言必行,行必果。切莫待明朝,萬事成蹉跎。 鍛鍊意志。
一個人如果沒有與困難作鬥爭的頑強精神沒有堅強的意志,就必然會為惰性找到藉口。要經常檢查自己,督促自己,克服自身的惰性、動搖性,養成不畏艱險,不向困難低頭的堅韌性格。要以徹底的自覺性嚴格要求自己。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把生活看做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創造的人,才能真正自覺地鞭撻自我,克服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