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枚影視外行
-
2 # 臥佛先生
這個還真說不好,有的牛人不顯山不漏水,都淹沒在人民群眾中間了。我個人理解,讀二十四史的人,一類是為了研究,如歷史學家,都是靠這個吃飯的,二類是學習權謀的,因為這裡面爾虞我詐,都是高手,能教會人許多東西。不過這兩類人不見得全部都讀,可能是有選擇,或者突出重點的讀。清末有個牛人叫蔡東藩,他寫了一系列通俗演義,能把不同時代的歷史,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編排,並做些有依據的刪減,非常具有可讀性,能寫出這樣的作品,估計應該算是對二十四史非常瞭解了。
-
3 # 閒人午哥
身邊歷史研究方向的中年往上的學者,一般都是把某段歷史的大量史料精讀n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對其他的歷史基本就是通讀,甚至可能沒有讀完整部史書,只是看了一些前人的成果。
-
4 # Oslo1835
別說24史,能把史記讀完就很牛逼了。作為一個普通人。其實古人已經把各種錯誤,經驗教訓社會經驗,都總結了一遍,只是我們大多數人不讀書,不斷地重複史書中的錯誤而已,所謂不知者無畏,還以為自己八面玲瓏,耍耍小聰明。
-
5 # 堯舜臣紹
二十四史,不讀也罷,――雖然事情不同,但本質一樣:都是秦漢以來,帝王厚黑之權術,成王敗寇之輪換。其中有關夏商周的歷史記載都是錯誤的。中華之文明精髓有:《尚書》《黃帝內經》《詩經》等。可惜,現在我們不能正確理解之!
-
6 # 小謝觀點論
二十四史是我國華夏五千年來優秀的文化智慧典籍,加上清史稿的話要算二十五史,如果再加上現在的史書《黨史》的話,恐怕地算二十六史了,但就二十四史的話,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夠讀幾遍,一般人能夠讀一遍的話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更別說讀個三四遍。就現在的專家學者而言,也不敢說全部讀懂,也只是粗略的讀過幾遍而已,要知道史書歷來都是帝王書,一般人讀了也沒多大用處,更別說學以致用了,要說史書讀的最多的,我只佩服毛澤東主席,毛澤東主席是唯一把史書讀透而且學以致用的,毛主席讀二十四史就讀了十七遍,而且整部書裡還詳細的批註,要知道一部史書多的字數有三四百萬,少的也有七八十萬,毛主席能都把這麼多的史書讀個十六七遍,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一般人能都讀個一兩部或者三四部已經就不錯了,畢竟像毛主席那樣的天才都是幾百年才出一個,我們一般人是比不了的,就我個人而言現在已經讀了前四史,既《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再此希望與各位愛讀書的朋友們互勉。
-
7 # 三川半人
餘通覽一遍二十四史,宋之前很有文彩,讀來味足;宋史雜多,似乎讀故事,有迴歸漢文明的感覺,別有它趣;宋後不遑而論,一片亂象,明史文筆差,乾巴巴的,讀著讀著恨不得拋掉,看來亦是氣數已盡之兆,讀畢明史,心中混沌,感覺漢文明已茫然不知所蹤了。
-
8 # 賀灝
民國四大史學家之一的呂思勉、錢穆就反覆通讀二十四史,有些帝王本紀還能背誦如流。曾國藩也是以青年時代即通讀二十四史,一生反覆讀過多遍,毛澤東主席一生最愛讀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鑑,也是反覆讀了多遍,還寫下了大量的批註。蔡東藩老先生也是熟讀二十四史的歷史學大咖。
-
9 # 光明在前62735002
二十四史本人買了將近20種,但只通讀幾遍《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讀了一遍,《三國志》《明史》沒讀完,其他沒讀。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史記》,裡面很多故事還記憶猶新。至於《漢書》那幾種就沒什麼印象了,只記得《後漢書》中的劉秀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好皇帝,好像從沒殺過功臣。
-
10 # 子衿書法
史記,前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陳書,梁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一般不把遼金史計入其中。所以稱二十四史。實際應為二十六史。
這些書合起來一米多高,普通人能把名稱記全的,就己可算愛讀史書的人了。全部讀完的,應該是很愛讀史的人。若全部讀幾遍的,專業學者也不一定有這個必要。他們只會專門對一個或幾個朝代進行深入的研究,在他研究的領域反覆研讀。對其他朝代會讀,但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去讀很多遍。比如說:王立群專研史記,但也對其他史書進行研究。但花的心思就不如史記用的多。蒙嫚專攻的唐史,袁崇年攻讀的清史,他們會在自己的領域投入大量的精力。
普通人去讀很多遍的人,十多億人中有幾個也不是不可能,但你基本上遇不到。你在一些老闆的書架上可能會見到整齊的擺放有,不信你試試問他們,誰要能把朝代史清楚的說出來,就算他沒在裝逼。
-
11 # 賞哈賞薩賞阿拉
如果不是專業研究者,業務時間可能不夠,我喜歡看某史書,從大學到現在不知道翻閱多少遍了,沒事拿來翻看兩篇,現在都有將近二十年了,書頁泛黃接近於翻爛了,二十四史如果不是刪減本,認真閱讀一遍都不知道要多久了,樓主是認真的再說嗎?
-
12 # 溫乎
讀史書,如果不能領會其中的道理,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讀再多也只是個書櫃。
舉兩個栗子。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幾千人開進30萬人口的南京。當時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日軍人數少,不會有什麼過激舉動。有個中過舉人的老頭子,派家裡晚輩出去打聽情況。小夥子回來高興的跟老頭子說:“太好了,日本人不多,糧食也沒帶多少,估計呆不長時間。”
老頭一聽,連說:“完了、完了,人少帶槍還進入了大城市,沒吃的還能怎麼辦?搶啊、殺啊。”
緊接著命令家人把家產全部賤賣,換成金銀,全家跑到了香港。開始家人不理解,但老人硬是憑著自己的威望、地位辦成了這件事。勝利後,他們全家回到南京。而當初的人,早已不知去向。
後來家人對老人推崇備至,問他是怎麼想到的,他說:“有的人讀史書能夠封侯拜相,有的人讀史書能夠升官發財,我沒本事,就從史書中學到了保命之道。”
史書中記載的是大人物的事,他們的成功之道都記載在史書中。一千人去讀,會有一千種結果,能不能看出經驗教訓,全憑讀書人的悟性。
你們感受一下。
-
13 # 滄臺客
有統計《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
四千萬字什麼概念?假定一個人每天讀一萬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你需要花11年的時間,讀下來。
我只讀過史記,三國志。還沒完全讀完。
突然很慚愧。
-
14 # 古月言扁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共計二十四部,總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記錄了從三皇五帝到明崇禎17年的事蹟,前後歷時4000多年。
現在回答題主的提問,4700萬字的古籍,那是個多大的量。咱們就算一個人每天閱讀一萬字計算,一年就是365萬字,如果天天堅持,全部讀完,也要13年之久。而且過去的古籍還是豎排繁體,對於現代人閱讀,難度非常之大,相信通讀過的人應該屈指可數。因為《二十四史》裡的人物閱讀起來還比較有意思,就當看小說。但是裡面比如表、志等看起來實在費力,不是研究歷史的人就很難閱讀下去。
據說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曾經通讀過7遍,這個很有可能,要不他也不可能寫出《中國通史》。對於一般人說他通讀過24史,我覺得大家就可以笑笑而過。畢竟,吹牛不用上稅!
回覆列表
今年讀了唐浩明《曾國藩》,而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曾國藩一定把二十四史讀了很多遍。曾國藩這個人有多牛,這個熟悉歷史的應該都知道。曾國藩,晚清中興名臣,最後一位大儒,官至一品大員,同時又是文武全才。說到這個二十四史還有一段故事。
說的是這樣的,曾國藩屬於清朝,那個時候還沒有二十四史,但是有二十三史。一年,他進京趕考,回家的路上花了一百多兩銀子買了二十三史,買完之後帶回家,怕父親罵他,最終還是說了。而他父親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沒罵他,卻說了影響曾國藩一生的話。
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憚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嗣後每日圈點十頁,間斷不孝。大致意思是:父親要求他從頭到到尾認認真真讀一遍,才算不辜負其苦心,曾國藩自此之後,每天都仔細讀上十頁,要苦讀十多年才算完成。最後,我們都知道,曾國藩一定把書讀完了。為什麼這麼說?曾國藩一生的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恆!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他是真正做到了恆!人但有恆無事不成。這恐怕也是偉大的毛主席佩服他的原因之一吧!
不僅如此,還學以致用,以至於在後期的平亂太平天國,削兵權,鎮壓捻軍都用到了這裡面的典故。大概就像培根說的:讀史使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