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心學”,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練。他一生跌宕起伏,屢建奇功,傳播思想,被稱為“五百年來唯一的聖人”。那麼,王陽明的心學是否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21
回覆列表
  • 1 # 豐富多彩談國學

    心學不是思想。透過完整,不完整的理論來分析心學,如同盲人摸象。心學,如同禪宗,師徒之間,開悟者之間,以心印心,並無實法可得。所以,談啥完整的理論,完整的思想。心學,是實修,實證的。無法透過背書獲得,也不是抄寫幾萬遍,就明白。具體如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拈花一笑,有緣者得知。

    王陽明四句教,就是開啟心學,搞懂心學鑰匙,有緣者,參悟四句教即可,明白後,就可以通達孔孟之心,就可以明白心學之真諦。絕不能用思想體系,用完整與否,來揣測,來思考。心學,不是思想,不是唯心主義,不是哲學,不是思考可得。不明白的,那就用唯物主義科學觀來解釋,也可以,為何呢?因為,人的根器不同,講科學,講唯物,總是好事,大道不言語,不爭,無為,卻一點未改變,未曾錯誤,這才是真理本來,自性本來,智慧本來。

  • 2 # 紅學江湖

    哲學體系的完整,包括幾個方面,第一,要回答世界本質的問題,也就是中國文化中所謂的天道問題。二,要回答物質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問題。三,要回答人的目的性與意義的問題,四,要有一個不可逆的邏輯起點!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王陽明的心學顯然都具備了!而且,心學除了致良知外,還有如何去行動的問題,也就是類似於實踐方面的問題!

    綜上,心學是儒家思想的哲學化,也是比較完整的哲學體系!

  • 3 # 動中和

    說一下我為什麼要學心學:人這一生,兒童時期性格和心理受父母的影響特別大。比如我的父親非常強勢,導致我的性格非常孱弱,心理上對事物又充滿了畏懼。這種缺憾是很難透過自身結局的。

    隨著自己年齡的慢慢增長,透過理性分析你,把自己的心理問題總結到了兩個問題點上。然後就帶著這兩個主要問題看了心學。一下子解決了自己的心理問題。

  • 4 # 鴻客行文史

    我可以很肯定的給你回答,王陽明的心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首先,王陽明的心學是建立在哲學體系上的,自然按照現代哲學的講法,叫它唯心主義哲學,但是在我看來,任何哲學體系也只不過是對世界,對人生的一種解釋。當這個解釋上升成為了一種模式,一種演算法的時候,我們用它來解決人生相關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認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模板。

    “模型是真理的謊言”,所以我主張對待任何模型只有用更加審視的眼光看待才會更加接近真理。

    王陽明的心學是理學的一個分支,他和程朱理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他認為世界的本質不是氣之類的物質,而是來自於“心”,也就是心外無物。

    這個理解很像英國哲學家巴克萊的思想,當然有人也諷刺巴克萊或者王陽明的這種物質觀,最厲害的就是曲解巴克萊說他曾經說過,只要閉上眼睛,世界上就沒有懸崖。

    其實,王陽明的學生王艮也提過同樣的問題,說我閉上了眼睛,是不是庭院裡的花就不存在了。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陽明並不否認物質的實在性,但他認為物質是在人意識中,才有了對他的認知,如果人的認知,花的特徵就不會顯現出來,甚至也不會有“花”這個詞來產生。

    有了這個這些基礎,王陽明在這個體系上,建立了一套能直指人心的實踐論理。有人說,王陽明的心學類似於禪宗,然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心學是向外的、實踐的,禪宗是背離實踐的。

    人心的本質是什麼?王陽明的說法就是致良知,外物的影響遮蔽了良知,所以需要學習實踐把良知發揮出來。透過練心,來達到致良知的地步。

  • 5 # 培菊堂

    任何後來的所謂思想體系已經無法超越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畢竟已有三千多年的沉澱。

    所有古代文明基本隕落,只有中華文明一直傳承,原因就是老祖宗留下的思想和智慧已深入骨髓。

  • 6 # 撲克牌分析師

    我就來回答一下『知行合一』,其實,許多人讀了多年王陽明,並不理解陽明心學。

    我從最淺顯的例項比喻起走,比如“減肥”這個事,減肥其實很簡單,四個字:少吃多動,幾乎人人知道,但現實中胖子卻很多,這個也屬於知行合一的問題。 當然,這個是低級別的對“知行合一”的理解,一眼就看明白了,我要說的知行合一,是認識到“良知”了,甄別出了好壞,了了分明,並且下定決心去努力地做了,但,做不了,也完成不了,只有仰天長嘆,怒指乾坤錯。 這就很複雜了,陽明心學實在是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明代內閣首輔徐階是王陽明的學生,飽學心學若干年之後,在完成了對銀礦盜採賊的清剿之後,說了一句話,徐階說我想我理解了知行合一。 徐階在痛苦的思索中發現,真正決定大多數人行為的,是利益。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驅動人們的魔力,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拿破崙也說過:世界上有兩根槓桿可以驅使人們行動——利益和恐懼。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徐階終於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無論有多麼偉大正直的理想,要實現它,還必須懂得兩個字——變通。只有變通,只有切合實際的行動,才能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 知道是重要的,知道善惡也是重要的,但踐行卻是最難最重要的,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關乎社稷民生的抱負,就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日常生活中,王陽明是一個耿直憨厚誠實守信的老實人,但一旦到了兩軍對壘的戰場,王陽明就會變得比奸商還奸,比惡霸還惡,比黑社會還黑。因為他知道,只有務實的策略,才能實現追求公平正義的偉大理想,《羅織經》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面: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追求光明的、宣揚懲惡揚善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正是產生於這世界暗黑的真面目中,三百多年來,陽明心學在中國及日本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一個人的修煉與磨礪,如果能從關注自己的內心、甄別善惡致良知到知行合一的有機的辯證的結合,必然是我華夏社稷之幸、黎民百姓之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是時刻反省自己,知善知惡抵達“良知”,不要讓私慾、貪心矇蔽了自己的“良知”。 “知行合一”關鍵是一個“做”字,不能只說不做或者多說少做,更不能說一套做一套,而是要將知善惡的“良知”與“躬行”結合起來,要讓“致良知”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來,不斷歷練“自心”,調伏“自心”,不蛆心攪肚,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不貪財蔑義,盯著位子交朋友,看著金錢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純真的朋友關係應當是情感如水一般清澈,坦蕩而光明磊落。一定要讓“自心”擁有“良知”這樣高貴的奢侈品、讓“自心”灑滿陽光,評人論事種種公平正直,做人行事件件正大光明,使貪慾、僥倖、自負、虛榮等等邪魔不能上身。

  • 7 # 趙子曰原創

    王陽明的心學當然是完整的思想體系,他上繼先秦思孟心性之學,下集宋明程陸心學之大成,是500年來最偉大的儒家思想家,位列孔孟朱王四大聖人之列,即使按現代西方標準,他也是一位偉大的唯心主義哲學家。

    王陽明經歷奇特,可以說他從儒而發,出入佛老,歸宗與孔孟,他是儒家大成者中的奇葩,是三教合一的代表,他確實是守住了“仁”,修得了“心”,有人認為他是孔子之後最偉大的聖人,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當然也有人反對他,連孔子他老人家也有人反對,王陽明更不用說了。我雖然承認王的偉大,但儒學的繼承與發展,還是要從孔孟開始。沒有深厚的好的基礎,是接不出什麼奇花異草的,他是站在聖人的肩膀上的,儒家的修身養心沒有捷徑,王陽明只是到達的一定的高度後,走出了一條心學小路,陸象山也走了一段,沒有他走的遠,峰頂不變,還是儒家的成聖成仁啊。一般人連修身的基礎都沒有打好,怎麼可能望其項背,孔子七十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王陽明臨老之前說出了“吾心光明,夫復何求”的最後格言。我們普通大眾能夠記住人是要講良心的並且好事要想到就馬上動手就算很不錯了。

    王陽明雖然有龍場悟道,但這並不是有些人想象的心學如禪宗那樣可以開悟,不立文字,立地成佛,心學還是儒學,是要一步一個臺階地提升的,他的龍場悟道,類似於從小我的分別心認識到了大我或無我的宇宙心吧,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何必格物外求,他龍場悟道後,還是不停地走在心學即儒學的道理上跋涉啊。

    至於他的心的本體論,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認識論及方法論或四句偈等,我記的不住,不多說了。

  • 8 # 哈灬哈66096005

    王陽明,的,心學,其實是建立在,易,道,儒,的基礎上的,心學,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法器,而已,最多隻能成為個人,德,意,志,的管理體系,是戰術層面的,學問,不可跟,易經,道德經,儒學,放在一個層次上的,但是,心學,是社會民族穩定的基石,不可多得,來之,不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女生在朋友圈發風景照片,從來沒發過自拍照,她是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