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泰我安1
-
2 # 子衿書法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這話說的有道理嗎?沒道理。不但沒道理,而且捆綁陷制了人們學習書法的思想。給不能超越前人有了理論依據。
如果按此理論,學習王羲之的人,永遠都只能是二流水平。王獻之則為此類。學習王獻之的人,又要打半折。按王羲之筆法傳至顏真卿,已經十幾代了,折扣打得邊都不沾了。然而事實是,顏真卿在王羲之的基礎上,開創出了與王羲之用筆迥然不同的篆籀筆法。使鋒芒畢露的王羲之秀麗的書體,改變成勁骨內藏,樸實莊重的書風。從而成為與王羲之並肩的書法高峰。
書法首先是技藝。初學者去學習最高級別的書法,會因為手上的運筆能力不足而學不到精妙的東西。反而會在長期的描摹中養成不可糾正的惡習。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讓一個只有小學一年級水平的人,去聽博士生導師講課,能學到什麼?什麼都學不到。
初學書法的朋友,不要受“取法乎上”的說法影響。先從簡單易學的下法開始,一步一步的向上法攀登。別信那種自欺欺人的鬼說。說什麼學習王羲之,噯!往下降一點,就是王獻之。學習歐陽詢,噯!往下降一點,就是歐陽通……此乃聰明人之盜世語!
-
3 # 姬手億工藝品
這個呢!我覺得取法高低,主要看你想要什麼,取高得中,取中得低,如果能力很厲害,那你取什麼得什麼,甚至超過取定的目標,所以書法裡主要看自己適合什麼,擅長什麼,然後發揮你那個中指的優勢,直到大家都為你嗷嗷叫為止!
-
4 # 文婧寶酒
書法之取法,筆者認為,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書法取法有如世人悟道學佛,不同的人,不同的智慧和悟性,取法自然不同。悟性差者,以勤補拙,悟性高者,大膽創新。
二、在書法學習的不同階段取法不同。初學階段,重點練習手的穩定性,練習控制筆鋒的能力。手穩,運筆自如後,則重點學習筆勢,結構,風格,佈局,行氣,謀篇,布白,用墨。
三、不同年齡段的書法學習者,取法不同。
總之,書法之取法,同樣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5 # 翰墨書道
書法的取法當然要高。但這個高是經典,而不是我們站在高處往下看。也就是說眼要高,手要實,意思是說,眼看前方腳下要由基本的(低處)一步一步往上走。學習書法需要紮實的循序漸進。也就是理論先行,理論指導實踐,書法之所以叫書法的原因就在於此。實際上我們說大高不一定特指王羲之或魏晉書法,歷朝歷代都有符合"高"的標準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但智慧的歷朝歷代的人們,在不斷的傳承過程中總結出了一條相對完整的方法和符合這個標準作品和方法。一是打基礎的取法高的作品範本,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趙孟頫。而在完成基本功夫以後的進入創作或登堂入室以後的取法卻沒有什麼限制,按需所取即可。
關於書法的法的高度問題,毫無疑問魏晉王羲之為第一,但又不適合入門手選,因為風格高古妍美,初學不易掌握。而唐人因尚法形成了書法藝術,因法的定型,無疑最適合登堂入室的入門範本。但唐以後的歷代經典書法的"法",仍然非常豐富,同有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元素或源泉。這些"法"對於不同需要者來說,都是不可缺點,都是一流的"法"。實際上,對於歷代的經典書法之法,是沒有什麼高和地的區別的。如果把經典書法的法有了高低的區分,是不利於我們豐富書法的內涵與技法的。這需要一點拿來主義,需要即可取之。就像大河小河之水,我們只有海納百川的容量,才能匯聚積累豐厚的書法藝術內涵,概括起來說,經典作品中的技法沒有高低區別。書法的藝術性或造詣以得神與自然為最高境界。不是法的範疇所能夠涉及。境界有高低,法無高低之別。
-
6 # 陋室痴
取法乎上,這是古訓,不能不說是有道理的,歷代大書法家不乏成功的案例,王獻之,孫過庭、諸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都是取乎王羲之的,終成名家。有人說過,學習先人名家,只能學到六七分,即然只學六七分,何不學習名家名人?法乎取上,是有道理的。
-
7 # 禿筆書生
你好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這句話
取法乎上,詞目,出自唐太宗《帝範》卷四:"取
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②
南宋詩論家嚴羽《滄浪詩話》:"學其上,僅得其
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怎麼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知道在書法上
是有傳承的,一代代傳下來。說這個和這句話哦
地啥關係,所謂取法乎上,個人理解學習書法我
們應當把眼光放高,學一些經典,被歷史幾千年
認可的書法作品。比如說學王體,那就學王羲
之,你說不行,我要學某某某得王體,那你自然
落了下乘,早知道某某某也是學王體,他對王體
認知能比過王羲之嗎,所以你只能得其中。像歐
體呀柳體呀,你不學歐陽詢柳公權學誰?誰感受
自己的歐體柳體比歐陽詢和柳公權的更好?
當然,上面說的只是針對學習書法這件事,
本著認真學習的態度,違背這個態度的咱就另說
了。
頻,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
8 # 筆墨飛揚的日子
唐太宗《帝範》卷四:“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本意指的是學習寫詩賦文章的一種思想。後成為古代書法家(理論家)指導人學習書法的一種經典觀點。
第一部分 “取法乎上”是書法高古的決定條件
寫字與寫書法,本不是一回子事情。用毛筆寫字,如果不臨古代碑帖、不擅借鑑古代名家的筆法結體,那麼字就會寫俗了。象這樣寫幾十年,就會成為啟功先生所說的”字匠“。唯有潛心臨習古人的碑帖,才可能讓你的字高古,所謂下筆有由、師出有門。這樣寫字,才是寫書法。
後人習書,不取法乎上就不可能會有產生高古作品的機會。就像前面說的,取法乎上,才得其中;取法乎中,能得其下。如果根本不取法,不從古人碑帖中去獲取你寫字的營養,那麼你再怎麼寫字,也最多隻是下下品。
第二部分 從哪個帖入手能“取法乎上”呢
這部分內容是筆者自己的觀點,也許不見得正確,今天分享出來是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評指正。
從哪兒去實現“取法乎上”的問題,其實就是初學書法的朋友們問的:“初學者,我選什麼帖好呢?”這個問題在很多文章裡有很多專家談過自己的看法。筆者比較傾向於近代書畫名家白蕉的觀點。他曾經說:習書者初始從哪裡開始,關鍵在於你喜歡什麼樣的字。書體有篆、隸、草、楷、行五種。從哪裡入手才能有助於自己長久提高呢。其實,按書法發展歷史來看,書體的演變是先有甲骨文,然後有大篆,再到小篆,再到隸書、八分書、章草、大草、小草、楷書、行書。從書法字型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最早的字型應當是甲骨文。那是不是“取法乎上”——就是要從甲骨文學起呢?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去想!啟功先生曾經就說過:“世人學書法沒有必要從頭學起。”
書法是講法的,所謂法其實指的就是一種法度、規則。在先秦之前,雖有高古之字(如甲骨文、蟲篆、大篆),但書寫的法度理論並不完備,此中的字不可取(就喜歡此型別的書體的初學者另當別論)。到了秦統一天下後,李斯發明了小篆,統一了天下的文字書寫規範,才慢慢出現了相關的書寫法度,但其法度中的內容仍然不象現在這麼豐富。那麼是誰最終完成了完備的書法法度的呢?此人就是晉代的王羲之!他不僅總結吸納了前人關於書法各體(他當時生活的年代已經有了楷書、隸書、篆書、草書)的筆法規則、結體特點、章法等內容,而且將行書這一影響後世深遠的書體發揮到了極致,自此以後無人超越,他也因此獲得“書聖”稱號。據此,我們說"取法乎上"的時期應當定在魏晉時期。學書之人,應當找這個時期的大書法家的碑帖來研習參悟。當然如果想從隸書入門的朋友,應當從漢代諸多名碑中去取法,從篆書入門者取法當從李斯的字入手為宜。
有了思想上的正確認知,才能讓我們的書法學習之路能走得更長遠些。取法乎上,得乎中!眼高才能手高!書觀百家,精臨一家!所以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選哪個“上”其實是一個考驗我們眼力的問題。
找至了屬於“上”的法帖(碑),然後長久研習下去,才能令我們寫出有法度、有古意的作品來。書法之路非一日之功!唯有手眼腦並用,慢慢研習,才能從“上”的法帖(碑)中得“法”。
回覆列表
謝謝!書法中的取法高低,我個人認為因人而定,不論什麼東西都是一樣,有的人在書法上有幾個取法,那一個都相當嫻熟,二王也好,歐,柳,顏,趙,基本都有底蘊,有的人就不行,一個體臨摹半輩子了總沒有很好進展,是啊,能模仿字,模仿不了手,謝謝,個人的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