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往往相信,歷史,是不斷進步的;文明,是不斷提升的。曾經的文明古國波斯,40年來,卻提供了一個反面的歷史案例。
40年前的1979年,對於中國,正進入一個噩夢醒來的歷史新起點!
天佑中華,幸有智者如鄧公,帶領數十年飢餓內耗後的苦難國家,開始走出癲狂矇昧的斯拉夫化迷失,重新進入文明理性的現代化軌道。
在亞洲的另一端,同樣創造了燦爛古代文明的伊朗,在社會低昧力量綁架下,卻選擇了完全相反的倒退自閉方向,與我們擦肩而過,逆向而行。
其時,相比我們多年內亂後、頻臨崩潰的經濟爛攤子。伊朗,在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路途,明顯已經把中國遠遠拋在了身後。
1978年的伊朗,是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全球第九大經濟體;在亞洲排名第四,GDP總量僅次於人口遠超於它的日本、中國和印度,佔全球GDP總量的1.1%。
當年,伊朗人均GDP高達2325美元,(相當於今天約2萬美元)位居全世界第44名,妥妥的高收入國家,高於世界平均收入水平三分之一,約為當時中國的12倍!
亞洲高收入國家中,汶萊、卡達之類袖珍小國外,在人口超過千萬級的國家中,只有伊朗和日本,人均GDP能超越2000美元。可以想象,當時伊朗是一個何等繁榮富裕的國家。
衡量現代化程度的城市化比率,伊朗超過52%。首都德黑蘭人口高達450萬。併產生了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70年代的德黑蘭,家庭轎車普及率高於香港,相當於經濟高速發展的東京。
從社會文明度看,伊朗是當時中東最為世俗化的政權,婦女不需要帶面紗,衣著時髦比肩歐美。伊斯蘭教法在該國的法典上完全沒有地位,在傳統伊斯蘭世界,伊朗是最有希望的國家。
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透過照片中人物衣著氣質的細節對比,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直觀的震撼。
同時期的德黑蘭北京街頭景象 長期在伊朗從事外交工作的華黎明大使回憶說:“1973年,我初次陪同姬鵬飛外長訪問伊朗時,看到首都德黑蘭一片繁榮的景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高速公路四通八達,200萬輛小汽車使首都的交通擁擠不堪。這一切,對於我這個來自當時溫飽還成問題的國度的外交官,著實有點眼花繚亂。”
伊朗航空的空姐
歷史的轉折點,在1979降臨了古老的伊朗! 不幸的是,它和中國如背向而行的火車,各自轉向了迥然不同的發展方向!現在,它卻開始走入“革命”!在人類的太空時代,在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伊朗,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居然成了伊朗人選擇的制度結果。 1979年初,極力推動國家現代化的伊朗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頭目霍梅尼獲取了他的勝利。 伊朗舉國歡慶,人民興高采烈的認為專制的時代永遠結束了。在歡迎霍梅尼歸來的路上,人群高呼“天堂之門再次打開了”。社會倒退革命以後,伊朗確立了兩個對外基本方針:一是輸出伊斯蘭革命,一是要斷絕與外界的經濟關係。這種經濟排外的思想,並被高調地被寫在憲法上,其憲法第81條規定:“絕對禁止給予外國人以開設商業、工業、農業、礦業和服務業方面的公司和企業的權利”。 即便是聘用有利於發展本國經濟的外國專家,伊朗也要嚴格限制,憲法第82條規定:“政府不得僱傭外國技術人員,在必要情況下須經伊斯蘭專家委員會的批准”。 伊朗迅速驅逐工業領域的外國投資,沒收13家外資參與的銀行,對外貿易也迅速下降,同時還退出除了為維持國民經濟正常運轉外的與外界的必要交往外,伊朗經濟已經基本與世界脫鉤了。 即便有限的國際貿易和外來投資,都集中在石油領域,與民生與社會沒有太大關係,就整個國民經濟體系而言,沒有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也沒有加入WTO,成為遊離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的內向型經濟。 今天,國家經濟陷入停滯崩潰之後,伊朗神權政府,卻把問題歸咎推諉於外部的封鎖、敵對和制裁;好像自己躲進黑袍,是外敵強行推入的。 而後,伊朗也掀起轟轟烈烈的“文化革命”,以反黃賭毒的名義,抹滅社會中現代文明的蹤跡。同時採取強制措施,規定婦女必須佩戴面紗,公共場所男女實行隔離,女性地位重回舊時代。
革40年命後,伊朗離宣稱的富裕、公平、強大的國家,距離更近了嗎?
到2017年,(川普的制裁還沒開始)伊朗GDP在全球經濟比重,已經下降到0.54%;人均排名下降到第112名,比1977年下降了68名,是全球跌幅最大的國家之一。這40年間,全世界人均GDP增長了約5.5倍(0.18萬美元至1.14萬美元),中國則是約50倍;而伊朗GDP僅增長了一倍稍多(2325美元至5520美元)。伊朗,終於從一個耀眼的新興經濟強國,淪落為被文明遺棄的經濟貧弱國家。
從1979年到2019年,伊朗有36年CPI指數高於10%,最嚴重的1995年為49.6%、2019年為39.9%;中國在90年代中連續三年超過10%,就已經感到嚴重的通脹危機;而伊朗卻連續數十年如此,其通脹程度,可想而知。
自1971年至今的49年裡,里亞爾對美元貶值了3500倍,其中2000年至今,貶值了40倍,對美元貶值到1:44000)。為了應付通貨膨脹,2019年伊朗政府甚至發行了100萬面值的里亞爾,超越辛巴威的億元大鈔指日可待。2020年的特殊環境下,更是毫無懸念地自由下落,網路上,已經不難見到鈔票滿街飄零的壯觀景象。
激情澎湃地革命了40年,伊朗民眾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多少呢?2003年,曾經私家車比肩東京的德黑蘭市,據政府統計顯示,全市執行的車輛中,超過50%還是革命前所購買,20多年的老爺車;近些年來,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開始短缺,購買麵包肉類,往往都需要排隊幾個小時;2019年伊朗牛肉價格已經高達近80人民幣每斤,而即使收入水平最高的德黑蘭,人均工資也不過3000多人民幣。
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就業自然是大問題。伊朗的失業率,常年在10%以上,每年失業人數長期在300萬以上,全國15週歲至29週歲的青年中,失業率高達25.9%,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為18.9%。
就業不景氣,物價不穩定,必然導致龐大的貧困人口數量。即使根據伊朗中央銀行的資料,2015年,伊朗8000萬人口中,有16%生活在絕對貧困中,有50%生活在相對貧困線以下,10.9%的家庭日消費在5.5美元之下。
而40年的中國發展成了什麼樣子,我們有目共睹!
一切的背後,僅僅因為兩個國家在同一時間點,選擇的不同方向!
我們往往相信,歷史,是不斷進步的;文明,是不斷提升的。曾經的文明古國波斯,40年來,卻提供了一個反面的歷史案例。
40年前的1979年,對於中國,正進入一個噩夢醒來的歷史新起點!
天佑中華,幸有智者如鄧公,帶領數十年飢餓內耗後的苦難國家,開始走出癲狂矇昧的斯拉夫化迷失,重新進入文明理性的現代化軌道。
在亞洲的另一端,同樣創造了燦爛古代文明的伊朗,在社會低昧力量綁架下,卻選擇了完全相反的倒退自閉方向,與我們擦肩而過,逆向而行。
其時,相比我們多年內亂後、頻臨崩潰的經濟爛攤子。伊朗,在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路途,明顯已經把中國遠遠拋在了身後。
1978年的伊朗,是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全球第九大經濟體;在亞洲排名第四,GDP總量僅次於人口遠超於它的日本、中國和印度,佔全球GDP總量的1.1%。
當年,伊朗人均GDP高達2325美元,(相當於今天約2萬美元)位居全世界第44名,妥妥的高收入國家,高於世界平均收入水平三分之一,約為當時中國的12倍!
亞洲高收入國家中,汶萊、卡達之類袖珍小國外,在人口超過千萬級的國家中,只有伊朗和日本,人均GDP能超越2000美元。可以想象,當時伊朗是一個何等繁榮富裕的國家。
衡量現代化程度的城市化比率,伊朗超過52%。首都德黑蘭人口高達450萬。併產生了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70年代的德黑蘭,家庭轎車普及率高於香港,相當於經濟高速發展的東京。
從社會文明度看,伊朗是當時中東最為世俗化的政權,婦女不需要帶面紗,衣著時髦比肩歐美。伊斯蘭教法在該國的法典上完全沒有地位,在傳統伊斯蘭世界,伊朗是最有希望的國家。
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透過照片中人物衣著氣質的細節對比,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直觀的震撼。
同時期的德黑蘭北京街頭景象 長期在伊朗從事外交工作的華黎明大使回憶說:“1973年,我初次陪同姬鵬飛外長訪問伊朗時,看到首都德黑蘭一片繁榮的景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高速公路四通八達,200萬輛小汽車使首都的交通擁擠不堪。這一切,對於我這個來自當時溫飽還成問題的國度的外交官,著實有點眼花繚亂。”
伊朗航空的空姐
歷史的轉折點,在1979降臨了古老的伊朗! 不幸的是,它和中國如背向而行的火車,各自轉向了迥然不同的發展方向!現在,它卻開始走入“革命”!在人類的太空時代,在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伊朗,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居然成了伊朗人選擇的制度結果。 1979年初,極力推動國家現代化的伊朗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頭目霍梅尼獲取了他的勝利。 伊朗舉國歡慶,人民興高采烈的認為專制的時代永遠結束了。在歡迎霍梅尼歸來的路上,人群高呼“天堂之門再次打開了”。社會倒退革命以後,伊朗確立了兩個對外基本方針:一是輸出伊斯蘭革命,一是要斷絕與外界的經濟關係。這種經濟排外的思想,並被高調地被寫在憲法上,其憲法第81條規定:“絕對禁止給予外國人以開設商業、工業、農業、礦業和服務業方面的公司和企業的權利”。 即便是聘用有利於發展本國經濟的外國專家,伊朗也要嚴格限制,憲法第82條規定:“政府不得僱傭外國技術人員,在必要情況下須經伊斯蘭專家委員會的批准”。 伊朗迅速驅逐工業領域的外國投資,沒收13家外資參與的銀行,對外貿易也迅速下降,同時還退出除了為維持國民經濟正常運轉外的與外界的必要交往外,伊朗經濟已經基本與世界脫鉤了。 即便有限的國際貿易和外來投資,都集中在石油領域,與民生與社會沒有太大關係,就整個國民經濟體系而言,沒有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也沒有加入WTO,成為遊離於世界經濟體系之外的內向型經濟。 今天,國家經濟陷入停滯崩潰之後,伊朗神權政府,卻把問題歸咎推諉於外部的封鎖、敵對和制裁;好像自己躲進黑袍,是外敵強行推入的。 而後,伊朗也掀起轟轟烈烈的“文化革命”,以反黃賭毒的名義,抹滅社會中現代文明的蹤跡。同時採取強制措施,規定婦女必須佩戴面紗,公共場所男女實行隔離,女性地位重回舊時代。
革40年命後,伊朗離宣稱的富裕、公平、強大的國家,距離更近了嗎?
到2017年,(川普的制裁還沒開始)伊朗GDP在全球經濟比重,已經下降到0.54%;人均排名下降到第112名,比1977年下降了68名,是全球跌幅最大的國家之一。這40年間,全世界人均GDP增長了約5.5倍(0.18萬美元至1.14萬美元),中國則是約50倍;而伊朗GDP僅增長了一倍稍多(2325美元至5520美元)。伊朗,終於從一個耀眼的新興經濟強國,淪落為被文明遺棄的經濟貧弱國家。
從1979年到2019年,伊朗有36年CPI指數高於10%,最嚴重的1995年為49.6%、2019年為39.9%;中國在90年代中連續三年超過10%,就已經感到嚴重的通脹危機;而伊朗卻連續數十年如此,其通脹程度,可想而知。
自1971年至今的49年裡,里亞爾對美元貶值了3500倍,其中2000年至今,貶值了40倍,對美元貶值到1:44000)。為了應付通貨膨脹,2019年伊朗政府甚至發行了100萬面值的里亞爾,超越辛巴威的億元大鈔指日可待。2020年的特殊環境下,更是毫無懸念地自由下落,網路上,已經不難見到鈔票滿街飄零的壯觀景象。
激情澎湃地革命了40年,伊朗民眾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多少呢?2003年,曾經私家車比肩東京的德黑蘭市,據政府統計顯示,全市執行的車輛中,超過50%還是革命前所購買,20多年的老爺車;近些年來,連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開始短缺,購買麵包肉類,往往都需要排隊幾個小時;2019年伊朗牛肉價格已經高達近80人民幣每斤,而即使收入水平最高的德黑蘭,人均工資也不過3000多人民幣。
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就業自然是大問題。伊朗的失業率,常年在10%以上,每年失業人數長期在300萬以上,全國15週歲至29週歲的青年中,失業率高達25.9%,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為18.9%。
就業不景氣,物價不穩定,必然導致龐大的貧困人口數量。即使根據伊朗中央銀行的資料,2015年,伊朗8000萬人口中,有16%生活在絕對貧困中,有50%生活在相對貧困線以下,10.9%的家庭日消費在5.5美元之下。
而40年的中國發展成了什麼樣子,我們有目共睹!
一切的背後,僅僅因為兩個國家在同一時間點,選擇的不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