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談天下
-
2 # 向南向北飛
一、如非志趣愛好,別輕易選擇這一行。
二、如非出於鍛鍊自己、積累經驗閱歷,且有資源跳離,別輕易選擇這一行。
三、如非真心想投身“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新聞理想,別輕易選擇這一行。
累是因為全年365天每週5+2每天24小時值守,除非法定事假、年假,其它時間,跟特警一樣:全勤備警。只要任務一來,不論是嚴寒酷暑、半夜三更,都需要第一時間到位。逢年過節,別的人都在家喜樂融融,你卻一而再再而三跟家人抱歉:有任務,還得跑。
再者,採編工作往往時間緊任務重,不僅大處不能錯,小細節還要留心再留心:時政要聞要嚴格政治紀律,民生要嚴防法務糾紛。“簡單點混過去”的念頭,不超出兩個小時就會有“報應”。
淚就不說了,關於家庭關於另一半關於老人孩子,說多都是淚。
但是,即便如此,我還在這一行。因為自覺自己適合這個行業,志趣也罷愛好也罷——引用一句“網紅詞”:自己約的炮,哭著也要打完。
因為新聞行業作為一種職業,跟其它職業一樣,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合不合適、投不投入的問題。愛她,那就幹吧。
-
3 # 有形歡喜
說點傳統媒體工作者的職業感受
我,電臺新聞部,在職編輯。從大學畢業實習到現在,一直在媒體工作著。一開始兩年,採編沒有明確分離,經常上完晚班,還有采訪任務, 而且基本都是突發或者社會新聞。比如:禽流感後的市場走訪、哪哪兒的交通事故……。
之後,電臺經歷了幾輪改革,但我始終沒有離開新聞,儘管心裡一直有著文學、電影、藝術……
沒離開的原因,一來是當時覺得自己做的新聞還能夠對受眾產生影響,給與幫助,二來也是可以有自己獨立製作的欄目,是一檔人文紀實片,屬於深度訪談。三來是覺得新聞工作得到的社會尊重還比較多,我遇到的都是比較信任我的人。
再過幾年,智慧手機就改變了媒介的話語方式和接收方式,以及人們的收聽收看習慣。傳統媒介被裹挾其中不得不改革。當現在不再輕易可以買到一張報紙,當報紙上有質量的紀實文字越來越少,當電臺不得不為了市場而改革掉一些有內容有情懷的節目,身處其中的我,倦怠、懷疑、尷尬,但目前又不能夠說離開就離開。原因很世俗——因為年齡,因為家庭,因為自己知道自己還不足於勝任某一個具體的新聞行業外工作……
苦,我不想說,因為我認為,每一種選擇只要出於當初的自己,只要處於當初認知理解下的"合理“,就沒有什麼值得抱怨。甜,也是有,就是認識了一些願意說、肯教我、有獨特見解的人,無論他的身份是翻譯家、歷史老師、非遺傳人,還是普通的善良的人。
▲多聊天,發現有意思的人。
當然,對於這個行業,留戀是談不上的,不是不愛,也同“幹一行愛一行”無關,我只是越發覺得,人生要有很多的面向,盡力看、盡力體驗、盡力學習、盡力做,這樣才不容易偏激,才不容易成為一個固化思維的人。所以,會堅持寫作,不為流量,堅持形成自己的觀點,不為迎合,堅持與很多有趣的人聯絡,保持自己的“活力”。
▲多閱讀,保持思想的獨立。
-
4 # 一村文藝
筆者曾做過十年的編導,一個字:累。但也是疼並快樂著,授人玫瑰,手留餘香,當成功為一些弱勢群體爭得了正義、當一些勤於奮鬥的人在我們的激勵下取得成功,每每遇到他們,受到他們尊重的時候,一切都已釋懷。
-
5 # 嵩山穎水1
從業近三十年,從夢想,追求到一線廠礦機關採訪,暗訪。在旅館趕稿發報傳稿,基層到報社車接送的虛榮滿足感,看到自己作品被電臺播報,報紙上刊發成就感。感覺自己就是救世主,就是正義的化身。
-
6 # 樂偶煙臺
有這麼個說法,世界上有四種人互認對方是“沙壁”。
採購部滿世界尋找原料,提供給生產部。往往,雙方會因材料的質量、色澤或價格等產生矛盾。
高質量,是雙方共同目標。
一般,無論是媒體還是企業,或是軍隊,一旦有了共同目標和利益,雙方都會抱成緊密團隊。
因此,儘管偶爾互稱“沙壁”,但雙方攜手,相互成就,不管是哪個媒體,編輯部的氛圍始終是愉悅的,歡樂的。
憤懣和不平,絕大多數情況下與雙方無關,而是來自底層與管理層。
這兩者的矛盾,才是真矛盾吶!
-
7 # 一葉菁菁
做記者和編輯是新聞工作中的兩個不同崗位。本人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今年十月退休。做了12年的記者,做了近20年的編輯。要說感受嗎,本人覺得有資格說一點。做過記者的人,要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會異口同聲地說出個“累”字。做記者確實很累,一天到晚就覺得自己身上有一重擔壓著,腦子裡就沒有停止思考過,採訪前要做好準備,寫稿時要想著標題和內容,完稿後還要想想哪地方不妥。週而復始,年復一年,你說累不累?同時,做記者的人都要保持一種狀態,就像士兵一樣,隨時隨地都可能上戰場。常年如此,真叫人身心俱疲。做記者是要拿出作品的,是有任務的,還要出新出奇,要有好作品,一段時間寫不出好作品,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記者對發生的事要抱有新鮮感,也就是新聞敏感,沒有新聞敏感的人是不能當記者的。要說的太多了,這裡就簡明扼要吧。
做編輯是修改別人的文章,比其記者少了車馬勞頓的奔波,和做記者的相同點都是心累。做編輯少不了策劃,版面策劃,欄目的策劃,報道主題的策劃,寫評論等等,標題的製作是最有學問的,怎樣才能想出最亮最貼切的標題,大多時需要絞盡腦汁,總之腦子是時時不能閒著的。做編輯最怕就是出錯,就報紙而言,出了錯,白紙黑字摳不掉,雖然一關一關的把,但還會有漏網之魚,有時錯的莫名其妙,真是無奈啊,只好認罰,罰多了可丟面子了。
-
8 # o我是小花o
其實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職業
只不過可能這份職業能夠透過自己做的事兒影響幫助一些人而已
但想想 每個行業不也都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嘛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想我有一定的發言權。
我本人2001年大學畢業後不久進入傳媒業,那時候網路還不發達,受到播放時段和時長等方面限制,電視也不算很發達,因此那個時候正是都市報的黃金期,也是整個報紙的黃金期。那時候報紙風行天下,也是我這個年齡的媒體人士最值得懷念的黃金時代。
每個型別的記者,乾的活還有巨大的差別,收入也是。比如我一開始做過體育記者,這個採訪、寫稿就相對簡單,平時也不累。體育記者遇到全運會、奧運會、世界盃等大型賽事,就會忙一陣子。做熱線記者,就很麻煩,很累,也很危險,會受到打擊報復。先說麻煩。熱線記者,一般都是跑突發事故或者民生求助的,或者投訴有關部門不作為的。都是出力不討好的活。比如一個殺人現場,你去了以後,警方已經把現場封鎖,你靠近不了,你只能找目擊者瞭解還原事發經過。然後,你要去找警方要調查情況,有時候警方根本不接受採訪,叫你去找宣傳部門。
這個特指採訪有難度。還有的時候,是你看到太多的悲慘畫面,一輩子都無法忘記。比如,我本人就多次去過車禍現場,去過跳樓自殺的現場,看到過腦漿滿地的樣子,看到過一個小孩子被大貨車碾壓粉碎的場面,等等,這些場面太悲慘,一般人都會嘔吐的,一些實習的女記者都會嘔吐的。
除這個採訪難度,還要承受社會的冷暖,人生無助和無奈。比如,很多小孩子得了眼癌,治不好,家長向記者求助,尋找救治的方式,但現實是這個病根本治不好,最終只能挖除眼球。於是父母悲傷痛哭,而小孩子還渾然不知,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那時候,一種叫人難以言說的無助感會充滿你的全身,如陷入冰窖。
又比如,很多時候,你遇到一個好料,一個大新聞,你高興地去採訪,辛辛苦苦寫出來了,可是對不起,不能公開報道。一句話就抹殺了你的全部汗水,澆滅了你的滿腔熱情。不能報道的原因有多種,既有影響地方形象的因素,也有領導的好惡,也有商業的因素,等等,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反正,我認為做記者最難受的時刻就是你的稿子被槍斃的那一刻。這種感覺是最讓一名記者難受的。
說了不好的地方,也簡單說說好的地方。做記者遇到的人三教九流,上至地方領導,商業大亨,下到販夫走卒,人生會比較豐富多彩,知道的事比較多,會知道很多稀奇古怪的事,這是一般的職業無法遇到的。如果你想讓人生豐富,為了心中實現自己心中的新聞理想,可以選擇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