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心君
-
2 # 歷史笑春風
劉備在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後,派劉封、孟達攻佔了漢中東部的上庸地區。劉備將劉封和孟達部署在上庸,他們的部下有近萬人。劉備將劉封和孟達部署在這裡,自然有他的用意。這是跟上庸地區的戰略地位有關。那麼,上庸對於蜀漢有何重要之處呢?
一、上庸在三國曆史上的作用。上庸被大家記住,主要是因為那個地方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孟達。孟達與上庸的不解之緣,就是從漢中之戰後開始的。當時,孟達奪取了房陵,接到劉備的命令,率領他的部下攻打上庸。為了確保拿下上庸,劉備專門派他的義子劉封率領軍隊,指揮孟達所部,一起拿下了上庸。劉封和孟達也就留駐在上庸,等待下一步的指示。
不久之後,劉封和孟達沒有得到劉備的指令,卻等到了關羽的求援信。關羽從荊州出兵,攻打襄樊。在利用當地秋雨連綿,漢水暴溢的機會,水淹七軍後,關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這個時候,關羽想要擴張戰果,也陷入了兵力不足的窘境。為此,關羽向上庸的劉封、孟達連續寫信求援,但是劉封和孟達以山城剛剛佔領,不可動搖的理由,拒絕了關羽。
在東吳襲取荊州,關羽失敗被殺後,孟達怕劉備追究責任,便以遭到劉封欺壓的理由,率領部下投奔了曹魏。他在得到曹丕的器重後,帶領曹軍打敗劉封,奪取了上庸。從此,上庸地區就落入了曹魏之手。上庸也就和其他房陵、西城兩個郡為新城郡,孟達擔任新城太守。
孟達在上庸鎮守了一段時間,等到曹丕去世,他又首鼠兩端,想回歸蜀漢。在諸葛亮出兵發動第一次北伐前,他的動向被曹魏的司馬懿得知。於是,司馬懿當機立斷,來不及向魏帝報告,就出兵佔領了上庸,殺了孟達。
而司馬懿鎮守上庸期間,強化了曹魏對當地的統治。他將地方實力派申耽、申儀和他們的部屬都遷移出境,免除了當地的背叛隱患。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後,曹魏對蜀漢發動了三路進攻。其中,司馬懿的那一路,就是從南陽沿漢水溯流而上,出上庸進攻漢中。由於天氣不利,連續下了三十多天的大雨,各地山洪爆發,使得魏軍只得撤軍。
在此之後,上庸最後一次映入大家眼簾的時候,就是蔣琬掌管蜀漢政務的時候了。蔣琬在接替諸葛亮的職位後,雖然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但是心中依然想著北伐。他認為按照諸葛亮的策略,進攻關中,道路險峻,運輸困難。雖然進行了多次北伐,也沒有成功。所以,蔣琬決定攻打上庸。但是這個決定遭到了大家的反對,再加上劉禪、費禕和姜維的勸阻,蔣琬只得放棄了這個決定。從此,在整個三國時期,上庸就再也沒有了聲息。
二、上庸的地理特點與蜀漢對它的態度。我們看上庸在歷史上的作用,就可以發現,它能夠起最大作用的時候,就是在關羽北伐襄樊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如果劉封、孟達拋棄個人得失,有大局觀念,出兵增援關羽,就有可能改變歷史。劉封和孟達的援軍可以乘船順漢水東下,幾天內就能夠趕到襄樊前線。有了劉封、孟達這支生力軍,關羽就有可能擴張戰果。最起碼關羽不用抽調後方兵力,讓公安、江陵輕易落入東吳的手中。這樣,荊州就很可能不會丟失,關羽也不會敗亡。
但是,自從荊州丟失之後,上庸對蜀漢就失去了意義。諸葛亮引誘孟達迴歸,到了他第一次北伐之前,為了配合他的北伐,不惜使用了反間計。他派人去曹魏投降,故意洩露了孟達迴歸的訊息,使得孟達死於非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於上庸的歸屬毫無興趣,他只是利用孟達,為他的北伐服務。
而上庸落入了曹魏的手中,也並沒有發揮出什麼作用。可以說,上庸根本對漢中起不到任何威脅作用。只是在曹真的三路伐蜀時,司馬懿從上庸出動過一次。可是那一次也因為天氣原因,半途而廢。從此,雙方在上庸方向上,再也沒有什麼大的軍事動作。
那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上庸的地理特點造成的。上庸的地理特點是,四面群山環抱,與四周的陸上交通十分困難。而在上庸的境內,有一條漢水橫貫其中,水路交通十分便利。
這種地理特徵,就造成了蜀漢從漢中出發,順漢水進攻上庸容易。而曹魏從上庸出發,逆漢水進攻漢中困難。在歷史上,劉封順流而下,輕易地就奪取了上庸。而司馬懿兵出上庸攻打漢中,卻半路撤回就說明了這一點。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蜀漢想要佔領上庸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為什麼蜀漢在丟失上庸後,就不再重視這個地區,去想要收復它了呢?
三、蔣琬的奪取上庸策略背後隱藏的真相。在上庸丟失後的漫長時間裡,蜀漢沒有人將目光投向上庸。諸葛亮的北伐,一直是針對關中、隴右的。直到蔣琬執政後,才將收復上庸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蔣琬認為北出秦川困難太大,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沒有能夠成功。所以他在漢水造船,準備順流而下,奪取上庸地區。可惜這次行動因為蔣琬的身體多病,再加上蜀漢上下的反對,沒有實現。
其實,蔣琬兵出上庸並不是僅僅為了奪取上庸而已,他的主要目的還是要改變進攻曹魏的戰略方向。我們從他對劉禪的解釋可以看到,他對伐魏的設想,是要和東吳配合。但是東吳作戰總是虎頭蛇尾,讓蜀軍無法配合。那麼,蔣琬奪取上庸,又如何與東吳配合呢?
我們如果看上庸周圍的地理環境,就能夠看出,上庸唯一可行的作戰通道,就是漢水。這是因為上庸四周環山,敵人很難打進來,可是自己也很難打出去。而利用漢水便利的交通條件,就能夠殺出上庸。更重要的是,順漢水而下,就是曹魏重要的戰略支點襄樊,這才是上庸最大的戰略地位。
如果蜀軍奪取了上庸,它就在曹魏的側翼埋伏下一把尖刀。如果東吳出兵北伐,曹魏的襄樊地區將處境極其困難。如果襄樊有隙可乘,蜀軍乘船順漢水而下,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曹魏以意想不到的打擊。這才是蔣琬要奪取上庸的真實目的,也體現了蔣琬的戰略眼光。僅僅從這一點來看,蔣琬不愧是諸葛亮的接班人。只可惜蔣琬的戰略設想,因為他自身有病,再加上蜀漢上下的反對,未能實施。蜀漢也最後一次失去了北伐成功的希望。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上庸真正的戰略地位,就是配合荊州北伐。它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利地理形勢,變成從側翼攻打襄樊的基地。在關羽北伐的時候,如果劉封、孟達配合關羽作戰,上庸的戰略地位馬上就能夠凸顯出來。
當蜀漢控制的荊州丟失之後,上庸的戰略作用也隨之消失了。而且,由於上庸的地理特點,曹魏要從上庸出兵攻打蜀漢控制的漢中,就要逆流而上,十分困難。因此,蜀漢也不想去控制沒有用處,而且丟失了對自己也沒有威脅的上庸。在這種情況下,上庸就成為了一塊不被大家重視的地區,沒有人想要去爭奪它了。
結語:劉封、孟達控制的上庸,對蜀漢的作用,是跟荊州密切相關的。當荊州控制在蜀漢手中時,上庸作為襄樊的上游要地,可以從側翼給襄樊以巨大的威脅。當荊州出兵北伐襄樊的時候,上庸可以給荊州的部隊以有力的配合。事實也是如此,當時劉封、孟達如果接受關羽請援的要求,可能已經改寫了歷史。
但是,當荊州丟失後,上庸對於蜀漢已經失去了意義。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從上庸攻打襄樊,只能出動水軍。如果沒有陸路軍隊的配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再加上從上庸出發攻打漢中,又要逆流而上,困難重重。司馬懿曾經嘗試了一回,遭到了失敗。從此之後就不再做這樣的嘗試。因此,上庸掌握在曹魏手中,對蜀漢的威脅也是微乎其微。
因此,丟失了荊州的蜀漢,對於這樣一個上庸,既對自己沒有用處,又對敵人沒有用處的地區,就不再關注了。雖然蔣琬想要改變北伐的戰略方向,出襄樊與東吳配合,想奪取上庸。可是這個設想遭到了蜀漢上下的反對,被迫放棄了。從此,上庸就成為對雙方都無關緊要的地區,從大家的眼簾中消失了。
-
3 # 多臻貴
上庸是很重要的,是漢中的門戶,而漢中又是蜀漢的咽喉!
諸葛亮北伐之所以出岐山就是因為上庸丟失,失去上庸後,面對蜀國孱弱的兵力,如果再分兵兩路只能更加劣勢,因此諸葛亮全力攻擊西北,以馬超的威名震懾當地部酋!
總體上諸葛亮的決策方向是對的,但客觀上遠離了東吳的配合,魏國可以更大規模調動兵力抵禦諸葛亮!
尤其是魏軍具有當時最強大的騎兵,而蜀漢的步兵在兵種上就處於劣勢,兩方的消耗魏國也全勝,因此造成諸葛亮的遺憾!
否則以上庸出兵可快速進軍,同時以船隻運送糧草,並與東吳達到密切的配合!畢竟江南地域不利於騎兵施展,由東吳戰船牽制魏軍,蜀漢可重奪荊州!
以諸葛亮的性格,志在許昌和漢室,因此將荊州分與東吳,據新野和宛城與上庸形成掎角之勢,視機而動天下大勢就難說了!
總之,上庸雖不富庶,但戰略地位對受到壓縮的蜀漢是至關重要的!
-
4 # 靜思馨遠
非常重要,上庸,西城,房陵郡,本屬於漢中屬地,是漢中東大門,承擔防守宛洛,荊襄方向敵軍的重任,和陽平關一樣構成漢中的重要屏障。同樣,也是漢中可以前出攻擊宛洛,荊襄的前站,本來它就是龐統版隆中對的重要一環,劉備讓關羽守荊州,劉封節制上庸,體現了他的重要程度,因此荊襄失敗後,敵人是不會容忍上庸這個威脅的,必然一併失去,讓蜀漢徹底失去這個方向的橋頭堡。
-
5 # 三隻腳的大烏鴉
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
說重要,上庸正位於漢中、襄陽、宛城之間,蜀漢得之可威脅襄陽宛城,魏國得之可從側翼威脅漢中。
說不重要,因為上庸本身地狹人稀交通不便,難以通行大軍,雖然能威脅到漢中、襄陽、宛城這三個重鎮,但威脅其實並不大。走一支偏帥策應還行,走主力想都別想。
所以無論魏蜀,誰都沒把上庸當回事兒,能佔著最好,丟了也無所謂。
-
6 # 不沉的經遠
上庸對蜀漢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從側翼攻擊襄陽,不過在關羽兵敗以後上庸的作用就不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取漢中以後,命宜都太守孟達率4000人馬從秭歸出發,攻打房陵。並派劉封從漢中出發,沿沔水而下,和孟達一起攻打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歸降。自此,蜀軍奪取了房陵、上庸、西城3城。
上庸地處山區,地瘠民貧,人口稀少,單從自身價值來說,確實不大。但是從上庸出發,東面是襄陽,東北是宛城,可以從側面威脅曹操所佔據的荊州北部。考慮到此時關羽正奉命北伐襄樊,那麼上庸的地理位置就很重要了。
首先,在上庸的蜀軍可以配合關羽作戰,奪取襄樊,從而威脅曹操統治的核心地區。其次,蜀軍奪取襄樊以後,從漢中出發沿沔水可以直達襄樊,蜀漢控制的益州和荊州兩部分就多了一條交通路線,而且這有利於從襄樊出發北伐中原。
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來說,此時的上庸對於蜀漢非常重要。不過在關羽北伐襄樊失敗,東吳襲取了荊州以後,上庸就是雞肋了。
失去江陵等地以後,從上庸出發雖然還是可以攻擊襄樊地區,但是缺乏配合。而且一旦戰敗的話,要撤退就是在沔水逆流而上,難度很大,運氣不好就是夷陵之戰的翻版。即使成功,奪取的襄樊也是夾在曹魏和東吳之間,容易遭到兩面夾擊,難以擴大戰果。
所以在蜀漢後期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時期雖然提出過再次攻佔上庸,由此出兵攻打襄樊俄設想,但是卻遭到了費禕等人的反對,最後無疾而終。
因此孟達叛變,魏國控制上庸以後,蜀漢一直沒有出兵奪回上庸,就是因為此時的上庸對於蜀漢來說已經沒什麼戰略意義了,可有可無。
-
7 # 中州史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六月,劉備在佔領漢中後,命孟達率兵從稊歸出發北上,先攻取房陵,後攻打上庸,又派義子劉封從漢中率軍沿沔水東下,和孟達會師於上庸,由劉封統領孟達駐守上庸。
上庸其地 上庸郡,故庸國,楚與巴、秦所共滅者也。屬縣六,戶七千,去洛一千七百里。——華陽國志上庸以前是庸國,公元前611年被秦國、巴國、楚國一起給消滅了,在漢朝時設立了上庸郡。這裡土地狹隘,山川縱橫,戶口只有七千戶,民風近楚而多蠻夷,屬於典型的蠻荒之地。魏夏侯尚在佔領上庸後,深入其地七百里,才勉強勸誘近千戶居民歸服,足見當時這裡的條件之差。
不過上庸位於漢中和荊州之間,發源於漢中的漢水從此流過,流經襄陽、樊城,由荊州匯入長江,從軍事上看有一定的戰略價值。
錦上添花劉備先後攻取荊州和漢中,然後再派兵拿下上庸、房陵、西城三郡,這時的上庸就有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此一來漢中和荊州可透過漢中聯絡在一起,一旦從荊州發兵宛洛,可以派兵東出漢中進行響應。關羽圍困樊城時,就曾請求上庸的劉封、孟達出兵相助,但是他們以上庸剛剛拿下,民心未附,拒絕出兵援助。
此外,荊州一旦有事,不但可以從江州出兵援助,也可以從漢中出兵援助,對於荊州來說也是多了一重保險。劉備派義子劉封統領上庸,也足見上庸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
孤懸於外建安二十四十二月,關羽兵敗被殺,蜀漢原先佔領的荊州盡歸東吳所有。
這時的上庸形勢忽然翻轉,成為劉備勢力突出在東方的前沿陣地,孤懸於外,獨自面對著東吳和曹魏的雙重壓力。一方面曹魏的夏侯尚、徐晃要來進攻,而上庸只有孟達進取時的數千兵,以及劉封從漢中帶來的別部,雖然城池險要,但兵力不多,恐難久守。另一方面由於關羽求援時上庸沒有及時出兵,害怕劉備怪罪,重壓之下孟達選擇了投降曹魏。
投降後曹丕非常看重孟達,將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合併為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隨後,夏侯尚和孟達合兵攻打劉封,劉封攻走,上庸被曹魏佔領。劉封敗回成都後,果然被怪罪,賜自盡。
取之無路既然上庸挺重要的,為什麼不派兵奪回呢?
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三國志·蔣琬費禕姜維傳》蜀漢在蔣琬當政時期,曾有過一次這樣的打算。因為諸葛亮常年出兵祁山,但是幾次無功而返,蔣琬就換了個思路,建議從漢中乘船順水東下,襲取魏興和上庸郡。但是朝野都認為如果一旦大軍不能成功,想要退回漢中就得逆水而上,非常艱難,並非上策,因此就被擱置了。蜀漢不是不想奪回上庸,但是從漢中出兵顯然是不行的,孟達奪取上庸是從荊州的稊歸出發,劉封的偏軍只是起輔助作用。
上庸的地理條件決定了,由漢中出發行軍的風險很高,而且難以大規模進軍,所以不僅攻打上庸風險大,想進一步擴大戰果,攻打襄陽、樊城,威脅宛城更是不可能的。況且南邊挨著就是東吳,即使是打勝了,一旦東吳再次“白衣渡江”,偷襲上庸,斷了退路,那就是為他人作嫁衣了。
味同雞肋 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態,為國生患。——《三國志·程郭董劉蔣劉傳》上庸雖然難堪大用,但是威脅曹魏還是能起一些作用的。這裡緊鄰著襄陽,若是在蜀漢手裡,襄陽守軍就要多一分擔憂。
諸葛亮北伐時,就想到了上庸,欲招孟達為外援,牽制曹魏。東吳孫權也暗地裡和孟達互通款曲。當孟達準備重回蜀漢的時候,宛城的司馬懿快速出兵,八天時間就趕到上庸,此時在漢中的諸葛亮,卻沒有發兵去求援孟達。上庸被圍城十六天後,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孟達兵敗被殺。
如果上庸真的很重要,諸葛亮應該會派兵救援,而不是坐觀其亡。
借用楊修的話,上庸就像是雞肋一樣,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有它可以威脅曹魏的西南,時常侵擾,北伐時可以用作偏軍相呼應。但是沒有上庸對蜀漢也沒有很大影響,因為曹魏不可能從上庸逆水而上去攻打漢中。
總的來說,劉封、孟達佔領的上庸對蜀漢來說有一定作用,但並非至關重要。
-
8 # 人者仁義也
題主的話不準確,劉封和孟達實際上佔據的地盤大於上庸,準確來說是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在歷史上被稱作“東三郡”。東三郡在東漢時期是屬於漢中郡的一部分,也就是漢中郡下轄的西城,房陵,上庸三縣,在曹操佔領漢中之後,於是升級三縣為三郡。這一代地區是山地地區,只有一些山間盆地,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居住,我們比較熟悉的神農架就是在這裡。史書記載漢中郡有人口二十六萬七千四百二十人,可想而知人口之少,而且漢中這個地方和四川盆地還隔了一個大巴山脈,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封閉的地域,很適合搞割據。東漢末年第一個割據漢中郡的是漢中太守蘇固,他不服從益州牧劉焉,最後劉焉派張魯和張修攻打蘇固,蘇固被殺後,張魯又殺了張修,佔據了漢中郡。到了劉焉之子劉璋統治的時候,張魯和劉璋鬧翻了,劉璋殺死張魯留在成都的家屬,從此割據漢中郡。
張魯在統治漢中郡期間,對於東面的西陵,房陵,上庸三個地區控制的並不牢固,主要是靠著當時的豪強申儀,申耽統治。申耽,申儀在上庸聚集數千戶人家,是當時的有名的大豪強。而劉表也參與了漢中郡的爭奪,這主要是漢中的房陵離荊州的州治襄陽十分靠近,於是劉表派蒯祺擔任房陵太守,以此控制房陵郡防止漢中對於襄陽的攻擊。其實這個時候我們也能夠看到東三郡對於荊州的威懾力所在。
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東三郡的險要地勢才被完全體現出來。由於劉備佔據的益州和荊州的五郡需要跨越荊州和益州的重重大山,於是急需要一塊交通便利的地區來加強兩者之間的交流。而漢水流域的所在的東三郡就是最好選擇,因為如果從長江航道進入荊州,主要是路程遙遠而且還容易受到東吳水軍的壓制,但是漢水流域可以很好的避免這兩點,於是爭奪東三郡,打通荊州和益州的通道就在面臨在劉備的面前。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克漢中之後,立刻派孟達帶著部曲四千人從秭歸前去攻打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殺。此後在漢中派養子劉封從沔水南下,和孟達會軍於上庸城,徹底佔領東三郡。
東三郡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於劉備時期跨有荊州和益州,需要東三郡來連線兩個地盤來,同時實現《隆中對》的措施,也就是一支軍隊出益州攻打關中,一支軍隊出荊州攻打河南。但是在孫權偷襲荊州之後,東三郡作為邊陲,戰略地位就失去了很多,從此除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孟達造反投靠諸葛亮外,蔣琬陳述由漢水南下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動靜。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蜀漢政權如果只想偏安一隅,那麼上庸是無關緊要的,蜀漢政權如果想要統一天下,那麼上庸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通俗意義上的上庸之地其實包括三個郡:上庸郡、房陵郡、西城郡,大概位置就是今天陝西、湖北、四川三省的交界處,包括湖北省十堰市下轄的房縣、竹山縣、保康縣,以及陝西的安康市一帶。
上庸三郡在當時也是荊州、益州、司隸州三州的交界外,雖然是地處偏僻,但是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這裡也是春秋時期的晉、楚、秦三國交界處,戰國時期的秦、楚、韓三國交界處,這裡經常發生戰爭。
上庸的南邊是荊州的南郡和益州的巴郡,上庸的北邊是關中,上庸的西邊是漢中,上庸 的東邊是襄陽和宛城,漢水(當時叫沔水)從漢中經上庸流向襄陽,然後再南下流到武漢江夏再匯入長江。
而上庸存在真正意義,就在於劉備統一天下的雄心之下,上庸就是必取之地。
劉備在漢中之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三郡,為什麼要奪上庸三郡?攤開地圖看一下,就會明白,劉備拿下了漢中,就佔領了漢水的上流,劉備又命令劉封和孟達攻佔了上庸,就佔領了漢水的中流,接下來關羽就發動了襄樊之戰,而漢水正是穿過襄樊將襄陽和樊城一分為二,襄陽在漢水南岸,樊城在漢水北岸。
如果讓關羽再佔領襄樊,那麼整條漢水將成為蜀漢的內河,在漢水南邊不遠處,蜀漢已經有一條長江作為連通荊州與益州的大動脈,再加上劉備準備奪取的漢水流域,就能看出公元219年前後,蜀漢政權的戰略目的,就是打通漢水,作為北伐的前進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後,並沒有閒著,而是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目的就是打通漢水,而攻佔上庸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上庸三郡不止只有一條漢水,而且上庸更近靠近曹魏的核心區域。
上庸的北邊有著關中平原最南端的一個關隘---武關,當年劉備在反秦戰爭中第一個進入關中平原就是從武關進入的,而東漢末年的呂布被李傕、郭汜擊敗,就是從武關逃走的,武關可以說是關中平原南端的屏障。
當年劉邦之所以能順利的還定三秦,除了從漢中正面北伐之外,劉邦手下還有部分軍隊是從武關攻進關中的,現在劉備拿下了漢中及上庸,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下一步劉備一定是攻打關中,那麼上庸就是劉備攻打關中一顆極好的棋子。
別看劉備稱漢中王這麼風光,其實他統一天下的戰略部署一直在進行之中,上庸除了能從武關攻進關中之外,還能跨過漢水,一路向東攻打曹魏的中部軍區的宛城和襄樊。
宛城是洛陽的門戶,也是曹魏三大軍區之一的荊州軍分割槽的司令部所在地,宛城的南邊是與蜀漢交界的襄樊地區,再南邊就是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如果關羽北伐襄樊,那麼上庸三郡就能威脅襄樊的左翼安全。
從上庸到襄樊有200公里左右,從上庸到宛城有280公里左右,從上庸到武關有300公里左右,從上庸到長安有450公里左右,如果以上庸為基地向這些地方進發,至少比漢中出發要近也方便得多,同時又能作為漢中的與襄樊的聯絡點存在。
劉備讓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三郡,其實也是為了之後更重要的統一之戰作準備了,也難怪劉封、孟達在接到關羽的請求出兵命令,居然拒絕了,劉封和孟達顯然更加不敢破壞劉備的大戰略,上庸之地可是劉備處心積慮想要進行統一之戰的橋頭堡。
就連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也是在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之後進行的軍事行動,襄樊之戰很明顯是一次呼應上庸之戰的延續之戰,也是劉備打通漢水大戰略之下的第三步,第一步是拿下漢中,第二步是拿下上庸,第三步是拿下襄樊,現在兩步都完成了,就差拿下襄樊了,劉備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所以襄樊之戰就是劉備命令關羽發動的一場打通漢水的最後一場戰役,與上庸之戰、漢中之戰遙相呼應,是劉備統一天下的前哨戰,可惜了,如果不是孫權偷襲荊州,導致關羽在襄樊前線潰敗,劉備很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上庸作為劉備打通漢水,統一天下前哨戰的第二戰,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關鍵是上庸三郡已成功被劉封、孟達收入囊中,劉備有了進行下一點的基礎,而上庸在整個戰略中起的作用就是承前啟後。
所以上庸對劉備進行的統一之戰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劉備整體戰略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場戰役。
-
10 # 大鍋故國神遊
總的來說,當蜀漢擁有荊州,特別是如果關羽能夠北伐成功,順利奪取襄陽和樊城,東三郡對於蜀漢將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因為這個時候東三郡將成為“跨有荊益”的戰略紐帶。而當蜀漢不能同時擁有漢中和襄陽、樊城,東三郡對於蜀漢來說,其地位將會大大下降,甚至不再具備任何戰略意義。
一、東三郡的基本地理情況東三郡指的是西城、上庸和房陵這三個郡。這三個郡本來屬於漢中郡,但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裡因為獨特的地理條件,成為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半獨立王國。那麼,東三郡的地理條件,特殊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東三郡都在漢中郡的東邊,這也是東三郡得名的原因。漢江流經漢中後,在現在石泉縣和紫陽縣開始變成南北走向,西城就在漢江的東邊,漢江離開西城以後,又再次呈現東西流向,安康盆地和襄樊盆地之間的這段漢江,在江南的支流堵水和築水則是南北走向,堵水和築水流域形成的山間谷地基本上就是曹魏的上庸郡,房陵郡所在地,分別大致對應現在湖北省的竹山縣和房縣。
這三個郡有什麼特點呢?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東三郡不僅整體上被秦嶺和大巴山阻隔,和關中還有益州的交通都極其困難,而且就連這三個郡內部也是群山阻隔,十分難行。東三郡其中的房陵,在秦漢時代,更是長期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其閉塞難行,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比較幸運的是,漢江和其支流,都流經東三郡,雖然陸上交通條件極其惡劣,但是卻可以透過水路相互溝通,並且也因為漢江的存在,東三郡在西邊可以到達漢中的洋縣,而東三郡在東部的出口則逼近南陽郡的鄧縣,也就是說,臨近了襄陽地界。
《元和郡縣誌》:
“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北二十里。”以上就是東三郡簡單的地理情況介紹。
二、蜀漢如果擁有襄陽,東三郡將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隆中對關於劉備集團奪取天下的軍事規劃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種兩路出兵的構想,不可能是各自為戰的單獨行動,兩軍協作才能發揮最大的合力,北伐軍事行動的目標分別是長安和洛陽,相互聯動才能造成對手的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兩路出兵的意義也正在於此。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過了東三郡的地理條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旦從漢中和襄陽兩路開始北伐後,從漢中到西城再到襄陽,這是一條全程有漢江水路可資利用的線路,利用漢江水道協調東西兩線,無論是傳遞軍情,協調指揮,還是投放軍隊,運送補給,都將會十分便利而且高效的。
所以,劉備在漢中戰後,馬上命令劉封孟達攻取東三郡,實則是為了策應關羽在荊州的軍事行動。而關羽的北攻樊城和襄陽,其實也是為了奪取東三郡在東端的出口。在漢江主航道南側,分佈著東三郡轄下的一些小城,這些小城,比如旬陽等地,都可以很好地提供航運補給,充分保障漢江航道。
同時我們又看到,漢江的東北側就是秦嶺餘脈,因為其崇山峻嶺,完美地阻隔了曹魏在荊州勢力的介入,形成了交通線的天然屏障,這其實就是隆中對裡“保其巖阻”的意思。對於蜀漢來說,擁有了漢中、東三郡和襄樊地區,就意味著擁有了可靠的補給,軍事行動可資利用的紐帶。只有完整地佔有了漢中,東三郡,襄樊,劉備的軍隊可以在漢江航道自由通行,北伐的軍事行動才具有完備的意義和條件。
三、東吳奪取荊州後,東三郡對於蜀漢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大正是因為東三郡是漢中和襄陽之間的紐帶,所以必須當蜀漢完整擁有東三郡東西兩端的兩個戰略據點,也就是漢中和襄陽之後,東三郡才具有實際的意義。但是隨著關羽在荊州的覆亡,蜀漢不僅沒能奪取戰略要地襄陽,反而連荊州也丟失了,這樣就永遠地失去了“跨有荊益”和“兩路出兵”的可能。
所以我們看到後來,蜀漢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東三郡除了第一次“孟達事件”亮相於歷史舞臺之外,其他的時間裡,東三郡只是曹魏一個邊遠的南疆,波瀾不驚。到了蔣琬時代,蔣琬曾經有過出兵東三郡的打算。
《三國志·蔣琬傳》: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窺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蔣琬的這個計劃,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大家擔心如果軍事行動一旦有所挫折,從這個方向北伐曹魏,將出現無法退軍的情況,實在不是一個合理的方案。最後這個計劃,也就被束之高閣,沒有付諸行動。
其實這個方案不僅只是面臨退兵上的困難,就算蜀漢再次順利拿下了東三郡,因為已經不再擁有荊州,東三郡只有一個北向的出口襄陽,想要立足東三郡攻佔襄陽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奪取東三郡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而胡三省對此方案也有過評價,“漢、沔之水自漢中東歷魏興、上庸,以達於襄陽。欲爭天下,則當出兵秦川,魏興、上庸,非其地也。”胡三省直接指出了東三郡對於蜀漢來說,已經不再具有戰略價值了,蜀漢其實只剩下一路出兵的可能。
結論東三郡的戰略作用,或者說紐帶價值,只有當蜀漢完整佔領漢中,東三郡和襄樊之後,才能體現出來。如果不能同時具備其他兩個條件,東三郡對於蜀漢的意義,其實已經不大了。
-
11 # Mer86
三國時期的上庸,就是現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縣和竹溪縣一帶。東漢末年,這一地區在當年是戰略價值不高的漢夷雜處之地。
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上庸當時的人口在2~3萬人左右。
PS:公元140年,漢中郡九個縣的人丁統計總數為26萬。
不過到了東漢末年,由於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利,荊州被曹、劉、孫三家瓜分。當時劉備據南郡(現在的荊州市),曹操據荊州的襄陽地區(現在的襄陽市),形成了對峙局面。上庸這個夾在南郡、襄陽、漢中之間的偏遠山區,因為曹劉爭霸,就成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必爭之地。
當時如果是曹操占上庸,那麼曹魏的中部軍區和西部軍區會連城一個整體,對荊州將會形成全面壓制。
而如果是劉備佔據上庸,那麼漢中和南郡兩塊地盤就能連成一片,互為犄角,對襄陽產生嚴重的威脅。
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上庸對劉備和曹操都有一定戰略價值。相比之下,對劉備的價值更重要一些。
上庸+南郡,兩路出兵夾擊,劉備取襄陽會簡單很多。
不過,上庸雖然對劉備更重要一點,但最早佔領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滅掉了漢中的張魯後,將整個漢中郡收入囊中。
曹操佔領漢中郡後,做了如下行政變動:
①:將漢中郡的郡治所,由現在的安康市挪到了漢中市。
②:將漢中郡九個縣一分為二,原漢中郡西面的六個縣組成新漢中郡,歸屬曹魏的西部戰區。(總司令夏侯淵)
曹操的此舉,很顯然就是猜到了劉備可能會攻漢中,而漢中原郡治(現安康市)離劉備的主攻方向太遠(陽平關和武都一線),不便於前線指揮,所以才搬到了離戰場更近的南鄭(現在的漢中市)。
由於搬了郡治之後,新的郡治又離上庸等地太遠了,不便於指揮,所以上庸等三縣便劃入稍微近一點的荊州,由縣升為郡,成為襄陽的西部屏障。(由縣升郡的原因,是為了拉攏當地豪強效力,縣長級別太低,郡守比較合適)
公元217年,劉備遣張飛、馬超攻武都,漢中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經過兩年的大戰,曹操被擠出漢中,灰溜溜的撤到了長安。
劉備取漢中西部六縣後,隨即就派遣劉封和孟達分別從益州和荊州方向攻入上庸。曹軍當時已是潰敗之勢,這三縣的地方官便直接投降了劉封、孟達。
劉封奪得上庸三縣後,限於實力不足,沒有能力把上庸的領導班子大換血,便沒有調整曹操時期的治理策略,仍然是將西城(今天的安康市)和上庸(竹山縣)交給當地豪強申儀、申耽管理。只有離襄陽最近的房陵才由劉備軍直接管制。而這一部署,也為後來上庸的丟失埋下了禍根。
公元219年7月,即劉備派兵拿下上庸等地的次月,關羽發動襄樊戰役,荊州的大軍全員北上攻打樊城和襄陽。
當時如果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手裡的兵馬多一點,其實是可以增援關羽的。因為劉備取上庸本來就是為此而服務的。
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上庸當時實在是太貧瘠了,名義上是三個郡,實乃三個縣,無法養活過多的大軍。並且上庸地區又是漢夷雜處,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當地豪強佔山為王,是事實上的割據軍閥,如果劉備駐軍撤走了,上庸當地豪強很可能會起異心,再次投降曹操或者自立為王。
再加上關羽又提早出兵了,既沒有給劉備準備時間,也沒有給劉封、孟達準備時間,所以劉封、孟達後來,也就沒增援關羽。
PS:劉備打贏漢中之戰是公元219年5月,劉封和孟達取上庸是6月,關羽北伐是7月。兵敗是11月初。整個襄樊戰役與漢中之戰的間隔太短,劉備元氣沒有恢復,這便是他沒有增援關羽的原因。不是他不想增援,而是當時沒有能力增援。
事後,關羽兵敗荊州,劉封、孟達扯皮,內部起鬨,孟達逃亡魏國,引魏兵攻上庸,劉封兵敗逃亡,上庸三郡遂即就丟了。
之後,劉備再也沒有佔領過上庸。
這裡順帶一說。
如果關羽在襄陽前線決定撤軍時,直接往上庸方向撤,他其實是可以逃過一劫的。他當時沒有往上庸撤,而是往荊州方向撤,是因為他不知道荊州已經丟失了。他以為荊州的守軍還在固守,等著他回去救。結果他就自投羅網了。
總的來說,上庸三郡對於曹魏,有一定的戰略價值,但是不大,只是用於防禦劉備攻取襄陽的屏障;但是對於劉備來說,作用就大了。劉備若是在上庸站穩,曹魏在襄陽方向的壓力就大了。
至於說後來諸葛亮沒有再攻上庸,一方面是荊州已經丟了,上庸失去了助攻價值(僅從上庸方向出擊,很難拿下襄陽);另一方面是諸葛亮調整了北伐思路,漢軍向隴西和關中方向發展,上庸所在的東線不再是漢軍的主攻方向。
最後再說說後續。
上庸被曹魏重新奪取後,蜀漢就一直沒有再能夠奪回來。諸葛亮死後,頂替諸葛亮的蔣琬曾經有過攻上庸的想法。因為他覺得諸葛亮從漢中北伐,難度太大。倒不如從漢中走水路,先攻取魏興、上庸,再徐圖中原。這大概是上庸最後一次出現在蜀漢集團決策者的眼中了。
今天有人曾分析過蔣琬的計劃,認為這份計劃的成功率高達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漢就多了一條北伐的路徑。漢軍再北伐,既可東亦可向西,比諸葛亮的選擇多了一條。
只不過這一建議被費禕否決了。因為費禕認為如果出兵不順,退兵回來不方便。會給曹魏可乘之機,不划算。蔣琬還想再爭取,可惜只過了一年,他就病逝了。
從費禕的角度來看,他的主張還是比較穩妥的。畢竟蜀漢的國力,實在是賠不起。
-
12 # 傲虎樓主
上庸對於蜀漢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上庸的丟失,諸葛亮的5次北伐都被曹魏給頂了回來,如果有了上庸,諸葛亮、孫權、柯比能,再加上東北的公孫淵,曹魏岌岌可危,丟掉了上庸,讓曹魏省了一道防線。尤其是上庸丟失的時候,正是曹魏政權交接過渡時期,正是由於孟達的叛變,劉備與孫權的交惡,讓曹魏度過了最困難時期,不僅完成了權力交接,而且順利取得了天下統治權的合法性,騰出手來專心鞏固帝國邊防。
我們看下諸葛亮在“隆中對”怎們三分天下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早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很明顯,諸葛亮制定了兩處出兵的戰略,在漢中出,在襄陽或江夏出,兩路兵馬虛虛實實,再加上孫權在合肥出兵,僅在曹魏的長江防線就有三處兵馬攻打,且在這三個地方,都不易開展多兵種作戰,也就是說無法發揮曹魏騎兵的優勢。對於蜀漢來說,兩路兵馬,也可形成戰略包圍的態勢。那麼上庸在這個“隆中對”中佔據什麼樣的位置呢?
我們先看看當時上庸在整個戰爭局勢裡面的地位。公元219年,劉備終於奪得了漢中,不管是曹操主動撤軍,還是因為老將黃忠的勇猛,有一點可以確認,四川完全可守住了,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塊地盤,劉備進位漢中王。這個時候,關於正在開展襄樊之戰,這也是為了執行隆中對的戰略部署。為了支援關羽的襄樊之戰,劉備先是部署了時任宜州太守的孟達,攻擊房陵(湖北房縣),又派劉封與孟達一起攻打上庸(湖北竹山縣),解決了關羽左翼的威脅,可以放心攻打襄陽和樊城。眼看就要的手,孫權也是一個沒有遠見的傢伙,竟然相信了曹操的鬼話,來了個“白衣渡江”,結果關羽向劉封、孟達求救,誰知二人竟然找藉口拒絕,直接導致了關羽敗走麥城被捉。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上庸屬於戰略支援位置,可以保護襄陽的左翼安全,隨時支援襄陽,也可以作為襄陽的後方,再向後就是蜀漢的大本營了,在這個邊防線上有著蜀漢的重兵把守,如果關羽能夠撤到這裡,基本上也是安全的。
我們在從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次北伐來看上庸的位置。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了最後一次北伐戰爭,諸葛亮意圖迅速搶佔渭河兩岸,以屯兵的形式做長遠打算,隔絕洛陽與郭淮的聯絡,從而與柯比能聯手吃掉郭淮,徹底解決蜀漢西北方向上的戰略問題。但是司馬懿看穿了諸葛亮的打算,迅速渡過渭河,與諸葛亮形成對峙狀態,這時候的諸葛亮要麼強攻,要麼渡過渭河繞過司馬懿。這兩種方法都不行,強攻,兵力不佔優勢,繞過為何,冒險係數太大,還不如第一次的時候聽魏延奇襲子午谷的策略。怎麼辦,只好西進,誰知郭淮也迅速沿河佈防,使得諸葛亮最終在五丈原隕落。如果有上庸的話,司馬懿是萬萬不敢渡過渭河對峙的。我們看下上庸的位置正在渭河下游的北岸,如果司馬懿過河的話,上庸出兵,直接就給司馬懿包了餃子。就是在不濟,諸葛亮順遊而下,司馬懿還得跟著跑,最終還是會被諸葛亮奪得渭河的控制權。這個時候長安將會變得非常危險,可惜沒有了上庸。
我們從諸葛亮對待孟達的態度看下上庸的重要性。孟達,上庸的太守,因為和劉封不和,在關羽死後,投降了曹魏,正趕上曹丕接班,心情大好,把上庸、房陵、西城合為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不是說孟達投降對蜀漢打擊厲害,而是這個時候投降對蜀漢的打擊最為厲害,關羽的死亡,直接導致蜀漢失去了荊州土地和全部的人馬,這是蜀漢成立以來,最為沉重的一次打擊,而且這次打擊,也使得曹魏政權順利過渡,曹丕穩固了政權,騰出手來重新部署邊防軍事。我們從下面兩個圖對比一下蜀漢的打擊。
公元227年年底,由於孟達與當地的地頭蛇不和,又萌生了再次歸順蜀漢的想法,諸葛亮也是加緊與孟達聯絡,司馬懿當時駐守宛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南陽,聽說孟達要叛變的時候,先是假裝不信,然後迅速集結兵馬向上庸日夜奔襲。對於司馬懿的軍事行動,諸葛亮、孫權也迅速做出反應,立即派兵增援。但是他們都忽略司馬懿的行軍速度,半個多也的行程,硬是八天八夜感到上庸,硬攻了16天,攻下了上庸,而諸葛亮和孫權的援兵被擋在了新城。對於二次叛變之人諸葛亮為什麼這個重視,不是孟達有多厲害,而是上庸的位置,荊州已經失去,如果有了上庸,至少可以呼應漢中方向,也能向襄陽、南陽、洛陽方向造成壓力,使得司馬懿完全無壓力的在渭河進行佈防。
所以說,上庸的位置對於蜀漢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作為渭河防線的前頭堡,也可作為漢中的呼應地,也可以作為襄陽方向的後防和糧草供應基地。
後人評說,終歸是事後諸葛亮,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把上庸控制在蜀漢政權之中,最起碼諸葛亮的5次北伐不會無功而返。
回覆列表
我認為,上庸對蜀漢,是有戰略意義但無實際操作性。我去過湖北十堰市,差不多就是上庸郡的周邊了。十堰市往北、往西幾乎都是一片連綿不絕的大山,連市區都是山地。可以想象,在三國時期,與成都平原相比,此處屬於農業的欠發達地區,難以支撐大規模的軍事屯墾。不太可能像漢中一樣長期重兵屯駐,蜀漢也沒有長期向此處輸血的能力。而上庸郡在蜀漢地圖上像一個東北角突出部,嵌入曹魏,威脅國都,戰略意義當然有。然而就是這個突出部,曹魏想打它,直接可攻而無後顧之憂,蜀漢想救它,卻要經歷山川跋涉之艱。如果蜀漢相當於現在的老美,可以憑強大實力在世界任何遠離國土的貧瘠之處維持駐軍,那上庸就有戰略意義也有實際操作性,很遺憾,蜀漢國力不行,因此也就沒有這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