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暴走大馬哥
-
2 # Miss張小豆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因為很多對心理學有些瞭解的人都會有類似的困惑,我明明按照書上說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了,為什麼感覺情況變得更糟糕了。為什麼我的安慰不起作用,為什麼我的支援適得其反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有原因的,我在學心理諮詢課程的時候,我的老師曾講過一個段子,說他的一個學生到社群裡做免費的心理輔導,來了很多街坊鄰居,來了幾個因為婚姻不幸而過的不好的人們,這個學生就過去勸,各種心理學諮詢的辦法,講的是天花亂墜,最後還不如社群大媽上去家長裡短的勸兩句。為什麼呢?很簡單,不接地氣,缺乏經驗,紙上談兵。心理學的諮詢師的生涯,在開始的幾年通常都在學習和實踐,這個階段他們基本不具備接診的資格和能力,基本都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透過兩年的歷練和督導,才慢慢的能夠獨當一面,真的幫助到來諮詢的人們。這些學習心理學科班出身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是自學心理學諮詢技術的人們呢?這個事情說到底,關鍵在於陪伴和共情,人們都渴望獲得理解,因此,我們一開始最應該做的是去支援你的朋友,這個支援不需要過多的言語,而更多的是理解和認同,你的朋友的傾訴,會讓他們感到更好,甚至你不用心理學的技術,可能都比用了更好,因為你並不能融會貫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所以學了心理學不是沒有用武之地,而是,你還沒有搞明白到底什麼事心理學,如何才能幫到別人,一廂情願的應用其實沒有太多的意義。
我有一個粉絲群,群裡很多心理學愛好者,經常討論一些心理學知識,偶爾也聊聊人生問題。有一天,群裡有個媽媽跟大家抱怨說,孩子把她的一件衣服丟公交車上了。那件衣服跟了她16年,是她第一次掙錢後,在最好的商場買的。她對這件衣服很有感情,覺得有自己青春奮鬥的記憶在,結果被孩子丟了。她聯絡了司機,忙活了一通,說:“現在孩子又說不確定是在公交車丟的了,說有可能在便利店。我都想抽她!”
聽到這句話,群裡紛紛開始迴應:
“不能打孩子!”
“大人自己的問題,怎麼能怪孩子呢?這樣不好!”
“我家孩子丟了東西,我會說,下次注意……”
……
這個媽媽很生氣,跟大家吵了幾句,氣呼呼地下線了。
我見不得衝突,就上去迴應了幾句。我說:
“那個媽媽說想抽孩子的時候,其實只是想說她很生氣。這是很近的東西。至於她打孩子,那是很遠的事情。我們沒有迴應她的生氣,卻忙著阻止她打孩子,就好像她是一個沒分寸的媽媽一樣。這樣當然就把她氣跑了。”
大家紛紛說,“哦。老師,你說的對。”
然後說:“那麼,老師,那作為旁人,看到有人打孩子,該不該去攔呢?”
……
我反思了一下,這些群友之所以會這麼迴應,很大的原因,是她們都是些心理學愛好者,有些還是媽媽。她們從各種公號和書裡看了很多“父母應該怎麼對孩子”、“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性格”之類的心理學知識。看到討論裡有“打孩子”這樣的關鍵詞,腦子裡的心理學知識就自動跳出來,牢牢地抓住了她們的注意力。
但更深的原因,是“知道這些心理學知識”的感覺,把她們放到了一個能指導別人的專家的位置上,同時還能把她們跟別人的情緒隔開。這保護了她們自己——畢竟自己孩子丟了一件珍貴的東西,別人的憤怒和沮喪,也是不讓人愉快的。所以,她們就聽不見別人在說什麼了。
類似的對話經常在群裡發生。有一天,又有一個朋友在群裡哭訴說:“工作壓力太大,做工作報告的時候,直接奔潰了,當著眾多同事的面哭得稀里譁了。”
這是來求安慰的話。於是熱心善良的群友紛紛開始發言:
“退一步想,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解決不好只好不解決,盡力就好。”
“你平時是一個從不暴露自己脆弱的人。”
“擁抱內心的小孩吧,告訴她你愛她。”
“動機老師說了,帶著焦慮過艱難的生活才是救贖之路。”
……
作為讀者的你,如果你也是這個人的朋友,如果你也在我們粉絲群裡,你會怎麼安慰她呢?
如果你沒學過心理學,也許你會說“先休息一下,看看明天會不會好點”、“要不帶你去吃頓好的,我知道附近有一家館子”,哪怕你是嘴笨的程式設計師,你也會說“多喝熱水”。相反,如果你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書,可能你就會說“擁抱內心的小孩”、“帶著焦慮生活”了。
可是我向你保證,在這個時候,那個朋友寧可聽你說“多喝熱水”,也不願聽你說“擁抱自己內心的小孩”的。因為後者比前者在情感上要遠得多。
安慰這件事,明明我們原來會的,怎麼學了心理學,反而不會了呢?
也許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心理學的知識,我們會慌亂,會憑著情感的本能行事的。現在,這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學知識打斷了我們的情感歷程。它能讓我們把慌亂藏起來,說看似溫暖其實遙遠的話。
可是,對於安慰人來說,這絕不會比憑著情感本能的迴應更有效。
現在,心理學已經成了社會的顯學了,很多人都希望學點心理學知識傍身,讓自己過得更快樂一些。有一群人對學心理學特別熱衷,那就是家裡的太太們,還有一群人最不喜歡心理學,就是那些太太的先生們。經常發生這樣的事:太太學了心理學以後,他們就成了被批判物件和被實驗的小白鼠。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不怎麼幸福,就去學了夫妻相處之道的知識,學完了以後,她就喜歡分析自己和丈夫的原生家庭,告訴丈夫該怎麼做。丈夫不願聽,她就指責丈夫不求上進,說我告訴你的東西,都是有科學依據的。丈夫也很生氣,覺得她被洗腦了。結果兩人的關係沒變好,反而更差了。
前段時間在讀者見面會上,有位女士問了我類似的問題:
“你自己是心理諮詢師,你會把心理諮詢的技巧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嗎?我也想學心理諮詢,用心理諮詢的知識來經營我自己的家庭,讓自己的家庭更幸福,你覺得咋樣?”
我先回答了後一個問題。我跟她說:
“你要非常小心。就像人應該有邊界一樣,知識其實也應該是有邊界的。如果你學的是心理諮詢的知識,你最好還是把它留在諮詢室裡。也許你的本意是想更好地溝通。可是當你學了心理學知識以後,你很容易覺得自己擁有了一個特權:你比家人更懂你們應該如何相處。同時,你還多了一個位置:你從家庭生活的參與者,變成了一個研究者和旁觀者。可是,你的家人並不一定願意承認你的這個特權,也不一定喜歡你的這個新位置。這本身就會影響你們的關係。有時候,他們說他們不喜歡心理學,其實他們真正想說的,是他們不喜歡這種關係的變化。”
當我回答完這個問題,她旁邊有個男人在使勁鼓掌,我猜就是她先生。
至於她的第一個問題:“你會把心理諮詢的技巧用到生活中嗎?”我也回答了。當時說我不會。但是對這個答案,我自己的愛人顯然不會同意。要不然她也不會經常跟我說:“你這是真心還是套路?”、“學心理學的人真可怕!”
有一天,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玩,我愛人開玩笑踢了我一腳。我女兒不到3歲,見媽媽踢我,上來就往我臉上抓了一把。這一把抓在臉上,疼在心裡。我愛人在旁邊哈哈大笑,可是作為爸爸,我真是五味雜陳。我跟我愛人正色說:“這樣不好!怎麼能讓女兒幫忙!萬一我們真有矛盾了,女兒就被捲到了我們的關係裡!”
我愛人的笑慢慢停了,也許她也覺得我講的有些道理,就問女兒:“媽媽打爸爸是跟爸爸開玩笑呢。你打爸爸又是為什麼呢?”
女兒說:“我就是生氣!”
因為做家庭治療,我見過很多案例,爸爸媽媽有矛盾,孩子自然地在他們的衝突中扮演起了某種角色,比如協調員,或者媽媽的保護者。這些角色通常很有壓力,因此孩子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當我跟愛人說時,這些案例自然都浮現了出來。
後來,我去跟老師分享我的這個經驗。老師說:
“我們學家庭治療,遇到的都是些問題孩子,強迫的、焦慮的、厭食的,我們分析他們所在的家庭關係,其實是在告訴他們,並不是你們病了,你們只是想保護媽媽、想挽留爸爸、或者想讓爸爸媽媽和解。從症狀到關係的過程,其實也是幫助他們把問題的標籤摘下來的過程。但是我們不能做相反的事:我們不能用這個思路,去分析正常的家庭和兒童。不然的話,我們就把那些明明正常的孩子,變成了病孩子。很多所謂的家庭教育,其實就在做這樣的事。”
聽完老師的話,我趕緊給我愛人打了個電話。我跟她說:
“每個媽媽都會為孩子能保護自己而驕傲。我那天說的,其實只是一個學心理學的爸爸的妒忌。”
是啊,這只是一個爸爸的妒忌罷了。當時我怎麼沒看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