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和Auto
-
2 # 羅國希1
地球能源不可能出現枯竭現狀。首先,地球上存在的再生能源有多種。化石燃料雖然不屬於再生能源,但可視之為永生能源,煤,石油氣,天然氣尚未用完,又出現可燃冰等層出不窮……。
-
3 # 長安日記
不存在地球能量枯竭
能量這個詞怎麼說呢,只是個籠統的稱呼,並不是某一特指,就目前來說,風力可以轉化為能量,水也可以,煤,石油這些也可以,還有核能。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利用完煤石油這些,且不說會不會發現新的能源,單單就風力和水力已經是取之不竭,除非太陽壽終正廷。
不過,地球沒有太陽的壽命長,所以也就不存在地球的能量枯竭
-
4 # 叮叮東334
這是一道假命題。地球上的能源不可能枯竭,只是人類開發利用的能力和市場需求問題。
先說第一個。地球形成之初,就攜帶了熱熔狀態下的地核和地幔,它們本身就是一個巨大鍋爐,雖然一直在冷卻,但並沒有證據表明有其他的能源補充,這說明這個能源是極其穩定而且巨大的;還有構成地球的好多物質,比如鐳、鈾、氕、氘、鋰等本身就可以參與核反應,只是人類利用核反應的能力不足而並沒有充分利用;還有地球在自身作用下的次生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氣據說並不是原始動物形成的,而是地熱與高壓共同作用的產物,是可再生的。
實際上,地球上還有巨量的能源沒有被人類利用,主要原因倒還不是科技水平的問題,主要原因是成本問題。比如1美元能開採出一噸石油,那麼就沒有人去花2美元去開採天然氣,除非天然氣不可被石油替代。同樣的道理,如果石油真的枯竭或供不應求了,一定會有原先成本高的能源方式成為可行。
-
5 # 寒木釣萌
其他的倒是可以擔心一下。
但地球上的能源,永遠都不需要擔心。
只要太陽不滅,地球能源就永遠不會枯竭。
因為太陽是地球上這幾種能源的核心基礎,它們分別是:
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
地球上的大氣,海洋和陸地吸收的太陽能,每年大約是3850000EJ。
而2010年,人類的主要能源消費為539EJ。
現在是2020年,我們就算把資料提高到1500EJ,也就是假設人類在2020年消耗了1500EJ的能源。
則這個數字與3850000EJ比起來,也是相差2500倍以上。
三峽水電站之所以能發電,最本質原因不是我們在長江上建起了一座大壩,而是因為太陽光持續照射大海,帶來了水的轉移。
繼而才有了水的勢能。
也就是說,沒有了太陽光,地球上就不會有任何水電站。
只要太陽永恆,則我們都會有水電可用。現在水電的開發還沒有到極致,若是到了極致,水電發電量佔比還會大大上升。
2018年,全球風力發電佔全球總髮電量4.8%,但在歐盟,風力為歐盟提供了14%的電力。
這是2018年,如果煤炭、石油沒有了,則人類的風力發電量佔比,提升到50%,那是一點問題沒有的。因為沒有別的選擇了,對不對?
風力發電就是這樣的,規模越是大,成本越是低。
在有的地方,風力發電的成本已經跟煤電無異了。
未來,風力發電的佔比還會上升。因為各種成本都在持續下降。
(圖片來自Patterer)
我們試著問一下,上圖這種屋頂、牆壁鋪滿太陽能面板的房子,成為主流了嗎?
沒有,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如果有一天,煤炭、石油全都沒有了。
那麼可以想象一下,若是中國80%的區域內,所有房子的屋頂,以及合適牆壁的地方都鋪滿太陽能面板,則其發電量將是多麼的恐怖。
以前的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那是因為技術的限制,成本的限制。
但現在,技術正在不斷最佳化,成本正不斷降低。
如果有一天,沒有其他更便宜的能源可用,則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以及水電將成為人類能源的主流。
-
6 # 大寬何
作為汽車領域的從業者,說說新能源汽車:
未來的趨勢,也是未來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典範,但必須注意幾個問題:
1儘量減少或避免環境汙染
2能源要可再生,可持續性發展
3能源可控,易獲取
4新能源汽車回收和再利用必須要有科學的發展規範和規劃
5安全是首位,對人對環境都重要
6新能源汽車僅僅是工具,所以工程師們應該更多關注工具的可靠性,安全,環保,好用,解放人的操作和對人的依賴,讓人類專注更有價值和效率的事業上,才是發展的王道。
回覆列表
煤炭石油天然氣(常規能源)
電能
光能
風能
地熱能
化學能等新能源
在這些新能源中實際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來自天體能量,比如太陽帶來的光輻射能(光伏),月球與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引力帶來的潮汐能等。第二類則是地球自身蘊含的能量,比如地熱能與自然孕育的原子核能等。這些能源是不會枯竭的,至少對於人類而言可以這樣定義。
生物叢集滅絕論叢集滅絕可理解為絕種,這就像恐龍經歷多紀但卻完全在地球上消失一樣,是整目甚至全綱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失,或者極少數演化形態留存在地球上。目前統計出的資料為每6200萬年會發生一次生物叢集滅絕,不過針對的主要是動物體而不是植物,這是一個多漫長的概念。恐龍這種生物突破了第一次週期共計生存了1.6億年,但最終也沒有逃過第三次二疊紀的大滅絕,那麼人類還有多長時間呢?
最後一次生物大滅絕是在公元前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而智人的出現是在不足2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那麼對於人類而言似乎還有非常充足的時間去生存和發展。在這一階段中人類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新能源,也就是天體與地球自身蘊含的能量,一旦能掌握這些能源則人類不會在面對能源危機。
常規能源/傳統能源/汽車常規能源中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屬於非可再生能源,也就是用一些少一些且最終一定會用完。汽車從一戰階段開始大量普及,在經歷了一個世紀後達到什麼程度呢?百年時間對於人類的文明史僅僅是一瞬,但就在這一瞬間也已經將石油消耗至不足支撐35年;但是消耗燃油的汽車飛機火車以及船舶艦艇卻承載了整個世界的運轉,一旦石油枯竭後果則會是整個世界的停擺,工業革命的成果最終要倒退回畜力時代?
假設沒有替代能源的話,這一問題的答案很顯然是肯定的,人類的文明必然會倒退;但以當今人類的文明與科技等級自然不會讓這種場景出現,因為人類已經掌握了新能源的獲取與使用方面,那就是電。電能被定義為新能源有很多人不認可,認為電能的出現與利用也超百年了;然而只是以其有限的生命去看待對於人類而言壽命無限長的宇宙,翻看上文內容會了解人的幾十年生命有多渺小,百年之前出現的電能有多新。
電能驅動的發動機為電動機,這種機器理論上可以讓目前的所有交通工具正常運轉,所以只要能無限獲取電則不會讓承載運輸(經濟發展與社會運轉)的交通工具停駛。而獲取電能的方式正式所有新能源,比如光輻射可以發電、地熱能可以發電、風能與潮汐能可以發電,地球不停轉則水能可以永久的發電,參考三峽葛洲唄水電站等等。這些電能可以無限且源源不斷的獲取,現階段需要的是加速此類方式發電量的增長。
主流的新能源發電方式增長速度並不快,因為諸多模式受限於峰谷電耗差異以及儲能的影響,制約了其發電量增長與控制棄電的能力。所以想要刺激新能源發電的增長則需要充實儲能,也就是利用電池倉均衡發電量與峰谷電耗;而儲能電池也可以當做汽車動力電池使用,且儲能電池的製造成本極高,那麼這些本就需要轉變的汽車是需要動力電池的,把高成本的動力電池放在汽車領域創造一次價值,之後以低成本充實到儲能領域,這一迴圈模式似乎能很理想的控制成本。
新能源汽車的意義似乎就是這樣,大一些的說就是在人類自救的過程中用電動汽車作為工具,並且在使用這一工具時還能加速推動能源變革,實現最終全面轉型清潔電能,維持世界秩序的正常運轉。第四輪能源變革的核心正是電,其起步轉型的基礎自然會看向普及率與能耗消耗量極大的汽車,十數億臺汽車一旦轉型將會讓這個地球真的有藍天白雲,工業革命不在會建立在破壞環境的基礎上了。
關於電池迴圈利用,二次製造,溯源平臺等內容不再贅述,只說一點:行業外人士能想到可能存在的問題,行業內的專業人員不會想不到,不要用業餘愛好的臆想挑戰別人的專業,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