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葉草悅典

    不是不想禪位,而是他認為沒到時機!

    梁武帝蕭衍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菩薩皇帝。佛教徒最大的特點是信因果、順因果。至於不殺生、不淫邪、不食葷等五戒十戒都是信因果順因果的一種表現而已。

    作為佛教徒,一方面梁武帝清心寡慾,不近女色丶不食葷腥、不著綢緞、生活儉樸,每天只吃一頓飯,而且僅為粗糧蔬菜,活到80多歲尚身強力健,能帶兵打仗,可謂是一個奇蹟;他與民休息,輕謠薄賦,老百姓安居樂業,可稱作治世;他四次出家同泰寺,大臣們先後用4億銅錢將他從寺廟贖回,後世引為奇談。梁武帝在位期間,梁朝"海晏河清“"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另一方面,梁武帝始終篤信一點,他命中註定要一統中華(當時中國處於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統治南方),成為一位轉輪王(佛教傳說中的人間聖王)。不完成一統霸業,佛菩薩是不會讓他引退出家的,他必須順從而且踐行這個因果。基於這個堅強而荒謬的信念,他在帝位上苦苦守了47年,恨不得早點統一北方,好功成身退,出家為僧。

    到晚年,他招降西魏大將侯景,力圖統一北方,反而引發兵變,困餓而死,享年86歲,轉輪王最終沒做成。死後,諡號武帝,廟號梁高祖。

  • 2 # 雲中雲山

    不一樣唄

    前三次出家純屬任性,可以說鬧著玩,沒啥事。

    侯景之亂這個時候禪讓就要死,還得死全家啊。皇位這東西不能讓呀,你看看梁武帝如何奪取皇位的,對前朝那些皇族咋樣。

    梁武帝也跟唐玄宗差不多。前期很有作為好皇帝,到了後期就腦殘了。幾次出家又不退位 ,逼得花大價錢幫他贖身,最後耗費大量國庫,民不聊生。

    侯景本是北方叛將,被他收留,養虎為患,整個叛亂也是他老人家一手搞出來的。

    最後,打過來了打過來了,城破了害死了自己。

    說實話梁的死跟自己原因很大,首先收留侯,重用梁。後面造反時,沒有人來救援,主要原因也是他老人家皇位搞繼承人惹出來的事,都想等他死好爭皇位。

  • 3 # 史肆說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在位長達48年,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但是後來痴迷佛教,任人唯親,晚年時爆發侯景之亂,最後餓死於臺城,享年86歲。

    痴迷佛教

    “老而畏死”說的可能就是梁武帝。晚年的梁武帝開始痴迷佛教,信求長生之術。

    普通八年三月八日,蕭衍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呆了三天後還俗,之後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大通。

    大通三年,蕭衍在同泰寺第二次脫下帝袍宣佈出家。國不可一日無君,無奈之下大臣們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贖回“皇帝菩薩”。

    大同十二年,蕭衍第三次出家,同樣被大臣用重金贖回。

    太清元年,第四次出家,三十七天之後被大臣們以一億錢贖回。

    縱容親小無法度

    頭頂“菩薩皇帝”光環的梁武帝決心以一種非常“另類”的方式維繫皇室的團結,他對皇室成員處處縱容,即使這些人威脅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也格外寬容,簡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公元506年,梁武帝派蕭宏率軍與魏國打仗,由於蕭宏的臨陣退縮,梁軍慘敗。梁武帝竟沒有絲毫責備他,反而體貼入微地安慰他,並在一年後對其加官進爵。

    由於長期受到縱容,蕭宏有恃無恐,竟異想天開地做起帝王夢來。公元518年,蕭宏聽說梁武帝將要到建康城郊的光宅寺舉行佛事,便派人埋伏在必經之路準備行刺。不料事前被人告發,被捕的刺客當即供出幕後策劃者蕭宏。

    梁武帝派人叫來蕭宏,然後眼淚汪汪地對這位要害自己的兇犯講起了大道理:“我雖然時刻害怕被人推翻,卻從未懷疑過骨肉至親,沒想到你卻打朕的主意!我並不是不能像別的皇帝那樣處置你,只是因為你愚昧無知,才特加憐憫;而你卻不感恩戴德,竟做非分之想,真是太無人性了!”當蕭宏跪地求饒後,梁武帝僅僅罷免了他的官職,令其閉門思過。

    這件事傳出後,許多王公貴族看到貪財聚斂的蕭宏不但沒有被治罪,反而備受信任,也紛紛仿效他的行為,使梁朝的吏治迅速敗壞。

    用侯景餓死臺城

    公元547年,東魏朝的大將侯景前來投降。當時各國都知道他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因此都不接納他。當走投無路的侯景前來南梁投靠時,貪圖小利的梁武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執意接納了他,並封其為大將軍、河南王。

    不久,為了解救被東魏俘虜的另一位侄兒蕭淵明,梁武帝準備與東魏講和。侯景聽到這一訊息後,為求自保,便立刻舉兵反叛。面對洶湧而來的叛軍,糊塗的梁武帝竟派蕭正德到前線統帥軍隊。

    侯景派人誘騙蕭正德說,只要他肯做內應,在推翻梁武帝之後,就擁戴其為皇帝。於是蕭正德秘密派了幾十艘大船,幫助侯景的叛軍渡過長江,還親自帶領叛軍渡過秦淮河,可惜他沒等美夢成真便被侯景殺死。侯景攻入建康後,將梁武帝居住的臺城包圍起來。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嬌縱的王公貴族,儘管手下有幾十萬兵馬,卻都袖手旁觀。直到這時,梁武帝才如夢方醒,大罵那些不忠不孝的子孫,可惜悔之已晚。

    被圍困在臺城後,梁武帝缺吃少穿,加之年事已高,最後竟被活活餓死,享年86歲而不得善終,真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這位皇帝的“菩薩心腸”,也成為了歷史中的千年笑柄。

  • 4 # 路衛兵

    我的看法是,梁武帝蕭衍既痴迷佛教也貪戀皇位,他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政教合一的理想國。他最終的死亡原因不是飢餓,而是信仰的崩塌和理想的覆滅——這對於一個為之奮鬥了半個世紀的86歲老人來說是致命的。

    梁武帝捨身佛寺的虔誠和執著,並沒有達到將生死置之度外以及視皇權如糞土的超高境界——真到了就不贖身了。他只是試圖讓皇權與佛法完美融合,以實現治國的最終目的。他的努力和修行沒有白費,儘管帝國後期出現了各種積弊,但他在位的48年仍然是南朝最平靜、最安逸的時期。

    然而讓他不能接受的是,經營半個世紀的理想國最終毀於一旦,所有報應密集出現,生命的依存也讓信仰變得軟弱無力——比如建康長期被圍,平時只吃蔬菜的他不得不試著吃些雞蛋,後來被囚禁時因“口苦”而索要蜜糖。完成了從人到佛救贖的梁武帝被一下子打回原形,他不可能沒有反思。

    侯景之亂和梁武帝的綏靖有著直接關係——當然也不排除他有利用侯景的佛家所謂“不可說”的小心思。他過於相信神明的力量,他感化侯景的方式就是不斷滿足他的各種狼子野心的慾望,卻最終引狼入室。而曾經叛逃北魏的侄子蕭正德與侯景狼狽為奸也與他的過分寬容不無關係。吳兢在《貞觀政要》中評論說,“謀小仁者,大仁之賊”。對惡人的縱容就是對眾生的不負責,我佛慈悲所帶來的生靈塗炭、血洗三吳的糟糕結果直擊靈魂,讓他精神趨於崩潰。

    侯景圍城時宣稱解放家奴,建康城3天內逃出去近千人。而援軍遲遲不到,到了又一盤散沙,這些殘酷的現實無疑是對梁武帝長久以來以佛治國理念的全盤否定,是對他希望人們在佛法弘揚中實現自我約束的理想化情懷的當頭一棒。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他“眼不能見其睫”,如今一下子看清了,失望程度可想而知。他在破城時反覆唸叨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因果禪機,已然掩飾不住內心的翻江倒海。

    關於梁武帝的死,《梁書》語焉不詳。《資治通鑑》中說,他因“口苦,索蜜不得”,發出兩聲“嗬嗬”之後歸天。我認為這不能理解為餓死,雖然侯景因為他不合作而減少了膳食供應,檔次也隨之降低——比如想吃蜜糖都不給,但維持生命應該沒問題。

    “口苦”在醫學上屬於“肝氣熱”,俗稱“上火”,這才是導致他死亡的主因。而“上火”是因為氣憤、悔恨、失落和各種不順心——說到底還是信仰和理想崩塌所致,這些都不是一個86歲高齡的老人所能承受的。他最後那兩聲“嗬嗬”也跟聊天回覆時的“呵呵”一樣,包涵著太多無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入手一臺家用車,10萬級的長安歐尚科尚質量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