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BLACKWINGS

    通常情況下,如果使用習慣良好,系統盤50G足夠了。256G的硬碟,扣掉系統盤應該還有180多G,存圖片,玩幾個大型遊戲,還是夠用的,要是存影片,還是有點緊張,畢竟現在的動作片都是高畫質的了,一個也有1G左右,小的也上了500M了。

    由於固態硬碟的特殊性,若某個分割槽損壞,就意味著所有資料都幾乎無法恢復了,所以還是不適合儲存資料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固態硬碟儲存晶片損壞,這個晶片上所有的資料都沒了,不像機械一樣只是區塊損壞。

    2.固態硬碟多個儲存晶片組成了RAID0,提高速度的同時也增加了風險,其中任意一個晶片損壞,其它晶片上的資料都沒用了,所有資料都沒有了。

    機械則沒有這種擔憂,一個分割槽壞了,其它分割槽的資料還是完整的。所以機械更適合儲存資料以及恢復資料。

    建議你固態和機械混合使用。利用固態速度快的特點,將系統盤和程式安裝在固態上,機械則用來儲存資料。如果是筆記本,可以買帶光碟機位的,然後買個光碟機硬碟位托盤,裡面能放一塊硬碟。還有,最好是買原配帶固態的,然後在光碟機位加機械,這樣能發揮固態的最大效能(視筆記本具體配置而定,也可能一樣,但是這樣是最保險的)。

  • 2 # 東京八十萬激萌蘿莉總教頭

    固態硬碟,首先得確定你的電腦主機板支援的介面型別,常見的固態硬碟介面SATA和M2型別,按體積大小分,SATA介面又有標準的2.5寸和m-SATA ,M 2長度也分為2242 2260 2280三種,選擇合適的長短和大小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大小型別確定之後還應該確定一下你的主機板固態介面支援的協議,有的老主機板雖然是M 2介面,卻只支援SATA ,錯買PCIE 固態就是浪費,這些都確定好後,再根據你的用途選擇容量,建議最低120G 起步,然後選擇主控,顆粒什麼的,懶人建議看準大牌子,找準Mlc 即可,因為Tlc 與Mlc 價格優勢不明顯,Mlc 長期速度更穩定,牌子常見的閃迪,英特爾,鎂光,英睿達,浦科特,東芝等等,價格不一,按信仰選取,另外推薦一款低調的固態品牌,建興,懂的自然懂,最後說一點,如果是網購看資料時不要被連續讀寫這個指標糊弄了,重點看4K 隨機讀寫效能,4K寫入只要達到30m /S 以上,讀取80M/S以上,或者總分800以上的固態都算不錯的選擇了

    機械硬碟,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了,牌子也就這幾家,沒什麼好糾結的,只需根據需求用途選擇一款合適容量的即可,一般的機械硬碟都有分檔次,存重要資料的建議購買高階點的,普通使用者看錢包買即可,題外話:膽大的可以嘗試淘寶購買監控盤,本人當初200買了個2T 的當儲存檔,用了兩年沒啥事,美滋滋~小白就不要嘗試了

  • 3 # 放心選X電子元氣君

    如果你追求讀寫速度最好的就是SSD硬碟,如果你想要價格便宜,HDD則是最佳選擇,HHD硬碟則價效比相對高一些,讀寫速度要比HDD快一些但價格相差並不太多。如果你預算充足就直接上大容量的SSD硬碟,如果你覺得價格太貴沒必要,不妨試試HHD混合硬碟。

    硬碟是什麼?

    想用專業術語解答,又(qi)害(shi)怕(wo)各(ye)位(bu)看(zhi)不(dao)懂,那還是來點通俗易懂的吧。我們可以把這貨理解為很硬的盤子,只不過形狀(方鐵塊)和我們裝食物的普通盤子不太一樣而已(用來儲存資料),但都有著固定容量,當裝滿後不進行清理則無法再繼續使用。

    目前常見的硬碟大可分為三類:機械硬碟(HDD)採用磁性碟片來儲存,固態硬碟(SSD)採用快閃記憶體顆粒來儲存,混合硬碟(HHD)是把磁性碟片和快閃記憶體整合到一起的一種硬碟。

    目前常見的介面方面又分為SATA、SAS、MSATA、M.2。

    在此我們需要主要介紹一下SATA介面,是一種基於行業標準的序列硬體驅動器介面,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規範。從2001年出現開始已經有多個版本規範了,目前常見的3.0版本可以達到頻寬6Gb/s,傳輸速度可達600MB/s。

    機械硬碟主要為SATA和SAS介面,目前家用類別的行動硬碟多為SATA介面,SAS介面則為企業級應用。SAS可滿足高效能、高可靠性的應用,SATA則滿足大容量、非關鍵業務的應用。

    固態硬碟常見介面分為SATA、MSATA、M.2三種,理論上SATA和MSATA盡在硬體大小上存在區別,本質上是相同的,出書速率也基本一致;M.2則是用來代替MSATA的新型介面規範,相比之下該介面型別的裝置體積更小,傳輸速度更快,普通介面理論速寫速度分別能達到700MB/s和550MB/s,高效能版頻寬最大能到32Gb/s。

    硬碟尺寸

    目前的硬碟尺寸主要為1.8英寸、2.5英寸和3.5英寸三種。這兒英寸是根據對角線得來的,由於各廠家在設計方面有著不同的標準,所以我們沒辦法給出一個具體的長、寬的參考尺寸。不過按照尺寸劃分1.8英寸多為SSD行動硬碟;2.5英寸的為筆記本硬碟和HHD行動硬碟;3.5英寸的則為臺式電腦硬碟。

    千萬別別跟我說你已經看懂了,反正我第一次選硬碟的時候心裡只有一個聲音“這些都是什麼鬼”。別怕,不懂就要問,我的回答是不收費的哦。

    別眨眼,乾貨來襲。

    機械硬碟(HDD)

    作為最早的硬碟型別,機械硬碟1956年的時候就已出現,到如今也算曆史悠久了。該硬碟為磁碟型,所有資料都存在磁碟內,磁頭透過旋轉的磁碟來進行資料的讀寫。

    按照用途機械硬碟又可分為普通硬碟、企業級硬碟、監控級硬碟、NAS網路硬碟這幾種。

    硬碟的轉速是決定內部傳輸率的關鍵因素之一,會影響到檔案讀取速度。我們可以理解為轉速越快,硬碟尋找檔案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對的硬碟的傳輸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轉速則有5400轉、5700轉、5900轉、7200轉、10000轉和15000轉。

    我們不用瞭解太多,只要記住幾個點即可。機械硬碟怕磕碰,儘量固定好。相同條件下選擇高轉數、大快取的型號。我以自己的購買經驗給大家一個小參考,1TB價格約在300-400元,2TB價格400-500元,3TB價格500元以上,移動的機械硬碟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再貴一些。

    固態硬碟(SSD)

    從名字上來看,就會覺得固態硬碟顯得更高階一些。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是一種用固態電子儲存晶片陣列而製成的硬碟。雖然比機械硬碟發展的晚一些,但同樣有著幾十年的歷史了。

    挑選固態硬碟的時候一定要留意下快閃記憶體顆粒(儲存單元)型別,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有SLC、MLC、TLC三種快閃記憶體顆粒型別,這三種儲存單元在價格和使用壽命上有著一定的差異(依次降低)。如果你經費充足可以考慮MLC顆粒的固態硬碟,更追求價效比的話不放入手TLC顆粒的固態硬碟。

    除此外在同級別條件下,並非容量越大的固態硬碟越好。因為快閃記憶體是由讀寫壽命的,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會有資料出錯的情況發生,廠家多會留有一定的空白冗餘空間,以便在SSD區域性出錯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正常讀寫。雖然這部分空間平時無法使用,但關鍵時刻能保護資料的安全,這部分空間越大,SSD的容錯能力也就越強。

    至於其它的細節方面問題,大家可以忽略不計了。評測君更推薦品牌固態硬碟,雖然價格會稍貴那麼一些,但保障也多那麼一些。至於價格麼,120-128GB參考區間為300-600元,240-256GB參考區間為400-1300元,480-512GB參考區間為800-1900元。

    混合硬碟(HHD)

    混合硬碟就要相對簡單一些,是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結合體。我們可以理解為其就是兩塊硬碟,固態區域多為8GB、24GB或32GB容量,用於休眠和檔案高階快取,另外一塊大容量的機械硬碟用於儲存大量的資料用。

    簡單的說這種硬碟除了會影響到開機和某些執行速度外,貌似對讀取和寫入檔案的速度並沒有什麼明顯提升。如果你預算不足,又不甘心純用機械硬碟不妨可以考慮一下這類混合硬碟。

    寫在最後

    總結下,機械硬碟就是一個有透過磁碟選裝來讀寫資料的硬方盒;固態硬碟就是由快閃記憶體單元組成的更小的硬方盒;而混合硬碟就是這兩種硬碟的結合體,也可以理解為大盒套小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刀子嘴豆腐心,就是一句話說的你張不開嘴,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