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孤求財先森

    根據2018年資管新規,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確實不得再承諾保本,即打破剛兌。但為了保證金融機構整改順利,監管部門還是給了兩年的過渡期的,即到今年年底全部要轉換完成為不再剛兌的理財產品,並且產品本身也要想淨值型轉型。但由於今年疫情影響,監管部門為緩解金融機構整改壓力,將過渡期又延長了一年,即在2021年底前完成整改。過渡期內原則上不允許發行保本保息的產品,但部分銀行會利用這個過渡期延長一年的政策,打擦邊球,即發行短期產品,產品期限會在2021年底前到期結束。這樣明面上不會挑戰監管政策,出於為緩解銀行自身的資本金壓力考慮,監管也會睜隻眼閉隻眼。

    此外,市場上還有一類特殊的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存款+衍生品構成),銀行當成存款產品來銷售,監管卻當成理財產品來監管,要求“雙錄”,使得結構性存款難以定性。這類產品由於風險較小,部分銀行更是因為虛假掛鉤衍生品或設定難以觸發條件,將結構性存款演變成了事實上的高息攬存,這也使得結構性存款變成了保本保息理財產品。

    所以,投資者還是要睜大雙眼,銀行目前的違規成本較小,在業績壓力下,不說頂風違規了,打擦邊球還是大有可能的,即使是國有行。在投資時,投資者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相應風險評級的理財產品。

  • 2 # 莫吝

    銀行以前賣理財按照保不保本,可分為:保本理財和非保本理財。

    但在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後,明確要打破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息,剛性兌付的現狀。並且要明確清退銀行保本理財,並給了一個時間期限,讓各大銀行做出調整。

    原本的時間期限是到2020年底,要求是各銀行必須實現保本理財清零。但因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將這個期限延後了一年,也就是到2021年底。

    所以,你現在看到銀行還有賣保本理財並不稀奇。

    從銀行整體保本理財來看,其實真的已經減少很多了,有很多銀行在2020年上半年就實現了保本理財的清零。

    大趨勢如此,保本理財是不然要退出市場的。

  • 3 # 金融少年

    不要被國有銀行的招牌迷惑了。。。

    不要被保本保息的促銷手段欺騙了。。。

    什麼是保本保息?不論你存多少錢,只要滿足它這一期理財產品的投資額度和投資期限,它就承諾你保本保息,也就是說到期後百分百能拿到本金和應得的利息,誰能保障你的錢百分百能拿回來?是銀行還是法律?我們買的理財產品有所謂的受法律保護的合同嗎?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沒有的,那麼拿什麼來保證?誰能給我們保證?

    而隨著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出來,銀行存款包括理財產品的風險進一步顯現出來了,不論你在銀行有多少錢,一旦銀行出現風險倒閉了,破產了,抱歉,只能給你50萬,多了一分沒有,是不是很多熱衷銀行存錢,理財的有錢人要哭暈了?銀行都拿著我們儲戶的錢去買保險來保障了,試問銀行能給我們保本保息嗎?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凡事投資理財,沒有零風險的,市面上各種所謂的保本保息只是一種促銷手段而已。從各大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來說,沒有一家敢說自己的產品或者計劃保本保息,而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利率又普遍高於銀行,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搶走了多少銀行的客戶?

    所以說凡事要理性對待,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我想除了法律沒有什麼能給我們保障了,誰能保證現有的各大行哪天不會出現危機?理性投資!

  • 4 # user3143045495503

    理財保本不保本在於理財產品投資標弟物的風險係數高低新管辦法取消剛兌銀行不能承諾保本不低表沒有風險係數較低的安全邊際理財產品證券市場都有安全係數高的產品銀行當然更多

  • 5 # 熊貓投資

    2018年4月27日,華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份指導意見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剛性兌付。那什麼是剛性兌付呢?

    剛性兌付

    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指的是產品到期後,銀行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產品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銀行需要兜底處理。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購買的是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那麼到期了,即使投資虧損了,銀行仍然會償付給我們投資的本金及收益。

    現在國家發文了,銀行不允許發行這種產品,也就說以後就不存在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了。那交通銀行發行的產品是欺騙嗎?交行作為國有五大行之一,肯定不可能欺詐,那麼是為什麼呢?

    交行發行保本保息理財產品的原因

    因為這次發文出了,打破剛性兌付這個大殺器,使得很多人都只注意到這點,而沒有細讀全文,就像P2P備案,國家都給了一定的時間過渡,何況是銀行的理財呢?此次《指導意見》要求銀行執行時間為2021年,也就是說目前處於過渡期,去銀行還能買到過去存量的保本理財產品。當然銀行將不再推出新的保本收益理財產品,存量產品售完後,將終止這種產品。所以目前你在交行的官網或營業網點上仍然可以看到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產品會越來越少。

    如果到了2021年之後,你仍然看到保本保息理財,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銀行員工的欺詐性銷售;二是交行明目張膽的違規銷售;作為一家正規化經營的銀行,第二點的可能性太低,故而此時你碰到欺詐性的銷售機率最大。所以,理財知識還是要自己學習一點點,不要盲目聽從銀行銷售人員的介紹,雖然大部分員工是好的,但總會有害群之鳥,為了業績,進行忽悠。

    總結

    我剛剛看了一下,不止交行,其餘四大行當前也仍然有保本理財在銷售,這些都是存量產品,在2021年之前你都可以放心購買,無需擔心,好好把握這最後的美好夕陽吧。

  • 6 # 暖心人社

    2018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了2018年106號檔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檔案中明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的教育,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打破剛性兌付。這實際上就是打破保本保息的一些理財產品模式。

    以前的時候,確實存在著一些對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現象。這不僅增加了銀行的風險,也對投資人傳遞著一種依賴的觀念。

    2018年9月26日,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更是明確,各大商業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

    但實際上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還存不存在呢?理論上保本產品存在,保收益產品不存在了。

    保本產品,實際上透過一些結構化運作,對投資能夠實現保證本金安全的承諾。比如我們常說的結構性存款,實際上就是在存款中嵌入了一些利率、匯率、股指期貨等衍生品交易結構,使得結構性存款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率,同時收益率也能因為外匯等風險降低。

    目前完全保本保息的理財方式,只有存款、國債方式了。如果大家發現交通銀行在各種宣傳資料上,有保本保息的宣傳承諾,可以向銀保監會進行投訴,說不定會有獎勵呢。

  • 7 # 洛邑財經

    在今年的4月份央行聯合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釋出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打破剛性兌付的規定,要求商業銀行不得再發行保本理財,但是在《資管新規》當中還有一個細節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個管理辦法實行是有過渡期的,過渡期截止2020年底,在過渡期內,商業銀行已經發行的保本理財不受影響,在2020年底以後要求全部退出市場,實行淨值化管理。

    所以說交通銀行目前還在賣保本理財並不違規,那些產品都是已經發行過的保本理財,過渡期內是可以正常銷售的。目前各個銀行都存在這類現象,交行不是個例,總體上保本理財正在銀行逐漸下架。下圖中可以做一個對比,第一張圖是2018年1月份,各大銀行在售的保本理財情況;第二張圖是2018年11月份,各大銀行在售的保本理財情況,因為保本理財到期後銀行都不再新發行,所以總體的存量下降是非常快的。

    2018年1月

    2018年11月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能夠保持懷疑精神是很理性的一種行為,看到保本理財仍然在售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顧慮,怕遭遇到虛假宣傳,其實這個問題你可以在自己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直觀的看到,在所有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中都要對產品的型別進行明確的標註,同時進行風險提示,目前大部分理財產品應該是顯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只有保本理財顯示的是“保本浮動收益型”,是非常好區分的,有顧慮的可以去觀察一下。

  • 8 # 染指花道

    保本保收益,既然保了,不就是無風險收益,金融上的無風險利率往往指的是人行基準利率、同業拆借利率libor或者shibor,也就是存款利率,這樣的收益您能接受麼?

    多數人嫌低了,所以就去買理財。那麼理財是什麼呢?理財的核心是投資啊,投什麼呢?投專案、投基金等,既然投資就有風險,哪怕風險透過專業的手段能夠控制,但是風險不可能化解啊。我的理解是既然你委託銀行去幫你投資,雖然風險很低,但銀行沒有責任去背風險啊。

    其實雖然不保,但是違約的機率很小,有投資經驗的都可以接受,如果人家保了,反而顯得不負責任。我只聽說過保本保收益的理財沒兌付,不保的反而很少有出現違約的事情。

    就跟醫院搶救病人前,都會讓家人籤承諾函一樣,人家就收個手術費,當然也會盡力挽救,但是沒有醫院會對結果負責吧。

    銀行也一樣,我投資渠道多,你委託我幫你投資,我在專業範疇內儘可能為投資者掙得額外收益,但是誰敢打包票呢?退一萬步來說,萬一真遇上系統性金融風險,銀行不得賠死,美國次貸危機倒了多少銀行。

    所以,不保本保收益沒毛病,對投資人負責、對股東負責、對國有資產負責而已。

  • 9 # 無悔100286726

    為什麼有一點讓百姓稍為安心的事情,總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想不開呢?難道讓老人家都去炒股,p2p,買保健品,投資受騙你就開心了嗎?你是人生人養的嗎?牲畜。

  • 10 # 熠解讀

    關於交通銀行為什麼還在賣保本保息的理財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下相關政策背景。

    2018年4月27日,央行正式釋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幾點:1、銀行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保息;2、銀行不再承諾剛性兌付。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不再有固定收益,最終所獲得的實際收益在預期收益的基礎上會上下浮動,甚至可能出現虧損,要注意一點的是《存款保險條例》不適用於銀行理財類產品。

    銀行為什麼還在賣保本保息的理財?

    在規定出來之前銀行為了攬儲,往往會向客戶保證理財產品能夠保本保息,就算出現虧損,銀行都有可能會自行墊付。那麼面對風險的增加,銀行理財產品還有購買的必要嗎?其實有的銀行還在賣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新規釋出之前的理財產品已經是存在的,那麼也就一直有風險,不會因為新規釋出而取消,也不會因為新規而讓風險增加,理財產品的投資去向還是一樣的,風險自然也一樣。

    2、既然銀行以後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付息,那麼就必須要跟客戶說清楚其中的風險並且這種風險所帶來的損失要客戶自己承擔。

    3、嚴格來說除了銀行定存以外,其他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因為定期收益不高,所以人們會適當選擇較有風險的理財產品,不過銀行的理財產品安全性還是相對較高的。

    4、本次釋出的新規對保本保息理財有一個過渡期延續到2020年,所以還是可以放心投資的,但是過了2020年就要注意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去選擇理財產品了。

    5、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有很多種類的,比如固定收益類、權益類、混合投資類等,並不是所有理財都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同樣也是有高低之分,在選擇時還是要了解清楚,有的型別安全性還是很高的,跟定存一樣基本都可以做到保本保息。
  • 11 # 理財我說

    從2020年底資管新規就規定了打破剛性兌付,所以說銀行的理財產品可能不再是保本保息了,也會存在著虧損的風險,很有可能理財產品就是淨值類的產品了,每天可以看到淨值波動。但是作為低風險的理財產品銀行也會考慮到風險的存在,他們也會做好資產的配置,將大部分的資產配置到國債,大額存單等這些低風險的產品當中,同時也會有相關部門的監管,所以總的來說這種理財產品風險還是很小的,如果說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有很大的風險了,那又何必買這理財產品了,因為資本市場中高風險意味著高收益,低風險意味著低收益,銀行理財產品那麼低的收益,還有如此高的風險,怎麼會有人願意去買它了,風險和收益不對等,是不會有人願意持有他的。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買銀行理財產品了,因為他的流動性很差,要有一個時間的界限,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透過用一些貨幣類的基金來取代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因為貨幣類的基金相對比較靈活,可以隨時取用,不像銀行理財產品那樣具有時間的限制。

  • 12 # 壹號哥順田

    國家已經三令五申不斷公佈和釋出檔案,不允許剛性兌付,2018年4月27日,銀、保、監、匯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就再次明確了剛性兌付的重要性,那麼交通銀行為什麼還敢賣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據我瞭解的資訊,我從幾個方面分析和闡述下,來回答這個問題。

    1、不是交通銀行一家,其他的國有銀行和商業銀行也在進行;

    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商業銀行,都要面臨市場化競爭,為了掙得利益,大部分銀行都在違規操作,因為保本的銀行理財是市場的剛需品,很多人的理財性格都是保守型,不願意承擔風險,寧願低收益也不想有虧本的風險,收益和風險都高的理財產品畢竟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會選擇。

    2、交通銀行的部分員工有欺詐性的銷售行為;

    交通銀行在銷售保本保息的理財中,為了完成銷售業績,存在欺詐性的引導,這是銀行員工口頭承諾,在理財產品合同中,並沒有保本保息文字存在,因為交通銀行員工清楚知道,銀行不會破產,背後是國企,說也無妨;還有另外一個主要原因,很多購買理財產品的大客戶,幾乎都是透過電話和線上辦理的,很少有人拿出時間來,到櫃檯辦理,都是銀行員工電話溝通,然後給辦理的,這樣的銷售,對於銀行是增加銷售額,但是風險來臨的時候,也是銀行自身承擔風險。

    3、銀行利用政策的時間差,打擦邊球;

    按照銀、保、監、匯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它的執行期限是2021年,那麼在2021年之前都是過度階段,那麼在這個過度階段內,很多銀行都加大宣傳力度和銷售力度,全力以赴銷售保本保息的理財,讓更多客戶瞭解,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對於銀行來說,這是一次銷售理財產品的最佳機會,我們在外面新聞看到的,國家已經出臺了剛性兌付的政策,為什麼很多銀行還在頂風作案,這就是根本原因。

    總結下來,國家取消剛性兌付,其實最主要原因是出臺資管新規嚴格規範銀行的理財市場,目前市場太亂,需要國家政策規範和調整下,讓百姓從心裡迴歸正常的投資理財,而不是走投機理財。

  • 13 # 鹿鳴居士

    應該是保本浮動收益的結構性存款。

    資管新規出臺之後,規定銀行理財不得承諾保本,必須讓金融消費者風險自擔,也就是非保本浮動收益,但是如果一下轉變過來,大部分消費者接受不了,所以設定了個期限,也就是2021年12月31日,目前大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老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新型淨值型產品共同存在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產品叫結構性存款,這一類產品整體是屬於保本的,但是收益會比定期收益高,因為掛鉤的有黃金、期貨等金融衍生品,所以收益高,但是因為本金投資的是銀行定期,只是用利息去做投資,所以本金不會有什麼問題,收益會實現浮動。

    所以,題主所說的應該是結構性存款,理財是不允許保本的,如果銀行工作人員跟您說理財保本,怕不是個新人就是忽悠你的,可以換家銀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人該選擇安逸還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