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4148718763
-
2 # 曾憲英
一個人不知道規範自己的言行,不知道尊敬別人,是站不住腳的。
一個人,在人場裡,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也說,俗語說,嘴無把門的,滿嘴跑火車,這樣很容易得罪人,很容易引起是非。
一個人,在人場裡,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尊敬人,打斷人說話,雞蛋裡挑骨頭,吹毛求疵,找扛抬,這樣會引起別人反感。
說話不注意,不把握分寸,言語傷人,得罪人。
自以為是,自以為老大,不知尊敬別人,讓別人下不了臺。
其結果"不知禮無以立"。
-
3 # 杜象應
有你才幸福,與我共分享。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釋義:不知道天命,就不能成為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辯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瞭解他(她)。
由此可見,“不知禮無以立”中的“立”指是“立身”,但不是全部。為什麼呢?從原文岀自《論語》中的這段話來分析,孔子對君子提出的立身要求有三個方面:知命、知禮、知言。
所以,不知禮無以立,此句中的“立”僅是立身的三要素之一:知禮部分。
在孔子時代,那時的“禮”的內容較廣泛,包括禮儀、禮貌、禮法等等。
說到禮,大家都非常清楚,也很重視個人禮儀規範。因為若是對人或事,不施於禮節,一味由著自己的個性不對其尊重的話,別人也同樣不對你禮貌,所辦之事就不一定能成功。
禮,是雙方溝通交流習慣,於人關係融洽,於事益善良多。
孔子重“禮”,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孔子是個懂禮守禮的人,不僅給別人講禮,也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把禮養成了好習慣,也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例如:孔子乘車出門,看見二人以上的,他會站在車上向他們(她們)行禮;遇到三人以上的,他就會下車來向他們(她們)施禮。
可以這麼說,孔子一生是禮儀的一生,是懂得禮、傳授禮、踐行禮的榜樣。
不知禮無以立,那我們如何去“立”呢?人生要先學禮、懂禮,後守禮並踐行禮。
常言道:禮多人不怪。懂禮知禮的人越發受到人們的尊敬,與其本人禮節性招呼周到或辦事守禮節有著重大關係。
一個懂禮貌的小孩,無論年老者是親非親的,常會拿糖果施捨與他(她)。這雖然是一個小獎勵,但其中折射的是做人的基本禮節及其家庭教育有方。
人生一世若連最起碼的禮儀都做不到,又何以能安身立命呢?一個人放縱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困憂。說你不懂禮吧,也老大不小了,即使不識多少字,也能學人有個樣吧。見一面打個招呼不為難事,只是嘴巴上的功夫和一個謙虛的態度;做事時曉知以禮,可能避免一些尷尬局面岀現。
至此,不難窺見,一個人不知禮,到哪裡都不受待見,也難與人相處。
只有以禮待人或事,才能不到處碰壁,減少失節。禮輕情意重,知禮好成功。
一言以蔽之,不知禮無以立,為人處世事無常,興國安邦禮制強。無禮非君子,有禮才丈夫!
-
4 # 瀟南爵佩琪
有個心理效應稱之為刺蝟效應,講的是人與人之間應有合適的距離才能保證彼此不被互相傷害且又能彼此溫暖,這個便是“禮”這個概念的產生基礎和空間性質。後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透過言行舉止、衣著打扮等外在特徵來體現自身的社會性質,使尊卑分明、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這便是“禮”的社會作用。
“禮”的建立涉及到很多學科。社會學決定了禮所囊括的範圍;心理學為“禮”的產生提供了內在基礎;行為學使“禮”的普及具備了可行性;醫學確保了“禮”的正確性。因此“禮”的存在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互繫結的,時至今日“禮”的概念雖然變淡,但祂的作用已經如同水一樣融入了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除非那天社會崩潰了,人類徹底自閉了,“禮”才會煙消雲散。所以孔夫子在兩千年前就講:“不知禮,無以立”。立的是人本身,也是社會結構。
-
5 # fh單親爸爸育兒記
不知禮無一立 ,這個立意思就是在社會上立足。我們每一個人步入社會就需要與他人接觸,交往,那麼首先就要有禮貌,這樣別人才會和你接觸,逐漸和你相識相知。人品是第一位 誠信是第一位的,俗話說得好,人無信不立,做人我們需要誠信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談未來的發展,誰都願意和講誠信的人交往,交朋友,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的誠信做好。這樣才會更有利於自己的發展和進步。
-
6 # 秋葉如詩
孔子相當重視禮的化育。他提倡的“六術”――禮、樂、射、御、書、數,“禮”首當其衝。
“不知禮無以立”當然是指立身處世而言。“禮”首先是全社會約定俗成的典章習俗,人,都是有社會屬性,自然要“入鄉隨俗”,方可立足。
知禮,守禮,傳承禮,是每一個社會人的義務。因此,我們要終身學習包括“禮”在內的知識,嚴於律己,以禮立身,明禮守規,並且用自己的行動傳承禮法,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和諧有序。
-
7 # 使用者天府另類生
感覺這個立對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來說含義是不一樣的。對上層社會的掌控者應是立命,建立什麼樣的使命。對普通人就是為人處世用什麼樣的準則,什麼樣的處世態度。。
-
8 # 護法天瓶
立人立身。這裡的禮是禮儀,當然延伸意義為戒律。 儒家是人乘宗教,仁義禮智信對應投人的五條戒律,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所以實際上就是投人的五條戒律。
中華傳統中二十弱冠,戴上冠才是人,才開始知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而不是巨嬰。懂禮義廉恥,愛惜名望,知名節,為禮。
當然從儒家整個體系來說,禮在這裡是戒律的意思,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做。就是戒律。從這個層面上看,人因戒而投人,人也因戒而立身。否則不知廉恥,不是人之本意
-
9 # 明貞
禮即人情世故之潛規則,不知道這些很難在社會上生存更不要說事業有成。這就是魯迅所說吃人的"東西″,是偽道德後天命運所造就。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在偽道德後天命運掌控下,禮制成為精英統治者階梯和保障,統治者腐敗而專制老百姓愚昧而順從,就是囿於禮的代價,使自律成為虛偽,他律成為強迫。當禮向義即整體利益進化的時候,顛倒的世界就被顛倒了回來。
-
10 # 節度使95
不知禮,無以立行。能立行才是立身。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學文而行,“言猶質也,質猶文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題主問的是《論語》最後一篇最後一章中間句,要注意,夫子的這三句話是有順次的。夫子因材施教,教的是人道大道的修行修證,歸真入道,第十四憲問篇是大道築基期的準則、持行守度成賢,14.31是成賢的標準。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總括前面所有論述做結句用,命指天命。
“不知禮,無以立也”,這個“禮”才是關鍵,不只是個人行為尺度,還是管理之度、第十三子路篇管理之術。言行相符,立行是立身,“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比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這是論管理。
並沒有什麼立言立功啥的,那是被“明明德”扭曲了的認知,“君子貞而不諒”!天道之下,人人平等,各行其職。“不言之教”是什麼?君子大孝天地人祖,次孝君,小孝父母,只需要對天道交代對持心交代。“明明德”,裝那啥被雷劈!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強調文教之用,同時識人也是個人生活需要的技能,更是決策者必需技能。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回覆列表
子曰,不知禮無以立,立的是命。依天命,循禮教化的天命。也就是說,孔子是按照封建等級制度的禮制約束,叫人遵紀守法。在周朝,王有王的禮遇。公侯伯子爵有公侯伯子爵的禮遇,士大夫有士大夫的禮遇。百姓有百姓的待遇,奴隸有奴隸的管束要求。孔子的意思是說,如果不知道這些等級禮法,不懂這些規矩,一個人怎麼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在人際交往中知進退,守規矩,安身立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