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晉華939

    按軍銜日軍師團長是中將軍銜,我國軍長一級是中將軍銜,也有個別師長是中將。另外日軍一個師團轄兩萬多人,我軍一個軍大概有三萬來人。日本方面軍司令是大將銜(日軍軍銜: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以及尉官)我軍各戰區司令長官是上將銜。由此可見日軍師團長相當於我軍軍長級別。

  • 2 # 世界人文通史

    舊日本帝國主義的師團編制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最初是模仿德國陸軍設立的編制。日軍的師團既不是師,也不是團,更不是集團軍,而是一種特別的軍事編制,介於軍和師之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陸軍的步兵師滿編是1.8萬人。日本以德國陸軍的步兵師為根基,建立了日本的戰略單位師團。師團編制經過多次變化,在抗日戰爭中期形成了甲、乙、丙、丁四個等級的師團。

    甲級師團(挽馬師團、甲種師團)就是日本陸軍中最精銳的師團等級,比如在九一八事變中偷襲東北軍的關東軍第二師團就屬日本甲級師團序列。在日軍巔峰時期,一共擁有17個甲級師團,分別是:

    近衛師團,第一師團,第二師團,第三師團,第四師團,第五師團,第六師團,第七師團,第八師團,第九師團,第十師團,第十一師團,第十二師團,第十四師團,第十六師團,第十九師團,第二十師團。

    以上就是抗日戰爭時期臭名昭著的日軍甲級師團序列,其中多數被抽調進入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與美軍作戰,大部分損失慘重。

    一個甲級師團擁有28000多人的編制,下轄2個步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騎兵聯隊,1個炮兵聯隊,1個輜重聯隊。

    抗戰爆發後,日軍甲級師團在正面戰場上給國民黨軍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是一支比較可觀的戰鬥力。

    日軍的乙級師團有24000多人,下轄7個聯隊;丙級師團有15000多人,下轄5個聯隊;丁級師團有11000多人,下轄3個聯隊。

    在抗戰後期,日本陸軍取消了丁級師團的編制,只保留了甲乙丙三個等級的師團。同一時期的中國國民黨軍隊編制與日軍陸軍不同,國民黨一個軍的編制約有2萬多人,一個師約有8000-10000人左右。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國民黨的王牌部隊整編第74軍(後來改編為74師)足足有3萬-4萬人。

    以此為參考,日本陸軍的甲級師團長相當於當時中國軍隊的軍長,而日本陸軍的丁級師團長相當於中國軍隊的師長。

  • 3 # 闡釋君

    日軍的軍事編制是參照舊德國陸軍,別出心裁的構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並仿效一戰美軍師的龐大火力與人數,在二戰時從結構到規模都顯得與眾不同。日軍一個甲級師團大概有三萬人左右,而二戰時期國軍一個軍(中央軍)大概有三萬人。所以日軍一個師團相當於我軍一個軍。

    日本的師團長是中將軍銜這點是不變的,而不容易確定的是日本師團的編制。舊德國陸軍編制則源自文藝復興時期方陣步兵編制,而文藝復興時期方陣步兵編制則參考了古羅馬共和國末期凱撒軍團方陣步兵編制,由兩個百人隊(排,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方陣的邊長)組成分隊(連),三個分隊組成大隊(營,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方陣),五個大隊組成軍團(團),一個羅馬人軍團和一個盟邦人軍團組成聯合軍團(旅),兩個聯合軍團組成執政官軍團(師)。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長槍方陣戰術被步槍所淘汰,下層編制也進行了調整,但是團以上的編制依然是羅馬軍團二二制未作改變。法國大革命後,各國開始啟用義務兵役制,軍隊數量急劇擴大,才開始有了定製的軍、集團軍、方面軍等更高一級的編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蘇美德法相繼改用三三制編制,也就是從班到軍,全部由三個組成更上一級。而日本因為主要對手是依然使用舊德國陸軍編制的國軍,在二戰後,只是在部分與共軍(八路軍、新四軍抗戰後很快從二二制改回了三三制)交火的區域新建了三三制的警備師。

    事實上,與二戰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採用的班、排、連、營、團、旅、師體系和不到2萬人的規模不同,日軍別出心裁的構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和接近3萬人的規模,從結構到規模都顯得與眾不同。一戰末期,美軍參戰的強大火力配置、重視工兵和輜重後勤的28000人編制師顯示了強大的突破德軍13000人編制師防線的能力,而日軍的主要目標中國軍正是普遍採用13000人編制師。因此日軍進一步擴大師團的規模,並參考美軍先進的“每個師,平均一個班一挺輕機槍、一個排一挺重機槍、一個連一門迫擊炮/步兵炮、一個營四門大炮、一個團六門重炮”的火力配置理念,除了大口徑重炮因不能國產化而不能加入編制外,日軍基本改成了一戰美軍編制,除了基層保持舊德軍的“一個連三個排、一個排三個班”與一戰美軍的“一個連四個排、一個排四個班”不同,而導致全師人數少於一戰美軍師。中國軍在抗戰前進行的整編也是接近這個火力配置標準,但因重火力不足而總人數只能接近一戰中期的德軍編制。美軍則是參考一戰前的巴爾幹戰爭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三國24000人編制師強大的突破土耳其12000人編制師陣地的能力,日軍也參照了三國在巴爾幹戰爭中透過迅速動員預備役,將一個師的人數迅速翻倍的經驗,在抗日戰爭中,也是透過類似的迅速動員預備役,將一個師的人數迅速翻倍為近3萬人。

    抗戰中,國軍因為大多缺乏重武器和訓練,往往需要一個軍(約3萬人)才能防禦日軍一個師團(接近3萬人),無法遵循防禦戰以一敵四的一般規律。日軍則注重佔領水陸交通線,透過及時的排程,保證在進攻時,在交火的各處戰線與國軍保持兵力上的平衡。日軍一般留一個旅團在大後方縣城裡修整,只用師團炮兵配合一個聯隊進攻,另一個聯隊固守炮兵陣地。國軍防禦區劃以營為最小單位,一個營面對日軍一個聯隊的進攻外加師團級炮火的支援,基本是防守不住的,即使有增援的營,也不過用血肉和鋼鐵炮彈換時間,毫無還手之力,分散在周圍的別的部隊,因為不敢放開部隊,以及日軍偵察機的空中優勢,忌憚於日軍另一個聯隊會隨時發起進攻,也不敢趕來支援。經常是日軍破口後,由生力軍聯隊插入國軍防禦線後方切斷退路,被打殘的聯隊固守炮兵陣地,等待縣城裡另一個旅團進行合圍。國軍因為消極固守被日曬雨淋折磨和日軍行動迅速,也不敢合圍突入的日軍生力軍聯隊,往往只能放棄整條防線,在撤退中被日軍飛機轟炸和步兵分割包圍,而損失慘重。

  • 4 # 蒲守莊

    日軍師團長,相當於我軍的什麼職位?就你問的師團長,中國也叫師團長。具體去問那時的日本天皇,現在日本安倍普三也許記不清了。

  • 5 # 軍武小咖

    日本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類師團,其中甲類師團和乙類師團的兵力,大致相當於我國抗戰時期中央軍一個軍的兵力。其他兩類師團的人數,大致相當於抗戰時期雜牌軍一個軍的兵力。日本的軍銜體系和編制體系都十分特殊,日本軍隊以師團為單位計算,師團的下面設定有旅團,旅團的下面設定有聯隊,聯隊的下面設定有大隊,大隊的下面有中隊,中隊的下面有小隊。

    雖然從編制上來看,日本的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的編隊,能夠對應我國師——旅——團——營——連——排的編制。但是從人數上對比來看,日本一個大隊的兵力就在1000人左右,幾乎相當於一個團的編制,日本一個旅團的兵力有8000人左右,相當於抗戰時期一個師的編制。因為編制人數上的差異,筆者認為日本的師團長,應該對應我國抗戰時期的軍長,而不是對應我國抗戰時期的師長。

    日本的甲類師團兵力能夠達到28000人,乙類師團的兵力能夠達到24000人。由於抗戰前期日本的甲類師團和乙類師團都是滿編,而國軍的很多部隊都面臨著缺員的問題,因此在抗戰前期出現過一個日軍師團,打垮國軍幾個軍的尷尬戰績。其實按照抗戰前期的編制規定,日本的甲類師團和乙類師團,已經屬於軍的編制,再加上國軍的編制缺員,日軍佔據了裝備優勢,出現這樣的尷尬戰績也十分正常。

    日本的丙類師團和丁類師團都屬於二戰後期擴建的師團,這兩類師團的人數都在1萬人—2萬人之間,戰鬥力遠不如甲類師團。這兩類師團的編制相當於雜牌軍的一個軍,戰鬥力比前兩類師團差得多。除了日本師團的人數和我國抗日軍隊的“軍”差不多外,師團長的軍銜和軍長的軍銜也一樣大。抗戰時期日本的師團長都是中將,我國抗日軍隊的軍長也是中將,因此可以判斷日本的師團長大致相當於我國抗日軍隊中的軍長。

  • 6 # 紫衣侯J

    相當於我們的軍長,但甲種師團有的有五六萬人哦。我們一個軍也就兩三萬人。戰鬥力另當別論,日軍有大炮飛機,我們川軍連個鞋也穿不上,不可同日而語。

  • 7 #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簡單做答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二戰時期日軍的師團編制和人員數量是在不停變化的,師團的型別也不一而同,只能分時期和分種類與中國抗日軍隊來比較。注意絕不可以用所謂“甲乙丙丁”四類師團來衡量,因為那並非日軍師團編制的初始狀態,而是1941年以後的事情了。

    第一時期。

    一般指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到1938年底,日本現役和動員的標準陸軍師團,共有17個常設師團和9個特設師團,另外恢復了第13和第18師團番號,全部都是下轄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的“四單位”師團,不細究挽馬與馱馬的區別,其戰時滿編的兵力規模是25000到28000人,基本等於中央軍一個滿編步兵軍的人數。

    1936年經過調整後,國民政府的嫡系軍下轄三個師約30000餘人,考慮到軍官吃空餉的習慣,兵力與日軍的常設師團和特設師團不相上下,軍長一般也是中將軍銜,比如經過整編和正式銓敘後的第18軍軍長陳誠,就是陸軍中將(原來曾是上將軍長)。

    第二時期。

    隨著戰爭的擴大,日軍在佔領區守備兵力不足的弱點暴露出來,於是再恢復第15和第17師團的番號,同時組建了10個左右的警備師團,這些師團從一開始就是下轄三個步兵聯隊的“三單位”師團,步兵大隊和特種兵(輜工炮騎)的編制有所縮水,兵力在13000人左右。

    這樣的師團長雖然也是中將,但師團人馬僅與中央軍的甲種師類同,比如王耀武的第51師升格為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後,開赴淞滬前線的戰時兵力也達到12000餘人,軍銜也是對等的陸軍中將。但是乙種師(三旅六團)和丙種師(二旅四團)差距就比較大了,一般只有8000餘人,並且師長以少將銜居多,與日軍的警備師團有一定差距,如果再考慮戰鬥力和火力的話,那就完全不對等了。

    第三時期。

    武漢會戰結束後,中日雙方不約而同對部隊編制進行了調整,日軍逐步將原有的常設與特設師團全部修改為“三單位”師團,取消步兵旅團建制,調出一個步兵聯隊組建新部隊,老牌常設師團兵員數下降到20000人左右,其它的都在13000人左右。而中央軍也不再設旅級司令部,各甲種師下轄三個步兵團和一個野戰補充團。

    經過幾次大型會戰的消耗,中央軍的步兵軍一般在20000人左右,與日軍所謂的“甲種師團”兵力相當;而中央軍各甲種師滿編兵員在11000人左右,普遍在8000到9000人左右,兵力略少於日軍的乙種師團(13000人),勉強算相仿吧,更接近於鬼子早期的獨立混成旅團的規模和兵力。

    這樣看來,二戰日軍的常設、特設師團和後來的“甲種師團”,其師團長與中央軍的嫡系軍長職務和級別對等;警備師團和治安師團以及後來的乙、丙級師團,其師團長與中央軍的甲種師長職務和級別相當,日軍師團長全部是中將軍銜,中央軍這兩類軍事主官也大多數是中將,個別資歷淺的為少將。比如第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中將、第10軍軍長李玉堂中將。

    然而,級別和戰鬥力是不能劃等號的,畢竟中日軍隊的單兵素質、武器裝備、人員訓練存在著很大差距。僅就戰鬥力而言,筆者個人認為,日軍四單位師團可以對打中央軍一個集團軍,三單位甲種師團仍然可以對打中央軍一個集團軍,三單位乙種師團抗衡中央軍一個嫡系軍沒有問題,除非是74軍這樣的王牌抗日鐵軍。

    而若是裝備和補充較差的非嫡系步兵軍或者雜牌軍,能硬抗住日軍一個三單位的丙級以下師團,絕對可以稱為善戰之師了。方先覺率領不足20000人的第10軍,在日軍從二個增加到四個師團的情況下能夠堅守47天簡直是奇蹟,換作普通的軍或者雜牌軍,早就崩潰了。

    這還真不是長他人志氣,抗日戰爭如此艱苦,就是這麼個大致情況,抗日軍隊沒有五倍的兵力,大多數時候在戰場上處於劣勢。比較例外的是1943年整訓完成的新一軍,其中的新38師中將師長孫立人,他的部隊單挑鬼子第18師團完全沒有問題(新38師有13500人)。

  • 8 # 歷史知事

    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我軍的什麼職位?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語境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日本自衛隊的師團長什麼地位?旅長或團長!

    目前,日本自衛隊總兵力25萬多人,相當於中國兵力的十分之一。如果假定同等兵力戰鬥力相等的話,日本軍事最高首長不高於我們的集團軍(設13個)首長,大致相當於一個軍區司令員。

    目前日本自衛隊仍然設有第6師團、第9師團駐紮東北方面(這兩個師團,是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第2師團(九一八事變的禍首)、第7師團、第5旅團、第11旅團駐紮北部方面;第1師團、第12旅團駐紮東部方面;第3師團(二戰後期留在中國的唯一甲種師團,一號作戰的絕對主力)、第10師團、第13旅團、第14旅團、第4施設團;第4師團、第8師團、第1混成團駐紮西部方面。

    就是說,日軍僅僅5萬多人,就設立了十多個師團,平均到每個師團頭上,也就四五千人。如果發生戰事自衛隊改編自衛軍,迅速招兵充實,擴軍十倍,師團長也不過就是一萬多人。

    我們的解放軍13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超過10萬軍隊),下設6個合成旅(重型、中型、輕型各2個)、一個炮兵旅、一個防空旅、一個特戰旅、一個陸航旅(或者空中突擊旅)、一個工兵旅和一個勤務支援旅,總計12個旅。粗略估算,一個旅兵力大約能達到一萬人。

    所以,日本自衛隊的師團長,相當於解放軍的旅長或者團長。

    侵華日軍的師團長什麼地位?相當於集團軍司令或者戰區司令

    淞滬會戰中,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而國軍總共出動了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第一個月國軍主動攻擊,日軍不斷增兵,第二個月日軍增兵,雙方平分秋色,第三個月國軍苦苦支撐,最終徹底崩潰。

    如果沒有老蔣的瞎指揮,淞滬會戰中的精銳國軍完全可以做到有序撤退繼續在江南地區抵抗,南京也沒那麼容易丟。所以,如果排除指揮因素,國軍80萬人,應該可以和日軍20萬人打成平手。

    就是說,日軍以一當四,日軍一個甲等師團兩萬多三萬人,編制上相當於國軍三個師,一個齊裝滿編的軍,戰鬥力上卻足以對抗擊潰國軍一個集團軍甚至一個戰區。

    後來,國軍編制上逐漸規範化,建立了200個師,每個師一萬多或者不到一萬,師上面設軍(3萬多),軍上面設集團軍(十萬上下),集團軍上面,就是戰區了(十個戰區,每個戰區二三十萬人)。

    武漢會戰時,日軍30萬人對國軍110萬人發動攻擊,國軍的指揮系統中有14個集團軍、50個軍,而同時期日軍的指揮系統是第十一軍5個半師團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和第2軍4個半師團,總共加起來就是十個師團。這時候,日軍的一個師團,確實能打國軍一個半的集團軍。

    所以,抗戰初期的侵華日軍,師團長相當於國軍的集團軍司令之上,戰區司令長官之下。

    抗戰後期的師團長相當於什麼?相當於軍分割槽司令!

    抗日戰爭後期,八路軍和新四軍共同抵抗了侵華日軍中的超過七成,已經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以華北為例,日軍被壓縮在交通線和大中型城市,在廣大的農村和山區,完全沒有存在感。

    曾任華北方面軍司令的岡村寧次表示,日本的高階將領,都不願意到華北任職,因為華北地區每天都有四五個日本兵被打死。日軍在華北總共駐軍140個大隊(相當於營,兵力1000),一個多月就要被打掉一個大隊。要知道日軍的一個大隊,雖然只是相當於營,可戰鬥力足以與國軍的一個師對抗。武漢會戰中,日軍總共110個大隊,就把國軍110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現在,卻在莫名其妙的消失。

    八路的“積小勝為大勝”“農村包圍城市”讓日軍苦不堪言。那麼,日軍在華北的駐軍有兩個軍,兩個軍各有四個師團,算下來日軍總共有8個師團。而同時期,我們在華北建立了五六個抗日根據地,如晉察冀、晉綏、冀魯豫、山東等。每個抗日根據地也叫做軍區,下設二級軍區,二級軍區下設軍分割槽,首長都是叫做司令。如劉伯承元帥擔任晉冀豫軍區司令,下設太行、太嶽、冀南三個二級軍區,陳賡是太嶽軍區司令。

    抗戰後期,按照戰績來說,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我們的軍區司令或者二級軍區司令。軍區司令在抗戰初期是師長,二級軍區司令抗戰初期是旅長或者副旅長。

    不管怎麼說,侵華日軍的師團是相當厲害的, 給我們造成的侵害也是相當可怕的。

  • 9 # 大霖論歷史

    日軍在二戰中的編制是最為奇葩的,特別是最基本的戰役軍團,其他國家都是軍或師一級編制。按照當時中國軍隊編制,一個軍約2—4萬人不等,軍長一般為中將軍銜,也有少許少將軍銜。一個師約8000—1萬人左右,師長一般為少將軍銜。個別戰鬥力強的王牌師也有中將師長,如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遠征軍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22師師長廖耀湘。

    日軍一個常規師團兵力在1.5萬—2萬人左右,師團按照戰鬥力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甲種師團兵力可在2.5萬人左右,師團長軍銜一般為中將。

    因此,日軍的師團長大致相當於當時中國軍隊的軍長亦或是王牌師師長。

  • 10 # 花木童說史

    日軍師團在抗日戰爭時期有過2次大的變動,不過在日軍部隊裡,不管師團大小,其師團長一般都是中將軍銜。

    抗日爆發後,隨著八路軍、新四軍的參戰,日軍要同時在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作戰。為適應新的戰場需要,日軍改變了原來的常設師團編制,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

    日軍甲級師團,下轄2個旅團步兵4個聯隊,外加騎兵聯隊、工兵聯隊、炮兵聯隊、輜重聯隊及非戰鬥人員,共計28200多人。

    這個人員編制略低於國軍一個軍3萬人,而王耀武在擔任74軍軍長時,是中將軍銜。日軍甲級師團長基本跟這個職位相當。

    日軍乙種師團,是將甲級師團的騎兵聯隊,壓縮為一個騎兵大隊,其他7個聯隊不變,總計24400個鬼子。

    而國軍的第五軍200師滿員編制是25000人,其首任師長杜聿明當時是中將軍銜,所以日軍乙種師團長和國軍輕機械化師長職位相當。

    日軍丙種師團,下轄3個步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炮兵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計15500人。

    這個兵員數量略高於國軍榮譽第一師的13500人,但考慮到第一師的首任師長宋希濂當時是中將軍銜,所以日軍丙種師團長跟這個職位是匹配的。

    日軍丁種師團,下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一個大隊或一箇中隊,加上師團非工作人員共計11000人。

    這個數字和方先覺的預備十師基本一致,而方先覺是少將師長,所以日軍丁種師團長在國軍這裡,只能是少將軍銜。

    到了1944年,由於日軍作戰各方面消耗較大,加上三三制的八路軍、新四軍逐漸成了抗日的主力軍,所以日軍也將師團分為三三制的甲、乙、丙三類師團。

    這個階段日軍甲種師團分為兩類:一種是常設師團,兵員大概21000人;一種是特設師團和三三制師團,人員18000名。

    乙種師團也是三三制師團,不過它比甲種三三制師團少了能得瑟的騎兵聯隊和炮兵聯隊,滿員編制是14000人。

    這三個數字雖然相差較大,但都介於國軍200師和榮譽第一師之間,而200師和榮譽第一師的師長都是中將軍銜,所以這個階段日軍甲、已種師團長跟這個職位是相匹配的。

    日軍丙種師團是兩旅團制,兵員大概11000人,這相當於抗戰初期的丁種師團,所以在國軍這邊只能算少將軍銜。

    1945年,日軍師團雖然做了微調,但基本變化不大,對整個戰局也沒啥影響。

    不過雖然兩軍長官軍銜差不多,但所掌握的戰爭資源就相差太遠了,就對應的戰鬥力而言,4個200師才能抵得上戰爭初期的一個日軍乙種師團,其他對應的級別也基本相同。

  • 11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日本二戰侵華戰爭中的軍隊編制很奇特。既有別於西方也不同東方。軍隊中的校稱為佐,更有師團、旅團、聯隊等這樣的編制。從字面上看,還以為是幾個師幾個旅組成的。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共有17個常設師團。每師團下轄二旅團:四個步兵聯隊和騎、炮、工、輜四個聯隊,共八個聯隊。

    從字面看,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與中國當時軍隊的師旅團營連排相對應。其實不然。

    一個日軍師團長和中國一個軍長多屬中將,基本相同。但一個常設師團編制在2.4萬~2.8萬人,武器精良、裝備齊全,實力往往超過當時中國軍隊的2~3個軍。所以多項指標難以對應。

    僅舉兩例:

    一,長沙第三次會戰,日軍的五個半師團對應的是中國的四十個師。

    豫中會戰,日軍的五個師團對應的是中國的十七個軍。

    二,《亮劍》中的山崎大隊(相當於一個加強營)500多人,對應的是李雲龍的主力加強團。

    綜上所述,日本的一個師團及師團長的軍銜與中國的軍長相同。但裝備、軍力可與中國2~3個軍打平。

    日寇侵華之初只所以連連得手,是因為他為侵略中國已做了好幾年的充分準備。但歷史的規律,侵略者都不會有好下場,日寇更不例外,最後被迫投降,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 12 # 一線天

    日軍與我軍的編制,官階相應如下:小隊長=排長;中隊長=連長;大隊長=營長;聯隊長=團長;旅團長=旅長或師長;師團長=整編師長或軍長。在日軍的小隊長下面,還經常看到一個挎洋刀的軍官,曹長,或許就等於我們的副排長吧。

  • 13 # 蕭十一瀾

    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海軍學習英國,陸軍先師從德國後學法國。尤其是陸軍的武器,日本二戰幾乎所有的新式火炮,從91式105毫米榴彈炮,96式150毫米榴彈炮,一直到9系列山炮野炮,都仿製的法國火炮。法國的慢速重型坦克,配合快速輕型坦克的思想,還有坦克服務於步兵的思想,也一一被日本陸軍複製。日本陸軍的堡壘戰術也同樣學自法國,日本92式重機槍也是仿製法國機槍,日軍的50毫米擲彈筒就是法國小迫擊炮的簡化版。

    陸軍編制則不同,陸軍一開始完全照搬一戰前的舊德國陸軍編制,後期有調整,主要針對中國。其陸軍最高一級固定編制單位是師團,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是聯隊。師團基本等於國軍的軍,師團之上的軍(相當於國軍集團軍),方面軍和總軍,均不屬於常設固定編制。由此可知,中將師團長約等於國軍的中將軍長。

    但需要了解的是,師團與師團之間,天差地別。

    日軍戰爭期間,從七七事變爆發時的十七個“常設師團”,到戰爭結束時的一百七十三個師團,編制極其複雜和混亂。比如:

    有按結構分的“四單位制”,“三單位制”;

    戰爭後期結構的甲,乙,丙,丁制;

    馬匹配置的“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

    編設時期區分的“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補充師團”,“增設師團”等;

    按用途的“治安師團”,“留守師團”,“海洋師團”;

    別看都是師團長,權力實力大不同。

  • 14 # 斯文影視劇

    日本師團長確實為中將軍銜。

    沒有軍團長,“軍”這一級別的軍事主官稱為“司令”一般也是中將軍銜。 日軍的旅團長,是少將軍銜。

    旅團,下面是“聯隊”聯隊長為大佐軍銜(也就相當於中國的上校)。 介紹一下日軍編制樓主可以一目瞭然了:

    1、軍,大致相當於中國的集團軍

    2、師團,大致相當於中國的軍

    3、旅團,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師(或旅)

    4、聯隊,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團(或旅)

    5、大隊,大致相當於中國的營(或團)

    6、中隊,大致相當於中國的連(或營)

    7、小隊,大致相當於中國的排(或連) 注:日本的大將(也就是上將)一般在中央軍部任職,比如陸軍大臣等。

  • 15 # 使用者7142928272523

    真是什麼也不懂,連中國軍隊的編制,級別,軍銜都沒搞明白,還研究日本,全是胡扯,這樣的帖子你怎麼好意思發呀!快刪了吧,丟人現眼!

  • 16 # 莞鎂啲主題麯149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建制與世界各國略有差異,比如中國軍隊的建制一般是軍師旅團營這樣的,而日軍編制採用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這樣一共七級的戰鬥編制。師團雖然在日本國內是師級單位,但是如果與當時我們國家的軍隊相比,那他們的師團無論從人數、還是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都絕對不差於我們的軍級單位。

    當時日本的師團長雖然名號聽起來不是特別顯赫,但是在當時的我們軍隊看來,日本的師團長卻一個個都是難纏的大人物。師團長為將級軍官,軍銜是中將,其軍銜在日本僅此於元帥和大將,可以說地位不低。如果能擊斃一個,絕對是可以拿來宣傳很久的大新聞。

    比如一位在中國很有名的日本陸軍中將 阿部規秀 ,1935年8月,任第八師團步兵第十六旅團步兵第三十二聯隊大佐聯隊長。1937年8月2日,任關東軍第一師團步兵第一旅團少將旅團長。1939年,任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第二混成旅團中將旅團長。這個職務和軍銜的對照關係是不是有點不同尋常,但是類似的情況在二戰日軍中還是存在的。這位被稱為“名將之花”的中將銜旅團長,在戰鬥中被我軍迫擊炮擊斃,日本舉國震驚。

    雖然師團長的級別都是中將,但是他們這之間的地位卻不一樣,因為在日本師團這一作戰單位分有4個等級,分別是甲乙丙丁,這其中甲類師團在軍中的地位最高,而丁類軍團在軍中的地位最低。所以作為這些不同等級的師團的師團長,他們軍中的地位也就會不一樣。

    甲類師團是日軍的永久性常備師團,幾乎就是日本陸軍所擁有的全部武裝力量,當時全日本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都優先裝備到這些軍隊中。這類師團長几乎都是皇族中人亦或天皇最信任的近臣所擔任,所以在當時雖然近衛師團的師團長都為中將銜,但地位顯然不是其他的師團長能比的

  • 17 # 杜羿帆K

    日軍在二戰中的編制是最為奇葩的,特別是最基本的戰役軍團,其他國家都是軍或師一級編制。按照當時中國軍隊編制,一個軍約2—4萬人不等,軍長一般為中將軍銜,也有少許少將軍銜。一個師約8000—1萬人左右,師長一般為少將軍銜。個別戰鬥力強的王牌師也有中將師長,如74軍57師師長餘程萬、遠征軍新編38師師長孫立人、新編22師師長廖耀湘。

    日軍一個常規師團兵力在1.5萬—2萬人左右,師團按照戰鬥力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甲種師團兵力可在2.5萬人左右,師團長軍銜一般為中將。

    因此,日軍的師團長大致相當於當時中國軍隊的軍長亦或是王牌師師長。

  • 18 # 悟世居士

    日軍的師團長相當於我軍的軍長職位

  • 19 # Yewsea

    相當於中國解放軍的軍長,或國軍的軍長或整編師師長。日軍一個師團,編制大約2.5萬~3萬人。

  • 20 # 誓言無他

    師團長是中將而在當時的國軍中很多師長都是中將,如果放到現在那就是大軍區司令員級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女孩子怎樣穿搭才最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