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說了N遍了,秦趙換將問題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主要是說趙國消耗下去能否把秦國耗退,這才是關鍵。秦國就是胃口太大了,長平前後整整打了三年,秦國將士已經是疲師了,奪取趙國上黨,只要鞏固上黨就行,沒必要再攻邯鄲,別說失敗了,就算勝利後楚,燕、齊等國也會全力討之,留著趙國讓他們互相削弱才是上策,反正趙國的命門秦國已經牢牢控制住了,之後的戰爭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盤,全丟失了竹籃打水一場空。說過很多次,長平之戰廉頗消耗戰根本贏不了,但有說秦國耗不過趙國,秦國距離是遠,後勤補給困難,但這是運輸成本的問題,和沒糧有毛的關係,同樣趙國後勤壓力更大,而趙國的經濟已經崩潰了,國庫的糧食已經用完,土地糧食生產需要時間,而秦國糧庫充盈,生產力驚人,我真沒看出用消耗戰就能把秦國拖垮,一直在帖子說的就是廉頗消耗戰,有的人人非要扯什麼給趙括翻案,趙括已經敗了,他的軍事才能根本不行,誰不知道,這還用你們再這說嗎?你不是讓我給你找秦國的運糧機制怎麼比趙國強嗎?看清楚,秦國除了關中和巴蜀的兩大糧倉,還制定了多種經濟法規,《田律》《倉律》《徭律》等;以此來促進農業生產,到秦昭王時期,秦國的糧食產量已遠超東方六國……
9
回覆列表
  • 1 # 玲瓏文史

    趙國決意接收韓國的上黨郡後,因為知道會引發秦軍來犯,除了遣人告知上黨太守馮亭就地留守,也派遣廉頗率領大軍前往上黨地區協防。

    廉頗在王齕正式出兵進攻上黨前一年(公元前261年)進入上黨,並選擇該地區中地形險峻的長平,作為防守上黨的軍事大本營。

    長平地區扼守了韓上黨與邯鄲之間的咽喉地帶。從地形上來看,長平的東、西、北面皆環山,丹河與地勢平行,縱貫全境。對防守方而言,可利用丹河與支流調動部隊,及作為防守的天然屏障。

    因此,廉頗選擇配合地形,佈置了嚴密的防守,先求不讓秦軍越雷池一步,再伺機擊滅秦軍。

    儘管廉頗做了周詳的準備,趙軍也有以逸待勞的優勢,然而,“長平之戰”的開局,卻仍讓人吃驚。

    秦軍畫像

    趙國開局不利,“一血”被秦拿走

    廉頗在秦軍攻擊前,即已規劃了嚴密的防守陣容。在此階段,由於秦軍尚未來犯,趙王對於廉頗的防禦策略,尚無意見。

    次年,秦軍正式進攻上黨,馮亭軍隊不敵,往長平撤退與廉頗大軍會合。

    在秦軍已進入韓上黨的情況下,長平若再不守,邯鄲會有危險,而長平一帶丘陵眾多,不利攻方調動大兵團進攻,卻利於守方將軍隊隱蔽調動,擊退攻方軍隊。

    照理說,以逸待勞的趙軍較秦軍佔有先天優勢,然而,現實情況卻令人大跌眼鏡。

    秦軍的偵查部隊與趙軍前鋒發生衝突,結果竟是秦軍偵察部隊獲勝: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軍斥兵斬趙裨將茄。”

    對趙國來說,噩夢不止於此。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

    連戰連敗,迫使廉頗更加“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此時,趙、秦兩軍陷入長期對峙。

    廉頗劇照

    秦軍偵察部隊擊敗趙軍前鋒,以及秦軍連番攻陷趙國防禦工事的戰況,顯示了這場戰爭並非能夠輕易結束,趙軍也未必能夠得勝。

    在得知勝利不易,又不能直接放棄上黨、撤退回國的情況下,廉頗決定採取堅守策略。雖然趙軍損兵折將,部分堡壘失陷,但是廉頗的堅守,仍有效阻礙了秦軍部隊長驅挺進。

    若是雙方持續僵持下去,勝負猶未可知。

    這種情況下,對趙軍來說,雖未能立即擊退秦軍,但是戰局仍有可為。趙國實應上下一心,對廉頗充分信任,並給予其最大程度的支援。

    廉頗是怎麼想的?

    廉頗衡量形勢,發現擊敗秦軍的機會尚未出現。秦軍來勢洶洶,不如先全力加強己身防守,讓秦軍無機可乘,進而等待秦軍可乘之機,一舉擊退秦軍。

    這符合用兵的基本原則。

    他面對兵多且勇猛的敵軍時,先做好防禦工作,等待適當的攻擊機會才出擊,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也是合理的戰爭觀念。

    廉頗劇照

    廉頗堅守的戰略意圖很清楚,長平遠離秦國本土,離趙國本土較近,因此秦軍的後勤補給線要比趙軍長。換言之,廉頗堅守不戰,就是想以時間拖垮秦軍。

    廉頗雖然未能迅速取勝,但在堅守的過程中,也還不算表現失職,若無其他因素考量,實不需也不應在陣前換將,犯下兵家大忌。

    長平的慘敗,或許尚有避免的機會

    秦軍自然讀懂了廉頗的想法,為了改變局勢,他們力求與趙軍決戰。

    為了達目的,秦軍切斷了趙軍水源,但廉頗早有準備,在營中挖掘了暗渠,使己方用水不愁。因此,秦軍仍沒能引出趙軍。

    廉頗的堅守策略固然有其道理,但是趙國內部並不完全認可此種戰略。

    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趙國運用外交手段化解危機甚至取得勝利,並非不可。若運用得當,甚至可比戰場慘烈廝殺,帶來更好的結果。

    趙孝成王劇照

    樓昌建議派遣使者入秦求和;虞卿則認為應先派遣使者攜帶重寶,前往楚、魏求援,讓秦國懷疑東方國家有合縱之勢後,方與秦國談和。

    一樣是與秦國謀和,樓昌並未充分考慮當時進行和談是否對趙國有利,就主張直接派使者赴秦求和;虞卿則是考慮先結交楚、魏,確保趙國有外援、加強本身實力後,再與秦國進行和談。

    虞卿的計策並非不可行。當時楚、魏燕等國曾有意出兵助趙抗秦,若是趙國在有充分外援下與秦國和談,秦國不但更有可能與趙國談判,甚至可能會讓趙國在談判桌上取得更多好處。

    如此一來,長平的慘敗,或許尚有避免的機會。

    鄭朱被留置於秦國,似乎秦有與趙和談的意向。但結果被虞卿不幸言中,和談失敗。秦昭王與范雎將“鄭朱入秦謀和”一事廣示天下,讓其他國家誤認趙國無心抵抗秦國,使他們出兵救趙的意願大幅度降低。

    趙國之外援被斷絕,和談又不能成,只能獨力與秦國對抗。此時的趙國,“壓力山大”。

    范雎雕像

    廉頗被撤換的深層原因,是趙國當時並未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戰爭仍持續進行,趙孝成王又讓秦國有機可乘。他屢次催促廉頗出戰,但廉頗依然持續堅守。

    秦國探聽到此事後,決意要利用趙國君臣不合,取得可乘之機。

    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閒,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趙王對於廉頗的表現已有不滿,聽聞此謠言後,果真將長平趙軍統帥撤換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秦軍聽聞趙王中計,也將長平秦軍統帥撤換為戰果輝煌的白起,原統帥王齕改為尉裨將。

    趙國聽信謠言而換將,其實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深層的原因,是因為趙國當時並未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長平之戰”期間,趙國曾想跟齊國借糧,從這個舉動即可推斷:趙國缺少打持久戰的本錢(其農業不夠發達),不願此戰成為持久戰。

    廉頗當時的堅守戰略,雖符合兵法要義與取勝之道,但是當時的趙孝成王,並無法讓他實現其戰略規劃。

    因此,廉頗被撤換的真正原因,其實是趙國糧食不足。至於換下廉頗後,讓趙括統領趙軍,那真的是用人失當。

    趙括劇照

    分寸拿捏不當,才是趙括慘敗的最直接原因

    在這場秦、趙兩國都傾全力要拿下的關鍵一戰,派遣一個飽讀兵書,卻無作戰經驗的將領為主帥,實在是過度冒險。就算要換下廉頗,也應換上另一位較有領兵作戰經驗的將領才是。

    趙括由於己身恃才傲物,以及瞭解趙王不欲趙軍堅守不戰的心理,到了長平前線與廉頗交接後,隨即改變廉頗的防守佈置,轉以進攻為作戰主軸。

    暗中與王齕交接統率秦軍的白起見狀,刻意詐敗誘敵深入,將趙軍部隊一分為二,進而斷絕其糧道。

    此時,趙括方知中計,決定堅守被困之處,等待救援。趙軍雖受困,但應當還有突圍機會。

    可是,秦昭王不給趙括機會,他聽到前線的戰報,立即趕到新佔領的河內地區,將該地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通通徵調到長平前線,阻斷趙國糧食運輸與援兵。

    秦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在長平戰場,徹底殲滅趙國大軍,以穩住韓上黨地區的佔領。

    秦昭王劇照

    由此可以推測,秦軍在秦昭王徵調的援兵抵達之前,對於困死趙軍也還沒有必然成功的把握。

    在這種情況下,若趙括迅速率領趙軍突圍,而非在被圍困處築壁堅守,部分部隊突出重圍的可能性應該還是存在的,趙軍應不至於被秦軍全殲。

    因此,何時該出擊或堅守的分寸拿捏不當,是趙軍慘敗的最直接原因,而這與趙括的用兵方式息息相關。

    玲瓏說

    趙國因為國內經濟因素,在糧食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想要在“長平之戰”中取勝,本就有不小難度;外交措施失當,又斷絕了盟友援助的可能性,只能被迫獨自對秦作戰;處境艱難時,又任用了不適合的將領統兵,終於讓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這一戰,改變了趙國,甚至是整個戰國局勢的演變。

    而秦國,透過大勝加強了己身之威望,也增加了北進邯鄲與燕國的可能性,更保住了河內肥沃地區的經濟利益,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勝利基礎。

  • 2 # 怪獸小火龍

    戰國糧食生產實行的是兩年三熟制,秦朝的後勤運輸能力;“據云夢秦簡”記載,秦國實施馬政鼓勵民間養私馬,以備戰時條件徵用,秦軍有水運輸能力,當時秦有萬輛以上,一車25石糧食大約現在的750公斤,水路“據云夢秦簡”記載,一個秦軍的口糧一個月大概在40斤左右,當時秦軍每船能載3000多公斤糧食,秦國在渭河和黃河上就有大量船隊,在長平戰爭期間,秦軍運送物資的船隻從秦國雍城(今陝西鳳翔),透過渭河,黃河、汾河到達河內絳邑(今山西翼城)。沒有糧食還怎麼打仗,趙王決戰是無耐之舉,原因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還再那扯廉頗,說據守時間越長對秦國越不利,這不是眼睛的問題,是腦子。土地的糧食不可能一天就長出來,主要問題視而不見,《戰國策》記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趙國國內都吃不上飯了,到齊國借糧,再齊國不借。還有人說如果40萬大軍國家養活不起,那回去不是還餓死,趙國國庫無糧和百姓家難道區分這麼難。趙括進攻是逼不得已,前面說的很多,廉頗到後來的趙括都沒有能力在戰術上壓倒秦國,保全有生力量誰不知道,上黨是兵家必爭之地,沒有決出勝負秦國怎麼可能輕易退,不計較一城一池的丟失,說出那話的都是國家防禦縱深長能和敵人長期周旋的人,趙國門戶一丟,秦國什麼時候打你主動權就在人家那,土地丟失你的生存空間就會大大的壓縮,趙國戰略空間怎麼能比得上秦國,還沒打就想著敵人能被耗走,如果真能兩年多秦國早走了……事實證明趙孝成王是對的,上黨一丟趙國門戶頓開,你們說那場戰爭不應該打嗎?不同的是秦國奪上黨是計劃多年,而趙國準備不足將領都是臨危受命,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多看看史記中的《河渠書》 ,土地和水源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生產力的重要指標,像趙國華北地區經常乾旱而趙華人口又少,糧食產量能比得過秦國。這裡面記載的有名有姓戰國時代開鑿的水利工程除了秦國的都江堰就屬於魏國的西門豹渠了,問題是趙國境內漳河在整個記載中從來沒有搞過水利建設,取得的中山國的璩沱河流域那更是未開發的地方,從現存記載來看,這個漳河流域在戰國時期水害還是很厲害的,除了魏國境內西門豹治鄴水害使得流經魏國漳河河內地區成為魏國的大糧倉,下游的趙國壓根就沒搞,而且戰國時期一條大河流域水利流經各諸侯國那也是各管各的,上游不對下游以鄰為壑就算是有良心了,你還能指望幫助你治理戰爭,戰爭其實打的就是國家資源,誰的生產能力更強誰的儲備更充實,贏得戰爭的可能更高,趙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準確說在列國中恐怕連南韓都不如只能排倒數第二,而趙國的府庫呢,澠池之會後到長平之戰前的幾年趙國一直就在和燕國齊國開戰,在戰前府庫不會太充實……

  • 3 # 本壘打不踩包

    這個東西都被翻爛了,大秦帝國真是深入人心啊!自趙武靈王改革起,軍糧的供應就一直充足,長平之戰確實朝齊國借過糧食,可也不是為軍隊啊!況且這麼大一個國家不能支撐20萬人的常備糧?史書也記載過秦國屢次斷糧危機,可沒寫過趙國斷糧啊,想想也知道,趙軍在自己家門口,20萬守軍後路完整,而秦軍遠在長平後路還受到糧道騷擾的危險,指望巴蜀運糧到長平?好吧,不說蜀道難,就說從水路看地圖也夠難的了!如果20萬軍隊糧食供不起,那秦國早就派大軍一圍就好了,拼消耗耗死對方,何必打?甚至王翦為什麼不和李牧拼消耗,要用反間計?更有白痴說缺糧誰上都一樣,都是輸,真行,冷兵器時代以弱勝強還少了嗎?曹操是不是應該輸,韓信應該輸多少次?戰場瞬息萬變,秦國受不了了才用的反間計,既然能耗死為什麼要用反間計?也別把什麼趙王看的多厲害,其實未必如你我,起碼你我還不是白痴,看看這貨接收上黨做的,找兩個親戚商量,滿朝文武如擺設,走馬換將更是一意孤行,這種條件下出來的貨色真應了那句肉食者鄙!

  • 4 # 歷史微探索

    其實這個問題說趙括能力強,時機不好,或者說趙括就是無能葬送了趙國四十萬大軍也罷,每個人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又何必非要別人遵從完全一樣的想法呢?我就覺得,趙括並不是真的無能,趙國的戰敗也不能完全怪到他的頭上來,為什麼這麼說呢?

    趙括劇照

    一,趙括接手的爛攤子,首先從地利上來說,秦軍駐紮在戰場西南的山谷之中,趙軍駐紮在長平以北的平原一帶,所以秦軍出山谷攻趙易,而趙攻秦難,地利盡失。再者,此戰本來就是師出無名,道義上有虧,本來南韓就是將上黨送於秦國,結果趙國接受上黨太守的私下授予,半路截胡。還有,廉頗雖說無大敗,但是也被秦軍打敗了好幾次,在軍心士氣上是有虧的。

    二,趙國後勤能力不足,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雖說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國力大增,但也只是軍事實力,涉及農事壓根就沒怎麼發展,而趙國的兩大主要糧食場地,邯鄲與晉陽兩處,也不過只算的上中中的水平,而趙國自稱和平時期“粟食數年”,但不要忘了,長平之戰雖說打了沒多久,但之前的上黨之戰,廉頗就已經率軍在這抵禦秦軍了,這算下來三年時間是有的,另外趙國曾向齊國借糧遭拒,而鋸傳廉頗也曾唱籌量沙迷惑秦軍,所以說趙國不缺糧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再說,趙秦運輸能力,照理說,長平離邯鄲不過200里路程,這樣說趙國是不是就佔據了運輸優勢呢?非也,雖說秦國路遠,但是秦國水運發達,可將關內糧草經渭河,黃河,汾水運到河東,河內,再由此地運到長平,路程與趙國相當,但是這條路可比趙國還要翻越太行上好走多了。那麼,有人就要說了,趙國撐不住,秦國就好受嗎?當然不好受,但至少秦國還有,巴蜀,關中,江漢與河東四大糧倉支援,加上秦國的最高國策“耕戰”,所以他可比趙國耐抗多了。

    三,軍力對比,君主支援力度,長平之戰,趙國先後投入了約四十五萬人馬,秦國約60萬,所以在軍隊實力上秦國是佔據優勢的,而秦國的軍隊實力同等情況下應該要比趙國略強一點吧,雖然強不了多少,但還是強一點。另外在趙括被圍之際,秦國舉全國之力支援長平之戰,秦昭襄王親自前往河內,指揮運糧,加封當地人爵位一級,並號召全國15歲以上男子為長平運糧,阻擊趙國可能的援軍,而趙國呢?可能也做了努力,但至少沒有如此全力以赴。

    四,趙括的個人能力以及他面臨的局面,我們從戰後的戰損可以看出,趙軍四十五萬,五萬戰死,四十萬被坑殺,全軍覆沒,秦軍六十萬,傷亡三十餘萬,損失一半,而這基本上是趙括對秦軍的傷害,另外,趙軍被圍四十多天,已經陷入到了同袍而食的地步了,但依舊沒亂,尚有戰力,還有說趙括沒有實戰經驗也是不準確的,他只是沒有親自統兵的經驗,但是他是上過戰場的,只不過是跟著他老爹後面做參謀。而且趙括接受的命令就是決戰,所謂軍令在身不可不為,再者趙括沒想到自己面對的是白起,在接受統兵之前,趙括就曾說過,如果是白起,他就得多考慮考慮再來,但是如果是其他人,那他就有信心打敗他,而且,若是趙括真那麼無能,難道整個趙國的人都是瞎子嗎。

    五。大局觀,有人說廉頗的戰法好,但實際上,廉頗只是作為一個將領的角度考慮問題,只要沒有過錯就是大功,而趙王則是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此戰趙國贏了最好,即使輸了也無妨,因為即使輸了也能極大的消耗秦國的有生力量,緩解趙國當前的局面,因為趙國一旦戰敗,列國不會再無動於衷,當然了戰勝則最好,只是趙王秦王或者說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白起會把這四十萬人說殺就殺了,這才是關鍵。

  • 5 # 奇力88

    我來談談長平之戰的見解:首先談國力,雙方國力旗鼓想當。其次談雙方王庭對此戰的意志力,秦朝對長平之戰可為上下一心,盡其全力,攻打了三年,但戰況使終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而趙國在此三年中動用全國之力與秦對抗。堅守關諡。長平守住,趙國保住,長平守不住,趙國必亡。但趙國朝庭上下二心,鉤心鬥角。後分成二派,一派堅守,一派是主動出擊。長平之戰之年屬饑荒之年,為軍中糧草,雙方動用一切力量來保證軍隊的供應。可惜趙國面臨斷糧的危險急於求成,想一戰而解此危,正中秦的下懷。然用趙括雖不好說他不學無術,有遠大志向,兵書倒背如流然終無實戰經驗。被白起玩得不知天南地北,最終45萬軍隊血本無歸。

  • 6 # 超級睿之父

    秦國軍事佔優,虎狼之師可不是鬧著玩的。後勤佔優,雖然戰線較長也困難重重,但是比趙國要能抗一點。國君佔優,秦昭襄王雖然不是最偉大的秦君王,但是絕對是前三的主,雄心勃勃開疆擴土,和目光短淺貪圖蠅頭小利的趙孝成王比,高了一個層次。長平之戰註定了是一場決定國運的慘烈之戰,廉頗採取的是保守的打法,面對虎狼之師的秦軍,這是無奈之舉,卻又是為之可行的戰術。趙王不願意再這麼煎熬下去,確實國力也到了不能承受的邊緣,但是秦國何嘗又不是呢?當趙括的意見和趙王相同,主張出擊一決生死時,名臣藺相如都沒勸住趙王,臨陣換帥,兵家大忌啊。秦國的反間計真是恰到好處,趙國失敗已經不可避免。這場戰爭的失敗,不能全部責怪到趙括身上,但是趙括絕對有責任,被圍困了連援兵都沒有,也是醉了。趙王后來去其它國家搬兵,都因為畏懼秦國而不發,真是冥冥之中由天註定。總之,趙括戰術的不正確,和趙國確實沒有秦國強大,是長平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 7 # 慵懶國王

    長平之戰,真不能僅僅歸咎於趙括身上。誠然,趙括不是一代名將,但也不是不懂軍事的人, 他要負軍事戰爭失敗的主要責任。但長平之戰,綜合來看,是秦趙兩國綜合國力的較量。換一個人來,趙國同樣失敗。

    首先,長平之戰,兩國投入的兵力相當,大概都有50萬左右,秦國更是徵發全國青壯勞動力,連秦王都跑到前線動員,秦國比趙國更重視這場戰爭。

    而上黨此時已經歸趙,趙軍本土作戰,佔據地利。不像秦軍千里迢迢而來,勞師動眾,連年戰爭,士兵疲憊,再加上遠端輸送戰略物資和補給。可以說,趙國的局面比秦軍好多了。當然,這是前期優勢,後期就變成了劣勢—國力消耗巨大。

    長平之戰前夕,廉頗堅守長平三年,使雙方處於膠著狀態。由於廉頗之前連吃敗仗,堅守不出,長此以往,趙國也會被拖死(50萬大軍的供給每日消耗驚人,趙國本來就不是富裕國家),趙王實在看不下去了。

    這時,正好秦國也同樣不好受,主動實施反間計,於是物色到趙括,於是在趙國散佈流言,說趙括能破秦,解決目前困局。趙王一聽,大筆一揮,把趙括派到前線接替廉頗,成為一軍主帥。少年得志的趙括自然屁顛屁顛地去前線掙軍功了。

    趙括也何許人也?是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奢曾一戰名揚天下,是秦軍的剋星。趙奢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也就是趙孝成王的叔叔,趙括正是趙孝成王的堂弟,是趙氏王族這一代代表性人物,再加上數讀兵法,趙孝成王對這位堂弟還是比較信任的。

    趙孝成王其實還是一個不錯的君主,但對照他爺爺趙武靈王和父親趙惠文王,還是差遠了。公元前265年即位,兩年後就爆發了長平之戰,可以說這是對他即位以來最大的考驗。長期生活在上兩代的陰影下,趙孝成王也是暗暗較勁。

    父親趙孝成王時代人才濟濟,稱霸諸侯,更有兩個叔叔得力輔佐,一個是平原君趙勝,另一個是馬服君趙奢。他也想要效仿父親,而趙括是他這一代最出色的人物,將他推到前方戰場也是趙王的圖謀,同時50萬大軍不能掌握在外人之手。他也想做個好君主,可惜趙括失敗了,他使趙國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可以說,秦國間諜的無孔不入,多次得手,已經成為破壞六國的黑暗力量。長平之戰,趙王的責任同樣不小,這不僅是他最為趙軍最高決策人,換將是得到了趙國官員的一致同意。

    趙括到了戰場上,由軍事防禦轉為軍事進攻,開始尋找與秦軍作戰的機會。趙括年輕氣盛,白起老奸巨猾,兩者在戰場上相鬥,薑還是老的辣。如果趙括知道對手是白起,打死他都不回來,這不是他能抗衡的人物。天下間有多少名將折損在他的手裡?韓、魏、楚都被打殘了,現在都在苟延殘喘。

    毫無意外的是,趙括進入了秦軍的包圍圈,趙軍被秦軍分割成幾個部分,又被斷絕了糧道。餓了45日後,趙括帶軍突圍,被亂箭射死。其餘40餘萬趙軍放下武器,投降秦國,最後被坑殺。

    很難想象,難道趙軍只有趙括一個將軍了?副將是誰,副將在哪兒?這個是我一直納悶的地方。趙軍被困了45日,彈盡糧絕,餓殍滿地,到了絕境,吃人肉都是能搞出來的事。

    在我看來,趙軍的投降並不是主動繳械,而是有極大可能內部混入秦軍策反人員,徹底擊潰了趙軍抵抗意志。因為十幾年前,趙魏聯軍曾在華陽被秦軍擊潰,當場被斬殺13萬,剩餘的2萬趙軍俘虜被白起沉入黃河餵魚,秦軍殺俘這一傳統難以改正,會給趙軍留下陰影。

    聯絡到秦國間諜能夠在六國朝堂上掀起波瀾,那麼滲入到軍隊裡也不是難事。白起欺騙了他們,使他們放下了戒心,才會順勢投降。

    此時其他的六國在幹什麼?當然是坐山觀虎鬥!大家都默契地不做任何事,認真觀看這場世紀對決,深怕錯過每個細節。所以說,在秦趙長平戰場上,還有一群活躍的六國間諜們。

    趙國缺糧,向齊國借糧,齊國表示拒絕,因為趙國強盛時經常打齊國。魏王作為三晉的唇齒,前些年華陽之戰,魏國慘敗,已經失去了爭霸的資格。而趙國此時起來了,對魏國凌辱,魏王巴不得秦趙鬥得兩敗俱傷,對於魏國的局勢十分有利。另一鄰居南韓已經被秦國打怕了,說撒手比誰都快。

    六國的作壁上觀,直接將趙國推入水火之中,坐視秦國變強,聯盟變弱。

  • 8 # 青衣

    主要原因應該是一開始就戰略錯誤了,和趙括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長平之戰剛開始時,趙國戰場上的兵力是多於秦軍的,趙國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並且擅長進攻作戰,而秦軍長途跋涉,後勤很難持續,這個時候,趙軍與秦軍還有一戰之力。而廉頗出戰,戰略是防守,選擇了趙軍不擅長的作戰方式,本想著秦軍遠距離作戰,後勤很難持續,幾個月或者一年之後秦軍由於後勤供應不足,便會不戰而勝。可萬萬沒想到,這一守就是三年,秦軍不但沒退,而且兵力越來越多,供應鏈也越來越完善。反觀趙國,由於國力本就不及秦國,再加上趙國不是產糧大國,這個時候,趙國國內空虛,糧草不濟,在堅守下去,四十萬軍隊早晚被餓死,所以趙國需要主戰派,趙括自然而然就被選為了新的統帥,不過這個時候,面對秦國虎狼之師,再加上有一生從未嘗敗績的戰神白起,趙國已經不可能贏得勝利了,可惜了趙括背了幾千年黑鍋。

  • 9 # 維基988

    一,趙國不要上黨未必能躲過一劫,二,傷與亡不可同日而語,秦軍傷亡近半算三十萬,可能是白起誇大事實,也可能是傷多亡少。三,以弱抗強多半隻能堅守,如秦一時半載拿不下趙肯定會轉向其它國家。

  • 10 # 夜下扁舟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在古代,將帥打出漂亮的戰爭,將軍往往能名垂青史,個人英雄主義表現的淋漓盡致,長平之戰,趙括帶領的幾十萬大軍就剩下240名小士兵放回帶信,難道不應該承擔起戰爭失敗的主要責任嗎?

    有人說趙國後勤能力不行,比不上秦國,在幾年的消耗戰中,糧食消耗巨大,所以不得不發動主動進攻。但是真正的缺糧是在什麼時候呢?我們且看看戰神白起的部署:一支兩萬五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再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只好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這說明趙軍斷糧的準確時間是被圍後才開始斷糧,而斷糧的直接原因是趙括領兵進入了秦軍的包圍圈,被秦軍抄了後路,導致了一個不可逆轉的結局。之後便是秦昭王親自到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趙括親帥精銳部隊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四十萬士兵向秦將白起投降。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在古代特殊地形的埋伏襲擊,被襲擊的一方往往兵敗將亡,損失極為慘重,高迎祥走子午谷,龐涓走馬陵,哥舒翰進軍靈寶西原,這些將領都極為厲害,但是進入埋伏後不都敗了。

    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正規部隊,糧食往往要靠自己的農民生產,而不是像匈奴和鮮卑南下一樣,走到哪,吃到哪。所以保護自己的糧道是件關乎成敗的因素之一,項羽斷章邯糧道,曹操燒袁紹烏巢,都起到了奇效。

    其一被圍,其二斷糧,其三身死,作為主帥,趙括註定要承擔起這場戰爭失敗的責任,士兵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主帥的命令決定這支軍隊的成亡。兩軍作戰,敗亡的方式千千萬萬,而敗的如此徹底的史上屈指可數。

    退一步講,趙括若是真有能力,秦國需要去離間趙國,為自己找一位強大的敵人嗎,為自己找個可以滅了自己,奪自己城池,騎在自己脖子上的將帥嗎。

    李牧在趙國如此衰弱的情況下,還能反擊秦國,取得勝利,我倒是希望看到李牧和白起來一場,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這隻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

  • 11 # 孤舟重洋

    我無意為趙括洗白,斬殺八義士的行為和未得確切情報便不留後路全軍出擊的指揮看得出他未經戰陣,在長平戰區為什麼不利用上黨郡原南韓軍民恐懼仇恨秦國的情緒發動襲擾戰以消耗秦軍看得出他的實戰認知還不如馬謖,馬謖還能提出平定南中的策略成為後世平定邊疆少數民族叛亂的範本,同樣的平叛作戰趙括不一定真有招數。但是戰敗的黑鍋都給趙括也不公平,真正的主要責任是與趙括同齡的趙孝成王,他新人執政缺少經驗站前平原君的規劃都沒有認真執行,沒有聽從藺相如和虞卿等人的意見,對秦國的諜報和外交工作徹底失敗,又不會想到聯合尚有實力的楚國魏國以及匈奴人等力量在長平以外開啟局面,在趙括主力被圍後更沒有像秦國那樣採取斷然措施解圍,最後以全軍覆沒為代價交學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癌症病人怎麼補充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