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游泳的小貓咪
-
2 # a阿濤哥
出國前必須帶孩子做心理測評,測評孩子的焦慮狀況,測評孩子的壓力狀況,測評孩子的職業規劃狀況,測評孩子和家長的支援動力狀況。提前做好各種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好各種預案,比如以下幾點,明確告知孩子和家長出國留學將要面對的現狀是,1:生活習慣不同,不同在那裡2: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在那裡,3:社交圈變化,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什麼,4:學習的方式不同,為什麼,5:留學期間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6:留學前和留學後的職業規劃學習規劃,7:出國留學必須忍受的壓力和痛苦,8:留學成功後的暢想9:留學失敗後的結果是什麼,10:如果感覺在留學的半途放棄了會得到和失去什麼,是否可以接受,同樣的問題孩子和家長一定要有共識,最後的建議是一定在國內預定一個心理諮詢師,經常和孩子溝通緩解壓力,用專業的角度來支援鼓勵孩子,陪伴孩子幾年的留學生活。留學海外的孩子背景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卻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希望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咱今天不談優秀的完成自己夢想的,咱就談心理層面的東西,家長不管是做什麼工作的,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一定會有一個更好的答案。
-
3 # 誠言呈語
從小就是學霸,高考被名校提名,畢業後出國留學,獲高薪工作。
在大多數人眼裡,如此順風順水的目標可望而不可及。
但是這些成就,陳勤(音譯)都曾達到過。
開掛般的學生時代
80後的陳勤,在自己的學生時代是不折不扣的學霸。
1999年考入國內名校浙江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隨後遠赴美國,在南加州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
與一些“出國混文憑”的留學生不同,陳勤在南加州大學的成績依然十分突出,僅用了兩年便拿到了碩士學位。
畢業後,很快就接到了不少國外網際網路巨頭拋來的橄欖枝。
從2013年的思科,到2016年的Ruzlink,再到2018年加入美國網際網路巨頭Facebook。
陳勤的職場之路幾乎全盤複製了學生時代的完美路線。而他的年薪,也很快便達到了驚人的22萬美元。
有了經濟基礎之後,陳勤將自己的父母從國內接到了美國。按照他的規劃藍圖,拿到綠卡是遲早的事。
但誰都沒想到的是,Facebook會成為陳勤職場生涯的最後一站,更是人生的最後一站。
不堪重壓,學霸夢斷Facebook
據陳勤Facebook的同事介紹,陳勤平時工作十分勤勉,經常加班到後半夜。
但是公司內部的工作評級卻顯示,陳勤的評級出現了下滑。
在這項評級制度中,如果員工的評級在數季度內持續低迷,將會被放入PIP(待提升)組,如無改進,將會被辭退。
被公司辭退,可以再找下家。
但是對於陳勤來說,Facebook無疑是他專業方向的最佳選擇之一,而如果被辭退的話,讓他屈身於普通公司也不現實。
對於高階的人才來說,他們的選擇實際上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
如果這種狀況發生,還沒拿到綠卡的陳勤就必須在60天內找到新的僱主,否則就意味著他必須帶著全家人離開美國。
想要避免這場職場危機,陳勤還有另一個選擇——內部換組。
儘管他找到了一個願意接收他的組,也得到了上司的同意,但他的上司卻出爾反爾。
上司先是要求他待到季度結束再做調換,但是在季度結束後,卻沒有信守給他一個理想評級的承諾,導致他由於評級過低而無法調動。
壓垮陳勤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上司讓他負責修正一個組內嚴重的系統錯誤事件,他必須在時效內完成。
而就在這個修正專案時效到期前的一個小時,陳勤從Facebook總部大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38歲的生命。
清華學霸聲援陳勤,卻遭Facebook辭退
陳勤的輕生,讓矽谷的華人圈憤慨不已。
因為透過知情人士在社交媒體上發出的訊息來分析的話,陳勤很有可能在工作中受到了職場霸凌。
大約有400多位矽谷華人自發組織起來,到Facebook的總部大樓進行抗議,要求公司給出合理的解釋。
他們在現場高喊“中國人的命不該被漠視”。而喊口號的,是另一位來自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學霸,尹伊。
和陳勤一樣,尹伊也是Facebook的員工,但他這個舉動很快就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抗議活動後,尹伊便接到了HR的郵件,禁止他繼續談論,尤其是在公司外談論陳勤的事。而且不得私自對陳勤的家屬進行探望。
而這位HR給出的理由也很拙劣:保護陳勤隱私。
但尹伊據理力爭,堅持要給陳勤討個說法。在其他同事為了保住職位而“失聲”的時候,他鐵了心的要當這個“出頭鳥”。
而生怕事情鬧大的Facebook,也隨即以“缺乏判斷力”為由,解僱了尹伊。
Facebook的拙劣表演,我懶得再做評價。
但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遭到職場霸凌甚至歧視的事情,卻不能不令人憤慨。
從陳勤輕生到尹伊被辭退,他們掀開了扎克伯格所謂“自由”的遮羞布。可是這代價,實在太沉重。
其實對於陳勤來說,即便不能留在美國,也完全可以回到國內來工作。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從技術到規模,都不乏世界網際網路企業中的佼佼者。
以他的資歷和能力,何愁不能在國內發光發熱呢。
不過把話說回來,輕生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
畢竟,舉家搬往美國後,他就是家裡唯一的頂樑柱,唯一的依靠。
而早年順風順水的陳勤,可能在面對挫折時心理準備不足,或者說心理承受能力還有待提高。
雖然我們都希望“一帆風順”,但事實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起伏。
當我們在學生時代奮力追求知識的同時,也許也應該偶爾放慢腳步,正視那些我們沒曾解決過的困難。
在這裡,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期待您的關注!
-
4 # 鑫媽向前衝
你好,我是鑫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有次朋友聚會,聊起另一位遠赴 異國攻讀博士、與大家失去聯絡的朋友,據說有了抑鬱傾向。我心有慼慼然的說,那種重壓之下的無力與脆弱,我懂。
大年初四,為了一篇開學要交的論文,回到基本沒人的校園。白日在圖書館,翻遍書架上的專業書籍,找不到一點論文的思路。MSN上想約一個朋友吃飯,卻被回覆“我今晚有事。”回到宿舍,又黑又冷的屋子裡只有我一人。
這時,突然聽到隔壁有聲音,連忙衝出去拉住剛回來的鄰居
“我想抱著你哭一會,可以麼?”
就這樣,半強迫的借了一個懷抱,抹了一堆眼淚,心裡總算好受點。在那個寒冷的冬日,在崩潰前,我得到一個溫暖的擁抱。
可是,我們很多在異國求學的青年人,卻沒能在關鍵的時刻收穫一絲溫暖,被孤獨寂寞壓垮,選擇自殺。
從心理學上說,選擇放棄生命的人某種程度上,是因為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使得他們的社會支援系統不完善,沒人在身邊及時給予溫暖。
有時候會想,如果那時有幾個貼心的人陪伴、支撐他們,借一個懷抱就好了。
回覆列表
為什麼曾被稱為天之驕子的留學大學生會如此漠視自己的生命呢?仔細分析會發現很多具有連帶關係的問題促成了這種悲劇的發生。
一是家庭教育畸形。現實中,我們有多少家長有勇氣對自己的子女說“孩子,我不欠你的!”。相反,國人的思維意識中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著現在一切為了孩子,將來才能依靠孩子的生存觀念。孩子從記事開始,就認為自己的辛苦努力,遠不如依靠父母心安理得。由此造成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心在孩子們身上的缺失,家庭條件優越的更為嚴重。有些孩子一旦獨立存在於社會時,迷茫、恐懼、孤獨和手足無措會始終伴隨,甚至想法和行為極端。
二是社會教育脫節。在學期間,學校教育是唯分數是論的,重點學區、重點學校、重點班級,都向孩子們暗示著成績的絕對重要性。國外注重的社會活動能力,社會判斷能力,社會生存能力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可能連雞肋的地位都達不到,高分低能這種用詞可能也在我們這比較適用。可以看到,是我們有意無意間,將知識教育與生存常識割裂開來,厚此薄彼了。
三是社會教育空白。有許多孩子以能獨立支配多少錢來體現自我價值和能力,這種需求對於絕大多數孩子都有誘惑力。但是,從衣食無憂的大棚溫室,陡然進入到紛繁複雜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習慣特別是生活意識是很難發生明顯轉變的,不撞南牆不回頭也要等先撞上南牆才知道他回不回頭啊。在這個時候,如何維持高消費生活、如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讓本就缺乏基本生活常識的孩子們鋌而走險。但是,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多孩子已經開始迸發出自立意識,不好意思繼續透過啃老的方式維持自己的生活舒適。當自己的能力與現實嚴重脫節而無力迴天,更不想拖累自己的父母的時候,脆弱的心理素質往往成為一些孩子走上極端的最後一根羽毛,壓垮了生與死的天平。這個時候我們才可能想到,當時的學校或者說社會教育在哪?
四是留學目的不純。很多實力家長依靠自己的權利和財力,為子女在國外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子女換個活法,給自己留條後路。很多權貴子女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衣食無憂的。關鍵的問題是,國家嚴厲打擊貪腐,使得有些貪官落網,一旦國外生活的子女供應鏈斷裂,養尊處優慣了的那些公子小姐們如何承受這巨大的心理落差,也將是一次人生中極為艱鉅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