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hongjiu99

    赤城號和加賀號航母採用三段式甲板,並非是日本自己的創意,而是源自於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英國的暴怒號。那麼採用三段式甲板有什麼好處呢?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所以兩艦才分別於1934年和1935年進行現代化改造時,都改為了全通式飛行甲板。

    至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時,日本共建造改裝服役航母25艘,另有4艘下水但未完工。

    這其中的赤城號和加賀號都屬於改裝的航母,事實上那時同時期世界各海軍強國的航母大都是改裝而來的。只有1922年底日本新造的“鳳翔”號航空母艦,才是世界上第一艘非改裝而是經專門設計後建造的航母。不過排水量很小,只有7000多噸。

    赤城號的原型為天城級戰列巡洋艦。許多人認為加賀號也是天城級改裝的,而實際上不是,加賀號其實是由長門級戰列艦的改進型改造而來。相對於赤城號來說,加賀號艦體稍短,並且航速也較赤城號低。但在整體結構上兩艦差不太多,基本一致。

    與全通式甲板不同,加賀和赤城設計的三段式甲板一共有三層,為三層三段式。

    而採用三段式甲板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配合使用多層的飛行甲板,更有效率的起降飛機。最上層的飛行甲板為起降兩用,中層飛行甲板與上層機庫相連,飛機可以直接從機庫起飛。下層飛行甲板與中層機庫相通,飛機也可以直接從機庫起飛。

    在實際使用中,以赤城號為例,赤城最上層飛行甲板長190米、寬30.5米,設有兩座升降機,最前部為大型升降機,用於大型飛機。後部為小型升降機,用於中小型飛機。這層甲板問題不大。

    來看中層,中層飛行甲板長15米、寬17.2米,寬度比長度還要大,本來計劃用於起飛小型飛機。可現實是,由於甲板長度過短,即使飛機直接從機庫起飛,起飛距離也還是遠遠不夠,甚至連小型雙翼機都起飛不了。結果在建造的過程中,中層飛行甲板甲板就被封閉了,改成了火炮甲板,配備了200毫米口徑的艦炮。

    下層飛行甲板長56.7米,寬22.9米,用於機體較大的魚雷機起飛,也就將將夠用罷。

    加賀號與赤城號類似。

    前面提到過,由於它們改裝時的艦種不同,它們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加賀號位於艦尾的上層飛行甲板支撐柱只有一組;加賀號的排煙方式是集中在艦尾排煙,赤城號則是集中在右舷中部排煙。

    而煙囪設計問題,也恰恰是三段式甲板航母的大麻煩,尤其是赤城號。改造而來的航母,三層甲板,小煙囪向上排放並且與最上層甲板基本齊平,導致在全航速航行、起飛艦載機時上層甲板被濃煙籠罩著,嚴重影響了艦載機起降安全以及上層甲板工作效率。

    不僅如此,三段式甲板航母的艦島,也並不在最上層甲板上,而是在甲板下方,使得航母指揮官觀察不到海上的整體情況,影響作戰。同時由於三層甲板的設計,造成整艘航母高度過高,重心也隨之提高,加上改自於戰巡、戰列艦,寬度又不太夠,於是穩定性就變得很差。

    設計三段式甲板的的初衷,本來是為了更有效率的起降飛機。可結果發現,這樣的設計,不但沒有提升效率,反而還拉低了。於是加賀號與赤城號分別在1934年和1935年進行現代化改造,主要就是撤去這種種弊端的三段式飛行甲板,改為單層全通式飛行甲板。

    赤城號與加賀號後來雙雙參與了“偷襲珍珠港”,此戰使得它們一時風光無限。然而好景不長,僅僅過了半年多的時間,在“中途島海戰”中,它們便永遠的沉沒在了深深的太平洋底。

  • 2 # 強家藍色空間

    首先,先說一下他們的前身。這倆都是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中途改成航母的。最開始,是有天城和赤城兩艘艦來改造成航母的,但是已經完工了一部分的天城因為自然災害,在港口內側翻,嚴重受損無法繼續改造服役了,所以就臨時將加賀號拉出來接替了天城號,最後加賀與赤城一起服役。他們最開始的三段式甲板,是想能夠完美的讓各個甲板分工合作,最後發現,三段式甲板不僅效率沒有預期的效果,還導致機庫無法攜帶足夠的飛機,並且,就算是最長的一段甲板,也無法讓新型的艦載機起飛,所以還是改回了直通式甲板。如回答有誤,大家可以講問題提出來。

  • 3 # 北洋海軍炮手

    記得上大學時候在學校圖書館看過一本書,是介紹舊日本海軍艦艇的,其中就有赤城號以及加賀號航母。早期的赤城號航母早期的加賀號航母

    這兩艘航空母艦在改裝前分別是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一號艦和二號艦,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只能砍去了天城級以及加賀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並分別將天城號以及赤城號改裝為航空母艦。後來因為關東大地震導致天城號龍骨變形,尚未拆解的加賀號替代天城號改裝成航空母艦。

    三段式飛行甲板這個創意,最開始是這樣設想的:最上層用於艦載機回收,第二層用來放飛戰鬥機,第三層用來放飛轟炸機。這麼玩的好處是飛機可以直接從機庫起飛,但是在實際操作過後,三段式飛行甲板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日本人想多了,沒什麼卵用。因為19世紀30年代的艦載機比兩艦建造年代的飛機更大更重,因此需要更長的飛行甲板,而且三段式飛行甲板排程並不容易操作,而且由於兩級艦均沒有艦島,導致視野受影響,不利於操艦。所以後續改造中,兩艦除了保留雙層機庫之外,就是去掉了三段式飛行甲板,改成可全通式飛行甲板,同時增加艦橋。改裝後的加賀號改裝後的赤城號

    兩艦最風光的事就是參與了珍珠港事件並重創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並且在太平洋戰爭初期一度耀武揚威,但是風光過後,中途島海戰兩艦連同蒼龍號、飛龍號一起被美軍的俯衝轟炸機送進了海底。

    不過要說航母,還是企業號最漂亮。

  • 4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談談個人看法。“赤誠”“加賀”兩艘航空母艦是日本於二戰前建造的。結構差不多少。當時美,英,日三國的航母建造受其簽定的《華盛頓條約》的限制,航母最大排水量不能超過27000噸。日本的這兩航母都達到了30000噸以上,但日本對外稱“噸剛剛好”,本來超個三兩千噸也不好稱量,因此就那麼回事了。航母的結構特點。(一)採用三層航空甲板和兩層機庫的佈局。這個有意思了,由於有《條約》限制,美英日三國的艦船總噸位是有規定的,因此日本就想利用一艘航母搭載更多的飛機,於是就造出了一個另類的航空母艦,有三個航空甲板,分上中下三段三層佈置。上面的最大,長約190米,寬30米多點,這個主要用來飛機的降落,中間的和最下層甲板後面都有機庫,因此不能太長,受兩邊船體建築物的影響寬度只有23米左右,中間的還要為下層留出起飛空間因此比下層甲板還短,約15米左右。下層甲板長56米左右。(下圖,佈局模型)(二)動力及煙筒的設計佈局。這個也有特色。當時的加賀,赤誠兩航母都是由鍋爐供氣,帶動蒸氣機,蒸氣機帶動螺旋槳划水推動航母前進。共有12臺鍋爐,其中8臺燒重油,4臺煤油混燒。無論是重油還是煤都是黑煙滾滾。因此必須用很大直徑的煙筒進行排煙,而這兩貨的煙筒都有特色,按常理煙筒越高越好使,排煙好,但“赤誠”“加賀”卻反其道而行之,煙筒順航母艦體平行步置,並且出煙口偏向下。(下圖,航母的煙筒位置)因此,航母航行時受風的影響,整個航母烏煙瘴氣,日本水兵個個被煙燻的就像是“鑽炕洞的一樣”。就剩倆白眼珠子和一排小白牙。重要的是排煙效果差,影響飛行起降(三)上層甲板沒有艦島,艦島設在甲板下方。這也是這兩航母的又一個特點。整個航空母艦最上層沒有艦島,造成觀察,指揮混亂,也不利於航母的駕駛,和對航母編隊的指揮。艦長,各級主要頭頭對航母的飛機起降作業只能靠口令指揮,眼睛看不見,成了真正的“瞎指揮”。(四)三層飛行甲板的使用情況。(注意兩邊的煙筒)上層還好點。沒了艦島,平禿禿的甲板,只管降落,不負責起飛。挺寬敞的,爽!就是煙筒不好,總吃煤煙子。第二層(中),第三層(下)就差勁了。第二層甲板受後面機庫的影響太短了,15米,只能起飛小型飛機。第三層用於起飛大型飛機。從使用情況看,由於起飛甲板長度太短,面積太小,起飛效率很低。不能很好的滿足起飛的要求。而且整個航母的飛機調動飛常困難,上下兩層機庫,用於升降飛機的起降裝置佔用很大面積,費時,費工,費人。(五)由於採用三層甲板,使航母艦體過高,穩性不好。兩層機庫,三段甲板的設計,使整個航母船體偏高,因而重心不穩。特別是風高浪大的海況,越顯得艦體的穩性不好,嚴重影響到航母的抗風浪效能,也影響到了飛機的起降作業。(六)改進情況,針對以上問題,兩艘航母進行了多次改進,最後徹底取消了,兩層機庫,三段分層甲板的佈局,改進位一層平直型甲板。同時增設了艦島,使得兩艘航母總算有了個“人”模樣。(下圖,改進後)總之,“赤誠”,“加賀”航空母艦特立獨行的設計風格原以為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結果卻“弄巧成拙”。當然,無論怎樣,侵略者的下場都是一樣的,自取滅亡。(個人觀點,歡迎指正,請多多關注,謝謝!)(圖片來源於網路,一併謝過!)

  • 5 # DDG的老船塢

    三段式飛行甲板屬於航母發展早期,斜角飛行甲板出現之前,為了讓航母能夠同時進行起飛和降落作業搞出的腦洞。

    實際上這個腦洞不僅僅屬於日本人,同時期英華人對光榮號,勇敢號和暴怒號的改造中,也使用了雙層飛行甲板,除了位於頂部的主飛行甲板之外,暴怒號上層機庫還有一段延伸到艦艏的短起飛甲板,可以在主飛行甲板被佔用的情況下用於戰鬥機等輕型飛機起飛。

    暴怒號在一戰後的改造中採用了雙層飛行甲板

    赤城和加賀的噸位尺寸比暴怒更大,所以多層飛行甲板的腦洞也開的更大,日本人乾脆採用了三層飛行甲板,最上層用於降落和過載飛機起飛,下層可用於一般情況放飛飛機,而中層能夠起飛輕載的輕型飛機。

    赤城加賀的中層飛行甲板長度太短,加上佈置炮塔和航海艦橋的需要,所以實際上被棄用了

    但是實際運作中發現,中層飛行甲板實在太短,起飛作業非常危險,加上需要安排炮塔和航海艦橋,所以最後實際上中層飛行甲板被封閉了,實質上變成了雙層飛行甲板,但是隨著航空技術發展,艦載機重量和速度不斷增加,艦載機運作需要更長的跑道,而多層飛行甲板每一層的長度都相對比較短,影響艦載機起降能力,而且多層飛行甲板的設計也嚴重擠佔了機庫空間,影響載機能力,所以赤城加賀在戰前的改造中重建了機庫和飛行甲板,取消了三層式飛行甲板變成單層,不過光榮勇敢暴怒三姐妹沒有進行類似大改,只是簡單的不再使用艦艏下層飛行甲板而已。

    單層飛行甲板長度更大,更適合運作高效能飛機

  • 6 # 兵器世界

    (加賀號沉沒前的最終狀態)

    赤城加賀2艘航母採用三段式飛行甲板,只是為了追求更高的艦載機起降效率。南雲忠一在中途島一戰中的失敗足以說明三段式甲板是很有前瞻性的,只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很難實現罷了。假如在中途島海戰期間的日本航母都有三段式甲板,且能滿足各層甲板起降戰機彼此不受干擾的話,美軍幾架俯衝轟炸機不可能一口氣報廢3艘日軍航母。正是因為航母唯一的甲板被炸彈、魚雷、艦載機佔用才給了美軍俯衝轟炸機可乘之機。(赤城號的三段式甲板)

    三段式甲板的用意是讓不同種類的艦載機,在不一樣的甲板上起飛。赤城號航母最初形態裡最頂層的甲板長190m、寬30.5m,這個全艦第二長的甲板用來起飛中型艦載機,同時也是所有飛機回收降落使用的甲板,因為下兩層甲板被頂棚的機庫干擾不可能讓艦載機降落;(加賀號三段式甲板前檢視)

    第二層甲板長15m、寬17.2m,是的你沒看錯它的長度還沒有寬度大,這層短小的甲板本想用來起飛小型艦載機,一般指戰鬥機和偵察機。但是航母在1928年下水時,飛機已經發展的更大、更重,幾乎找不到能在這麼短的甲板上起降的艦載機了,沒辦法只能將其改成容納200mm口徑火炮的甲板。(赤城號改裝後的線圖)

    最底層的甲板是全艦最長的負責重型艦載機起飛作業,第三甲板長56.7m,寬22.9m,升降機可以將第二層機庫、第三層機庫裡的飛機運輸到這裡來,這大大增加了甲板的通用性。看似三層甲板互不影響可以彼此獨立使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並不是這樣。(加賀號改裝後的線圖)

    由於的艦載機起降需要用到“甲板風”,除了最上層的甲板之外,其它兩層都沒有甲板風,這就尷尬了,原本用來起飛重型艦載機的最底層甲板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而三層機庫只有最下方兩層是可以互通的,也就是說重型艦載機無法運輸到上層機庫來起飛。更要命的三個甲板和三個機庫增加了航母上層建築的重量,造成航母的重心過高。(加賀號的三段式甲板)

    而且隨著升降機技術的進步,機庫與甲板之間的排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了,也就是說機庫裡的艦載機可以用更短的時間聚集到甲板上來;早期的航母雖然沒有彈射器,但是艦載機的重量也普遍很小,起飛滑跑對甲板長度的要求不是很高。種種原因加在一起讓三段式甲板變得弊大於利,因此日本海軍選擇將加賀、赤城的三段式甲板改成直通式甲板。(赤城號的最終形態)

    請注意,日本的改裝工作也只是拆除最下層和第二層機庫、甲板,在保留原有高度的情況下重新構造最上層甲板之下的空間,一方面是為了減小開支,同時也是為了確保更大的內部空間可以利用。改裝後的赤城號載機量達到了66+25架;加賀號航母的載機量達到了72+18,兩艘航母的載機量之所以會不一樣,是因為它們本身並不是同一級戰艦改裝而來的,在此不做詳細解釋。(這張圖可看出三段式甲板只有兩層前後貫通,且最底層甲板很低矮)

    為了增加艦載機起降效率各國想盡辦法,今天的尼米茲級航母採用了兩段式甲板,但甲板只有一層,使用傾斜的降落跑道將起飛區與著艦區分開,但這也只是做到了兩個過程更方便,並不能同時進行兩種作業。同時在降落跑道上也安裝了一對彈射器,目的也是為了增加艦載機豈非效率。

    在二戰期間,美軍還發明瞭在機庫中起飛的技術,用到了彈射器。但事實證明用這種方式起飛艦載機很不靠譜,還無故佔用了機庫空間,因此和三段式甲板一樣很快被淘汰了。

  • 7 # 科羅廖夫

    “加賀”號航母原本並不應該是航母,而是八八艦隊計劃中的一艘待建戰列艦,從1919年開始,日本海軍下令在川崎造船廠做好興建“加賀”號戰列艦的準備,1921年11月17日,有10萬民眾親眼見證著“加賀”號戰列艦的下水。但隨著1922年當時世界各列強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幾乎是慘敗,迫於條約內容計劃將“加賀”改裝成航母。

    事實上“加賀”並不適合成為航母,因為其艦身總長才230米,跑道長度甚至不超過170米,就拿“赤城”號航母對比,這艘標準航母全長261米,跑道長更是接近195米。正是因為設計上的缺陷,又不能繼續作為戰列艦去修建,所以日本海軍在1922年放棄航母改造計劃,決定將“加賀”號廢艦處理。

    原本應該是由另一艘“天城”號戰列艦改造成航母的,但不巧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中“天城”號被砸毀龍骨,因此報廢,所以迫不得已日本軍方只能繼續“加賀”號的航母改造計劃。

    原本“加賀”號航母應該和“赤城”號佈局相似,採用多層機庫、多層飛行甲板設計,但由於跑道過短無法完成新式飛機的起降,所以“加賀”號最後改造成為全通式飛行甲板,甲板總面積7000.1平方千米,看上去還挺大,但其實並不實用。

    1941年,日本突襲珍珠港,“加賀”號作為運送戰機和兵力的航母參與了太平洋戰爭的“揭幕戰”。但“加賀”號極為短命,僅在珍珠港事件之後6個月的中途島戰役中,“加賀”號遭受美國海軍30多架轟炸機和2枚魚雷的輪番伺候,最後遭到重創沉入大洋之中。

  • 8 # 漩渦鳴人yy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日本人擁有六艘重型航空線,當然每艘航空母艦都有自己的搭檔,而且航空母艦的出生基本上就伴隨著自己的搭檔一起出生,所以日本的航空母艦是成雙成對的,在這其中赤城加賀就是一個組合,接下來就是蒼龍飛龍,然後接下來就是瑞鶴翔鶴,赤城加賀航空母艦相較於他四個後背,其實這兩艘航空母艦原本都不是航空母艦。

    瞭解歷史都知道華盛頓海軍條約使得很多當時籤條約的國家的戰列艦不得不直接改裝成航空母艦,加賀號就是其中之一,當然關於這艘航空母艦,他原先的搭檔叫做天盛號,後來由於地震被損毀了,然後被逼,無奈之下日本人只好選擇赤城號。

    我們迴歸正題,由於這兩艘航空母艦一開始都是戰列艦,所以大家都知道戰列艦長什麼樣子,因此一開始改裝航空母艦的時候,日本人是按照戰略鍵的那種模樣去改,畢竟這樣改的話可以節約很多的成本,包括艦艇它本身的重心也不需要做太多的改變,但是呢,這樣的改裝就讓航空母艦出現一個奇怪的樣式,也就是三層甲板。

    這個三層甲板就像一個階梯一樣,將整個航空母艦分為三個臺階,其中最底下的甲板是最短的,在往上依次增加。

    如果不懂航空母艦的人就會覺得這種設計特別的好,為什麼航空母艦分成三個甲板,這樣的話有三架飛機可以同時起飛,它大大增加了起飛的效率。

    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很明顯,比如艦載機的降落問題,艦載機在降落的時候它不能夠踩剎車,而是加油門兒,現在機降落的時候是有一定的失敗機率的,萬一失敗了,飛機的攔阻索沒有勾住飛機,飛機的拉起來重新復飛,如果這個時候速度不夠,你直接就撞海里面去了,而這個時候你需要的不僅僅是一條全通式的夾板,這個夾板的高度有一定的要求,現在想想日本人這三通式的夾板,萬一這飛機沒有起降落成功,然後直接滑出去,接下來飛機的速度肯定會有損失,飛機往下沉的時候磕到了下面的夾板,那個飛機不就報廢了嗎?

    但是了問題說到,這裡的話,就必須得提到航空母艦上面的艦載機的發展,第一架在船隻上面完成起飛的作戰飛機是英華人,英華人將自己的炮塔加了一層木板,然後一架飛機在這上面完成了起飛這段木板的長度長多少的12米,你沒聽錯,就是12米,這麼短的一根木板,一架飛機在這上面起飛了,當時飛機的效能重量可見一斑。

    但是隨著戰爭的繼續以及人類技術的進步,飛機起飛的重量越來越重,飛機的效能也越來越好,可是呢,在這種情況之下,在船隻或者在航空母艦上面起飛的飛機所需要的甲板長度也會越來越長。

    如果按照原先的赤城加賀的那種設計方案的話,這樣是不根本就不可能起飛的,而缺乏這兩架飛機的重型火力的支援,那麼光靠零食作戰飛機是很難撕開對方的防禦工事和作戰艦隻的夾板的。

    艦載機是航空母艦稱雄的資本,沒有一個優秀的艦載機,你想在海戰之中制霸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面對這種情況之下,當然日本人只好忍痛割愛,將上層建築全部推平,然後打造出了一條全通式甲板。

    雖然這個甲板比起之前只能夠起飛一架飛機,但是由於這個夾板它的起飛的距離很長,所以能夠起飛更大更重作戰能力更強的作戰飛機。

    所以軍隊和戰爭是最能夠醫治各種各樣的花裡胡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介意你是你男朋友第三個或第四個女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