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己巳之變”中,皇太極率全部精銳十萬攻打北京城,如果袁崇煥不進北京勤王,反將皇太極一軍,一來直接率軍攻打後金首都,二來在皇太極回援路上設埋伏,圍魏救趙和圍點打援雙管齊下如何?是不是會把皇太極給打沒了?
7
回覆列表
  • 1 # 日月木各

    領導看不見你的行為。。。好比兩對夫妻打架,一家男的突然攻擊了另一家的老婆,那麼這一家的男最該做的不是去打別人老婆而是護妻,去圍魏救趙?等著離婚吧。圍魏救趙只能是齊國做而不是趙國的將領做

  • 2 # 尤利安2

    皇太極當時還繼續著努爾哈赤的路線,走一路搶一路,盛京丟了從北京城找補就可以了,圍魏救趙這個策略對他效果不大,最後結果就是袁崇煥打進盛京,朱由檢兩年皇帝命

  • 3 # 攻防敏控

    明朝對皇太極取得過寧錦大捷的勝利,趙率教在錦州像耍猴人一樣玩弄於皇太極在股掌之間!袁崇煥更是藐視八旗,不再“憑堅城、用大炮”了,在寧遠城下直接和皇太極進行野戰廝殺,取得了勝利!可以說,寧錦大捷是明朝取得過的最輝煌的勝利!

    正是因為寧錦防線的固若金湯,皇太極才繞道蒙古,這個時候袁崇煥不應該入關回援,而是應該虛張聲勢的入關回援,實際則密潛錦州,逆襲盛京(瀋陽),這才是上策!

  • 4 # 星空之下

    圍魏救趙是因為田忌、孫臏是齊國的。如果是趙國軍隊敢這麼做嗎?不是每個君主都有以身為餌的氣魄的。就算添油戰術死光了也得先護駕,這才是大部分君主的作派。袁崇煥不救京城,跑去盛京,就算打贏了,“造反”的帽子也百分百跑不掉。

  • 5 # 朝陽之晨

    想當初,燕王朱棣兵發南京,你以為朝廷是傻子?一樣大軍圍困北平,結果你看到了,北平撐住了,而建文帝的南京卻沒撐住。

    這下你該明白袁崇煥為什麼不圍魏救趙了吧,戰略不可行,袁崇煥若是去攻盛京,皇太極才是圍魏救趙,攻敵之必救。袁崇煥不是,盛京可以扛住袁崇煥造,北京卻扛不住皇太極造。崇禎多疑的病是要發作的。

  • 6 # 璽言春秋

    按照這個假設,如果大明自己不折騰自己,明清之戰的結果極有可能是大明獲勝。

    己巳之變中,面對深入京畿的皇太極大軍,在大明自己不折騰自己的情況下,完全可以這樣佈置:

    1、以袁可立坐鎮登萊,令大將張盤率登萊水師陸戰隊萬餘支援毛文龍部登陸鎮江、向赫圖阿拉方向佯攻,令登萊總兵沈有容率登萊水師陸戰隊四萬登陸遼東半島;

    2、待皇太極部署在遼陽、盛京(瀋陽)的精銳野戰部隊前去阻擊毛文龍、張盤部和沈有容部後,袁崇煥率關寧軍出廣寧、攻盛京,吸引皇太極大軍回援;

    4、以李邦華坐鎮天津,居中協調、聯絡袁可立和袁崇煥;

    5、以孫承宗總督勤王之師,先守穩京師,待皇太極大軍回援時,即轉守為攻,將皇太極大軍擄掠的金銀財寶、人口、護衛部隊截斷在長城內側,並全殲皇太極佈置在永平、遵化、遷安、灤州的留守部隊;

    6、戰後,令袁崇煥駐守廣寧、張盤駐守金州、孫承宗坐鎮山海關、李邦華坐鎮天津、袁可立坐鎮登萊,經過三年圍困、兩年蠶食,即可對清轉入大舉反攻。

    但是,正如有人向馬卡洛夫詢問“瓦良格”號航母徹底完工都需要什麼時,馬卡洛夫回答“需要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只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一樣,大明自己把自己極有可能獲的條件都給折騰的不復存在了。

    天啟二年,王化貞在叛徒孫得功的忽悠下,將廣寧城拱手相讓,後金拆毀廣寧城。

    天啟五年,袁可立在一眾言官的攻訐下被迫辭職,沈有容因受到牽連也被迫辭職。

    天啟六年,張盤因失去了袁可立這一“定海神針”而在復州戰死,五萬餘眾的登萊水師陸戰隊此後屢遭打擊,名存實亡。

    崇禎元年,毛文龍被袁崇煥矯詔處決。

    崇禎二年,李邦華因整頓京營得罪勳貴而遭彈劾去職。

    此後,獨木難支的孫承宗雖然用盡了渾身解數,卻只是在皇太極主動率大軍護衛著劫掠到的大量金銀財寶、數十萬人口撤退後,才將留守在永平、遷安、遵化、灤州的八旗軍擊潰。

    也就是說,己巳之變中,袁崇煥即使不去勤王,也沒有圍魏救趙、圍點打援的機會。

    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下張居正提出並實施的“西懷東制”戰略。

    “西懷東制”戰略,就是以山海關為分界線,戚繼光在山海關以西的薊州採取守勢、防止敵軍進犯京畿,李成梁在山海關以東的遼東採取攻勢、削弱蒙古及女真各部。

    張居正提出並實施“西懷東制”戰略主因並不是戚繼光善守、李成梁善攻,而是因為京畿之地盤根錯節、魚龍混雜,稍有不慎就會面臨難以預料的後果。

    所以,即使大明極有可能獲勝的全部條件都滿足,袁崇煥無論如何也不敢不去勤王。

  • 7 # 天堂1999

    我也來吹一波提問者不知天文地理10月份,滿清的老巢滿洲里,氣溫驟降最低氣溫可以達到零下30度這個溫度,只能躲在炕上抱老婆如果外出,牛馬全凍死士兵不要別人打都凍死了然後是漫天飛舞的暴雪當時又是小冰河世紀一人高的大雪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連自己的位置都看不清楚了

  • 8 # 論史

    “已巳之變”發生在崇禎二年十月,是皇太極第一次做出繞過寧錦防線攻打明朝腹地的嘗試,給明朝腹地造成了重大創傷,也增加了其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雄心。由於這場戰役是明末清初時期較為重要的一場,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其中一個論點就是題主題幹上所寫,如袁崇煥不支援京師,來個“圍魏救趙”之策,則北京之圍豈不是輕易可解,最早這個說法應該來源於《中國曆代戰爭史》,附圖如下。

    《中國曆代戰爭史·清·上卷》:設使袁崇煥能遣有力之將如祖大壽者,乘虛進襲瀋陽,則明京畿之戰必大為改觀。

    這個方案,我曾經乍一看,哇!好有道理的樣子!然後細品史書,唉!純粹是紙上談兵之論啊!

    從政治角度上講,袁崇煥不得不盡銳支援,這可是涉及到政治正確的問題,那時候清軍迅猛突進,即將兵薄京師下,崇禎皇帝心急如焚,單獨下詔袁崇煥率領遼東精銳緊急增援,“乃詔督師袁崇煥以兵入衛”,皇帝親自下詔書請你袁崇煥過來支援,你敢不來,莫不是想腦袋提前搬家,還敢在遼東那塊待著,信不信朝堂上那些言官們給你扣一頂“擁兵自重,不解君父之憂”的帽子,結合崇禎皇帝猜忌多疑的“巨嬰型”性格,估計“誅九族”的罪名是免不了的,然後史書上再來“濃墨重彩”的一筆,把你釘在恥辱柱上,所以,哪怕救皇帝的路上下刀子,哪怕袁崇煥必死,也一定得救,這事沒得商量!

    當然,我假設袁崇煥看了《孫子兵法》後,靈光一閃,決定來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撲瀋陽,實行“圍魏救趙”會怎麼樣呢?我敢說結果肯定比增援北京這個決策壞,而且如果這個方案真的執行,袁崇煥很有可能將成為一名戰死遼東,提前成全他的忠烈之名。

    在分析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孫臏的奇謀“圍魏救趙”的成功條件。第一、孫臏就已經算準了魏國所有兵力盡向趙國國都邯鄲,所謂“輕兵銳卒必竭於外”,本土實力極其空虛,有機可乘,才讓齊軍大膽向魏國進軍。第二、趙軍也夠硬,面對強魏的全國兵力,硬是死守邯鄲一年,魏軍的實力被嚴重損耗,本來就是疲憊之師,猛然聽到後院起火,緊急增援回國,反而齊軍成了以逸待勞之師,一頓伏擊,造就了齊國桂陵之戰的最後勝利。所以,趙國這個第三方也很關鍵,大家可以想想,如果邯鄲城兩天就陷落了,圍啥魏,救啥趙。只可惜,“已巳之變”那會“圍魏救趙”兩個條件對明朝來說都不具備。

    首先,皇太極肯定考慮過老家的安全,關外的後金並不是盡銳而出,而是保留了強大的實力。這和盡銳而出的魏國不一樣,所以在已巳之變重“圍魏救趙”的一個前提條件直接可以否定。為了證明我不是空口說白話,以下我將重點分析“已巳之變”清軍大致投入了多少兵力。

    對於這個問題各家史書也不是很一致,最誇張的就是《明史》了,上面盡然提到,清軍此次兵力竟然投入了“數十萬”,這個數字就太誇張了,有吹牛的嫌疑。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文龍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

    最為人熟知並且引用的說法倒是來自於《聖武記》,魏源謂清軍入關兵力有10餘萬,從題主問題下的陳述來看,這也是題主所深信的資料。

    《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三》:天聰三年冬,大舉伐明,以蒙古兵為嚮導,兵十餘萬,分道深入。

    但是,我查閱《滿文老檔》時,卻發現不同於這兩種史料的說法,由於《滿文老檔》是原始檔案,應該比上面兩種史料可信多了。

    《滿文老檔》天聰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二十三日,汗御殿,集諸貝勒大臣眾民等宣諭曰:“前我出兵時,每牛錄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毀明堅固邊牆而入。”

    就是說此次參與入關作戰的後金軍每牛錄只派出了15至20人,以努爾哈赤建立的231個牛錄計算(天聰初年皇太極估計還未改動牛錄建制),這就有4620人,再加上此次皇太極親自出馬,最精銳的巴牙喇護軍營很可能全員出動,大約為2000多人,以此算之,八旗軍大約出動了6620多人。當然,編制內的八旗軍往往帶奴僕參戰,起到了後備兵的作用,“如軍卒家有奴四、五人,皆爭偕赴,專為搶掠財物故也”,以此推算真正的後金軍大約為26480多人,我的判斷也得到《山中聞見錄》的印證,上面對後金軍的人數記載也是20000餘人。

    《山中聞見錄·建州》:十月戊寅,四王子以二萬騎入大安口,束不的為嚮導,三十六家並從之。

    此次,依附後金的蒙古部落也悉數出動,有科爾沁部、扎魯特部、巴林部、奈曼部、敖漢部、喀喇沁部,由於在天聰三年,歸附於後金的蒙古部落還未被正式清查戶口,編訂牛錄,皇太極僅僅以軍令形式約束,所以具體人數不得而知,看來也只能靠推測了。

    根據皇太極於天聰三年三月頒佈的軍令來看(已巳之變亦發生在天聰三年,所以可以參考),一旦有戰事,“凡管旗事務諸貝勒,率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從徵”,可以想知參與已巳之變的就是軍令規定的這個年齡段的蒙古男性,由於只有載於《滿文老檔》的天聰九年的戶口檔案,我也只能大致算一下。

    扎魯特部:6834戶。奈曼部:1210戶。敖漢部:1300戶。巴林部880戶,科爾沁部12580戶(科爾沁在古勒山戰役就出動10000兵馬,此次出兵應該有10000人),共計22804戶。以一戶一個壯丁計算。大概就有22804人,至於喀喇沁部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壯丁在天聰九年已有資料,為5216人。六部能參戰的兵力最多為28000多人。

    《皇朝藩部要略·內蒙古要略一》:喀喇沁部長布蘇布地子古嚕思奇布,領五千二百十六人為一旗。

    在史書中還有裹挾平民的記錄,如“滿桂合四營進戰,炮擊殺者千餘,皆我降民之剃髮者”,這個資料就不能統計了。

    所以,八旗軍+奴僕+蒙古兵+被裹挾之民眾應該只有5~6萬人,根本沒有10餘萬人這麼多,尤其是真正的滿八旗並未全員出動,大部分還留在後金腹地,由阿敏和德格類主持瀋陽防務,袁崇煥的遼東精銳不過2萬餘人,如果攻打瀋陽,皇太極知道訊息後一旦回軍,那就是前有堅城,後有追兵的死局,東北平原一馬平川,八旗正可發揮馳突的優勢專案,前去攻打瀋陽的遼東軍必然凶多吉少。

    其次,關內的明軍,尤其是京畿一帶的明軍和遼東軍的戰鬥力比起來,如天地之別,根本無法承擔“趙軍”這個角色給後金以重大消耗,大部分承擔北京周邊防務的明軍面對八旗軍別說野戰,就連守城的勇氣都沒有。

    《明季北略·卷五》:北兵(後金軍)所向,有兵未至而城先空者,良鄉、灤州、香河、固灣、張灣也;有城先空而兵不入者,霸州、三屯也;有先降數日而兵始至者,玉田、遷安也;有兵將先降而守臣不知者,遵化、永平也;有虛張聲勢而兵不敢犯者,昌平、涿州也;有受降旗,兵過而不取者,順義也;有兵留而不攻、跡在若守若順之間者,房山也;有兵只而順、兵去而守以援兵至而免者,樂亭、撫寧也,總由人心不固如此。

    京師附近的明軍戰鬥力實在是過於坑爹,這個情況很多人是非常清楚的,這一點就連崇禎本人都不糊塗,保命時刻心如明鏡,“詔各省直巡撫勤王,京營兵皆未歷戰陣,乃詔督師袁崇煥以兵入衛”,一幫戰五渣守著皇帝誰能放心,如果遼東軍不支援北京往瀋陽去,能不能打下瀋陽不好說,恐怕打著打著崇禎皇帝可能就要大機率“燒頭七”了。

    所以,趙率教聽說後金入口,急忙點起5000精兵緊急支援遵化,三晝夜狂奔350裡,結果一著急就中了後金的埋伏身亡。袁崇煥六天行軍500裡堵截後金於薊州,就是因為對京師周邊的明軍戰鬥力太瞭解了,如果不及時支援,那崇禎皇帝真的很有可能要提前殉國了,所以才那麼急!至於打瀋陽那是想都沒想過啊!

    所以,在“已巳之變”進行“圍魏救趙”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操作性。

    引用文獻:《清太宗實錄》、《滿文老檔》、《山中聞見錄》、《明史》、《聖武記》、《中國曆代戰爭史》、《明季北略》、《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建州聞見錄》、《皇朝藩部要略》、《資治通鑑》

  • 9 # 謝金澎

    這個假設不能成立,因為當時歷史條件下,註定了這個結果不能改變,其理由如下:

    一、翻看袁崇煥督師薊遼以來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袁崇煥是一個善於整頓防務的善守之將,而不是像岳飛一樣的善攻之將。因為他赴任薊遼總督之後,打了幾個漂亮的防禦戰,沒有打過一場主動進攻戰。

    一般善守的將軍,用兵比然謹慎多疑,就如同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一樣。之所以守的住,就在於其小心謹慎。這樣的人,你不能指望他敢用奇兵,舍皇城和聖旨不顧,轉而攻打併沒有把握一定能夠拿下的盛京。

    二、崇禎帝是什麼性格,袁崇煥非常清楚,不用說他本身用兵謹慎,即便他有天大的膽子,就算圍魏救趙成功,崇禎一樣不會放過他。膽敢違抗旨意,棄皇帝安危於不顧,自作主張改變方略,崇禎是一定會滅他九族的。最後結論證明,即便他奉旨援京,解了北京之圍,依然被多疑的崇禎凌遲處死,更何況抗旨不遵?

    而事實證明,大明之亡不是亡在崇禎荒淫懶政,正是亡在他太過聰明勤政、事必躬親,把國之柱石不是殺死的殺死,就是杖斃的杖斃。

    三、皇太極也是用兵高手,他是知己知彼之人,他了解明朝朝堂的政局狀況,也瞭解袁崇煥的用兵特點。最重要的是,他不會不考慮盛京的安危就貿然傾巢而出,繞開關隘,冒險深入敵後。他對盛京的防務自然有了合理的評估和安排,明軍的軍事部署和應變能力他肯定是瞭解的,不然不會親自率軍犯險。

    四、明朝廷一見後金軍居然神兵天降一般殺到了北京城下,早已亂成一團、驚慌失色,崇禎連發勤王詔令要袁崇煥回京救駕。在古代,無論你有什麼天才的軍事奇謀,都必須把皇帝的安危擺在第一位,否則就是大逆不道,謀逆之臣,是要抄家滅族的。不用說君命難違,就是讓皇帝稍微產生疑忌的這種做法都不能有,仗可以慢慢打,但駕不能慢慢救,不僅僅是要結果,表白忠心更重要。

    基於以上理由,袁崇煥不救北京,反其道而攻盛京,這個設想不能成立。圍魏救趙,那是國與國之間的做法。即便達不成目標,亡的也是別人的國,成就的是自己的利益,故而可行。

  • 10 # 不沉的經遠

    袁崇煥直接打盛京沒戲,關寧軍依託城池還能和後金軍一戰,野戰不行,而且這個方案政治上也不行。

    袁崇煥是明末一個充滿爭議的人,但是即使從最樂觀的角度來說,袁崇煥擊退後金軍的幾次戰役,要麼是守城戰,要麼就是依託城池和對方作戰,不用擔心對方抄後路,野戰的話袁崇煥可真沒把握。袁崇煥回援以後在薊鎮守在城裡不敢阻擋後金軍偷越,也是因為野戰實在沒把握。

    野戰尚且不行,長途奔襲攻擊對方的城市難度就更大了。皇太極確實率了主力部隊出戰,但是留在盛京的部隊單從數量上來說還是不少。盛京的城牆也比較高大,袁崇煥要是想快速偷襲,肯定是以騎兵為主,步兵都不能太多,而重炮之類的更加沒法帶,攻城就很難。而一旦堅城難下,皇太極又率軍從山海關反殺出來,袁崇煥的部隊就無路可退了。

    另外從政治角度來說,此時後金軍時刻可以威脅北京,袁崇煥如果不去救援,而是去攻擊盛京,這勢必會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明末的朝堂之上,可沒有同心協力對抗後金的想法,黨爭嚴重,袁崇煥這麼幹,勢必會引起一堆人的攻擊,到時候他不死在後金軍手裡,回來也是死路一條。

    所以無論從軍事角度還是政治角度,袁崇煥只能回師救援,而不可能去攻打盛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婚禮證婚詞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