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痛2008
-
2 # 生說
漢、唐、明三朝是宦官專權最為鼎盛的三個代表時代。漢朝以東漢為最,唐朝以中晚唐,尤其是晚唐為最,明朝中葉及晚期都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登峰造極者是封九千歲的魏忠賢。
實際上,漢朝和唐朝都出現了嚴重的宦官專權現象,甚至決定皇帝的人選,而且並非一朝之事,而是延續很長時間,形成勢力龐大的宦官集團。明朝雖然出現王振、劉瑾、魏忠賢這樣權傾朝野的宦官首領,但都沒出現宦官掌廢立的情況。
以下為原因分析。
先從漢朝開始。漢朝朝廷官員任命多以功臣後代以及外戚為主,因為沒有科舉制這樣公開的選拔制度,徵辟、察舉制所起的作用並不顯著。外戚在漢朝的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漢武帝為例,前期,他任用的丞相竇嬰、田蚡,都是外戚身份,竇嬰是漢武帝奶奶竇太后的侄子,田蚡是漢武帝舅舅,等他坐穩了皇位,重用的的依然有外戚,從衛青、霍去病、李廣利、霍光。漢武帝是雄才大略之主,所以他所信任的外戚都出身寒微,謹小慎微。但武帝之後,外戚的權勢越發強大,典型例子就是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長期把持朝政,最後取代西漢的王莽正是王政君侄子。到了東漢,由於皇帝大多不長壽,外戚為了便於掌權大多立年幼的皇帝,甚至是尚在襁褓的嬰兒。因此出現了很多飛揚跋扈的外戚。隨著小皇帝逐漸長大,對外戚的控制日益反感,於是往往藉助身邊信任的宦官,發動政變,掌握實權,於是就出現了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的現象。宦官當權時,皇帝的廢立很大程度上是由宦官集團主導的。這種現象直到袁紹殺盡宮內宦官而告終。
唐朝的宦官干政是從高力士開始的,但高力士對唐玄宗很忠心,可是卻開了宦官干政的先河。之後,宦官掌握禁軍實權,勢力日益龐大,唐朝中晚期的很多皇帝都是在宦官集團的扶持下登上皇位的。開創元和中興的唐憲宗突然暴斃,宦官集團脫不了關係。憲宗之後的多位皇帝都是由宦官所立,甚至出現被宦官弒殺的現象。唐文宗也是由宦官冊立,但不滿做傀儡皇帝,意圖透過政變奪回實權,不料事情被察覺,反倒被掌握禁軍實權的宦官集團一網打盡,史稱“甘露之變”。大唐王朝內有宦官擅權,外有藩鎮割據,皇帝大權旁落,權威蕩然無存。
明朝的宦官集團再厲害,也無法主宰皇帝的廢立。因為明朝祖訓不準宦官干政,而且明朝的文官集團非常強大,明宣宗設司禮監,本意是制衡文官集團的策略。明朝的政體下,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相互制衡,保持政治平衡,皇帝是最終裁決者。
-
3 # 七戒啊
宦官掌權,說到底是皇權的延續。年幼皇帝親征後面對士族大臣面對皇親國戚沒有自己的班底,權力無法延伸到帝國的各個方面。而從小一起生活的宦官是天然的選擇,所以宦官是皇帝的狗罷了。但是唐確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宦官居然掌握了神策軍!任何當權者掌握了軍隊,那必然會有取代帝王掌握帝國的想法,而作為傀儡的帝王被廢立也是必然的。只不過宦官沒辦法改朝換代用歷史給自己洗白罷了
-
4 # 朝文社
這個差別,其實最核心的就是一條:唐朝的宦官,特別是中晚期的宦官,除了能掌握政權,手裡還牢牢攥著刀把子——軍隊!
比起唐朝宦官的這種特殊地位來,無論漢朝還是明朝,都是差得遠,漢朝特別是東漢時期,也一度出現過宦官專權的情況,但哪怕是東漢十常侍專權的年代裡,勢力熏天的宦官們,也依然無力控制各地的精銳部隊,東漢末年天下混戰的局面下,昔日呼風喚雨的宦官們,更是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命運中!
相比之下,明朝的宦官們似乎很有權,距離兵權似乎也是唾手可得,許多重大的國防戰役,宦官更肩負了監軍的職責。但這看似一步之遙的距離,明朝的宦官們卻依然是得不到,哪怕監軍得心應手,但要想控制軍隊,更是近乎琢磨。今天還對宦官們忠心耿耿的軍將,只要皇帝一個聖旨,立刻就能翻臉把宦官五花大綁。所謂明朝“宦官專權”的說法,單從權力本身說,就是個嚴重的錯覺。明朝的宦官非但沒有操縱皇帝的能力,相反更多時候,都被當做替罪羊!
而在宦官專權這件事上,中國古代史上宦官權力最大的大一統王朝,毫無疑問正是唐朝,確切說,是唐朝的中晚期。原因,也正在這個刀把子:軍隊!
其實在從唐朝建立到盛唐年間的大多數歲月裡,唐朝的宦官基本是沒有什麼權力的,安史之亂之前,盛唐最有權勢的宦官,莫過於大名鼎鼎的高力士。這位高力士,不止是戲臺上那個鞍前馬後伺候楊貴妃的老奴,他更是唐玄宗親手封的大將軍,執掌重要的兵權,也因此得以在開元至天寶年間呼風喚雨。當然,他這時的威風還是有條件的,依然只是皇帝身邊的奴才。
而唐朝宦官權力變化的真正轉折點,卻要拜安史之亂所賜。一場安史之亂,唐玄宗被打出了長安城,狼狽跑到蜀地躲了貓貓,而唐肅宗則在靈武即位,正式扛起了唐朝的大旗。但旗幟容易扛,招兵卻是難。於是唐肅宗的親信宦官李輔國,就趁機執掌了禁軍部隊。而另一宦官魚朝恩,更一度出任大元帥。也正是從這時候起,唐朝的宦官們,開始把禁軍抓在自己手裡,不停的滲透勢力。
因此,從此時起,唐朝的宦官們徹底翻了身,這才有把皇帝當成提線木偶的咄咄怪事。曾經無敵天下的大唐王朝,沒有被任何外敵征服,也沒有被安祿山征服,然而卻被太監們掏空了瓤子!
-
5 # 布細特
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是這樣評述歷史上的宦官專權,“東漢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禍最烈。”
而唐代的宦官之禍,趙翼是這樣說,“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推原禍始,總由於使之掌禁兵管樞密,所謂倒持大阿而授之以柄。”其中點明瞭宦官掌廢立的最重要原因,即掌握了兵權。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稱,宦官專權“始於明皇,盛於肅、代,成於德宗,極於昭宗。”這便勾勒出唐代宦官專權的發展歷程。
但其實在唐睿宗和武則天時期,就已經埋下禍根,當時宦官的人數猛增到三千餘人,只不過沒有出現官階高的,未成氣候。唐玄宗開始重用宦官,除了眾所周知的高力士外,還有一名宦官叫楊思勖,多次率兵打戰,居然還有不錯的成績。宦官時不時奉詔出征,這就為他們掌握兵權提供了一個大大的機會。
但宦官正式掌兵權則始於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而後形成定製。不得不說,安史之亂使得唐代由盛轉衰,但對宦官來說卻是大大的福音。他們藉此機會把勢力滲透到軍隊。安史之亂後,藩鎮林立,皇帝對朝臣又不是很信得過,於是就派出了身邊人宦官,替自己監視各地藩鎮,形成了監軍制度,這特麼簡直就是把各地軍隊送到了宦官的手上。
為啥這麼說,因為唐代宦官有一個特殊的癖好,就是收養子,除了同樣也為宦官的養子,還有很大部分是和宦官勾結的各地藩鎮節度使!除了神策軍,還能把勢力滲透到地方軍隊。
軍隊將領都是宦官的乾兒子了,你說皇帝怕不怕!怕的要死啊!不聽話能怎麼辦,他也很痛苦,他也很無奈啊!
-
6 # 為國釣魚
謝友邀
近期一直窩在兩宋,特別是南宋初年那旮旯,謝@江東汪郎邀我答這道問題換換口味
(拍這個封面是裝逼用的,實際上電子書截圖效果好得多)
對東漢與唐代宦官問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作過總結~《資治通鑑.唐紀卷七十九》
宦官當權,乃是國之大忌
宦官這個群體的特性所決定其善於“伺候顏色,承迎志趣”;宦官整體素質低下,存在因生理缺陷而導致的心理畸形
宦官與皇帝朝夕相處,相對大臣們來說,宦官顯得可親而順從,很容易搏得皇帝好感,進而對朝政產生影響
明主只用宦官侍奉起居,嚴禁干政;只有昏庸之主才會讓宦官掌握權柄
主上昏庸,宦官干政,“國家不危亂者,未之有也”
~《通鑑》
司馬光認為東漢與唐代宦官問題最大的區別在於“漢不握兵,唐握兵”,東漢宦官仍依附於皇權,唐代宦官因掌握兵權而凌架於皇權之上
唐代宦官問題是怎樣產生又如何愈演愈烈的呢?~《通鑑》
太宗李世民曾規定“宦官無得過四品”;玄宗李隆基寵信高力士,甚至連將相人選都要與高力士商量,開了一個壞頭
玄宗還壞了“節度不兼領”的規矩,引發安史之亂,天下大亂中宦官進一步掌控朝政,這時候宦官還是依附於皇權,以“竊弄、壅蔽、讒、匿”等方式弄權,直到德宗興元年
德宗本有大志,但“涇師之變”中,各節度和將領讓他徹底寒了心,放棄使用武力削藩,一邊承認藩鎮合法,一邊組建直屬部隊~神策軍
皇帝自然不可能自己領軍,將領領軍又擔心其會不會成為新軍閥,最佳人選就是在兵變中再次展示了忠誠度十分可靠的宦官
由此,唐代宦官之權逐漸凌架於皇權之上,掌握廢立,與藩鎮一起禍亂天下,共同造成唐朝滅亡
~《廿二史札記.卷二十》
趙翼認為,明代宦官問題與東漢相似,都是“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而唐代則是“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在於宦官是否掌兵。槍桿子裡出政權,自古皆然
東漢宦官之權、士大夫之權、皇權,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由張讓、李膺、漢桓帝在延熹末~永康年時期的鬥爭中表現得很直觀。有興趣可以看一看東漢“清流黨錮”事件始末
明朝宦官看似權勢熏天,實際上
立皇帝劉瑾,正德五年,立皇帝慘遭凌遲
九千歲魏忠賢,崇禎初,魏忠賢被流放,半道上再下逮捕令,九千歲畏懼自縊
綜上
宦官干政是一個朝代走向衰亡的標誌之一,而東漢與明朝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宦官專權
-
7 # 楚狂接與
宦官是我們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一股比較奇特的勢力,最早的專權宦官可以追溯到秦朝的趙高。此後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時期宦官頻繁的專權,干預朝政分別是:東漢末期、唐代中後期、明代。
當然其他朝代也有權傾一時的大太監比如宋朝的童貫,但是都算不上“專權”。
那為什麼這些王朝會出現宦官專權呢?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專門論述可以寫一本書,鄙人才疏學淺稍談已見,拋磚引玉。
我以為王朝會出現宦官專權要符合兩個條件:
一、君主必須有實權。
宦官本質上是君主的家奴,他們的權威都是來自於君權。君王一句話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死,宦官比其他政治勢力都要依附於君權。這就是為什麼明朝魏忠賢號稱“九千歲”權傾朝野,崇禎一上臺就可以把他辦了,而魏忠賢沒有一點還手之力的原因。
而我們回想一下,得勢的宦官皇帝一般派他們幹什麼?
有直接掌兵權的,有派到軍隊監視武將的,有做特務頭子幹髒活的,做鎮守太監幫皇帝斂財的,甚至替皇帝治理國家的。這充分說明皇帝十分信任宦官勢力,而宦官勢力無法反抗皇權,因為他們的權力就是來自於皇帝。
二、君主有想要制衡的勢力。
中國古代政治鬥爭的陣營基本分為這四個:外戚、宦官、文臣、武將。
對於皇帝來說除了宦官外另外三種勢力都不太值得信任。
先說外戚,東漢後期的宦官專權和皇帝要制約外戚的勢力是分不開的。
東漢後期的皇帝即位多在幼衝之年,漢朝也有母后臨朝垂簾聽政的傳統。太后掌權於公於私都會提拔孃家人造成外戚專權,而幼小的皇帝一天天長大後便會對這種情況產生不滿,而他既不能依靠母后來反對外戚,也不熟悉外廷的朝臣,那麼他可以依靠的就是從小陪他長大的宦官。
而東漢王朝末期這種情況發生多次,最終導致宦官權力失控造成“黨錮之禍”,這也成為東漢衰落的亂源之一。
並且歷史上外戚取代君王的例子並不少見,篡西漢的王莽和建立隋朝的楊堅就都是外戚。所以把權力給外戚皇帝是不願意的。
再說文臣、武將,皇帝也不信任,司馬懿、趙匡胤這樣的例子史不絕書!
所以思來想後還是宦官靠譜,給宦官的權力不會給君主造成致命的威脅。反而可以依靠宦官制衡其他三股力量,何樂而不為呢?
那為什麼皇帝不自己掌權而要用宦官呢?因為治理國家其實是一個很累的事情,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朱元璋和雍正的。
回覆列表
唐朝的後期,宦官專權的霸橫,掌握了大唐帝國兩支最精銳力量——神策軍和天威軍。唐朝皇帝的一大家子人都在人家的刀口下過日子,唐德宗曾經廢除了宦官統軍的做法,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但爆發涇原兵變,叛軍直逼大明宮,負責安全任務的神策軍卻按兵不動。最後造成多位皇族成員被殺,唐德宗逃往漢中的惡果。此次事件以後,唐德宗恢復了宦官統軍的傳統。
唐朝的初期,唐高祖、唐太宗等帝王一直嚴格控制宦官干預朝政,但到了武則天被迫退位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再由於唐中宗李顯是從外地匆匆趕來登基的,對洛陽城中的情況並不瞭解,因此他開始依靠身邊的宦官瞭解官員的情況,這開啟了唐朝宦官參與政事的先河。安史之亂以後,宦官勢力空前高漲,宦官開始全面干預朝政。
唐朝的科舉制度並不完善,考生要成績好以外,還要名聲和家世,當然許多寒門學子拒之門外。到了唐朝中期,宰相李德裕甚至還反對科舉制度,認為還是任用貴族世家子弟為好而且,唐朝科舉錄取的名額很少,因此在唐朝,科舉產生的文官一直沒有形成強大的集團,這方面缺少對宦官干政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