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完美理財

      雜感 清 黃仲則

      仙佛茫茫兩未成 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逢飄盡悲歌氣 泥絮招來薄倖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難成 春鳥秋蟲自作聲

      “百無一用是書生”成了書生們自我無奈的嘆息,

      從古至今的書生,讀書十萬卷,售於帝王家,十年寒窗後的書生們自以為一旦科場得售,從此魚躍龍門、春風得意,便可經天緯地,治國安邦,指點江山,而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則憑藉豐富的閱歷以及卓越的見識對此一語道破:“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事隔一千多年後的乾隆盛世,《四庫全書》的主編大學者紀曉嵐只因某事稍稍微表不滿,乾隆便呵斥道:“朕以汝文學尚優,固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畜之,汝何敢妄談國事!”……中國書生的窘迫處境一覽無遺。

  • 2 # 楷書13

    這說的是古代書生。要談論這個問題,咱也引用幾句老話來談。“秀才見大兵,有理說不清。”秀才當屬書生系列,比孔乙己之類高一檔。孔乙已把“回”字的四種寫法當學問,這是最無用了,秀才級別高了吧,可是不分物件跟強盜講孔孟之道,“之乎者也”照樣不管用。“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被暴政逼反了,又前怕狼後怕虎,還沒怎麼進擊就考慮後路,尋個善終,吳用、宋江般招安被殺就是常有的結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讀書不能和實踐相結合,不能為社會服務,學的知識都是空中樓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按部就班,不願打破框框,死水一潭。

  • 3 # 求圓4

    清代的黃仲則的一首詩中的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應該是對個人不得志,施展不出個人的才華而發出的感嘆。“書生”如果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才會有價值,如果無處發揮作用也就蹉跎歲月,也不會受到社會的尊重,在封建社會這種現象是時常存在的。

  • 4 # 陳章魚

    「百無一用是書生」最早出自清代的一位舉人所寫的一首詩。

    這位舉人叫黃景仁,字仲則,生活在乾隆年間,頗有才華,但是一生窮困潦倒。

    在他 20 歲左右的時候,寫了一首七言律詩,叫做《雜感》。

    「百無一用是書生」,就出自於此。

    全詩是這樣的: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且不說時代變遷,兩百多年前的生活和我們有多大的不同,知識分子的境遇和機會有多少變化,就算我們單單從這首詩來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似乎也不能成為一個定理。

    人們往往單把「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拎出來,好像覺得它是一個非常決斷的論斷。但是你會發現,它其實是有前提的,就是前面那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

    如果你讀了一些書,然後你就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自視甚高的位置上,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有 90% 的人你都是看不上的,你都覺得比他們要高,那麼你閱讀的這些書。反而讓你變到了一個更加封閉,更加不開放,更加危險的狀態。

    而這個狀態,才讓你成為了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

    在今天,我們也能看到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把知識變成炫耀的資本,越是知道的多,就越傲慢和封閉,拒絕認同他人,拒絕和別人合作,那麼自然也就少了太多太多實現理想和發揮能量的機會,最後自然是百無一用。

    我想這才是這首詩在這個時代給我們的意義,歸根結底,這更像是一道算術題,少一點「十有九人」的「白眼」,也就少一點「百無一用」的尷尬。

    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 5 # 海石花68492970

    因為書生讀書過多和因此主見過少而充滿了迷惘,他們既無真的思想家那般艱深,和由此成長出來的敢作敢當,又無一般市井因心無旁騖的那般幹練,所以只能百無一用了。這群人是當今知識分子的主流。

  • 6 #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有工作有事業得到有人用你,才能有用武之地,而書生除了學習沒有機會施展才能,當然沒有用處了。

    所以,讓書生能活下去能養活自己,除學習文字數學外,統一學會了中醫,有針炙拔罐技術。

    私塾結業後都開始遊學,走哪裡看病到那裡,遊名山大川,世外桃園就是書生作者發現寫的。

  • 7 # 豐富多彩談國學

    知識不等於智慧。當一個人學了一堆知識,卻沒有做人做事大智慧,是很可怕。尤其為官後,理論派,缺乏實戰的書生,可能直接禍國殃民。

  • 8 # 雲崗山人

    這是真的。不是嚇人

    你看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就非常反對讀死書。而且也反對讀書。有人說老子反智。但它們錯了,老子就最有智慧。

    而孔子雖為聖人,則一輩子奔波,沒什麼成就。

    還有魯迅的孔乙己。

    還有蒲松齡筆下的范進中舉。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讀書脫離實際,甚至對實際狗屁不通,卻自以為滿腦子聰明。實際使人更蠢。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時刻會受到書中觀念的糾纏。(實際上並不符合當前實際)。所以,它是舊社會統治解決毒害聰明人的手段。

    但讀書能夠從書中走出來,能徹底拋棄書的影響的。這種人有用。

  • 9 # 豫發快樂

    這句話的出處和所表達的意境我不在意淫,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東林書院一個讀書教書的學院即學校還是個民辦學校,這個學校確統治當時時局,後來東林黨更是在朝廷更是娼狂!書生讀書的先生不是秀才舉人更不是有功名的人!沒畢業的學生可稱書生!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好好學習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的周總理!學而致用,知行合一。百無一用是一個自持有才沒有用武之地沒吃沒喝還抱酸的一個屢次落榜的書生牢騷而已!

  • 10 # 布細特

    這句詩大家都知道是清代一位舉人黃景仁所寫,也知道他一生清高卻窮困潦倒,於是發出這樣的感慨。

    但關於這句話,我倒是有另外一種理解。書生,即是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興起後,入仕的必經之路就是讀書考試,於是逐漸有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想法。讀書人地位高,大家就都想當讀書人,都想在科舉上分一杯羹,然而每次也就那麼些人可以走上仕途,大部分人也就混個秀才,甚至是啥功名都沒有。那怎麼辦呢,沒有功名又讀了這麼久書,那隻能堅持了。接下來就是重點了,我們要知道中國是傳統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就是能幹活的男丁,勞力多,收成也多。如果家裡的男丁都跑去讀書,能混到功名就算了,沒有功名還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啥活也幹不了,還自視甚高瞧不起勞動人民,那要你何用。所以啊,這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都是混不上功名又沒法幹農活的人吶,在當時那種比力氣的農業社會還真是不好混啊。

  • 11 # 非小羊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對的!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書生的理想主義就像是開在白骨上的小花,柔弱的不堪一擊。對此,歷史總會在最關鍵的時刻,給人以當頭棒喝!

    1898年9月17日,光緒帝給康有為下密詔,要求其說服袁世凱發動兵變,誅殺榮祿,發兵圍困頤和園,迫使慈禧交權。可以說,如若成功,中國國運即將改變。

    9月18日深夜,譚嗣同隻身前往袁世凱的寓所對袁說:“現在只有你一個人可以救我們的聖主。你如果願意救,就請救之;如果不願意救,可以到頤和園向西太后告發我,因此享盡榮華富貴。”

    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即向榮祿告密。隨後,慈禧發動政變,戊戌六君子被殺害,“百日維新”失敗。

    歷史進行到這裡,對“百無一用是書生”做出了精準的解釋。這些書生們用傳統的君臣之義、人倫道德來約束自己。同時,以為別人也是尊禮重道,信守諾言的。他們不明白虛以委蛇、陽奉陰違的真正含義,更不懂得政治鬥爭的殘酷。

    譚嗣同企圖用“義”來說服袁世凱,就好似在跟一個流氓講道德,跟一個妓女講貞操。光緒帝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國家的命運交到這些毫無政治鬥爭經驗的書生手裡,註定要失敗。

    再華麗的詞藻也無法掩蓋衣服上的補丁,再優美的旋律也阻擋不了打進陋室的風雨。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不是成天坐在辦公室裡吹著空調想象著怎麼幹。對此,有八個字說得很清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明星名單公佈了,外援只有一個,本賽季外援不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