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法眼大師

    主要是明末朝廷效率低下,對基層的控制力衰退。明末雖然名義上有百萬大軍,但是無法排程在一起,沒錢,沒錢就無法籌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怎麼辦,加稅,大明稅率不高,但這只是中央名義稅率,到了地方,具體到底層農民,那就很高了。加稅之後,每年遼餉總額佔朝廷收入一大半,那是否就無憂了?還是不行,錢雖然從底層搜刮來了,可惜大部分落入高官,軍閥,奸商手裡,具體到遼東大部分士兵,卻還是在溫飽邊緣,為啥,因為遼東米價翻了幾十倍。

    糧草的運輸成本太高了,這其中正常損耗倒是其次,上下其手,浪費才是最大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洪武時期,放棄對食鹽資源的國家壟斷,讓商人以為邊疆輸送糧食多少來換取食鹽貿易的份額,利用商人力量養兵,所以明初,養百萬大軍,8次北伐,人民卻可以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 2 # 大馬哈魚12

    明朝對後金的優勢在土木堡之變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問題。

    明朝永樂皇帝之所以將京城定都於北京,它的重要性就是在於漢人與長城外面的各族之間的經貿往來,這個有很大的利益關係,它決定明朝的死活。為了將這根利益鏈牢牢抓住,北京必須成為統治中心。

    而土木堡之變引起就是邊貿糾紛,皇帝的被俘我覺得應該是掌握這個利益鏈的人不喜歡被皇帝陛下控制利潤。

    其實到明後期,氣候變化寒冷,關內為什麼沒有糧食,發生凍餓,民不聊生。而不生產糧食的後金卻有武器和糧食,吃飽了才有力氣,不斷擴大規模和地域。唯一有可能就是長城防線被掏空了,利益的集團可以把大明的糧食,鐵器直接運輸到後金,而自己從哪裡換回來達官貴人喜歡的物品,自己賺錢。

    明朝對後金的剿滅,其實我覺得應該沒有錯,錯的是裡勾外聯的人太猖獗。後金在惡劣天氣裡不但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氣候寒冷導致歉收,明為了遠征後金一定會糧食和鐵禁運,如果有效的話,我覺得應該可以勝利。)而且能夠以逸待勞,說明什麼問題?就是後金的關係已經深入大明的內部,想想都覺得可怕。

  • 3 # 唐燏00

    謝邀。關於“明朝對後金的優勢是如何喪失的”感想如下。首先,歷史就是這樣,所有的事物都得經歷成壞住空的過程,因為人這種動物本身就是到處搞破壞的主要因素,所以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恆不朽的。就如南傳佛教六祖慧能的不壞肉身舍利,也難逃人為的壞劫。有時候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好,人既是可憐的,也是可憎的,人既愚昧無知又傲慢自大。因為如此,優秀全盛的大明朝,對於泥腿子後金真的是不屑一顧,可以說後金就是癩蛤蟆跳腳背,不咬人膈應人啊。其實,還有一個這樣的人,就是李自成的大順,也是一個不經打的主,一打就跑,降啦還反,一點都不知羞恥。與其說明朝對後金喪失優勢,不如說明朝毀在反賊李自成的手裡貼切。那麼明朝本來挺強大的,既然沒有對手,又是什麼原因丟掉未來的啊,其實沒有什麼強敵,就是大明朝自己國運衰竭而亡。說白啦,如同後唐李存勖一樣,一夫夜呼,猖惶東出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而已。可能有人會問,這種事能不能事先避免一下,其實真的是躲不開的。一個王朝開始的時候非常稚嫩總挨欺負,但是能夠成長,可是一旦強壯不受欺凌啦,就開始自認死理,不知自覺悔改啦,等到晚期基本上就是沒法整啦,只能哪天完事哪天算啦。大明崇禎一朝時,早就千瘡百孔病入膏肓啦,能夠呼嗒呼嗒喘息就很不錯啦。耳背眼花的,連李自成打進皇城都聽不見動靜,直到李自成打上金鑾殿到處通稽捉拿崇禎,這時崇禎雖然才知道逃跑,可是連備馬的時間都沒有,只能跑到煤山自裁啦。簡而言之,明朝對後金優勢的喪失,不是人為造成的,而是制度決定的。那麼大的一個大明朝,只定得靠優越的制度來正常運轉的,可是這麼優秀的制度也會讓依賴它的人們變得非常懶惰,甚至積貧積弱,積重難返。所以大明朝的優勢是必然的喪失,不可逆轉。

  • 4 # 璽言春秋

    大明對後金的優勢是如何喪失的?

    廣寧失陷後,接替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的王在晉看得很明白:東事一壞於清、撫,二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

    從“一壞”到“四壞”、從“危局”到“無局”,王經略雖然看得很明白,但卻只是粗略點出了大明喪失對後金優勢的幾個關鍵節點。

    那麼,我們就需要順著“一壞”到“四壞”,詳細捋一下大明對後金的優勢是如何喪失的。

    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擁有八旗精兵六萬、基本完成對女真各部的一統後,於赫圖阿拉建立後金。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這事,要是放到成化時期,明軍早就前去犁庭掃穴了,可是,萬曆時期,大明上下對此愣是沒有任何反應,難道還有什麼事比這更重要?

    萬曆四十三年,東林黨意圖藉助梃擊案打垮鄭貴妃勢力和齊楚浙三黨。

    萬曆四十五年,齊楚浙三黨在丁巳京察中幾乎將朝中的東林黨一掃而空。

    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鬥正忙著搞黨爭,誰還有閒工夫去管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這事。

    萬曆四十六年初,齊楚浙三黨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產生內訌,東林黨見機到處上躥下跳,大明被激烈、混亂的黨爭搞成了一團亂麻。

    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起兵,連克清河、撫順,遼東門戶洞開,此即為王在晉所言的“東事一壞”。

    萬曆四十七年,內閣首輔方從哲為了賺取聲望、壓制上躥下跳的東林黨、平息齊楚浙三黨內訌,不顧前線將領杜松、劉挺的反對,一再發紅旗(兵部的進兵令牌)催促楊鎬進兵。

    面對糧餉不足、天寒地凍、士氣低迷、部隊未完成集結等不利因素,楊鎬只能匆忙令馬林、杜松、劉挺、李如柏率四路明軍對赫圖阿拉分進合擊,結果被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大明吞下了薩爾滸之戰慘敗的惡果。

    薩爾滸之戰慘敗後,努爾哈赤率軍連克開原、鐵嶺,遼東重鎮瀋陽、遼陽屏障盡失,此即為王在晉所言的“東事二壞”。

    天啟元年,東林黨藉助紅丸案、移宮案打垮了齊楚浙三黨,控制了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要害部門,獨掌朝政。

    為了證明自己比齊楚浙三黨更有能力,東林黨派出水利專家袁應泰接替熟知兵事的楚黨成員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

    平心而論,袁應泰確實是個好官,在水利方面確實做出了突出貢獻,雖然袁應泰也具有剿匪成功、平靖地方的經驗,但把他放到遼東面對梟雄努爾哈赤,就純屬瞎搞了。

    戰國時期,秦國如果令水利專家李冰率軍去打長平之戰、令戰神白起去修都江堰,那麼等待秦國的必將是一場大大的災難。

    同理,東林黨將水利專家袁應泰放到遼東,大明也將會面臨災難。

    天啟元年三月,袁應泰接任遼東經略不足半年,遼陽、瀋陽盡失,浙兵、白桿兵盡沒,袁應泰自焚殉國,大明在遼東只剩下了重鎮廣寧這座橋頭堡,此即為王在晉所言的“東事三壞”。

    袁應泰殉國後,東林黨擋不住壓力,只得從新起用熊廷弼,但是為了防止遼東軍政大權落入齊楚浙三黨之手,東林黨又派出內閣首輔葉向高的高徒、醫學專家王化貞出任遼東巡撫,並且葉向高還暗中授意遼東文武官吏只能聽從王化貞的號令。

    王化貞出任遼東巡撫僅僅八個月,就被早已暗中向後金投降的心腹愛將孫得功給忽悠瘸了,大明在遼東的最後一座重鎮廣寧失陷,此即為王在晉所言的“東事四壞”。

    廣寧失陷後,明軍只能退守狹窄的遼西走廊,大明對後金空有巨大的優勢,卻無法施展,也就是說,大明對後金的優勢伴隨著“一壞”到“四壞”徹底喪失。

  • 5 # 懶散俗人

    自從後金建立,明朝在遼東地區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奴兒干都司撤了之後,明廷等於放棄了東北,但為了防止東北的野人們出山搶劫,刻意在當地搞平衡,不讓如何一股勢力做大,誰冒頭滅誰。實話說這種把希望寄託外部的狀況,就是實力不足的表現。那個時候起,明軍就已經逐漸不再具備在野戰中消滅敵人的雷霆氣勢了。缺了堂堂之氣的天朝,在東北的影響一落千丈。而野人們漸漸開化,因為漁獵生產的需要掌握了更高層次的軍事技術。

    而努爾哈赤起兵整合建州女真,就代表這個權謀手段也玩脫了。那些天朝棄民也有了新的選擇,明朝在當地哪裡還有什麼優勢可講!即便薩爾滸不打敗仗,想徹底打垮後金也是不可能的事,明朝大軍就不可能待著不走,早晚還是相同的故事。

    所以,優勢這種東西,不能看一城一地、簡單的兵力對比來判斷的。

  • 6 # 世界史圖鑑

      無論何時,明朝對於後金都有壓倒性的優勢,無論是戰略層面,還是戰術層面都佔據先機,然而明朝君臣還是把這一切在自己的手中葬送。反而,後金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最終形成了對明朝的戰略包圍,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努爾哈赤是鎮守遼東多年的名將李成良的義子。在李成梁病死之後諾爾哈赤然襲擊撫順,當時後金軍隊的戰力已經十分驚人,追擊的明軍過程當中也成功斬殺一萬多人,舉國震動。

      

      由此,對後金勢力的發展明朝開始策劃包圍計劃,當時建州女真所在的位置處於蒙古遼東和北韓之間,非常利於三個方面包圍,為此明朝政府從軍事角度出發開始了這一戰略部署。當時的努爾哈赤部隊只有五六萬之重,無法應對明朝的三面夾擊,當時明朝在當地就可呼叫的兵力不下十萬之眾,而當時的滿洲人也都與內地漢人相同實行耕種定居,這也給明軍圍困後金勢力,提供了便利,如果是草原民族,那麼這一戰略將無法實施。

      

      此外明朝所一直推行的分化戰略也符合明朝對建州女真的圍剿,當時的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對於明朝的圍剿戰略也很有幫助,面對四面包圍,明朝可謂佔盡先機。然而細想之下,這四種勢力,實際上無法支撐明朝的包圍行動,首先北韓的戰力自不必說被日本入侵之後,北韓一直沒有緩過勁兒來,幾乎所有的軍事力量都在與日軍作戰中被消滅,對於圍剿建築女真的計劃,北韓也只能在政策上予以支援。

      

      當時的海西女貞雖然與建州女真有些仇怨,但在實力上依然無法與建州女真相提並論,這一包圍戰略最終失敗。當然,起初聯軍的進展也十分順利,但努爾哈赤在內線集中兵力將分散進攻,聯軍一一擊潰,反而努爾哈赤在這場戰略當中兼併了整個海西女真向北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在戰略上成功,但在戰術上失敗的聯軍不得不轉入防守,一次的失敗並不能動搖明朝政府對於東北局勢的控制。

      

      為了挽回頹勢,明朝政府還找到了當時的蒙古部落企圖進行第二次戰略圍剿,明朝政府希望蒙古騎兵不斷騷擾滿洲的西部邊界,同時號召後金控制區的漢人起來造反企圖內外夾擊,並在海上已島嶼為基地,分散後金的注意力,雙管齊下,並不在於一戰滅掉後經金,而是讓後金疲於奔命,無暇攻擊明朝,戰略謀劃雖好,但明朝政府卻又不肯為自己的謀劃出力,各地的盟軍已經準備就緒。

      

      但明朝拒不提供白銀經費,致使內部損耗過甚,雙方反而大打出手,明朝加深了對於蒙古部落的不信任,拒絕給予任何形式上的幫助,後金再一次展開對蒙古部落的遊說,反而瓦解了明朝對於自身的戰略包圍,明朝官員不知事態之嚴重,依然對蒙古部落採取強硬態度,致使林丹汗徹底激怒,在危難關頭絕出兵幫助作戰,反而為後金軍牽頭。

      

      此後圍剿戰略依然繼續實施,而最終由於袁崇煥斬殺毛文龍而宣告失敗。後金在與明朝縱橫的過程當中學會了邦交,並吸取了明朝政府所犯下的所有錯誤,團結女真各部之後,穩住北韓聯合蒙古,反而完成了對於明朝的戰略包圍。

  • 7 # 百花爭豔只為你

    明朝對後金的優勢是一步一步的喪失。

    在遼東總兵李成梁死後,努爾哈赤用13副鎧甲起兵反明。明軍遼東各部戰鬥力下滑的很快,根本不是八旗軍的對手,只能依靠城池堅守避戰。但是明軍總體上對於後金還是進攻為主,後金對於明軍只是小規模襲擊而已。

    明朝對於後金戰爭處於守勢的決定戰爭是薩爾許之戰,11萬明軍對6萬八旗軍,但是由於明軍分兵冒進,6萬明軍被殲滅,明朝對於後金的決定優勢便喪失了,以後的明軍對於後金變成了全面防禦戰爭。

  • 8 # 火器工坊

    應該說,在明金戰爭的初期,明朝對後金具有絕對的優勢,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方面,包括軍事,明軍也有著更多的後備兵員。然而歷史上,這些優勢最終喪失,大明也淪落到被八旗軍壓著肆意摩擦的地步了。

    明朝對後金的第一次失策,就是薩爾滸之戰的輕敵冒進,沒有對敵我形勢作出合理的判斷。對於明朝而言,只需把六萬帝國精銳壓在遼東,然後高築牆、廣積糧,跟後金耗就完事了,對於一個軍事資源已經超過了生產力所能承受的最大範圍的新興部落帝國來說,只要讓他佔不到便宜,後金不是被逼北上就是原地解體。

    然而明軍最終還是出擊了,而且採用了沒路都比努爾哈赤的大軍少的分兵之計,在古代通訊不方便的情況下,面對高機動性的敵軍,卻還要將人數優勢分裂成區域性劣勢去攻擊,無異於送死。

    不過就算是薩爾滸戰敗了,明軍仍然有著極高的優勢,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熊廷弼經略遼東之後,遼東戰局已從瀋陽之敗中緩和過來。熊廷弼所構建的廣寧防線,可以說真真切切的擋住了努爾哈赤南下的腳步,面對固守的明軍,攻城能力薄弱的後金可以說毫無辦法。而熊廷弼指揮下的明軍則開始在戰力上有所回升,只要再過個兩三年,想徹底消滅後金不是問題。

    然而此時的大明朝局混亂不堪,朝內黨爭不斷,像熊廷弼這種屬於楚黨,又脾氣古怪、心高氣傲的人,自然是成了那幫陰謀家眼中的釘子,在和巡撫王化禎幾次衝突之後,遼東的平衡被打破了,構建了許久的廣寧防線因為熊廷弼一時賭氣毀於一旦,而明朝也直接喪失了整個遼東。

    當然,事實證明,當時的努爾哈赤尚不足以吞併整個遼東,所以對於遼西地區,即便是被明軍所拋棄,後金也沒能力直接佔領,歸根結底還是被人口限制住了。所以在孫承宗的指揮下,明朝除了花了不少錢以外,並沒有費太大的功夫,就重新又把戰線推回到了錦州,重新拿下整個遼西。

    雖說孫承宗的關錦防線十分燒錢,而且當時明政府的財政問題已經非常短促,但是僅是維持現狀,撐個幾十年是不成問題的。相比之下,後金這些年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建樹並不咋地,只要戰爭停止,後金搶不到東西,那麼最終避免不了分裂。

    雖說關錦防線中間波折了幾次,但最終還是十分奏效的擋住了後金的步伐,即使是更有頭腦的皇太極,在初期也是對關錦防線沒什麼好的辦法。然而就是這麼個日漸好轉的形勢下,袁崇煥卻安耐不住的想要搞一些大手筆來迎合崇禎皇帝復遼的意願。即聯合喀喇沁和部分科爾沁部落、還有北韓,並策反葉赫部,對後金形成一個戰略性的包圍圈。為了實現這一計劃,袁崇煥幹了兩件事,二就是這兩件事,間接的葬送了大明。

    一個是為了聯合喀喇沁,而向察哈爾販賣糧草,但是1628年的冬天異常寒冷,整個關外顆粒無收,如果後金當時不能從明朝獲得大量的糧草,那就只能北上西伯利亞打獵去了。如此一來後金不攻自破,但是把大量的糧草販賣給了沒有城牆保護的察哈爾,無異於給皇太極設定了打擊目標。果不其然,1628年,皇太極擊敗喀喇沁,滿載而歸,後金渡過難關,而且還擴大了地盤,打通了通往關內的第二條路線。

    另一個就是整治皮島,當時的東江鎮,已經被後金打的只剩下了皮島一地,為了生存,毛文龍只能是一面用糧草去換後金的皮草,然後到關內在高價賣出,買更多的糧食,留有己用後在販賣個皇太極,去換取更多的皮草,然後重複整個過程。袁崇煥的天降一刀,可以說砍斷了皮島貿易線,後金從毛文龍這裡得不到糧食,也就只能另尋他出,正好察哈爾有糧食,就又回到了上段的故事。

    而且除掉毛文龍之後,袁崇煥並沒有整頓好毛文龍的舊部(雖然給的待遇很高),逐漸的皮島軍心渙散,一些兵痞出逃登州,其中就有後來的叛將孔有德,可以說後來的吳橋兵變,袁崇煥也要為自己的考慮不周背上這個鍋。而吳橋兵變之後,孔有德降金,並將明軍幾年來積攢下的火器成果義兵送給了後金。從此,明朝對後金的優勢天平出現了快速傾倒的趨勢,終究是明朝自己葬送了自己。

  • 9 # 月輪皎皎

    其實大明的滅亡並不在於後金,而是農民起義,直至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大明的精銳還是存在的。

    大明後期的時候,大明可謂是四面楚歌,經過前幾位皇帝的折騰,以及朱元璋數量龐大的子孫寄生蟲一樣的腐蝕,還有文官集團的結黨營私,大明的根基早已經非常脆弱,這個時候農民起義不斷,天災橫行,中原就是一個爛攤子,大明政府要處理這樣的爛攤子還要騰出手來抵抗努爾哈赤的鐵蹄可謂捉襟見肘,但是即使這樣困難,大明依然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讓八旗損失慘重。

    而擔綱這個神聖任務的就是令八旗聞之膽寒的關寧鐵騎。

    皇太極上位後,帶著八旗精銳進犯遼東,在寧遠城下和袁崇煥展開決戰,皇太極老爹努爾哈赤就是吃了明朝紅衣大炮的虧,所以這次皇太極有備而來,據他觀察,大炮雖然殺傷力大,但是也是有弱點的,只要自己的部隊能夠衝鋒到大炮無法觸及的地方,那麼自己的八旗勁旅就可以把明軍吃掉,但是萬沒有想到,在付出慘重的傷亡之後剛剛到達寧願城下的戰壕,戰壕後面就衝出瞭如狼似虎的明軍,掄起大刀就和後金軍隊拼命。皇太極傻了,從來也沒有明軍敢跟自己肉搏戰啊,他哪裡知道,這些士兵就是按照袁崇煥孫承宗“遼人守遼土”思想建立的關寧鐵騎,這些士兵都是當地人,背後就是他們的家,你要來人家家裡撒野那還不和你拼命啊。所以不管後金軍隊怎麼不要命的往前衝,這些士兵都會更加不要命的抵擋,後金始終不能前進一步。

    而城樓上開炮的明軍也毫不懈怠,他們把炮口稍稍抬高一些,對準八旗的後方部隊開轟,每一發炮彈下去都是血肉橫飛,皇太極真是急紅了眼,自己帶來的幾個親貴都負了重傷,進還進不了,退還沒面子,可真是急煞人。

    但是袁崇煥送給皇太極的驚喜遠不止這些,就在寧遠城下激戰的時候,錦州城外皇太極的大本營亂成了一團,原來錦州城突然城門大開,主帥趙率教率領一支隊伍衝殺出來,衝進皇太極的大營一頓亂砍,切菜一般,等到矇頭轉向的後金軍隊反應過來剛想組織起反抗,趙率教呼哨一聲,領著軍隊風馳電掣一般退回城裡,城門緊閉,大炮侍候了。

    皇太極接到這個戰報真是死的心都有了,老爹被一炮轟死在寧遠城下,自己也敗的這麼慘,看來寧遠城真是愛新覺羅氏的傷心之地,沒辦法,帶上屍體,回老家吧。皇太極和他的部下灰溜溜地撤軍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寧錦大捷。

    後來,在崇禎皇帝吊死煤山的時候,吳三桂手裡還有十萬的關寧勁旅,只不過主將賣國投敵,斷送了關寧鐵騎的光榮傳統,還幫助多爾袞殘酷鎮壓南明朝廷,成為讓人不齒的漢奸。

    綜上所述,大明即使在末期,對後金的戰鬥也是有尊嚴的。

  • 10 # 江湖小曉生

    一直到了崇禎皇帝自殺之前,我認為明朝對後金依舊還是有優勢的。明朝最大的失誤,是錯誤地估計了李自成勢力的影響力,導致對方在最短時間內打入了北京城。至於對後金的防備政策,其實從來沒有鬆懈過。

    薩爾滸戰敗,是明朝的一次重大損失,戰前明朝是有巨大優勢的。

    可以說薩爾滸之戰前,萬曆皇帝操控遼東的能力還是非常強的。他完全可以利用遼東女真各大部落之間的矛盾,使得他們內部鬥爭,從而減緩遼東的戰爭壓力。可是到了萬曆晚年的時候,他似乎沒什麼耐心跟努爾哈赤玩了,防守遼東的軍費實在太貴,萬曆有些心疼,所以想要一口氣將這個強大的女真部落給吞併掉。

    薩爾滸之戰就是為了吞併建州女真,除了明軍以外,還有葉赫女真以及北韓軍隊。這三路人馬的總兵力號稱二十萬之多,聲勢浩大,而努爾哈赤這邊滿打滿算,也就只有6萬人馬。

    令人想不到的是,戰爭的結果是明軍備斬殺5萬之眾,葉赫女真被滅族,北韓再也不敢管明朝和後金的事情。其實萬曆皇帝完全可以採取防守政策,讓女真內部先打一陣子再說,直接參戰是最愚蠢的做法。

    就算薩爾滸戰敗,有孫承宗在,明朝對後金依舊是有優勢的。

    薩爾滸戰敗的訊息傳入北京,萬曆皇帝沒多久就被氣死了。他死了以後,遼東的軍備依舊還要嚴加防守,所以朝廷派遣了孫承宗前去接管這個爛攤子。

    讓孫承宗意想不到的是,後金壓根就沒有能力佔領整個遼東地區。所以孫承宗立刻將大軍開拔到了錦州前線,想要構築一條關寧錦防線。在天啟四年的時候,寧遠城修築完工,一切都準備妥當以後,孫承宗告訴天啟皇帝,咱們現在可以轉守為攻了。

    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炮石、渠答、滷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後敘寧遠功,廕子錦衣世千戶。---《明史》

    這時候的明朝軍隊,對後金依舊是有優勢的。孫承宗磨刀霍霍,兵器都已經打造好了,可就是在跟皇帝要軍餉的時候,受到了阻撓。他跟朝廷要二十四萬兩白銀作為軍餉,卻遭到了兵部的否決。所以孫承宗在遼東並沒有對後金發起過進攻,一切只有防守。不過這也為大明朝省了不少錢,只能說有利有弊。

    閹黨上臺,孫承宗和袁可立相繼被罷免,明朝對後金還是有優勢。

    天啟六年,知道孫承宗被撤了以後,努爾哈赤心裡非常高興,立刻帶兵前來攻打寧遠。寧遠是孫承宗剛修築的城池,所以十分堅固。

    努爾哈赤沒想到孫承宗雖然走了,可是他的弟子袁崇煥還在。袁崇煥跟同事們歃血為盟,一定要守住寧遠。所以在一頓炮轟之下,努爾哈赤大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在寧遠大捷的時候,大明朝對後金還是有很大優勢的。

    寧遠大捷以後,袁崇煥逐漸掌握了遼東內外的大權。一旦掌權,人的心態就會發生變化,他將部分跟自己意見不和的同事都給辭退了,在遼東獨斷專行。在皇太極攻打北韓的時候,袁崇煥居然沒有派兵圍剿皇太極的老巢,使得明朝錯失了一次消滅後金的絕好機會。

    而後金和北韓聯合起來對付毛文龍的時候,袁崇煥這才動身前來搭救,最終擊敗皇太極的軍隊。皇太極惱羞成怒之下,帶兵攻打錦州,被袁崇煥再次擊敗。所以這個時候大明朝對後金來說還是很有優勢的。

    袁崇煥被殺以後,明廷的優勢漸漸消失。

    歷史有很多岔路口,其實對明廷來說,袁崇煥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可是崇禎皇帝逐漸不再信任袁崇煥。他不僅將袁崇煥撤職查辦,甚至將他殺掉。從這兒開始明廷的官兵們便逐漸開始投降滿清。

    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因為崇禎殺掉了兩次擊敗滿清軍隊的袁崇煥,對於有功之臣他尚且如此,那對於下面那些小嘍囉,他還不是想殺就殺?正是這一舉動,使得整個遼東地區的軍官們都寒了心。

    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褷輩謀興大獄,為逆黨報仇,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為兩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勳繼之,必欲並誅龍錫。法司坐崇煥謀叛,龍錫亦論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

    遼東地區袁崇煥昔日的戰友們,都相繼投降了滿清。比如說作戰勇猛的祖大壽,薊遼總督洪承疇。這些都是明朝非常重要的官員,卻一個個投降了滿清。難道崇禎皇帝不應該反思一下嗎?

    他沒有反思,依舊是一意孤行,到了臨死的時候,甚至都不知悔改地說,自己沒有錯,是手底下那些大臣耽誤了自己,這簡直就是千年笑話。所以明朝的優勢在崇禎皇帝上吊之後,便蕩然無存了。

    總結:明朝直到滅亡之前,對滿清都是有優勢的。

    崇禎皇帝自殺這件事,使得吳三桂失去了重要的後盾。而吳三桂手裡的關寧鐵騎,其實也能擋住滿清一陣子。多爾袞一直想要收買吳三桂,想了各種辦法,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吳三桂所鎮守的山海關,他們打不過來!

    可惜崇禎皇帝低估了內部的李自成,使得自己的戰略部署出現了嚴重的錯誤。所以當崇禎上吊自殺以後,吳三桂壓根就沒心思鎮守山海關了,他只是在想該投靠誰會更好一些。明朝對滿清的優勢,也就完全消失了。

  • 11 #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對後金唯一的優勢也就是體量優勢,但是明朝也沒有運用好這一優勢。

    明朝在面對周邊威脅的時候,往往會採用拖字訣,也就是利用體量優勢把對手耗死。最典型的就是抗倭援朝之役,明朝利用體量優勢把日本拖在北韓,最終熬死了豐臣秀吉,日本撤軍回國。那麼,明朝這一優勢在對付後金的時候效果如何呢?可以說是很差勁,反而給滿洲人提供了便利。

    滿洲人在和明朝分庭抗禮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實力?根據張士樽先生考證,在努爾哈齊同明朝決裂之前,努爾哈齊治下總人口不到二十萬,根據丁口比一比五的比例換算,努爾哈齊只有不到四萬的壯丁。可以說這是小國寡民,跟明朝沒法比。更何況這些人口不全是滿洲人,還有大量投奔到努爾哈齊麾下的漢人、蒙古人和高麗人。好了,這裡就要說滿洲人的一大優勢了,那就是八旗制度行政效率高。

    八旗制度,你可以將其理解為軍事制度,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政治制度,更可以將其理解為經濟制度。原因無他,因為後金人口少,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來管理,這也是後金的優勢。因為人少,所以八旗制度的管理方式也十分簡單,而且還比較符合現代管理學的一個原則,就是管理層級低。八旗制度的管理層級,也就是大汗(皇帝)、固山、甲喇、牛鹿這四級管理結構。因此八旗制度的行政效率更高,用今天比較時髦的話說就是簡政放權。

    而明朝有個龐大臃腫的官僚集團,任何事經過各級行政機構的層層轉手,能不能變味不說,基本上到了中央那裡黃花菜都涼了。而這在戰爭方面就決定了,滿洲人雖然體量小,但是再短時間內可以集中大量的資源去應對戰爭。而明朝空有龐大的體量,卻無法快速集中,反而讓滿洲人先發制人。同時,滿洲人另一個方面的優勢在於,部隊戰鬥力高,紀律性強。這是因為東北的自然條件不像今天還不錯,在明末清初,東北地區自然條件可是惡劣,糧食作物一年只能熟一季,對於以種植業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的滿洲人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所以,滿洲人必須以狩獵、採集等方式來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用來獲得食品以及獸皮、山貨等產品用來交換。

    所以,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及圍獵活動也鍛鍊了滿洲人尚武、堅韌、服從性強的特質,每個滿洲男丁天生都要接受軍事訓練,而且滿洲婦女也要練習弓馬騎射鼓勵父兄、丈夫、子弟練習武藝。而且據我所知,滿族《搖籃曲》裡面也有鼓勵孩子練習武藝,因為歌詞裡有一句,將來長大了就去跟你阿瑪練武,有了戰功都是你們爺倆的。所以,滿洲人天生就是戰士。而且,滿洲人紀律性強也來自於同惡劣的大自然博弈。因為滿洲人圍獵其實就是軍事演習,透過圍獵來鍛鍊壯丁的服從性和紀律性。比如說八旗軍進攻遼陽的時候,八旗火器兵可以在距離敵軍只有二三十步的距離齊射,一千明軍僅有七人倖存。而明軍基本上遠遠的望見了滿洲人就乒乓一頓亂打,根本就打不死人,等到滿洲人衝到明軍眼皮底下明軍幾乎只有作鳥獸散的選擇了,經常有明軍槍炮齊發而八旗不損一人。我看過關於薩爾滸大戰的記錄,明軍槍炮齊發僅僅射穿了幾個倒黴蛋的頭盔和麵甲。結果也只是僅傷皮肉,頂多是破相而已。反觀明軍,由於戶籍制度以及喝兵血等優良傳統對軍士們的壓榨剝削,明軍戰鬥力衰弱的十分迅速。道理很明顯,就是明朝無法讓軍士們的付出獲得應有的回報。反而明軍在跳槽投了滿洲人之後戰鬥力倍增,明清之際經常有軍士集體反水投了滿洲大汗的記錄,原因無他,就是滿洲大汗能讓勞動獲得應有的回報。

    所以,滿洲人在入關之前憑藉這兩點優勢至少消滅了三十萬明軍,其中不乏明軍精銳部隊。而明朝空有龐大的體量,卻因為明朝行政效率的低下以及部隊戰鬥力的下降,對滿洲人無可奈何。最終的結果就是,滿洲人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締造了中國古典時代最後的輝煌。

    全文完

  • 12 # 庭州行者

    不才數年前曾經讀過一部通俗說史的作品《如果這是宋史》,其中一段關於女真滅契丹的評論非常精闢,大意是說:......女真的完顏部只是一個剛剛進入文明社會的部落,而遼國已經是一個超級大國。作為超級大國,要玩死小部落,有無數種方法,最簡單的就是利用體量和經濟的優勢,封鎖與拖延並用,兵不血刃耗死對手......

    明朝月建州女真之間的情況,與當年遼國與女真何其相似。當時的明朝,已經日薄西山,尤其是在軍事方面,在衛所制和軍戶制的摧殘之下,明朝軍隊已經相當疲敝,戰鬥力大為降低;而明朝的財政緊缺以及官員腐敗,又造成了軍隊糧餉被層層剋扣之狀況,軍隊士氣低落;而女真作為一個新興的政權,且處於東北,常年漁獵,其戰鬥力極高,同時女真軍隊中戰利品在一定程度上歸本人處置的策略,大大激發了其軍隊計程車氣,可以說,明朝與建州女真對峙初期,明朝擁有除軍事之外的其他優勢。明朝最為正確的做法,便是堅壁清野,完全斷絕與女真的貿易,使之經濟持續奔潰;同時暗中聯合與建州女真為敵的其他女真,蒙古部落,使之不斷消耗努爾哈赤。如此行事,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建州女真也可保數年甚至十數年之內,建州女真不會瘋狂成長。

    但明朝偏偏選擇了最為愚蠢的做法——直接出兵。薩爾滸之戰,可以說是明朝最昏的一部棋。本身自己的軍事就不佔優勢,非要以己之短攻彼之長;不僅如此,面對機動性極強且熟悉地形的女真,,明朝居然選擇了分兵的策略,這無疑白白送給女者逐個擊破的機會。不出意外,薩爾滸之戰明軍被全殲。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的主動權實際上已經徹底喪失,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已經陷於完全的被動。

    雪上加霜的是,此時的明朝內部,流民問題愈發嚴重。天啟年間,最終顛覆明朝的西北民變開始爆發,並且在短時間內已成氣候,明朝正式開始面對內憂外患共同的威脅。此時的明朝,已經是左支右絀,疲於應付。

    有人認為,如果明朝固守孫承宗等人所構建的關寧錦防線,便可以耗盡後金的國力,最終取得勝利。其實不然。關寧錦防線構築之時,後金實際上已成氣候,其已近從關內俘虜了大量中原的各種工匠和知識分子,大大加固了其經濟基礎,單單想透過一條防線困住後金,已經非常不易;另一方面,關寧錦防線的維護,守軍的軍餉,以及不斷構築的堡壘,均須明朝大量的財政支出。而明朝當時內部危機嚴峻,財政入不敷出,想要支援東北的軍事行動,則必須要預徵收賦稅,這無疑加大了內地百姓的負擔,造成叛亂的進一步增加,由此進入一個惡性迴圈。

    因此,明朝在薩爾滸失敗之後,其優勢已經完全喪失,再無翻盤的可能。

  • 13 # Mer86

    明朝對後金優勢的喪失,歸根到底是明朝組織度弱化,後金組織度強化的結果。

    明朝從建國到滅亡,在大部分時間裡,由於對手都是蒙古人。

    所以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是隨蒙古軍隊戰鬥力的變化而變化的。

    而由於早期蒙古部落沒有散攤子,大汗還有號召力,隨便調集七八萬騎兵入侵關內的能力還是有的。

    因而相對應的,同時期的明軍,也保有等同的軍隊組織能力。也能輕輕鬆鬆調集十萬大軍進行反擊。

    但到了後來,蒙古大汗說話不好使了。蒙古部落散攤子,嚴重的碎片化,導致幾萬蒙古人入侵的情況,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幾千人,甚至是隻有幾百人規模的擾騷。

    於是,明朝後期的九邊部隊也出現了為適應新的碎片化戰爭形態,把作戰單位縮小,軍事組織能力嚴重退化的現象。

    畢竟明朝不可能拿大炮轟蚊子。

    對方派幾千人來騷擾,你派幾萬人出擊。再多的軍費預算,也經不住這麼燒。

    那麼,這種改變改變好不好呢?

    當然不好了。

    因為由大到小容易,反之卻很難。

    大兵團作戰,對於將領的後勤調配能力及指揮協調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

    天生就會打大仗的帥才,幾乎不存在。所謂的帥才,大部分也是磨礪出來的。

    相對比之下,只帶幾百精銳打小仗,則簡單得多。

    而歷史上明朝中後期的明軍,由於用不著一次出動十幾萬的部隊,甚至連三四萬人都不再需要,千把來人就足夠了。於是,後來明軍的將領自然就更願意,也擅長帶著千把來人去打。

    而久而久之,明朝也就沒有能協調十幾萬人打大仗的人了。

    既然這種改變不好,那明朝皇帝為什麼對此熟視無睹呢?

    原因無他,皇帝也無能為力。

    明軍的兵源,主要來自各地的衛所。在明朝中後期,各地的衛所出現了階級固化現象。

    各軍鎮的總兵,基本上就是九邊那幾個軍鎮的將門家族來回換防。這導致將領對於自己家族的舊部,漸漸產生一種依賴關係。

    畢竟打仗這事,熟人用著比生人更放心。

    反映在現實中就是。

    指揮層面,明軍開始出現將門世襲現象。父子承襲職務、兄弟相援。比如榆林尤家、榆林王家、延安杜家、大同王家、宣府馬家等,便都是如此。

    作戰層面,由於不需要那麼多兵了,於是將領傾向於養家丁,而家丁也順勢成了明軍作戰的主力,地位越來越重要。很多戰役,參戰明軍全都是將領的家丁。(家丁不是傭人,是將領自募的精銳。由於是自募,數量不可能很多,所以這也是明朝後期作戰單位很小的原因之一)

    皇帝要想改變現狀,只能推倒重來。可是衛所制度都崩盤了,推到重來,談何容易呢?

    所以,這事也就成了既定事實。

    皇帝不管,各地的將領又能子承父業,甚至連家丁都是父子世襲。

    於是利益集團就此產生。

    花花轎子人人抬,大家相互商業互吹,用吃空餉的收入打點上級,同時養活一支小規模的精銳家丁部隊(錢給的足,自然能打硬仗)。然後利用家丁不斷與蒙古各部小規模交戰,獲得戰功,保證自己加官進爵,爭取往朝廷爬。

    而潛下心來研究如何大兵團作戰,“將十萬兵橫行朔漠”,反倒變成了不務正業。

    值得一提的是。萬曆時期,戚繼光等將領曾反思現狀,試圖改變,恢復明軍的大兵團野戰能力,但他失敗了。

    張居正死後,他隨之賦閒。寄生在既有體系下的將門全都反對他。所有改革付之一炬,就連戚家軍也被血洗。

    明朝在退化,後金(清朝)呢?

    後金的發展軌跡完全是相反的。

    努哈爾赤統一女真之前,女真部落是碎片化形態。與擁有高度組織性分明朝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

    舉個例子說。朱棣在位時,曾經封努爾哈赤的老祖宗猛哥帖木耳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看頭銜,“建州左衛指揮使”。很唬人。

    不知道的,還以為猛哥帖木耳麾下有小兩萬兵馬呢。

    然而其實,這位努爾哈赤的老祖宗,當時真正能直轄的部眾,只有一千戶。

    大部分歸屬在建州左衛編制下的部落,猛哥帖木耳這個指揮使,根本就調不動。

    如果他造反,能調集的兵馬也就幾千人。根本調不動別的女真部落。

    其它部落酋長即便願意隨他造反,他對這些酋長依然無直接指揮權。

    因為這些人女真人,本就不是一個整體。他們相互之間的矛盾,可能比他們與明朝的矛盾還要大。

    像這樣的女真人,難對付嗎?

    不難對付。先不說女真人能不能打。就算女真人都能打,都是精銳,戰鬥力都彪悍,都能能以一打十,可畢竟女真人也是肉身之軀,雙拳難敵四手。

    而且還沒有組織性,各自為戰。

    明朝調幾萬人去圍剿,逐個擊破,輕輕鬆鬆就能把他們按在地上摩擦。

    明憲宗時,趙輔率五萬明軍犁庭掃穴,殺的建州女真雞飛狗跳。原因就在於此。

    然而,當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搞出了八旗制度後,情況就變了。

    原本碎片化的女真人,結為了一個整體。

    再加上,努爾哈赤出身自明軍,對明朝的軍事體制很熟。經過他的調整,女真人也建立了嚴密的軍隊組織結構,擁有了成體系的戰鬥力。

    於是乎,此時碎片化的明軍也就是反而不是有高度組織性的八旗軍的對手了。

    其實我們從萬曆三大徵,以及明軍與八旗軍的屢次交鋒中,可以明顯發現。小規模的武裝衝突,明軍往往不吃虧。

    比如渾河之戰,幾千白桿兵曾一度打的八旗紅拔牙喇懼戰,並俘虜八旗兩名參將。

    大淩河之戰,一支明軍小隊把八旗旗主多鐸打下馬來。幸虧部下拼死相救,否則多鐸一條小命就擱那了。

    但大規模作戰,明軍擺出陣勢,聚個萬兒八千人開打,反而打得相當費勁。

    “人多了亂,龍多了旱”,這句老話用來形容當時的明朝軍隊,很貼切。

    不客氣的說。從戰略部署到後勤保障,再到戰役推進。明朝後期的明軍,完全是一團漿糊。明軍在與蒙古人常年累月的比爛中,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指揮幾萬人規模的大陣仗了。組織度弱化到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地步。

    而後金方面透過摸索,逐步掌握瞭如何指揮幾萬人打仗的技巧,組織度強化了。

    雙方都活成了對方曾經的模樣。

    為了掐死後金,明朝組織薩爾滸之戰。但戰爭的結果也看到了,由於指揮不當,明軍慘敗。明朝和後金在東北,攻守易型了。

    雙方攻守易型導致的結果,就是如歷史上的遼事那樣:女真人雖然實力較弱,但卻是一個整體。明朝雖然體量大,但卻缺乏組織能力,無法攥成拳頭打人。每次都只能無奈的採用添油戰術,葬送進去十萬人,再填補進去十萬,再次葬送,再填補。以致到最後再無精兵可用。

    明朝有體量優勢,卻無法利用體量優勢。反而因為體量大,“人多了亂,龍多了旱”,搞得內部四分五裂,老百姓揭竿而起。

    這情況下,哪還有什麼優勢可言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次脫掉秋褲,秋褲上都會掉下來好多小沫沫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