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唐朝和明朝宦官專權的區別在於大明宰相的廢除。

    明朝之前,相權一直是皇權的威脅,皇權和相權此消彼長。

    漢唐之時,皇帝的權力更多的取決於個人能力,比如漢武帝,武帝之時成立內朝,相權被壓縮。至唐朝,宰相從一人變為多人,但改變不了宰相統領百官的局面。

    唐朝宦官權力之大可以廢立天子,其掌握的便是相權,此時的宰相掌軍權。

    至宋朝,以樞密使分宰相軍權,以三司分宰相財權,宦官專權的可能變小。

    至明朝,廢宰相。無論內閣大臣還是專權宦官,其權力都沒有宰相制度做保障,權力均來自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翻臉,權力再大的宦官也只能倒臺。

    因此,明朝的皇帝可以不用上朝,以宦官制衡內閣,二者均只能聽命於皇帝,其權力取決於皇帝的態度,從明朝開始中國真正走向了君主專制。

  • 2 # 香茗史館

    這個問題感覺很複雜,說下我的理解吧:

    簡單來說,宦官的實權大小一是看權利來源。宦官權利最開始來自於皇權,很大程度上依附於皇權,但有一點除外,那就是宦官掌握兵權,明朝宦官雖然也掌握兵權(御馬監、司禮監控制的京營),但這兩支軍隊的調動權很大程度上還是在皇帝手中,唐朝則不然,唐朝宦官在控制禁軍的同時,甚至擔任樞密使,這使他們有了調兵權,再加上地方節度使也從禁軍選拔,導致他們直接插手政治。

    二是看外部的威脅。明朝宦官雖然一度權利很大,但他們卻都面對著一個更大的權利集團,那就是文官集團,文官集團的過分強大使得他們不得不與皇權形成利益整體,因為離開皇權,他們的權利就是無根之萍,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正如第一點所說,明朝的宦官是沒法直接插手政權的,即使在太監權利最大的時期,文官集團也只是相應勢弱,並非全無反擊之力。

    不過總的來說,太監權利再大,也只能亂政,正如唐朝,他們可以換立皇帝,卻不能取而代之。因為歸根結底他們的權利還是來源於皇權,即使這個皇權只是名義上的,因為正統這個觀念在古代實在太過強大了。正如蒼天大樹一般,太監便是樹幹和樹冠,皇權卻是樹根,即使樹幹再粗壯,樹冠再巨大,他們也不能離開樹根,即使這樹根再弱小。所以,他們只能導致國家更加糜爛,只能使這個駱駝更加瘦弱,卻充當不了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

    與太監不同,藩鎮勢力強大到一定地步卻是可以取代皇權的。雖然用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但中央政權太弱,藩鎮勢力太強了。府兵制導致了無兵可用,可募兵制導致的結果是精兵集中於藩鎮,弱兵集中於中央,並沒有改變中央勢弱,藩鎮勢大的局面。

    至於明朝無法打敗後金,原因更是複雜,歸根結底是整個政治制度的全面崩潰,各種積弊的全面爆發,換誰來都無力迴天了。

  • 3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科舉制度。唐朝雖然有科舉制度,但是普及程度不高,掌握實權的大臣很少有布衣出身,這和宋朝以及以後的朝代明顯不同。

    科舉制度造成了政治制度發生了兩種變化。第一是門閥士族退出了歷史舞臺。在唐朝以及唐朝以前,門閥士族的能量非常大,幾乎把持朝廷官員的任免,有著和皇權對抗的能力。可以看到,在宋朝之前,文臣武將奪權成功的非常多,這背後主要就是有門閥士族的支援。

    第二是由於科舉制度注重考核忠誠度而非能力。你想,一個天天讀四書五經的人,你讓他造反,恐怕是不可能的吧。這些人基本上都被洗腦了,絕對不會做悖逆之事。其實也沒有那個能力。

    這就很容易解釋你的問題了,失去了門閥士族的支援,再加上朝廷官員的忠誠度那麼高,宦官只能在皇帝的授意下飛揚跋扈一陣子,只要皇帝不開心,馬上可以把權利收回來。明朝太監飛揚跋扈,主要是皇帝想利用太監控制大臣,但是皇帝從來沒有真的失去權利。

  • 4 # 看鑑

    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有人被生活所迫揮刀自宮,進宮當太監,但太監真的是狠心給自己一刀就能當的嗎?

    首先自宮這件事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淨身,即使找專業人事來做,也有高達30%的死亡率。所以太監在淨身之前都會簽訂生死文書。在古代那種醫療條件下,淨身時喝點大麻水就算是麻藥了,切完了再用豬苦膽糊住傷口就算是消炎止痛了,一個月後如果沒死那麼恭喜你,可以進宮了。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想進宮出現了一種新規定,自願進宮的太監必須是中下層官員家庭出身,這樣做主要是為了保證太監家世清白,並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個太監進了宮,還都要進行文化培訓,不合格根本當不了太監。那麼問題來了,一個男人放棄了尊嚴,經歷了生死,費盡千辛萬苦進宮難道只是為了當個下人嗎?

    觀察歷史您就會發現,太監這個職業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很多權傾朝野的人物,例如指鹿為馬的趙高,九千歲魏忠賢,大太監李蓮英等等。為什麼太監這種我們印象中的下人,會有這麼多權臣呢?事實上古代皇帝的權利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尤其是年幼登基的皇帝,皇權很多時候都被文官所限制,為了避免被文官架空,皇帝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對抗文官,而太監作為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順其自然的成為了首選,太監權傾朝野的背後其實代表的是皇權。

  • 5 # 布細特

    最關鍵的一點是,唐代宦官掌握兵權。從唐肅宗身邊的李輔國開始,宦官就掌握了神策軍。再加上監軍制度,讓宦官插手了地方軍。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皇帝會派信任的宦官到各地監視,成為監軍。這些監軍往往權力很大,有的甚至能決定節度使的任免,當然不是在反叛型藩鎮裡。

    很多節度使就會認這些宦官為乾爹,那除了中央軍,宦官也掌握了地方軍。有了兵權,皇帝算什麼,不都是自己的代言人,就算後期又唐宣宗唐武宗這樣抑制宦官勢力的,也沒法根除宦官之禍。這些大宦官往往很多是善終並且皇帝還會追封追贈。

    明代就不一樣了。明代最大的矛盾是相權和皇權矛盾,皇帝要對抗朝臣就,於是宦官就被培植起來,但是他們沒有兵權,只能聽皇帝的話,說不好聽的就是皇帝的一條狗。劉瑾和魏忠賢再囂張,最後還不是被殺。只要皇帝想動他,分分鐘都能動他。

  • 6 # 泉海無涯

    唐朝太監牛是因為他掌握了全天下的核心軍權,皇宮裡和中央軍隊神策軍,皇帝的命都握在太監手裡,所以會有權監跟代宗皇帝說你就在皇宮裡吃喝玩樂得了,朝政老奴處理就行了。一不順權監們的心就幹掉皇帝,你讓明朝太監們全部掌握了外宮裡的神機營,三大營,九團練,錦衣衛,內宮裡除了東廠的大內侍衛,御馬監,團練,內行廠,你看太監們像不像唐朝樣跋扈,明朝皇帝像不像唐朝皇帝忌憚權監,魏忠賢牛就在於錦衣衛和東廠聽命於他,加上內閣有一半是聽他的,皇帝也寵信他,所以才能666,結果皇帝換了,錦衣衛不聽話了,東廠也有點動搖了,內閣就更不用說了,這也是為什麼明朝宦官不如唐朝牛

  • 7 # 史論縱橫

    無論是權臣也好,還是宦官也好,還是地方割據也好,其實都是權力掌握多少的問題。

    在隋唐時刻隋煬帝和唐太宗都開疆拓土,積極向外擴張,但是擴張的同時,又不得不給邊軍一些權力,提高他們的作戰能力,隨著地方勢力的不斷增強,到唐玄宗晚期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可以說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安史之亂後,也是武將藩鎮割據,權臣當道的開始,為了重新鞏固皇權,監視地方,唐朝統治者開始任用宦官,並且給了宦官兵權,這樣,宦官也成為一種可以和權臣相抗衡的力量,比這些大臣厲害的,這些太監擁有兵權。因此,在亂世之中,宦官甚至能夠廢立皇帝,但是無法取而代之,這就是因為宦官的權力還是來源於皇帝。

    但是,經過安史之亂後,尤其是宋朝建立後,統治者意識到,真正統治大一統的王朝,必須有強力的中央集權,和皇權,因此在宋朝採用二府三司制以完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的時候,朱元璋乾脆連宰相也廢除了,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為了防止朝廷的文官集團對皇權的威脅,才扶持宦官集團予以對抗,但是,無論是宦官集團,還是文官集團,只要是威脅到皇權,都會被嚴厲打擊。不管是劉瑾,還是汪直,魏忠賢都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

  • 8 # 宋安之

    自古以來太監能興風作浪禍國殃民,要麼是有著絕對權力支撐要麼是背後有人支援,而唐朝太監是屬於前者的,明朝太監是屬於後者的,當然他的背後是皇帝,所以只能受制於皇權。

    唐朝是中國公認的最強朝代之一,這個朝代強大的讓後人至今神思嚮往但衰落的也夠快,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安史之亂之前的唐朝被稱之為盛唐,可以說是代代明主,更是出了唯一的女帝武則天,而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可以說是苟延殘喘,基本上在歷史上存在感很低,而且安史之亂以後宦官可以廢立皇帝,奴才翻天的節奏啊,這個是為什麼呢,主要是當時的太監掌控了負責保衛京師及其宿衛宮廷的神策軍。

    繼位於安史之亂時期的唐肅宗由於對文武大臣的極度不信任,開始重用宦官勢力,先是重用了太監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等人,以其掌控神策軍,將自己的安危交之於此,當然這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安史之亂的血淋淋例子就在眼前,皇帝當然不會相信武將,文官也不值得信任,自己的奴才宦官倒成了可信之人。

    唐德宗時期命宦官分領神策軍,為左、右廂都知兵馬使。後在貞元二年(786年),改神策左、右廂為左右神策軍。貞元十二年(796年)又置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至此宦官掌控神策軍成為一種沿襲。

    唐朝中後期朝廷掌控的地方有限,國內藩鎮林立,忠心的藩鎮軍事力量甚少,多是擁兵自重不把朝廷放在眼裡的藩鎮,所以神策軍可以說是朝廷直接掌控的最重要力量了,宦官掌神策軍當然可以隨意廢立皇帝了。

    明朝的制度是不允許宦官干政的,更何況兵權呢,明成祖時代宦官勢力抬頭,以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宦官開始活躍於朝廷之上,明宣宗時期,正式培養宮中宦官讀書識字,但這時期的宦官只是皇帝出於信任加以培養分擔一些政務罷了。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後,與皇帝休慼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武將勳貴集團基本上團滅在土木堡,文官集團開始崛起,大明的權力構層開始變天了,文官集團可以隱然對抗皇權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宦官被皇帝抬出來打壓文官,畢竟皇帝行的光明正大之事,有一些陰暗的事情還是宦官來做合適,宦官勢力與文官集團因為是對立的所以一般是不死不休的。而宦官只能掌控廠衛這些有限的特務機構力量,除非皇帝親派督軍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兵權的,一旦皇帝不信任了,不在保護宦官,文官集團藉此落井下石,宦官不死也要脫層皮,所以在那種政治模式之下,明朝的宦官再囂張也只是皇帝的一條狗罷了,並沒有顛覆皇權的權力。

    唐朝的宦官掌了兵權,所以可以隨意廢立皇帝。明朝的宦官只是依靠皇帝信任才可以興風作浪,並沒有兵權,當然要任皇帝拿捏了。

  • 9 # 夢迴那個時代

    唐朝和明朝的宦官權力都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唐朝的李輔國,魚朝恩等,明朝的劉瑾,魏忠賢等。唐朝和明朝的宦權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是唐和明在中央集權制上不同而導致的。

    唐朝和明朝都是中央集權制,都是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唐朝是中央權力集中到皇帝,然而在唐玄宗時期藩鎮制度的弊端就開始顯露出來,安史之亂後,中央權力和地方藩鎮形成對峙局面,唐肅宗時期中央權力處於弱勢時,皇帝信不過大臣和武將,因而將部分權力交給宦官,到了唐德宗時期就任命宦官掌管神策軍,可以說這時的神策軍是對付地方藩鎮的力量,就這樣宦權一步步強大,然而卻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壓制。到最後宦權代替了皇權,成為了國家最高統治者,儼然可以廢立皇帝。

    明朝和唐朝不同,雖然是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但是中央權力卻是分散到了皇帝,內閣和宦官三者手中。從明太祖廢除丞相到明宣宗教太監讀書,初步形成了皇帝,內閣和宦官相互制衡的政治局面。在景泰皇帝時期,皇權與內閣共同壓制宦權,嘉靖時期,內閣和宦權共同對付皇權,萬曆時期,內閣和宦權共同對付皇權,天啟時期,皇權和宦權一起壓制內閣。可以說,從明宣宗時期起,宦權只不過是依附皇權而產生用來壓制內閣和士人集團的,以後不管怎麼發展,宦權不是依附皇權就是依附內閣,在這三者之間,宦權始終都是最脆弱的一方。整個明朝,宦權都是得到了有效的監督和壓制,就是在崇禎時期,皇權也是和內閣共同消滅了宦權,所以明朝的宦官根本翻不起多大的浪。

  • 10 # take影菌

    這是君主集權的一個過程。

    在任何朝代,一個君主都要保持一個平衡。皇權,大臣與太監之間的平衡。

    大部分時間太監是站在皇權這邊的。

    太監本身沒有權利,他們是被捲進來到。

    皇帝一個人架不住底下大臣,就拉太監上馬,一起弄群臣。這是一個君主要學的東西,如何維持平衡。

    唐代藩鎮割據,自成一派,後期皇帝管不住了,藩鎮是武將,就間接導致了皇帝對武將的不信任感。

    太監出馬了。

    皇帝給予太監軍權,他失去了武將的軍權,以及禁衛軍的軍權。

    皇帝失去軍權是不能允許的,因為這會導致自己變成一個傀儡。

    皇帝沒有拿回兵權的力量,失去了平衡。

    唐代太監可以廢立皇帝,就是這個原因。

    明朝不同,太祖在建國之初就設了一塊牌匾:後宮與太監不得干政。

    設立了許多的制度約束太監。太監可以做到很高的位置,劉瑾,魏忠賢等都是例子,但他們沒有軍權。

    皇帝一句話,他們就得死。

    魏忠賢費了些力氣才幹掉,劉瑾混的那麼大,武宗一句話,就死了。

    明朝皇帝是在懂的制衡,萬曆皇帝是最有經驗的。對付群臣,他常常用太監去對付。幾十年沒上朝,他的皇位依然穩固。

    兩個朝代太監結局不同的很大原因是軍權。明朝的軍權,一直是在皇帝手上。太監在朝堂之上混的大,沒有軍權,就是一個小丑。

  • 11 # 陽光下嫩草上的露珠

    這個問題涉及到政治制度,簡單說就是相權主導的三省六部制,和皇帝主導的內閣輔政制的差別。很多人以為中國自古就是君主專制的,其實不是,豈不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宮中府中,不宜異同。宮中就是皇帝主導皇宮,府中就是宰相主導政府。從戰國時候的相國開府領政制,到隋唐的宰相主導三省六部制,到宋朝的宰相主導的內閣輔政制,到明朝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後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由皇帝集皇權和相權於一身,才真正變成了皇帝獨裁的制度,實際上就是明、清兩代。所以這就解釋了明朝宦官也很猖獗,為什麼不能廢立皇帝,因為皇帝直接集皇權和相權於一身,沒有任何可以讓宦官鑽空子的空間,宦官再厲害,只要皇帝要你死,你沒有反抗的能力,因為政治空間沒有。而唐朝不一樣,在初唐,三省六部制是按初衷執行的,非常良好。尚書省管執政,中書省管議政,門下省管政府和皇帝之間的溝通與詔書擬定及傳遞。中書省和門下省開會決定政策,然後交給皇帝蓋章,形成政令,交給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不能參與議政會議。後來因為考慮到國家政策的靠譜,執行者不能不參與制定,所以給了尚書省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職,相當於副宰相,這樣就可以參加議政會議了。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唐朝皇帝的權利是有限的,受制約的,不像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可以獨裁,同時宦官處在政府和皇帝的中間,而且參與朝政,這就給了宦官很大的政治空間,甚至可以切斷皇帝和政府的聯絡,把自己的意志與皇帝的意志混淆。這樣本來為了限制皇帝權利,執政、議政、皇權三權分立制約的格局被打破,宦官成為議政和皇權空隙裡的受益者,從而影響執政,這樣一來皇帝很容易被架空,甚至被殺被廢。

  • 12 # 戰塲YOK1942419

    最大的分別,是唐中期後,藩鎮割據之勢已成,中央失去控制軍隊的能力,而禁衛軍卻在太監手上,除非藩鎮有人勤王,否則無力制約太監,所以他們能議決廢立之事。明朝的太監卻沒有這個本錢,他們就算能控制禁衛,但外地駐軍卻無法指揮得動,而且明宗室人多勢眾,也有極大勢力,萬一有變亂,勤王之師很快就能趕到,以太監實力不足以抗衡,所以皇權仍能鎮得住他們。

  • 13 # 漩渦鳴人yy

    唐朝中期出了一件事情,安史之亂,自從這些事情以後,唐朝藩鎮割據,真正能夠聽從中央號令的藩鎮,或者說在外駐守邊關的將軍,沒有幾個,這人基本上是聽調不聽宣。

    此時此刻,唐朝為了對付這些不是聽話的將軍,害怕他們反過手來給中央政府一刀,因此設立了一支軍隊叫神策軍,並且由於擔心自己的將軍,或者說自己的大成跟外面的這些反正有聯絡,因此選擇將這支軍隊交給無依無靠的,或者說連子孫都沒有得宦官來管理,比較著名的就是黃巢率領大軍攻克長安以後,當時的宦官直接讓神策軍裹挾著皇帝直接跑了。

    隨著軍隊的權力逐漸被宦官所掌控。軍隊漸漸的不認識了皇帝,而只認同宦官的命令,可是此時唐朝皇帝手裡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可以去幫助皇帝去對付宦官集團,就這樣,唐朝皇帝把自己最安身立命的軍隊交給宦官以後,皇帝的模樣,就任由宦官來拿捏,並且外邊的些興風作浪的將軍,一個個日子過的這麼滋潤自己為什麼要受皇帝的鳥氣呢?有了這一點思想上的萌芽,宦官對於皇帝,可以說是你拳頭大的時候我聽你的,你拳頭變小了,我就把你直接當孫子一樣使喚。

    可能是出於這個原因吧,明太祖朱元璋立明朝以後,當時面對整個國家的治理情況,他選擇直接廢除宰相由皇帝直接從管六部,並且京城所有的軍隊都是歸皇帝一個人進行統領,為軍隊想要調撥或者開拔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時候皇帝身份的宦官沒有任何實際處理事務的能力,更多的只不過是照顧皇帝的飲食起居,打點皇帝所居住的都城。

    明朝中期發生的一件事情卻徹底改變了這個格局。也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事件,表面上看這是一場明朝用兵失敗導致的軍隊大潰散,實際上當時來講,整個明朝所有的武官勳貴家族都遭到了屠戮,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明朝中後期,面臨的就是文官過於強勢,文官的權力限制,影響到了皇帝的權利。

    因此,皇帝必須得擁有自己的勢力去對付文官,但是總不可能開通軍隊吧,畢竟也是自己人!因此,皇帝在自己錦衣衛的基礎上,設立了東西廠,並且挑選,當時一批宦官接受學習,幫助皇帝處理朝廷上的事物,也就是說皇帝暗地裡又培植了一個勢力用它來壓制文官的勢力,而且這一支勢力足夠令人放心,因為他沒有其他的權利,宦官集團只是擁有著派遣間諜進入這些文官進行盜取情報,或者在朝堂之上跟文官進行爭論,他們有兵權,也沒有可以呼叫的人手,宦官集團的榮耀,必須建立在皇帝信任他們基礎上,如果皇帝不信任他們,宦官集團只有面臨著被文官集團給徹底斬殺的風險,宦官必須依附皇帝。

    另外,有一個細節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就是之前一塊兒官在處理朝政內務的時候必須要經過統一的學習?學習什麼?明朝能學習什麼吧?古文?如何忠於皇帝如何替皇帝著想,如何死心塌地的做皇帝的奴隸,這就是文化上面的禁錮,這就是思想的禁錮,可以說,對於思想上面的重視程度,明朝的皇帝是除了清朝皇帝以外最重視的一個集團。

  • 14 # 閣下可知司馬懿

    關鍵詞只有一個:軍權。

    唐朝中後期,因為藩鎮造反,唐德宗兩次逃離長安避難。在逃的過程中,文武百官往往都自顧自逃命,反而是自己的貼身太監們忠心耿耿的保護著唐德宗。於是唐德宗大為感慨,於是在禁衛軍中設立監軍,以大太監竇文場、霍仙鳴為護軍中尉,掌控禁軍軍權。

    從德宗直到唐末,基本上皇帝禁衛軍的統領就一直是由宦官擔任的。所以唐朝中後期,宦官權勢滔天,就是因為宦官是實際掌握天子禁軍軍權的團體。

    但是說唐朝宦官可以隨意廢立皇帝,這個也是不對的。宦官和皇帝是共生體,宦官利用皇帝獲得富貴,皇帝利用太監來掌握軍權。宦官誠然可以擁立皇帝來獲得高官顯爵,但是CROWN並沒有能力廢掉皇帝。相反,這些擁立的時候風光無限的大太監,往往在後來和皇帝的博弈中被皇帝利用其他的太監鬥倒、殺掉。

    而明朝的宦官,則完全不同。明朝集上下五千年皇權之大成,君王的集權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宦官沒有軍權也沒有事權,只是擁有代替皇帝批紅的權力,而這一切是以皇帝本人不夠勤政為前提的。所以明朝的宦官是純粹的皇權的附屬品,皇帝想什麼時候拿掉,就什麼時候拿掉。

    比如武宗時期的大太監劉瑾,人稱立皇帝,但是明武宗不高興了,一張紙條遞過去,劉瑾立刻抄家滅族,毫無還手之力。

  • 15 #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如果詳細說起來,基本上就是唐朝和明朝中後期歷史了,但如果簡單說,就是宦官的權力從哪裡來的問題。

    唐朝宦官的權力是二百年來宦官們一代一代爭取來的,並制度化成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

    權力起源:唐朝的宦官專權起源於唐玄宗李隆基時期,把李世民制定的宦官最高官位三品突破了,高力士就是從一品的驃騎大將軍。那時以宦官監軍,這種打小報告的權力說大很大,說小不算小,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被宦官邊令誠的小報告弄死的;

    掌軍加強:之後安史之亂平叛過程中唐朝皇帝對武將的疑心病越來越重,就賦予了宦官越來越大的權力;到了中唐唐德宗時期,由於削藩激起藩鎮群體反抗,就把神策軍這隻中央禁軍由宦官直接掌握,這是唐朝宦官把持朝政的根本;

    參與朝政:之後中唐的中興之主唐憲宗也犯了一個錯誤,讓宦官以內樞密使的身份參與朝政,這才使宦官從皇帝家奴變成能夠左右朝政的重要力量。

    中晚唐的唐朝皇帝,越是有作為的越愛求仙吃藥,因此都是暴死,包括唐憲宗、武宗、宣宗。而這些皇帝在位時期,都能壓制住宦官,甚至有些皇帝具備把宦官勢力完全清除的能力。但求仙吃藥暴死帶來的後果,第一是沒有對繼承人進行充分的培養和繼位前鋪墊,很容易被保衛皇宮的宦官換成易於控制的軟蛋,並把原來的繼承人殺掉;第二是有些長遠的計劃被中斷,給後世子孫留下更多的麻煩;

    一些能力差的皇帝,沒有好的辦法與宦官對抗,只能是宦官的傀儡,或者掙扎一下成為傀儡,唐朝中後期大部分皇帝屬於這個情況。

    而宦官們的整體受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決定了他們不能為治理國家提出更多的建設性意見,於是大唐越來越衰弱,在農民起義、藩鎮勢力的雙重圍攻下崩潰,大唐於是滅亡。

    因此,唐朝的宦官,除了比正常人少一些東西而不能當皇帝之外,與其他朝代的外戚或者掌軍貴族沒什麼區別,屬於一股獨立的政治勢力。雖然宦官內部也爭鬥不休,但在影響宦官階層整體利益的問題上能夠一致對外。二百年積累下來,到唐朝後期,這種政治勢力的影響力已經非常強大了。

    (就當他們是神策軍吧)

    明朝宦官的權力是皇帝臨時賦予的,說沒有就沒有了

    與之相比,明朝的宦官權力有時大,有時小。除了東廠擁有的情報收集、案件審理以及監督權是制度化的,其他無論是文的方面還是武的方面都是皇帝賦予的臨時性權力。既然是臨時性的,隨時增加也隨時可以撤銷,包括明憲宗朱見深時期的汪直西廠、明神宗萬曆時期的稅使,以及明武宗正德時期的劉瑾改革,甚至還包括明熹宗天啟時期魏忠賢的獨攬國家內外大權。

    我以前的文中曾經反覆說過,明朝的歷史就是一部皇帝和文官階層爭取權力的歷史。皇帝為了避免被架空,就要賦予宦官權力來制衡文官階層,這才是史書上口誅筆伐的宦官專權,畢竟史書也是文官階層書寫的。

    既然宦官的權力來源於皇帝,那麼一旦失去皇帝支援,這些宦官就什麼也不是了。而明朝宦官本身不是獨立的政治勢力,其他宦官沒有為本階層服務的的自覺性,在有人遭難的時候不能施加援手。於是,皇帝一道旨意劉瑾和魏忠賢就束手就擒,劉瑾也就罷了,魏忠賢的死特別說明問題。個人認為是魏忠賢根本就沒想反抗,魏忠賢從小看著長大的天啟皇帝一死,魏忠賢已經覺得了無生趣。否則,以魏忠賢積累的實力,包括直接管理的東廠和內宮禁衛,想換掉崇禎不是不可能的。

    (魏忠賢)

    總之,唐朝宦官的權力是來自於多年積累下來的政治制度,他們已經不是皇帝的家奴,而是皇帝最為倚重的一股政治勢力;而明朝宦官的權力是皇帝臨時賦予的,還是皇帝的家奴,而且權力再大也只是一個個體,並非獨立的政治勢力。

    這就是唐朝宦官和明朝宦官最大的區別,也是對朝政影響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 16 # 楊朱學派

    明朝的太監權力雖然大。仍然是皇帝的狗奴才。唐朝中後期堪稱宦官帝國。太監可以隨意廢立誅殺皇帝。誅殺皇后、宰相、群臣更是司空見慣。

    例如:中興之主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弒殺。 大太監李輔當著唐肅宗的面誅殺了皇后,皇帝也因此驚懼而亡。 宦官劉克明誅殺唐敬宗。大太監仇士良先後殺二王、一妃、四宰相。

    唐朝的太監帝國是如何形成的?

    唐朝的太監集團由唐德宗扶持培養。唐德宗李適時期,下令宦官統帥衛戍京畿地區的“神策軍”,為以後宦官集團一支獨大埋下了伏筆。

    若不是唐德宗使太監掌管神策軍。唐憲宗必將中興大唐。大唐盛世可能在延續數百年。

    唐德宗李適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

    唐武宗時,李德裕掌管‘神策軍’。宣告宦官王朝的終結。 但大唐王朝已經混亂不堪。衰亡已成定局面。

    而明朝太監雖然權勢大。卻完全是皇帝的鷹犬。是天子的奴才。完全符合韓非子之言的忠臣: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是因為大明天子牢牢控制軍權。不讓太監掌管軍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出書,怎麼選擇裝幀工藝和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