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靖江王朱守謙,明太祖朱元璋侄孫、明朝開國功臣朱文正之子,他是明朝受封藩王中襲封爵位最久的藩王,也是歷史上又一位人品惡劣、素行不良、結局悲慘的藩王。後因罪被明太祖朱元璋削爵軟禁、鬱鬱而終,他死後其嫡子朱贊儀襲其王位。

  • 2 # 逆流的魚L

    靖江王朱守謙是朱元璋的侄孫,也就是他大哥的孫子。

    朱元璋親兄弟一共四人,朱元璋排老四,有三個哥哥。其中只有大哥有後人活了下來就是朱文正。

    朱文正後來投奔叔叔,在叔叔和陳友諒的大戰中堅守南昌八十多天,為叔叔戰勝陳友諒立下大功。但是在之後叔侄出現矛盾,最後朱文正被囚禁而死。

    朱文正只有一個兒子名叫朱鐵柱,就是後來的朱守謙。名叫朱鐵柱。這個時候朱鐵柱才四歲,朱元璋雖然很恨朱文正但是對這個所孫子很好,他表示:“你不要害怕,你的父親不聽話,讓我生氣。我不會因為你父親的過錯害你的。”他將朱鐵柱當成自己的孫子撫養,並且給他改了個名字朱煒。

    朱元璋當皇帝后,追封大哥為南昌王。洪武三年第一次封王,他在封自己兒子為王的同時,將朱煒也封為王。不過因為不是親孫子所以只封了郡王,但是在待遇上是親王的級別,同時確定他的封地為桂林,以桂林的舊稱靖江作為王號,並改名為朱守謙。

    不過朱守謙很不爭氣,在洪武九年就藩後,在桂林胡作非為。幾年後被朱元璋招回南京訓斥後因為寫詩發洩不滿而被朱元璋發配回老家鳳陽種地思過。

    七年後因為朱元璋需要藩王鎮守雲南而被放出,但是在雲南依舊是胡作非為,最後失望的朱元璋將朱守謙押回南京,囚禁到死,只活了三十一歲

    不過朱元璋還是網開一面,最後封了朱守謙的兒子為靖江王。從此這支藩王一直生活在桂林,以唯一不是朱元璋之後的身份伴隨大明到終結。

  • 3 # 樓哥看歷史

    靖江王朱守謙,那可是大明王朝正宗的長房長孫,論身份,比明太祖朱元璋還要高。這話從何說起呢?還要從朱守謙的爺爺說起。

    仁祖淳皇帝嫡曾孫

    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鳳陽農家,家裡兄弟姐妹一共六人。老朱本人是年紀最小的幼子,上面還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其中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就是靖江王朱守謙的祖父。而朱守謙之父朱文正,是朱重四嫡子,朱守謙本人就是老朱家這一脈的嫡曾孫。

    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吳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稱帝之後,朱元璋即追尊他老朱家能查到的四代先祖為皇帝,其中老朱的父親被追尊為淳皇帝,廟號仁祖。

    追封完祖先之後,下一步就是追封皇族。按理老爹都是皇帝了,朱元璋怎麼也應該追封三個已經去世的哥哥為親王吧?但是因為朱守謙的存在,老朱最終追封伯父為壽春王,三個兄長分別為南昌王、盱眙王和臨淮王。從封號上說,這是郡王而並非親王。

    丙子,詔追封皇族。以皇伯考為壽春王,皇兄為南昌王,為盱眙王,為臨淮王。—《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洪都保衛戰

    從輩分上說,朱元璋是朱守謙的四叔公,老朱為何會對這位侄孫有所忌憚,不敢封以親王呢?朱守謙的父親朱文正,當年在洪都(今江西南昌)死死擋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為朱元璋集團最終獲勝立下了關鍵性的功勞。如果不出意外,朱文正這位大都督府首任大都督,在明朝建國以後必然受封親王,出鎮一方。可惜不知究竟是自己作死,還是叔父朱元璋過河拆橋。蒙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年、公元1365年)正月朱文正被免去官職,囚禁於桐城縣,罪名是“通敵”。朱文正不久之後死去,死因不詳,據說是被朱元璋親手打死。

    (乙巳正月)甲申,大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城縣。—《明太祖實錄卷十六》

    處置完侄子之後,看著年僅5歲的侄孫朱守謙(此時的名字還是朱鐵柱),朱元璋還是動了惻隱之心。他不忍斷絕大哥的香火,安慰小鐵柱讓他不要驚慌,等你長大以後叔公還是會給你封王的。

    召其子鐵柱語之曰:“爾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艱難,恣肆兇惡,以貽吾憂。 爾他日長大,吾封爵爾,不以爾父廢也。 爾宜修德勵行,蓋前人之愆,則不負吾望矣。”—《明太祖實錄卷十六》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諸子。時年10歲的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

    名雖郡王,恩比親王

    在洪武朝前期,老朱雖然並沒有放鬆對侄孫的警惕心,但實話實話,此時這位靖江王雖然名義上是郡王,但享受的待遇和朱元璋的幾個兒子相差並不懸殊。

    王府:

    和後世的正支郡王相比,靖江王有自己的王府,而且規模宏大,不遜色於其他親王府。其址位於廣西靜江(今廣西桂林)獨秀峰前,至今仍儲存完好。對於王府大門該採取什麼樣的金釘朱戶之制,朱元璋否定了禮部官員按照公主府規格的建議,堅持給了靖江王府同親王府一樣的待遇。

    辛未,(禮部員外郎張籌)等奏:“按《韓詩外傳》,諸侯有德者錫朱戶,而金釘無所考。今親王府承運門既用金釘,靖江王府宜降殺,如公主府掩錢之制。”上曰:“諸王之於靖江,雖親疏有等,然亦王府也,宜同親王之制。”—《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

    獨秀峰前的靖江王府

    護衛:

    靖江王和其他親王一樣,擁有王府三護衛。其名為廣西三護衛,設立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靖江王護衛之中甚至還有蒙古籍官兵,可見洪武初年廣西護衛的戰鬥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己丑,廣西護衛指揮僉事脫列伯於朔州等處招集舊部故元士卒一千三百六十餘人、家屬三千四百六十餘口,俾之編伍。—《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一》

    冊寶、祭祀:

    和親王一樣,靖江王也是使用金冊金寶。靖難戰爭之後朱守謙之子襲封靖江王,禮部官員提出靖江王應該使用鍍金銀冊及銀印。朱棣以此為太祖朝舊制為由,還是予以了保留。

    壬申,命禮部鑄靖江王金寶,制如郡王之印。禮部言舊制,郡王冊用銀鍍金,其上印亦用銀。上以太祖高皇帝嘗與靖江王金冊,故授王亦以金寶。—《明太宗實錄卷十一》

    而在王國內的宗廟祭祀制度上,靖江王和其他親王一樣,也可以立五廟。唯一不同的是其他親王以始封之王為始祖,靖江王國則以朱守謙的祖父南昌王朱重四為始祖,而且四時之祭皆用王者禮樂。

    爛泥扶不上牆

    洪武九年年底的時候,靖江王朱守謙之國桂林。但他在桂林胡作非為,引起廣西當地民怨沸騰。朱元璋將他召回南京戒諭,朱守謙這熊孩子不服氣,還寫詩諷刺叔公。最終老朱雷霆大怒,將他廢去爵位,打發回鳳陽老家反省。

    守謙知書,而好比群小,粵人怨諮。召還,戒諭之。守謙作詩怨望。帝怒,廢為庶人。—《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此後明軍平定雲南,對於山高皇帝遠的雲南,朱元璋認為還是要讓朱家子孫前去坐鎮才放心。可惜當時成年的皇子都已經分封在外,無奈之下,朱元璋讓已經在鳳陽賦閒七年的朱守謙復爵靖江王,前往鎮守雲南。可惜朱守謙舊習難改,這一次的雲南之行還是惹出了不少亂子。最終太祖皇帝只能再次將他召回,仍然貶到鳳陽居住。結果朱守謙怒氣鬱結,在老家還是不安分,朱元璋只能將他禁錮於南京,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守謙去世為止。

    守謙暴橫如故。召還,使再居鳳陽。復以強取牧馬,錮之京師。二十五年卒。子贊儀幼,命為世子。—《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儘管朱守謙死後朱元璋餘怒未消,甚至都沒有給他賜諡。但對於靖江王這一爵位,老朱依然不忍廢除。朱守謙之子朱贊儀被冊為靖江王世子,並於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八月襲封靖江王。

    朱元璋劇照

    結語:朱守謙仁祖長房嫡孫的身份,以及其父朱文正過往的劣跡,讓他在洪武朝其實處境甚為尷尬。他一切讓人匪夷所思的表現,未嘗沒有自汙的算計。若這位靖江王真的在廣西或者雲南愛民如子、威震一方,他的結局,乃至於他子孫的結局,只怕也會大告而不妙。

    最終靖江王國代代相傳,直到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以後,靖江王國還挺了四年,直到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才告終結。靖江王國也由此成為明代傳承時間最長的宗室。

  • 4 # 陸炫

    靖江王朱守謙,他的父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的祖父是朱元璋的大哥南昌王朱興隆。

    朱守謙的父親朱文正,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最後因為對朱元璋的賞賜不滿,欲投靠張士誠,後被朱元璋幽禁至死。

    朱元璋死了侄子,內心十分愧疚,後將朱文正的兒子,也就是朱守謙,封為藩王。

    朱守謙受封靖江王,封地廣西桂林。

  • 5 # 上直衛親軍

    朱守謙,明朝第一代實際在位靖江王,生於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日,卒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正月,葬於鳳陽泗州。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孫,洪武三年封靖江王,九年就藩桂林府。

    說起朱守謙不得不說他的父親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元璋大哥朱興隆的兒子。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旱災、蝗災、瘟疫,朱元璋家時運不濟,不過半月一家三口都被瘟神帶走,父親朱五四、大哥朱興隆、母親陳二孃相繼去世,只剩下大嫂王大娘、二哥朱重六、二侄朱文正和朱元璋自己,為了活命,朱文正被母親帶回孃家,朱元璋兄弟兩各奔前程。等到朱元璋起兵時,大嫂帶著兒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朱文正勇猛善戰,隨軍渡江時,攻下集慶路,因屢立戰功被升為樞密院同斂,曾任全軍最高衙門“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一步一步成長為朱元璋集團的核心人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大軍圍困洪都(今南昌),朱文正死守,陳友諒用盡攻城的方法,朱文正也用盡防禦的辦法,激戰85天,攻城守城雙方都踩著屍首作戰。直到朱元璋親率20萬大軍來援方才解圍,在鄱陽湖大戰中又斷陳友諒糧道致使陳友諒大敗。打敗陳友諒平定降江西后,朱元璋論功行賞,大大地賞賜常遇春、廖永忠及諸將士金銀財寶。論功勞朱文正最大,朱元璋念及他識大體,暫緩賞賜,但朱文正爆發出不滿,整日借酒消愁,縱容部下強搶民女,《明史》記載:“朱文正有功暫未封賞,發怒,性素卡急,至是暴怒,遂失常度。”最終他決定背叛朱元璋投靠張士誠,還未來得及行動就被朱元璋發現,最終被罷官並軟禁在桐城,沒幾年就死了。

    朱文正被罷黜時,朱守謙四歲,朱元璋並沒有因為他父親的原因降罪於他,而是帶在身邊撫養,承諾等他長大了就賜予爵位。《明史》記載:“守謙幼名鐵柱,吳元年以諸子命名告廟,更名煒。洪武三年更名守謙,封靖江王。祿視郡王,官屬親王之半,命耆儒趙燻為長史傅之。既長,之籓桂林。”然而,就藩桂林後,朱守謙並不老實,他性情乖戾,陰賊險狠,肆為淫虐,王府官員又仗勢欺壓廣西當地官員廣西護衛指揮耿良。朱元璋於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召朱守謙回京師而戒諭之。朱守謙作詩譏刺。引古牽今,多有怨恨。朱元璋怒不可遏,廢其為庶人,讓他回鳳陽勞作,希望透過艱苦的生活他能洗心革面。

    七年後,洪武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認他久歷艱苦,已經改過自新,於是恢復了他的爵位,並徙鎮雲南。臨行前還極其摯切地告誡,諄諄教導。但是朱守謙稟性難移,到達雲南後照舊我行我素,絲毫不知悔改,奢縱淫佚,掠殺不辜,默於財貨,豪奪暴斂,號令苛急,軍民怨恣。這樣的情況讓朱元璋頭疼不已,再次召回,任然安置在鳳陽,但朱守謙還是一如既往地的暴擾當地,對於這樣的問題青年,朱元璋只得將他禁錮在南京直至去世。

    靖江王一系以南昌王朱興隆為始祖,朱文正為二世,朱守謙為三世。朱守謙被廢后,其嫡子朱贊儀繼位,永樂元年(1403年)就藩桂林。此後靖江王代代相傳,共13代,直到順治七年(1650年)終結,靖江王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 6 # 畫素說

    靖江王朱守謙何許人?明太祖朱元璋之侄孫、明開國元勳朱文正之子。同時靖江王還是中國歷史上王位傳襲最久之藩王。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後,採取了“宗室戍邊”的政策,朱元璋覺得只有讓“自己家”的人為大明守萬里邊疆自己方可安星睡一個好覺。於是於洪武二年定下了封建諸王之制,並以洪武三年封諸子為藩王。

    朱元璋因悼念大哥家僅剩侄孫朱守謙一人,感念其父朱文正為大明王朝所做的貢獻(朱文正因居功自傲,違法亂紀為朱元璋所殺),封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

    憑藉著這一條件,靖江王也成為了明朝一個規制特別的藩王,與其它同級別的郡王無論是在政治、經濟待遇上有著很大的差別,甚至在很多的方面相當於親王級別,又或是低於親王、高於郡王的特殊待遇。

    朱守謙受封后,於洪武九年正式就藩桂林,但因其就藩後“淫虐於市”激起“粵人怨諮”被朱元璋削去爵位,後於洪武二十五年鬱鬱而終。

    靖江王朱守謙被廢后,靖江王位便由朱守謙嫡子朱贊儀襲爵,並於永樂元年就藩桂林。

    此後靖江王世襲罔替,代代相傳,一直到順治七年正式終結,同時靖江王也是中國歷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 7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靖江王一脈是明朝藩王中非常特殊的一脈,是唯一非太祖子孫而獲取封地的,而題目裡提到的朱守謙就是第一代靖江王。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兄長朱興隆早逝,侄兒朱文正(朱興隆子)又為他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晚年因為不法,被太祖鞭打,鬱鬱寡歡而死。

    這個朱守謙不是別人,正是朱文正之子,朱興隆之孫,朱元璋之侄孫!也因為前面兩層原因,或許愧疚,或許愛屋及烏,在大封藩王作為屏障的時候,也把這個侄孫封在了桂林!

    之後靖江王,世代連綿,享國為明代諸藩中最久!

    對於其父朱文正,朱元璋是複雜的。早年戰功卓著,加之大哥早夭,視如己出,對其十分疼愛,但是因為一些誤會之後,朱文正想法太過激烈,竟然想聯合張士誠造自己叔叔的反,前後反差之大,恨鐵不成鋼,換成任何人都無法接受,甚至氣的朱元璋想處死這個親侄兒,因為馬皇后的勸諫:“此子只是個性剛烈,無其他!”才將其幽禁至死!恰好朱元璋又非常念舊,重視親情(從他對後世子孫的待遇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對死去的朱文正,心痛,惋惜,愧疚這些情緒想必都有!

    因為這些,即使朱守謙秉承了其父剛烈的個性,朱元璋也一直對他多加寬容,多次廢爵,多次恢復,最後實在沒法管教還是讓他子孫襲爵,算是仁至義盡了!

  • 8 # 伯虎42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龍鳳政權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吳國公朱元璋得到了一個好訊息:他的侄子、大都督朱文正在當天喜獲一子,這是朱氏家族截止目前為止,唯一的第三代男丁(朱元璋自己此時還只有五個兒子,最大的不過六歲)。欣喜於家族支脈添丁的朱元璋給這個侄孫起了個小名叫做名鐵柱。鐵柱生母是大都督朱文正的侍妾(朱文正之妻是大將謝再興長女,沒有生育。謝再興次女嫁徐達),在朱文正的府中地位比較低,所以名字都沒有留下。讓朱元璋和朱文正想不到的是,這個嬰兒,居然是朱文正唯一的兒子,此後朱文正除了生了一個女兒外,再沒有誕育其他子嗣。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吳國公朱元璋在南方最大的對手——陳漢皇帝陳友諒不甘心於屢次敗於朱元璋的尷尬局面,匯聚陳漢主力六十萬大軍,沿長江一線浩浩蕩蕩順流而下,水陸並進,直逼朱元璋的應天勢力範圍而來,意欲一舉打垮朱元璋的西吳政權(朱元璋和張士誠都自稱吳,以地理位置區別—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而西吳首當其衝的,就是控制長江下游的重鎮、也是整個西吳政權西面防禦的門戶----洪都(今江西南昌)。

    在這個緊急關頭,朱元璋卻因為率軍前往安豐(今安徽壽縣)救援被南下元軍圍攻的龍鳳政權皇帝、紅巾軍首領小明王韓林兒,以及紅巾軍的實際首領劉福通,正在和元軍激戰,一時無法撤軍返回,抵擋陳友諒來勢洶洶的六十萬大軍。

    在生死存亡的嚴峻形勢之下,朱元璋飛書應天府,授命自己之下的西吳政權第二人、大都督朱文正率領鄧愈、趙德勝等將領,親自前往洪都堅守,並儘快加固洪都的城垣、收攏駐軍、堅壁清野,一定要拼死擋住陳漢來犯大軍,以待自己救出小明王、從安豐趕回後再合兵一處擊敗陳友諒。

    就這樣,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大都督朱文正為了朱氏基業、家族存亡,接到叔父急報後立即告別家人,率軍從應天府出發,急赴西吳政權的西大門——洪都,決心拼死守住這至關重要的門戶之城。而和家人分別時,他的獨子鐵柱不過才兩歲而已,牙牙學語、不諳世事。

    朱文正抵達洪都的第五天,陳漢大軍就出現在城下,隨後開始了攻城。而在主帥、大都督朱文正決死之心的激勵下,不到三萬的守軍死守洪都城,和陳漢軍隊展開了殘酷的攻防作戰,一次次次將已經攻進城內的陳漢軍隊驅逐出城外,牢牢阻擋住陳友諒親自指揮的六十萬大軍輪番瘋狂進攻,前後歷時八十五天。最後,在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從安豐救回小明王韓林兒、並馬不停蹄急率主力大軍返回應天,同時親自指揮援軍救援危在旦夕的洪都城後,陳友諒因害怕遭到兩面夾擊而撤圍洪都。朱文正終於不辱使命,堅守八十五天,為叔父守住了西面門戶洪都城,也創造了震驚天下的軍事奇蹟。

    隨後的鄱陽湖大戰中,西吳軍隊再接再厲,一舉反擊,消滅了大部分陳漢軍隊,並射殺陳漢皇帝陳友諒,從此西吳西面來自陳漢的威脅不復存在,朱元璋大獲全勝。而在這場大戰中,立下首功的,就是朱元璋的侄子、大都督朱文正。

    生死大戰得以獲勝後,吳國公朱元璋大賞立功諸將,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中立下大功的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等將皆被賜予金帛土地,加官晉爵。但是實際上立下首功的大都督朱文正一是因為已經就任大都督,再無官可加;又因是自己的親侄,也需要避嫌,所以吳國公朱元璋為了顯示沒有私心,對侄子朱文正不再予以額外賞賜,只命他繼續在洪都駐守,並負責江西等處平定後的軍務和安撫地方事宜。為了不讓侄子有意見,朱元璋還親自喚朱文正前來,當面勉勵他再接再厲,為家族再立新功。

    而朱元璋沒有及時對侄子進行封賞,確實是忽略了朱文正還年輕、心性又尚未成熟的實際情況,因此造成了侄子建大功卻未受封賞而生出叛逆、怨恨、牴觸情緒。朱元璋的疏忽,最終使得朱文正和叔父開始離心、一步步走到了叔侄反目的地步。

    朱文正自以為為叔父有立大功(也確實是立有大功),但卻未能得到正常的封賜及晉爵,從此開始心懷怨恨、情緒逐漸失控,日常牢騷不斷,多次公開責怪叔父處事不公。而在這種消極負面情緒的影響下,他更加不想履行叔父所授予的“鎮守洪都城、平定江西、安撫地方”的重任,而是任由部下士卒四處騷擾、強搶婦孺、私佔田宅,以報復和抵制叔父對自己的“不公”。

    這也就罷了,更加讓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是,朱文正氣急敗壞之下,居然開始暗中聯絡原本是死敵的東吳勢力(張士誠軍隊),暗地裡極有可能是提請和東吳互通有無、建立同盟、甚至是直接投靠,以此擺脫叔父朱元璋的制約,趁機割據江西,自立為王。

    朱元璋安插在江西的文臣、江西按察使李飲冰得知朱文正的行動後,大驚失色,立即密報朱元璋。朱元璋聞報驚怒交加,即刻從應天乘船趕赴洪都,在洪都城下連城門都沒進,急令膽大包天的侄子馬上出城來見自己。

    當見到自以為聯絡東吳事情神不知鬼不覺、無人知曉的侄子後,朱元璋怒火沖天,拿出密奏摔到朱文正身上,大罵說:“不爭氣的東西,這都是真的麼!”朱文正見到雷霆萬鈞的叔父,又看了抵賴不過的密奏,頓時張口結舌,伏地不能回答。朱元璋看見侄子這副樣子,心裡哪裡還不明白,更是暴怒不已,厲聲責問:“混賬,想幹什麼?你要造反嗎!”當場命拱衛衛士將大都督拿下,押上自己的座船,再向洪都駐守諸臣宣佈削去朱文正的一切官職。之後,怒氣未消的朱元璋押著侄子乘船返回應天。

    回到應天的朱元璋依舊暴怒不已,感覺自己受到了莫大的背叛,於是親自把朱文正押到府中,拿起鞭子將侄子狠狠打了一頓,朱文正幾乎被當場打死。幸好朱元璋之妻馬氏得知後趕來求情,盛怒之下的朱元璋才恨恨地住手,然後讓拱衛司把這個犯了大錯的混賬侄子單獨關押,並吩咐給他醫傷。

    此後,朱元璋回想之下,覺得侄子確實是立下了大功,自己只想著大公無私,封賞其餘諸將,委實虧待同樣功勳卓著的侄子。同時,朱文正私下聯絡張士誠屬實,但是造反作亂之事並沒有實據,如果因此就把經歷了亂世、唯一倖存的侄子朱文正給誅殺了,心裡實在對不起一生困苦的父親朱五四和早逝的大哥朱重四。思前想後,朱元璋決定免除侄子的死罪,廢黜其大都督之職,讓他帶著家眷子女到桐城去居住,不得再接觸軍務。

    朱文正被罷黜一切官爵、流放桐城軟禁之時,距離他堅守洪都八十五天、大敗陳友諒,為叔父吳國公朱元璋立下不世出的奇功,才過去堪堪半年。

    在叔侄反目的遺憾之下,朱文正被叔父剝奪了全部官職軍權,和全家一起遷居桐城,軟禁於此,時年三歲的鐵柱也隨同父母一起來到桐城,過著雖然富足安靜、卻不得自由的寂寥落寞生活。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旦,吳國公朱元璋被江南行省各司百官推舉為吳王,建吳王官屬,以小明王龍鳳政權為名義上的主君,用“明王聖旨,吳王令旨”為抬頭的檄文釋出詔令,實際上已經自立為王,這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起點。而當年的江南行省樞密院僉書、大都督朱文正,和叔父的功業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只是在桐城軟禁處無聊地過著隱居生活,當年的功名利祿、軍陣衝殺,都化作了昨日煙雲。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初春,在西吳政權拿下武昌、攻滅陳漢、基業大定的捷報下,前任西吳大都督、吳王朱元璋的親侄朱文正,度過了兩年多的桐城軟禁生涯後,終因心氣淤積、情緒失落,鬱鬱而終,時年三十歲。

    得到唯一的侄子抑鬱去世的訊息後,吳王朱元璋也覺得心中慘然,朱氏宗族本來就人丁稀少,當年起兵時,除了自己外,唯一存世的只有這個侄子而已。現在侄子也落寞離世了,這讓自己日後怎麼去地下面對父親和諸兄。

    幸好,雖然侄子早逝,但好歹還留了個侄孫在世,五歲的鐵柱隨父遷居桐城,依舊好好的活著,無病無災,這使得朱元璋老懷安慰、寬心不已。於是,朱元璋立即下令,命侍衛前往桐城,將朱文正的母親、自己的大嫂王氏,以及侄媳謝氏、侄孫鐵柱、侄孫女朱氏一併接到應天,妥善安置。

    此時,五歲的鐵柱已經懂事,大概知道了父親和叔祖之間的反目決裂之事,對於和祖母、母親來到應天流露出不安和畏懼,時常啼哭。朱元璋得知後很是同情,吩咐把鐵柱接到自己面前,撫摸著侄孫的頭,親切地說:

    “我兒不要害怕,你爹爹不服管教,忘記了我們朱家當年艱難困苦之事,行事不敬,讓叔公我不得不發怒而處置他。孩兒你長大後不要學他,我將來一定封授你爵位,不會因為你爹爹的緣故而怠慢你。你要用心學習,修身養性,時時記得前人的教訓,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鐵柱這才安心,自此在應天府安心居住,稍長後就開始讀書進學。

    吳元年(1367年),吳王朱元璋捨棄龍鳳年號,以王號紀年,開始了奪取天下的第一步。七歲的鐵柱也在這一年正式取大名為朱煒,後來又改為朱守謙。朱元璋如同當年教導其父朱文正一般,讓朱守謙和幾個年紀相仿的堂叔(朱元璋之子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等)一起,拜自己延請的江南大儒文士為師傅,學習儒家經義典籍,修養德業,期盼他們能夠成才,為朱氏增添榮耀和助力。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前龍鳳政權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吳王朱元璋在中樞群臣擁戴下,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成為新的天下之主,朱元璋即大明太祖高皇帝。時年八歲的朱守謙成為了太祖登基時唯一的皇侄孫。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第一次建藩,冊封初長的諸子為親王。而朱氏皇族除了自己這一脈外、唯一的男丁朱守謙也在這一年被他冊立為王,王號靖江王,藩地為廣西靜江府(洪武五年,靜江府改名桂林府)。

    朱守謙的靖江王在整個大明宗藩中,都是極為特殊的存在,地位雖低於親王,但高於所有郡王,藩國車馬服飾祿米等待遇都是親王之半,高於其他郡王。同時靖江王的冊寶、官屬、護衛儀制等都和親王相同,並獲准可以建立王莊。

    同時,為了追念親族,太祖特意下詔,以朱興隆(即太祖長兄朱重四,太祖即位後改名為朱興隆)為靖江藩始祖,追封南昌王,以早逝的侄子朱文正為靖江藩二世祖,賜靖江藩行輩字派為:贊佐相規約 經邦任履亨 若依純一行 遠得襲芳名。

    太祖還規定了日後靖江藩歷代靖江王祭祀祖先時,都要拜祭南昌王朱興隆、大都督朱文正兩位先祖。太祖為了彌補當年和侄子反目的愧疚和遺憾,從而採取了這樣的補救措施,這讓因遭受不公而鬱鬱而終的侄子朱文正可以稍稍得到身後的安慰了。

    明洪武十年(1377年),十七歲的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謙就藩桂林府。在赴藩國的途中,朱守謙曾經向叔祖太祖皇帝上表謝恩,敘述思念之情。當侄孫的表章抵達京師、遞到太祖面前之時,太祖迫不及待地連夜讀之,擔憂侄孫此去山高路遠、歷盡艱辛,不覺潸然淚下,打溼前襟,太祖對侄孫的掛念之情,充盈於心。

    但朱守謙年少妄為,同時又遺傳了父親朱文正性格中乖戾暴虐的一部分,在桂林肆意行事,使得地方軍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太祖得知後很是憤怒,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把他召回京師責問,讓他奉祖母南昌王妃王氏回中都鳳陽老家去種田,以示懲戒。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守謙在老家鳳陽經過了七八年的農業艱辛,太祖認為他應該知道改過了,於是恢復他的王爵,改封到雲南。但在雲南時朱守謙故態復發,又激發雲南軍民的反抗,被彈劾無數。太祖對侄孫徹底失望,把他從雲南召回,還是安置在中都閒居,不准他再插手地方政務。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和父親當年一樣被閒置隱居的朱守謙在老家中都鳳陽去世,年三十一。此時太祖已經六十五歲,老年之人猶重親情,不忍長兄南昌王一脈斷絕爵祿,於是將侄孫留下的兒子們都接到京師、像當年撫育他們的祖父、父親時一樣,把諸侄曾孫:朱贊儀、朱贊儼、朱贊侃、朱贊俊、朱贊偕、朱贊倫、朱贊傑、朱贊儲、朱贊億等養育在皇宮中,加以諄諄教導,期盼他們能夠摒棄祖父和父親的劣習,修德成才。同時,太祖冊封朱守謙的嫡長子、自己的侄長曾孫、十歲的朱贊儀為靖江世子,以承襲早逝的侄孫朱守謙所遺下的王爵。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靖江世子朱贊儀年滿十五歲,太祖命他遊歷諸藩,拜訪晉、燕、周、楚、齊、蜀、湘、代、肅、遼、慶、谷等十二位堂叔祖,及堂叔秦王朱尚炳。太祖這是特意歷練朱贊儀,以便使他增長見識、維繫宗族親情,為日後赴桂林府重建靖江藩而做好準備。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七十一歲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奉遺詔繼位,即建文帝。之後,因“建文削藩”,靖江世子朱贊儀的堂叔祖燕王朱棣和堂叔建文帝朱允炆大打出手,展開殊死爭鬥,留居在京師的朱贊儀被拋到一邊,就藩之事無從提起。

    建文二年(1400年),百忙中的建文帝終於記起了已經當了八年靖江世子朱贊儀,於是在這一年正式冊立他為靖江王,以承襲靖江藩。不過局勢跌宕,建文帝來不及安排堂侄就藩(此時太祖的諸幼子、建文帝的幾個小叔叔們都還沒有就藩),朱贊儀只得一直在京師無聊地呆下去。

    明永樂元年(1403年),已經取得“靖難之役”勝利的明太宗(即明成祖、之前的燕王朱棣)才把堂侄孫靖江王朱贊儀安排就藩桂林府,重建靖江藩,二十一歲的朱贊儀得以重歸父親朱守謙的舊藩地。

    自明永樂元年(1403年),第二代靖江王朱贊儀復藩開始,到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1650年),最後一代靖江王朱亨歅被清軍所殺為止,大明靖江藩前後經歷了十三代靖江王,在桂林府傳承了二百四十七年。如果從朱守謙首封靖江王的洪武三年(1370年)算起,靖江藩更是延續了二百八十年,是有明一代傳承時間最久的藩王。歷代靖江王,都是朱文正、朱守謙這一脈的後裔,這也算是給了早逝的朱文正、朱守謙父子身後的一個莫大安慰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命運賦》(別稱寒窯賦)這篇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