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j天海
-
2 # TossTime
雙縫實驗其實用通俗點的語言解釋的話就是;“確定的因,會產生多種不同的結果”。也就是相同條件下做實驗,你觀測與不觀測產生的結果不同,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量子理論”,顛覆了我們的世界觀。
世界上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呢?
超級細菌-“戀臭假單胞菌”合成1971年美國微生物學家柯南達.查克拉巴蒂因為當時原油洩露事件時有發生,汙染海洋環境,於是他透過基因改造合成了一種超級細菌-戀臭假單胞菌,這種細菌可以使原油分解的速度提升100倍。但是當時研究出來後發現這種細菌對有機物作用非常強,甚至可以分解魚、蝦。沒有任何抗生素能遏制,如果投入到大海,可能地球上的生物都將滅絕,後來這一細菌就被永久封存!
巴克斯特實驗巴克斯特是美國中情局的資深測謊專家,1966年一次偶然的好奇心,讓他把測謊儀連線上了龍舌蘭上面,當你想對它進行攻擊時,比如火燒,測謊儀上面的電活動波形圖出現了變化,這讓他大驚不已,後面經過多次實驗,他推斷植物能夠感應我們的心理活動,但是目前這個推論在科學界還有很多的爭議!
總結驚人的實驗還有很多,比如暗物質探測、量子對撞機,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
3 # 華山再高KB
1、納粹德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實驗
在二戰後期德國在奧斯維辛建立了令人深惡痛絕的集中營,這裡進行了一切慘絕人寰的惡毒實驗,比如化學毒氣實驗,納粹的蓋世太保們把囚禁的無辜受害者分批次趕到專門實驗毒氣的實驗室,然後他們開啟開關,毒氣進入實驗室,他們就看著這些人一個個倒下。不僅如此他們還要不斷測試毒氣的濃度讓它產生更大的殺傷力。此外他們還進行冰凍實驗,細菌實驗等等,犯下了罄竹難書得罪行,不過後來很多納粹德國的軍官上了斷頭臺,得到了應有的審判,而納粹德國在二戰中也已失敗告終。
2、自由落體實驗,科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實驗震驚世界,用事實證明了,就算是兩個物體重量不同,有輕有重,只要它們從同一高度墜落,它們的加速度相同,就會同時落到地上,這一實驗打破了長時間一來人們思維的誤區,用行動證明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然時代的進步推動者科學進步,而科學的進步又反過來作用於社會,推動者社會和時代的前進,科學家們為了追求心中的真理付出了百般的努力,承受了常人以及我們想象不到的痛苦,我們要向他們致敬。
3、其實實驗的型別有很多,偉大的實驗也有很多值得我們不斷的去探索去創新,比如還有馬德保半球實驗,俄羅斯的恐怖睡眠實驗等等,我們要敢於去想象,用實驗去證實我們所想的一些東西,敢於挑戰權威,不要墨守成規。創新的動力和源泉是實踐,敢想敢做 成就一番別樣人生,這也是我們學習和生活中需要去保持的一中人生狀態。
-
4 # 相信科學的力量
首先認識什麼是雙縫干涉實驗,它是決定什麼問題而做的實踐操作呢?在我們的常識中,我們觀察到事物現象顯示出粒子性或波動性。 在微觀世界中,我們的常識不是那麼容易使用,因為這些微小的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簡而言之,它們的行為本質上可以是波動性或粒子 性。
“雙縫干涉實驗”是為了證明微小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進行的實驗。 具體方法如下:透過一個具有兩個空位的障礙物連續發射單個電子,最後這些電子將落在用於觀察的螢幕上以方便觀察。 重複此過程幾次後,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
拉瓦錫的斷頭實驗這是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現代化學之父)的最後一個實驗。 他要求劊子手計算他被斬首後眨眼的次數,劊子手數了11遍!拉瓦錫在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從人體中分離出來後,給了世界活躍的大腦意識時間!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最初搜尋“以太”,但是結果是找不到以太,但這證明了光速沒有改變! 簡而言之,無論來自火車的前燈還是飛機的著陸燈,光速都是相同的。 光速不會因相對運動而改變其空間速度!
無限宇宙大的實驗,天文學家一直想了解宇宙的大小,但是我們無法觀察到宇宙的邊緣,也無法確定其真實大小。 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量宇宙的有限大小或無限大小。 但是結果是無盡的.. !天文學家設計了一個模型,以建立地球與微波宇宙背景輻射“壁”之間的角度,然後根據宇宙的膨脹計算其真實角度,然後測量該角度!
原理如上圖所示:僅閉合宇宙的角度將大於平面投影的實際角度,但測量結果等於平面投影角度! 宇宙是平坦的,但它也是無限的。
-
5 # 科學重口味
歷史上最恐怖最驚人的實驗,恐怕非731部隊莫屬了吧?
當時,這支部隊用活人進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的效果實驗。他們被稱為“圓木”,在他們身上進行的活體解刨、冷凍、細菌實驗,都是在毫無麻醉,並保證物件是清醒的情況下進行的,因為日本人覺得麻醉了會影響試驗準確性。
他們實驗每一個都讓人頭皮發麻:人體鼠疫實驗、活體凍傷試驗、無麻醉拔牙、人與馬血互換、胎兒活體解剖、人畜雜交、人體四肢互換等。每一個實驗物件都是在經歷巨大的痛苦和恐懼之後死亡的。
很難想象,人類會做出如此禽獸的行為。
馬紹爾氫彈試驗
廣島長崎核彈襲擊事件大家都知道,但是1954年3月1日,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氫彈試驗,卻很少有人瞭解。
在這裡被引爆的是世界上第一枚氫彈:邁克。它比廣島原子彈強500倍,在爆炸瞬間,處在核爆中心的兩座無人島便從地圖上消失了。
更恐怖的還在後面,氫彈爆炸後,海風裹挾著放射性物質,覆蓋了馬紹爾群島,但美華人並沒有把這個恐怖的訊息告知哪裡的人們,他們成了美華人的小白鼠。
試驗後,島上下起了帶有強烈核輻射的“雪”,很多孩子出於童心玩耍後,很快就夭折。還有更多的人死於癌症、白血病等,更可怕的還有後遺症和畸形兒。
試驗後,據傳人們看到了一種類似蜥蜴的巨大生物,後來的電影《哥斯拉》就是由此而來的。
雙頭狗實驗
1959年,蘇聯策劃了一項震驚世界的實驗:“換頭術”他們的實驗物件是狗。
實驗的執行人是蘇聯科學家弗拉基米爾·德米科霍夫,他將一直小狗的頭部和前驅部分移植到一條成年德國牧羊犬的脖子上。
實驗的結果可以說是成功的,“雙頭狗”活了4天,隨後死掉。
隨後,他又利用不同動物進行了20多次實驗,而更加震驚的是,德米科霍夫在此之後又重新實施了實驗,利用不同的動物,次數多達20多次!其中生命力最強的一隻“雙頭狗”存活了1個月。看完這些實驗,真讓人感慨:
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
6 # 艾伯史密斯
答:我來說幾個科學家親身實驗的例子,讓大家看看科學家到底有多瘋狂。
一、牛頓針刺眼睛牛頓是光學奠基人,經典物理學鼻祖,微積分發明人等等,擁有一系列超牛的頭銜。
據記載,牛頓發現太Sunny在三稜鏡下會分解為七色光後,為了驗證他的理論,他用一根編織衣物的針,深深扎入眼球和眼骨之間,然後用力擠壓眼球,測試眼球在變形的情況下,看到的顏色會如何變化。
這一錯誤操作簡直就是喪心病狂,要是弄得眼球感染,以那時候的醫療水平,估計眼睛就廢了,還好最後安然無恙。
二、拉瓦錫斷頭實驗拉瓦錫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提出了化學反應中的質量守恆定律,首次提出了化學元素的概念,是一位為科學事業不顧一切的人。
然而,拉瓦錫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因為政治原因在1794年5月8日被送上斷頭臺。
據說拉瓦錫在斷頭前和儈子手約定,當他要被砍頭時,會盡可能的眨眼,然後儈子手以此確定被砍頭後,人是否還有意識,結果拉瓦錫被砍頭後一共眨了11次眼。
三、吞下幽門螺桿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胃炎和胃潰瘍,是因為飲食習慣不良,造成的胃酸分泌過多,醫師都是給減少胃酸的藥物。
然而澳洲醫師巴里·馬歇爾,在1979年意外地從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組織上,觀察到一種奇怪的細菌,既幽門螺桿菌,他分析了數百位患者的胃液樣品,確定該細菌和胃炎胃潰瘍有關。
經過多次實驗後,終於在1982年4月分離培養出了幽門螺桿菌菌株,為了驗證他的理論,他和同事羅賓·沃倫吞下了含有幽門螺桿菌菌株的培養液。
結果就是兩人大病一場,從而證實了這種細菌,就是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罪魁禍首,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也因此,共同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7 # 科學探秘頻道
雙縫衍射實驗屬於顛覆人們對於微觀世界認知的一個實驗,除此之外,科學上面還有很多類似的驚人實驗,比如前段時間爭議很大的嬰兒基因編輯實驗: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佈他們團隊經過基因編輯,成功使一方艾滋病抗體陽性的夫妻生下了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該對嬰兒經過基因修改後天然具有抗艾滋病病毒的能力。這一事件一經報道,立馬在學術界產生大地震,很多科學家直接指出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有違倫理,甚至屬於違法行為。基因編輯對嬰兒產生的影響屬於不可預估的,萬一基因編輯對嬰兒的生長髮育產生影響,後果不堪設想。而且擅自對人體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屬於人工篩選生產,如果這項技術被濫用,將會嚴重干擾人類自然的生產和進化過程,性質十分惡劣和嚴重。
而近期有關部門也對此事件有了調查結果,判定賀建奎進行基因編輯處於對個人名利的追求,偽造相關手續,違法進行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實驗。
所以有時候科學家為了某種目的,進行的一些實驗可謂不擇手段。
-
8 # 科學認識論
題主這麼問一定是想知道一些顛覆常識思維的實驗。
光的粒子性是打到光屏上波包具有周期性,比如滴答滴答的週期聲音。如果光只是波,不可能出現滴答滴答週期隆起的聲音,而應該是均勻。
然後電子的雙縫干涉預示了除了光,電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最後發現所有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雙縫干涉實驗最“詭異”的是:不去觀察粒子到底透過哪條細縫打的光屏上,就會出現干涉條紋。如果觀察粒子的具體行為的話,那麼光屏上的干涉條紋消失。就好像觀察行為決定了粒子狀態。這種測量坍縮效應被證實粒子的內在秉性。
這很顛覆常識,宏觀上的類比就是:我不看你,你就可以同時既在家也在學校。只要我觀察你,你就只能出現在一個地方,要麼在家要麼在學校。就和薛定諤的貓一樣。
同樣顛覆常識的還有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本來這個實驗初衷時尋找以太的,可是最後以太沒有找到,反而證明了光速不變。實驗就是透過地球相對以太風的運動,驗證以太與地球的相對速度從而間接地證明以太的存在。最後結果否定了以太,並且表明光速不變。
這意味著,常識思維中的速度疊加原理是錯誤的。比如你在80m/s的高鐵上測量光速依舊約是299792458m/s。而不是299792458m/s加或減80m/s。
狹義相對論也是從真空光速不變為公設建立起的理論!
-
9 # 愛較真的戴老師
電子等微觀粒子具有波動性,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確實挑戰人們的已有觀念,這些實驗是用經典思想和方法無法解釋的,但卻包含了量子力學的核心。
例如當發射單個電子來做雙縫實驗時,我們無法預言電子會透過那條縫,以及電子會落到什麼位置,在完全相同的發射條件下,每個電子都是我行我素的,但對於大量電子來講,它們位置的分佈機率是可以計算的。
更奇怪的是,當人類加上光探測器,想在狹縫的旁邊來偷窺電子的行為時,干涉現象反而消失了,這種觀察時干涉消失的效應,對於習慣宏觀世界規律的我們也是難以理解的。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以上電子雙縫干涉實驗也只是假象實驗,但後來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真實的觀察到以上效應。所以在量子世界中,我們熟知的物理定律不再有效,例如下面我們熟悉的“薛定諤的貓”也是一個假象的實驗。
當我們假想在盒子裡關上一隻活貓,以及一瓶透過可能衰變的物質來激發的毒藥,當衰變發生時,藥瓶被打破,貓就會被毒死。當我們不開啟盒子的時候,只能說貓可能死了也可能活著,哥本哈根學說認為貓會處於生死的疊加態,不死也不活,除非開啟來看,也就是隻有測量才能確定真實的狀態。
以上的這些實驗,對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是難以接受的,他說:上帝不扔骰子。隨著對量子力學的進一步研究,這只不死不活的貓,還會一直折磨著大家。
-
10 # 時間史
老規矩,先說下答案: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雙縫干涉實驗,雙縫干涉實驗即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是一種演示光子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實驗,以此來證實光是一種波,具有波動性,可以發生干涉,另一種則是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結果可能推翻你對現實社會的認知。
這兩種也就是我們廣義上的雙縫干涉實驗,當然其驚人之處不在於實驗的危險性,而在於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和對現有理論的理解,但雙縫干涉實驗並不是最驚人的,這個“最”字要冠於它的延伸實驗——惠勒延遲選擇實驗。
惠勒延遲選擇實驗是雙縫干涉實驗的延伸體,是約翰·惠勒提出來的,惠勒曾經是愛因斯坦的同事,後在其100週年的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構想,是對雙縫實驗的進一步的思考,指出我們可以延遲其(光子或電子等)決定,在它透過雙縫屏幕後,最後再來選擇它透過的是一條還是兩條,這個構想一經提出,震驚的當時的量子物理學和其他學術界。
這個構想涉及到了物理領域的核心理論、量子測量問題和時間箭頭問題等等領域,所以驚人程度可想而知。
-
11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除了雙縫干涉實驗,還有哪些驚人的實驗?
最經典的實驗當然是雙縫干涉實驗,這是從量子微觀世界讓大家從宏觀層面直觀瞭解的實驗,我們看個圖簡單瞭解下:
這是讓人不安而慄的一個實驗,似乎有一種未知的力量讓光感知到了探測器,從而干涉條紋消失!而升級的實驗則更人不知所措,因為光子可以在探測器檢測前重新選擇路徑,似乎能達到一種改變過去的錯覺!
這是第二個實驗的環境,各位可以瞭解下,當然標題說的是除開雙縫干涉以外,也許大家瞭解應足夠了,看看還有哪些令人跌眼鏡的實驗!
一、拉瓦錫砍頭實驗 這是“現代化學之父”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的最後一個實驗,他讓劊子手數他被砍頭之後眨了多少次眼睛,劊子手數到了11次!拉瓦錫以他的生命為代價給全世界帶來一次大腦在脫離人體之後主動意識存在的時間!
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這個實驗本來是尋找“以太”的,結果以太沒有找到反而證明了光速不變!簡單的說無論你是從火車的大燈還是飛機的著陸燈的光速都一樣,光速不以相對運動而改變它在空間裡的速度!
實驗示意圖
三、宇宙無限大的實驗 天文學家一直想搞清楚宇宙的大小,但我們觀測不到宇宙的邊緣,無法確定其真正的大小,這沒有關係,科學家設計一個實驗來測量宇宙有限大小的還是無限大小的,但結果是無限大.......恭喜,我們每個人的地盤都管不過來!過程也簡單,如下:
天文學家設計了一個模型,以地球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牆”之間建立一個角度,然後根據宇宙膨脹計算出它的實際角度,再測量這個角度!
原理如上圖,只有封閉宇宙的角度才會大於平面投影的實際角度,但測量結果是等於平面投影角度!宇宙是平坦的,但也是無限大的,宇宙並沒有彎曲起來.......
-
12 # 小宇堂
滴瀝青試驗
瀝青滴漏是世界上最考研研究者耐性的物理實驗之一,它的目的就是向人們證明物質某些性質並非人們看到的那麼直觀,且需要時間來檢驗。
某些物質看上去像是固體,但實際上是粘性極高的液體——比如瀝青,它在室溫環境下流動速度極為緩慢,但終會因重力而滴落。目前這項實驗仍在繼續,並可能持續下去。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自1944年7月11日開始了這個實驗,直到2013年7月11日他們才第一次拍到了瀝青滴落的情況。
但其實個人覺得,如果要了解瀝青的這個性質不一定非要在室溫下等100年,只需要把瀝青稍微加熱就好了。不過科學家們就是這麼軸。
希格斯玻色子質量估算試驗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2015年釋出了一篇論文,對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做出了到發文為止最精確的估算,論文標題為《藉助ATLAS及CMS試驗在7和8萬億電子伏特pp碰撞下共同測算希格斯玻色子質量》,聯合署名作者合計5154名,這創下了論文署名最多的紀錄。
該論文篇幅有33頁,但只有9頁內容與真正的科學研究有關,剩餘24頁全是刊載的作者以及研究機構的名稱(明顯是浪費紙)。 正是因為這篇論文擁有如此多數量的參與者,試驗才能估算出迄今為止最為準確的希格斯玻色子質量——誤差僅有0.25%,科學家們為什麼這麼自信呢?這5000多人要是都算錯了呢?
10萬人參與提供隨機變數的貝爾測試歐洲一項大型物理實驗發動了全球十萬名遊戲玩家利用他們遊戲的事件來生成隨機數序列,從而為"貝爾測試”提供真隨機引數。
”隱變數”是量子理論當中提出來的一個假設,用以解釋量子的“定域性違背”相關的諸多現象,這其中就包含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但這個假設一直得不到合理的邏輯解釋,讓科學家們非常頭痛。而“貝爾測試”就是用以證明,在無需引入隱變數的情況下,量子的非定域性仍然可以確立的這麼一個測試。但“貝爾測試”存在一個“自由選擇”漏洞。雖然研究人員看似自由地選擇實驗的各種設定,但是有可能隱變數的影響就存在於這個過程中(影響了量子態的決定)。通常研究者會用隨機數生成器來進行測量設定,但是嚴謹的物理學家仍覺得這還不夠“隨機”,因為隨機生成器的設計仍有可能受到隱變數的影響,於是他們就打算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從大量的人為事件當中,獲取真正的不關聯的隨機因子。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大貝爾實驗協作專案的科學家摩根·米切爾及其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發動了約十萬名測試者,讓他們透過一個網頁遊戲“大貝爾探索”來生成大量足夠隨機的隨機數序列。測試者需要做的是生成不可預測的包含0和1的數列,不斷挑戰更高難度。
截至2016年11月30日,遊戲玩家的隨機性資料流在12個小時內以每秒逾1kb速率傳送給研究團隊,團隊利用糾纏光子、原子系統和超導裝置等裝置,執行了13個貝爾測試和其他定域實在性測試。大部分測試發現了統計上明顯的定域實在性違背情況,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結果符合量子理論的預測。
-
13 # 太空科學站
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實驗,實驗能幫人類進一步認識世界的本質,而且實驗還能讓一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設想原形畢露
以牛頓為首的經典物理學在長時間內都認為光是在名為“以太”的彈性物質中傳播的,當時的物理學家們被以太沖昏了頭腦,以至於長時間內都沒有意識到以太其實並不存在,光的速度其實恆定不變的。
1887年美國的邁克爾遜和莫雷想測量出地球在以太中的速度,在當時的科學家心裡以太還是存在的,所以當地球以30km/s的速度繞太陽公轉時,在以太中傳播的光應該會因為速度疊加而產生變化,而邁克爾遜和莫雷想測量出這種變化進而證明以太的存在。
邁克爾遜和莫雷干涉儀裝到大理石上並且將大理石放置到水銀裡,如果地球真的是在以太中以30km/s的速度運動,那麼幹涉條紋就會發生移動,邁克爾遜和莫雷根據移動的距離就能求出地球和以太的相對速度。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結果對於當時的物理學家們來說是災難性的:從頭到尾沒有任何條紋移動的痕跡,這說明以太不僅不存在,而且光速也是保持恆定不變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揭示了光速不變這一重要事實,古典物理學倡導的絕對時空觀因此產生了動搖,1905年偉大的愛因斯坦根據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揭示的光速不變結合相對論原理髮表了著名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從此和世人正式見面,再後來就是20世紀初物理學的大爆發。
-
14 # 締造新社會
雙縫干涉實驗哪裡驚人了?你們是小學生嗎,連這點理解力都沒有。
雙縫干涉實驗的本質就是波狀運動的電子在透過兩條相鄰平行狹縫時,受狹縫影響發生干涉,在一定位置形成平行亮斑的現象。
有人迷惑了,一群電子可以干涉,單個電子怎麼能干涉呢?它和誰幹涉呢?之所以迷惑,是因為還不瞭解電子干涉的本質。他們錯誤地認為,電子,唯有電子必須成群結隊出動,才能形成電子的波。這裡馬克思和牛頓聯合起來對這種觀點進行批判。馬克思說,這是割裂了個體和集體的關係,錯誤地認為二者不相相容。其實個體多了就是集體,集體必然是個體組成的。電子干涉條紋雖然是很多電子組成的,但必然是由一個個電子組成的,其中每一個電子都在這個條紋中發揮著作用。如果單獨摘出一個電子,你說它不是干涉條紋,是可以的,但你說它組不成干涉條紋,則是錯誤的。因為單個的電子圖案,就是整個干涉圖案的一部分。
牛頓說,你以為發生干涉的是電子嗎?錯誤!電子干涉只是觀察到的表象,電場干涉才是本質。單個的電子,符合牛頓第二定律,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它作為質點時只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那麼為什麼電子會波狀運動呢?那是因為有無所不在的電場(磁場更準確,但普通人不要求掌握)。電場平時都是隱身狀態,但電子一來,就紛紛現身了。電場和電子會彼此作用,作用的結果是電子以波形運動,而電場粒子(其實是磁粒子)由於太小,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其實電子附近的電場也在波狀運動,電子是在被電場“裹挾”著波狀運動。在雙縫干涉實驗中,雖然電子是一個個透過的,但電場卻是成干涉狀透過的。電子在電場的裹挾下,只能在干涉的軌道上執行,所以電子即使一個個透過,也能形成干涉圖案。
至於那些說電子受觀察影響的,我已無力吐槽。這與實驗細節有直接的關係,而目前網際網路上還查不到中文版的實驗細節,只能說這些人就是喜歡人云亦云和捕風捉影罷了,根本不具有科學素質。
回覆列表
一個驚人的實驗,需要的力量。
有人天天對著你叨叨,長期的負能量,你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有一個實驗,不是針對人類,而是植物,將兩株一模一樣的植物放在學校人來人往的走廊,工作人員每天給他們澆水,施肥,曬太陽,甚至將他們用同樣的塑膠袋套起來,讓他們的環境一致,唯一的區別就是在他們邊上掛上牌子,一個是被霸陵,一個是被褒獎,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也在這兩株植物邊上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想,一株不停的被表揚,另一株不斷被語言摧殘,一轉眼30天,兩株植物發生完全不同的變化,每天被摧殘的植物,葉子枯黃,形態萎靡,而另一株,生機勃勃,充滿朝氣,儘管很多人認為樣本數量太少,不足以證明什麼,不夠科學。不過結果依然令我們可以反思一下。
這兩株植物就如同我們的孩子,如果我們長期抱怨,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他會不斷的自我否定,對於成長很不利,而我們換個方式,他就會充滿朝氣,健康的長大,所以無論這個實驗是否科學,但是他的結果確實令人震驚,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