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三條犬的風

    因為敬重屈原,也因為不喜歡伶伢利齒、巧舌如簧之徒,所以對術士張儀、蘇秦之類的所言所行,我向來是不屑和鄙視的。我從來不認為他們所謂的成功,是言語上的勝利。有的,只是赤裸裸的欺騙和誘惑。人性的可鄙之處,正在於此,總是貪圖眼前的實惠和似乎唾手可得的利益,看見便宜就想佔,發現好處就要上,只唯恐落了下風,失了先機。

    張儀、蘇秦據傳同出一門,一個搞連橫,一個弄合縱。說簡單點,連橫就是說服六國分別同秦結盟,合縱就是六國結盟聯合抗秦。說穿了,就是師兄弟倆唯恐當時天下還不夠亂,兩人一合計,就做了個互相拆臺的遊戲。拆的是別人的臺,掙得是鬼谷子一門的面子。戰國七雄,七家諸侯,七條心,七個主意,七張嘴,誰都想要吃了誰,可誰也沒有這麼大的胃下水。利益是最大的驅動力,推波助瀾,火上澆油,這師兄弟倆最拿手。一招鮮,一招吃遍天,兩人,一人一根好口條,遊走天下,招誰惹誰,高興玩誰就玩誰。

    被張儀玩得最慘得,當屬楚懷王。公元前313年,秦欲伐齊,擔心楚國搗亂,就讓張儀去見楚懷王。張儀開門見山,說:“大王如果真要聽從我的意見,就和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我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這樣向北可削弱齊國,而西方的秦國也就得到好處,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

    送上門的江山和美人,楚懷王當然要,當晚就大擺姿筵席提前慶賀。大臣們來向楚懷王祝賀,唯獨陳軫勸諫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

    這陳軫原本和張儀同侍秦惠王,乃張儀嘴下敗將,失了丞相後才跑來楚國,所以張儀的胡說八道還是很瞭解的。可楚懷王說:“希望陳先生閉上嘴,不要再講話了,等著我得到土地。”

    於是,楚國和齊國斷絕了關係,廢除了盟約,楚懷王把楚國的相印授給了張儀,還饋贈了大量的財物,派了一位將軍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車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說:“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到北方的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憤怒,斬斷符節和秦國結交。

    秦國、齊國建立了邦交之後,張儀才上朝。張儀對楚國的使者說:“我有秦王賜給的六里封地,願把它獻給楚王。”這簡直就是無賴行徑,壓根就沒想給過。

    六百里一下變成了六里,上當受騙後的楚懷王受不了,一怒之下,便興兵攻打秦國。衝動是魔鬼,結果秦、齊兩國聯手共同攻打楚國,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又是大敗。最後,打不下去了,楚國只能乖乖地再割讓了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和約。偷雞不成蝕把米,輕信張儀一句話,楚國反而失了兩個六百里。

    楚懷王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一直在等機會報復。別說,還真讓他等著了。張儀落到他手裡,成了待宰的糕羊,可結局可能要讓人更大跌眼鏡了。

  • 2 # 歪史

    古代論說客,大概可能最知名的就是蘇秦和張儀了,這對師兄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攪動戰國七雄,讓各個國王言聽計從,張儀是魏國貴族之後,蘇秦是洛陽人,早年都在鬼谷子門前學習。

    學成之後遊說各國國王,都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丞相。足以說明旗鼓相當,但是組合蘇秦被車裂,張儀也死的淒涼。

    戰國時代,因為蘇秦組織的合縱計劃,導致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秦惠文上任以後,為了粉碎合作計劃,採用了張儀的連橫計劃,然後任用張儀為丞相,派遣他前往東方六國,拆散合縱計劃,張儀出色的完成的任務,並且騙取各個國王屈身事秦。

    但是呢,秦國沒有真心想和各國平等相處的心,他們只是想拆散六國合作,然後蠶食六國。所以呢,沒多久六國都醒悟,但是沒有覺得秦王欺負他們,反而認為是張儀欺騙他們,於是對她恨之入骨。

    這一點,受傷害最深的楚王最有發言權,不夠在張儀的忽悠下又赦免了他,所以終秦惠王一世,張儀都混得非常好,高官厚祿,各國都懼怕他,作為秦王面前的紅人,秦國有很多人也懼怕他。

    一朝天子一朝臣,等秦惠王死後,繼任的秦武王喜歡大力士,不喜歡搬弄是非的說客,正好很多懼怕張儀的人這時候吹耳旁風給秦武王,張儀知道之後,就棄官而逃,無處可去的他只好回家,跑到魏國。

    在之前,蘇秦利用計策讓張儀擔任秦國相國,後改為丞相,隨後張儀給秦惠王出計,他偷偷的回到魏國,擔任魏國的相國,這樣張儀可以報答秦惠王,一個勁的打算讓魏王臣事秦國,但是魏王不肯,當時擔任魏國丞相的他暗中配合秦國。

    為了迫使魏國屈服,於是讓秦國攻打魏國,和秦軍暗通曲款,導致秦軍攻佔很多魏國的城池,這時候張儀又委屈巴巴的替魏王打主意,讓他們和秦國將和,被打怕的魏王只好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調停,隨後訂立盟約之後張儀興高采烈的回到秦國擔任丞相。

    也就是說這個魏國人從會做事開始一直都在幫秦國算計自己祖國,結果到頭來連秦國人都憎恨他,沒地方去的他只好回國,回國的時候還不忘給秦國出主意,他擔任魏國相國,其他諸侯都會因為憎恨他而攻打魏國。 作為曾經風靡天下的人物,回到魏國之後,魏王對他又恨又怕,恨他當初帶路削弱魏國,怕他還和秦國竄通一氣繼續坑魏國,礙於秦國面子又不得不讓他擔任相國,幸好,這時候張儀已經老弱不堪,病入膏肓。

    回國的第二年,張儀就病死於魏國。聽到張儀的死訊,其他國家的國王都送了一口氣,覺得這世上可少了一個禍害。

  • 3 # 52娛樂圈的那些屁事兒

    《羋月傳》中張儀是由老戲骨演員趙立新扮演的,不僅是秦惠文王的宰相,更是一個能言善辯、機智過人的謀士,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 張儀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好舌頭,三寸不爛之舌,秦國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攻下一個個城池,都離不開張儀的嘴。 同時,張儀看上去和羋月是對立關係,但是羋月曾多次幫助張儀化解危機,兩人私下是很好的知音和朋友,羋月能夠成就自己輝煌的一生,也離不開張儀的幫助。 張儀因為連橫的外交真誠,受到朝廷的重視,被秦王封官為武信君。不過在秦惠王死後,即位的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只好無奈出逃魏國,不久離開了人世。 青雅鐘錶覺得張儀在古代實在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張儀其實是不應該被秦武王埋沒的。上海青雅鐘錶,中國領先進口機械鐘錶零售集團

  • 4 # 慣與長夜

    戰國時期著名的遊說家,政治家,一生坎坷,終成大業。在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學成歸來,兩受折辱

    與蘇秦同為神人鬼谷子門下,水平在蘇秦之上,可開始沒有蘇秦那麼幸運。學成後先去他的故鄉魏國,由於家貧魏王根本就不見他,又投於楚國令尹(相國)昭陽門下,有一次陪同喝酒,傳看和氏璧中間因觀看池中大魚造成混亂,楚相丟失了和氏璧,由於貧窮而無行,門客們一致指認他所偷,結果被昭陽打了個半死。養好傷後聽說同窗蘇秦在趙國發跡過去投奔,又被蘇秦用計當眾羞辱,憤懣之下中了蘇秦之計而去往秦國。

    投靠秦王,終獲重用

    到了秦國,張儀憑藉出色的口才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成為秦國客卿。於是張儀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提出了“連橫”的觀點,很快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逐漸掌握了秦國的軍政大權。為破壞蘇秦的“合縱”,張儀被派出使各國,先是遊說魏王,魏王不聽,於是他立即悄悄派人返回秦國,說服秦王立即發兵攻打魏國,可憐張儀竟要靠出賣自己的父母之邦來實現個人的價值,也真是可悲可嘆!事發後魏王察覺,張儀害怕陰謀暴露,只得匆匆逃回秦國,張儀回到秦國後,一度復任相國,但又因為懼怕齊楚聯盟對秦國有所牽制,便再次趕赴楚國,然後又用“偽獻地”的花招一再欺騙楚王,最終使楚懷王客死秦國。在他的遊說之下,蘇秦苦心孤詣經營起來的合縱被徹底粉碎。在張儀的精心策劃下,秦國在紛繁的變局中一舉贏得主動,並在此後多國爭霸的格局中一直處於執牛耳的地位,直至完成統一。

    易主失寵,終了殘生

    隨著秦惠文王的去世和秦武王的繼位,張儀的好日子也就到了頭。秦武王在做太子時就對詭計多端的張儀十分反感,再加上張儀立下許多功勞也惹得群臣嫉妒,於是輪番在秦武王面前說他壞話,秦武王遂對張儀有了殺心。張儀只得藉機逃回魏國,又憑藉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離間齊魏,因此而得以在魏國安度殘年,最終在故土了卻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

  • 5 # 軒轅十四Rex

    奸詐小人。

    像張儀、蘇秦、公孫衍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縱橫家”。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各出己說,開宗立派,縱橫家算是其中一派,而且,得算是影響力非常大的一派。有多大?直接影響了戰國時代國際局勢的走向。

    所謂“縱橫”,實際上是兩條戰略思路。戰國中後期,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國力增強,赫然崛起,隱隱有高屋建瓴,併吞東方六國之勢。東方六國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各路謀士(百家)也紛紛出謀劃策,其中就有縱橫家。

    所謂“縱”,是指東方六國聯合起來,併力西向,共同誅滅暴秦。所謂“橫”,是小國抱住強秦的大腿,共同對付其他國家。在地圖上看,東方六國為“縱”,聯合秦國為“橫”,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名稱。

    按照《史記》的記載,蘇秦是先去了秦國,遊說秦惠(文)王的。這應該是屬於“橫”的思路吧?但是秦王認為時機未到,對蘇秦並不待見。蘇秦這才去了燕國,乃至東方六國,說得六國形成了縱約,他也得以身戴六國相印,名噪一時。後來這讓他賴以成名的作為,明顯屬於“縱”的作為了吧?蘇秦如此前後自相矛盾,真是沒個準數。

    說到張儀。同樣,根據《史記》的記載,張儀跟蘇秦同是鬼谷門下到師兄弟,蘇秦搞成了六國縱約,怕秦國破壞,想辦法把張儀安插在了秦國。張儀既然在秦國,本來應該為秦王效力吧,他應該,後來也實際執行的,是“橫”的思路。但是,因為蘇秦有恩於他,在蘇秦有生之年,他並沒有有效地促成連橫的局面。他的各種表演,是在蘇秦死了之後的事情。

    根據後世的研究,《史記》中的記載可能有誤,跟張儀同時代的,並不是蘇秦,而是犀首(公孫衍),但是行事卻是大同小異。從這幾個人的作為,我們不難看出,什麼“縱”,什麼“橫”,並不是因為那是真理,所以他們要去推行,而是因為他們推行的方針被諸侯國採納,他們能夠獲得重用,他們才賣力地推動。也就是說,立場什麼的並不重要,只要能夠位極人臣,怎麼樣都好。

    這就是縱橫家的真實面目了。

    再看看張儀的故事。他為秦國出謀劃策,無所不用其極;他誆騙楚懷王,以詐術欺負出國君臣,為秦國獲取大量的利益;他同樣用詐術在秦王換代之時謀求自保,居然被他全身而退,壽終正寢——權傾天下,富貴榮華,得以善終,他都做到了,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結果啊!

    可是,這樣的人值得推崇嗎?

    《資治通鑑》中,在談到縱橫家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話:

    揚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餘年,是夫?”曰:“詐人也。聖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或曰:“儀、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這就是真正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和張儀、蘇秦這種縱橫家之流的本質不同。

    一句話:所謂的戰國縱橫家,不過是趨炎附勢的小人,靠詭詐之術得到諸侯國的信任,獲得權柄,參與宰割天下。這樣的人,混的風生水起,一時風頭無兩,但最終會不會被世人所尊崇呢?反正人家這一輩子值了。

    這樣的價值觀其實在後世仍然屢屢有市場。

    別以為後世沒有戰國七雄的局勢,縱橫家就沒有用武之地。天下紛爭,是任何一個時代都並不缺少的,而一旦紛爭泛起,想要推動、攪局,仍然不外乎“縱”、“橫”二途。其實我們在形容參與其中的人在局中多麼遊刃有餘之時,用的正是“縱橫捭闔”這個詞。從本質上來講,戰國七雄爭天下的局面,在歷史上一次次重演。所以,縱橫家實際上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用武之地。

    而且,並非只有政治紛爭之時用得著縱橫家。在如今的商品社會,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其實也不外乎“縱”、“橫”二字,想要擺平市場競爭中的各方利益,同樣需要縱橫捭闔的能力。這裡邊可能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是非對錯,局中人考慮更多的,還是得利與否。

    我們老說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是儒家,嚮往的是道家,真正實行的,卻是法家。但是,在這裡還要補充一句:在商品社會之中,真正吃的開的,可能以上都不是,而是縱橫家。張儀之流,在戰國時代可以活得很好,在任何一個時代可能都混得不差。在現在這個時代,可能尤其好呢!

  • 6 # 歷史有知社

    “ 張儀欺楚”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外交事件,一向被奉為遊說縱橫之流的經典傑作,認為其對秦國功勞甚大,但我卻有些不同的看法。張儀欺楚行為或對秦有一時之利,但從長遠上看,其危害更不容小覷。張儀欺楚一事,不只關乎張儀的個人信譽問題,由於其是代表著秦國與楚國處理外交,其個人的信譽與形象也就關乎著秦國的信譽與形象,為一時之利而使整個國家的信譽長久受損,其利弊得失又當如何衡量呢?

    “張儀欺楚一事”雖雙方並無白紙黑字,但明眼人都會明白,是秦華人背信棄義、出爾反爾,楚國遭到了愚弄。似乎楚懷王成了白痴傻瓜,如此智商被騙上當純屬活該。但其實在當時則不然,楚懷王在即位之初就攻滅了越國,其實也算有作為之君。甚至在屈原的眾多發牢騷的詩篇中看到最多的也都是指責公子子蘭、靳尚之流矇蔽了楚懷王,對楚懷王卻無過多的責怨;再從楚華人給楚懷王上的諡號“懷”上看,說明楚華人對楚懷王是報有同情悼念之意,基本還是比較認可的。

    戰國時基本上還是屬於貴族政治,貴族之間向來極重信義,天下人對受騙的一方往往加以同情,而對欺騙的一方都很痛恨鄙棄。即便是兵不厭詐,那也是侷限於戰場,歷來也都講究“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外交從來又不是一錘子買賣,很難想象把兵不厭詐用於外交的後果。當時秦國實力雖然在七國中最強,但是天下整體的實力還是比較平衡均勢的,以當時秦國之力是遠不敵六國整體實力的,而秦國就公然行欺詐,失信於天下,無疑於殺雞取卵行為,使得六國再難信任秦國,後來秦國雖然又把楚懷王誆騙到秦國,威逼其割地,但楚懷王是寧死也不屈服,在藺相如"完璧歸趙“那場外交中,藺相如就公然指責秦國自秦繆公以來就沒有講信譽的君主,秦國再想靠這種”欺詐外交“謀取利益時就已經沒有什麼效果了。

    在秦武王繼位後,秦國群臣就紛紛進言道:”張儀素無信用、慣行欺詐、反覆無定再被任用的話,恐被天下人笑話。“,秦武王素來厭惡張儀這種行為,就將張儀踹開了,而齊閔王更揚言說:“只要哪個國家敢收容張儀,就攻打哪個國家。”。 張儀已為當時社會主流所厭惡,名副其實的“萬人嫌”角色。”張儀欺楚“這種行為就是對秦國原還比較質樸的民風來說影響也不好,讓人生浮躁之心,以為憑欺詐亦可投機取巧,樹立了一個很壞的榜樣,甚至對當初商鞅靠”徙木為信“建立起來的國家信用也是很大的衝擊。其實以秦軍之強,即便暫時給予楚國商於六百里之地,以後再透過戰爭奪取這些地方也非難事。即便如今,以美國之強,也很難想象如果美國背信棄義、出爾反爾會給美國帶來什麼樣的形象與後果。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會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即便做出了背信棄義行為也會想方設法加以掩蓋,而秦國卻任用張儀堂而皇之地進行欺詐,不亦可笑嗎?

    秦末,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號之為楚懷王。試想如果楚人認為楚懷王為白痴傻瓜的話,會立另一個王也叫白痴傻瓜來讓天下諸侯嘲笑嗎?顯然”張儀欺楚“成了楚華人討伐秦國背信棄義、下作卑鄙的一個噱頭。 項氏就是透過再擁立一個楚懷王來喚起天下人對秦國背信棄義、出爾反爾的記憶,甚至到最後都很難說秦降卒被坑殺、宗室被屠、宮殿被燒跟秦國長久以來的這種慣行欺詐給天下諸侯帶來的痛恨不無關係。

    遊說之徒往往都是些誇大其詞、狐假虎威之流。倘若沒有秦國的國力支撐,其欺楚也成功不了。秦末,酈食其號稱說降齊國七十餘城,要不是韓信陳兵於齊趙邊境,其又能有何作為?而這些人偏偏愛忽視這些背面關鍵因素,還真以為僅憑自己三寸不爛之舌就完勝幾十萬大軍呢?殊不知只要能夠釐清道理,陳明利害關係,即便如同周昌、鄧艾那般期期艾艾之人照樣可以說服他人,又何必這些巧舌如簧、口吐蓮花只靠舌頭吃飯之人呢?

    張儀出身於貧苦,為其生計,全不顧及當時貴族間對信譽的重視及背信棄義可能對秦國造成的危害,其不過是想在秦國混個生計,也無所謂忠不忠於秦國,所以其可以信口雌黃,而秦惠文王竟然聽之、信之、由之、寵之,不也讓人哀嘆嗎?直到秦武王繼位,秦武王特別討厭張儀這種行為,才一腳將其踹開。六國合縱被瓦解,那是六國各懷鬼胎,各有各的算盤。蘇秦倡導合縱抗秦,配六國相印,後來卻替燕國做間諜去臥底齊國了,最終也被刺身亡了。所以即便沒有張儀奔波,其合縱也難有作為,而六國能殘存多年,或許反而有張儀往返奔波的那一份功勞在,所以張儀欺楚一事不但在當時值得商榷,對原本信義就很缺失的今天更是不該被一些人奉為圭臬,信口雌黃、出爾反爾之徒,可以休矣!

  • 7 # 漢周讀書

    01

    魏華人張儀是鬼谷子的弟子,與大縱橫家蘇秦同時授業,但是蘇秦自認為不如張儀。很快張儀授業完畢下山,開始了遊說諸侯的縱橫生涯。

    張儀第一站是楚國,有幸來到楚國令尹的府上。一日,令尹大人擺宴招待自己的所有門客,席間下人來報家中丟失一塊美玉。

    門客們開始互相猜測,這時候有人說肯定是張儀拿走的,因為張儀家貧而且行為低劣,因此一定是他偷了令尹大人的玉。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所有門客的共識,於是大家一擁而上將其綁縛,用鞭子抽打了幾百下,可是張儀就是不肯承認。

    最終大家見張儀奄奄一息,無奈之下只好將其扔出府外。

    張儀忍痛回到家中,卻面對的是妻子的嘲笑:“你要是不讀書,怎麼會受到這種屈辱呢?!”

    張儀對妻子說道:“你看我舌頭還在嗎?”

    妻子笑著說:“還在呢!”

    張儀說道:“那就夠了。”

    《史記》記載:“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02

    此時張儀的師兄蘇秦已經成功遊說趙肅侯,準備從趙國開始聯絡各國推動“合縱”攻打秦國,但是怕秦國趁“合縱”未成便先攻擊趙國,蘇秦需要一個人去秦國忽悠住秦王。

    張儀收到蘇秦的書信喜出望外,立即啟程來到趙國。

    可是蘇秦並不尊重張儀,給張儀像下人一樣的待遇,還當眾嘲笑張儀作為同門師弟卻落魄無能。

    此時蘇秦派門客告知張儀:“當初蘇秦故意激怒先生,以激發先生釋放潛能,獲得更好的前程!”張儀聽後大為感動,表示自己不如師兄深謀遠慮,將有生之年絕不出兵進攻趙國。

    但是張儀沒有忘記在楚國受辱的一幕,出任客卿後立即給楚國令尹寫了一封信:“當初喝酒,我沒有偷你的玉而你卻鞭笞我,你好好防守你的國家,我一定會來偷你城池的!”

    《史記》記載:“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03、魏國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派兵攻佔了魏國的蒲陽。

    張儀趁機勸說秦王將蒲陽退還給魏國,並派公子到魏國為人質。

    張儀作為使臣出使魏國表達善意,席間勸說魏王:“秦國對魏國如此深情厚誼,魏國是不是應該以禮相報?”

    魏國於是將十五個城池送給了秦國,表達對秦王的謝意。

    秦王聽說之後認為張儀才能卓越,於是任命其為百官之首的相國。

    但是轉年,魏國便與南韓互尊為王,相約一起出兵對抗秦國。

    秦惠文王立即命令張儀帶領軍隊進攻魏國的陝縣並驅逐了魏華人,威逼魏國擁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雖然本文前面稱呼的是秦惠文王,但稱王之前是侯爵)。

    秦國稱王之後,秦惠文王免去了張儀的相位,將張儀遣送回魏國。

    魏惠王聽聞帶領群臣出城相迎,並拜張儀為相國。

    張儀向魏王提出侍奉秦國以躲避列國的進攻,魏惠王對張儀非常失望。張儀暗中告知秦惠王,秦惠王立即派大軍攻打魏國並佔領大片城池,魏惠王從此屈服。

    此後魏襄王也不聽從張儀的計策,張儀故技重施,讓秦國出兵打敗了南韓、魏國等組成的五國聯軍,斬首8萬餘人,魏國男丁幾乎全部陣亡,舉國震驚。

    從此魏國宣佈退出南北合縱,徹底屈服了秦國。

    《史記》記載:“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

    04、楚國

    這時候,秦惠文王收到壞訊息:楚國和齊國結盟。

    於是,張儀第二站便是楚國,一方面秦國忌憚齊楚聯盟,另一方面張儀沒有忘記自己的誓言。

    所以秦惠文王派張儀出使楚國,忽悠楚懷王。

    楚懷王聽說張儀要來立即準備了高階賓館,親自接見張儀:“你來我們這個偏僻的國家,有何指教?”

    張儀答道:“大王要是真聽我的,就和齊國斷交,秦國奉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派美女來侍奉大王,秦楚結交為兄弟之國,共同削弱齊國來一同獲益。”

    楚懷王一聽能得到土地和美女,立即宣佈與齊國斷交,贈送給張儀楚國相印和大量財寶,並派使臣與張儀一同回秦國。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從馬車上跌落摔斷了腿,三個月沒上朝。

    使臣向楚王彙報,楚王認為肯定是秦國以為齊楚斷交不徹底,於是派人借用宋國的符節去辱罵齊宣王,齊宣王大怒與楚國斷交。

    秦國趁機與齊國建交。

    建交之後張儀上朝,對楚國使臣說道:“我在商於封地六里,願意如約奉送楚王。”

    使臣大怒:“我是來接收商於六百里的,不是接收六里的。”

    使臣回國報告楚懷王,楚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被早已防備的秦國和齊國聯軍打的大敗,楚國最後不得已割讓兩座城池結束了戰爭。

    話說轉年秦國利用和齊國聯盟,要挾楚國想要得到黔中之地,並聲稱願意用武關以東的土地與楚國交換。

    楚懷王痛恨張儀,表示:只要張儀,不要土地也可!

    秦惠文王得到楚懷王回信立即交給張儀看,張儀會意主動要求前往楚國。

    秦惠文王挽留道:“楚王痛恨先生背棄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諾,存心報復你!”

    張儀答道:“秦強楚弱,我與楚國大夫靳尚關係不錯,而靳尚與楚王夫人鄭袖勾結,楚王對鄭袖可謂言聽計從。更何況我是奉大王您的命令出使,所以我不會有事的。即使有事,能夠為大王得到黔中土地,也是值得的。”

    一切如張儀所料,自己一到楚國便被囚禁起來。而張儀早有謀劃。

    張儀用重金賄賂靳尚,靳尚進宮面見鄭袖:“您即將被大王拋棄了啊?!”

    鄭袖慌忙問:“為什麼?”

    靳尚說道:“秦王聽說張儀被大王囚禁,已經決定用上庸6個郡縣送給楚國,同時選派大批美女送給大王,據說不乏美貌和能歌善舞者。大王素來器重秦國,美女一定會得到大王寵愛。所以,夫人被拋棄的日子不遠了。我覺得您還是趕緊向大王講情,把張儀放了吧。”

    鄭袖嚇得倉皇失色,日夜向楚懷王求情:“臣子各自為國效力。秦國沒有向大王交接土地,派張儀來到中國,而大王卻要殺張儀,秦國到時候必定大怒。我請求大王還是將我們母子送到江南去吧,免得將來受秦國魚肉。”

    楚懷王實在經不起愛妃的枕邊風,開始後悔囚禁張儀,於是將其釋放,待之如上賓。

    《史記》記載:“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按照正常人思維,被釋放後張儀應該趕緊離開楚國,以免楚王反悔,可是張儀卻沒有,相反興高采烈地請求面見楚王。

    因為張儀剛剛被釋放就得到一個訊息:“合縱”的首腦蘇秦死了。

    蘇秦張儀年輩問題。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國合縱連橫鬥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後。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不同於《史記》與《資治通鑑》所言。

    張儀認為這是分化“合縱”的絕好機會。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秦國可以不要黔中土地,並可以讓秦王派太子來楚國做人質,請楚國派太子到秦國做人質,把秦王的女兒送來給楚王做妃子,兩國結為兄弟永不侵犯。

    楚王正不想讓出黔中土地,一聽立即心動,不顧群臣反對立刻答應與秦國結盟,同時昭告天下:永遠退出“合縱”。

    由於楚國的退出,“合縱”瞬間土崩瓦解。

    05、齊國

    離開楚國,張儀來到齊國忽悠齊湣王:“齊國是世界上第一強國,可如今替大王出主意的人都是在混日子而已。秦國和楚國結盟成為兄弟,而楚國和齊國是仇敵,韓魏趙三國爭先割讓土地侍奉秦國,屆時將幫助秦國討伐齊國。一旦五國一起攻打齊國,齊國恐怕就距離滅亡不遠了,別說是侍奉秦國了。”

    張儀竟然把齊湣王給唬住了,立即答應張儀向秦國稱臣的建議。

    《史記》記載:“齊王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也。’乃許張儀。”

    06、趙國

    張儀從齊國西行來到趙國面見趙武靈王:“秦齊魏三國軍隊已陳兵趙國邊境,我不敢隱瞞所以趕緊來告訴大王,請大王三思。不如趕緊與秦國在澠池會晤訂立盟約。”

    趙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滿意地離去。

    07、燕國

    張儀離開趙國來到燕國,遊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趙國,可是趙國貪得無厭,兩次圍攻大王並侵佔十幾個城池,根本不值得親近。

    如今趙國奉承秦國割讓一大片土地,如果大王不向秦國屈服,那麼秦國將借道趙國攻打燕國,燕國就距離滅亡不遠了。”

    燕昭王答應了張儀,並表示自己有幸得到張儀的計策,以後願意侍奉秦國並向秦國割讓五座城池作為見面禮。

    08、設計自保

    張儀周遊列國回到秦國向秦惠文王報捷報,卻不料秦惠文王已經去世,新繼位的秦武王不感興趣。

    各國聽說秦武王反感張儀,紛紛組織恢復 “合縱”。

    秦國大臣紛紛上書指責張儀,齊國也來信聲討張儀的欺騙,於是張儀給秦武王建議:齊湣王已經醒悟,表示張儀到哪個國家齊國就攻打哪個國家。不如讓我去魏國,讓齊國魏國互相廝殺,大王趁機帶兵出函谷關直逼周王城,建立帝王功業。

    一離開秦國,張儀給齊湣王寫信,化解了與齊國的矛盾,最終隱居魏國。

    老王:正是一個傳統禮儀崩壞的年代,學不得宋襄公,只有張這種人才能活的好,再可以反觀我們當代需要神馬樣的人?

    很簡單,看看誰最成功。也許你的堅守,在“成功”人眼裡就是階梯。

  • 8 # 大秦武王嬴蕩

    張儀,魏人,縱橫家也。先王之重臣,與先王有桓管之交。關係之親密不亞於昔日孝公與商君。

    初赴楚,被令尹昭陽誣為賊,痛毆之後假死赴秦。

    先王十年,任之為卿。後因說服魏將上郡與少梁割與我大秦,先王任命其為相國。

    先王十四年,先王正式稱王,張子擁戴有功。

    先王二十六年,欺詐老楚王以600裡秦地換取齊楚斷交,後老楚王大怒舉兵伐秦,為我秦齊聯軍擊敗。

    其後先後遊說韓齊趙燕四國國君於我大秦交好。

    先王二十八年,先王崩,寡人繼位。因張儀欺詐老楚王一事兼之寡人繼位以來大秦國力昌隆再不需要口舌之爭,政見不合,寡人為留其一命,遂驅逐張子離秦。

    其後聽聞張儀赴魏,於寡人繼位二年後死去。

    張子者,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9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千古難遇之奇才,縱觀華夏千年歷史唯獨張儀一人能憑三寸不爛之舌攻城略地、安邦定國。此種大才,就只有張儀一人。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張儀這匹千里馬能有如此之成就全靠秦惠文王贏駟的賞識和信任。張儀為求官曾居於韓、楚,但都未受到賞識,唯獨秦國肯重用且信任張儀,張儀才能學有所用。

    “秦國東出不惟秦劍,還需橫強”,秦國在張儀為相國的帶領下,遠交近攻,收復河西,連破三晉,血洗了秦人百年之辱。將商鞅變法之後的強大秦國展現給山東六國看,並且積極東出,勤堪山東之論。張儀欺楚,為秦國征服巴蜀贏得了充裕的時間,而秦王也沒有辜負張儀,寧肯與楚國開戰也不願交出張儀。龍門相王,秦國步入強國之列。

    作為一個外交家他極力為國牟利,為秦國遊走列國軟硬兼施,張馳有度,無論是用什麼方法,哪怕用自己的名譽作為代價。但是秦國贏了秦也不辜負張儀,哪怕是最後的結果有點淒涼,但是卻是秦國相國結局最好的一位。

    至於貶低張儀的人也不少,但只希望不要用雙重標準看待就行。不要“自己用計謀就是聰明智慧,別人用就是陰險狡詐”

  • 10 # 漩渦鳴人yy

    一個在戰略,外交上面有的重大建樹的小人。

    很多人看了張儀的相關的歷史知識,還有一定的小說演義,以後覺得張儀這個人就是靠嘴皮子利索,就是靠吹嗎,誰不會呀!換做我上我也行!

    那你就太小看這個人了,張儀,歷史上面的縱橫家,事實上,諸子百家各個家裡面的大賢都是能言善辯之士,嘴皮子利索,基本上就是這些人的標籤,當然也有個例外,也就是韓非子,他是口吃這個暫不做考慮。

    張儀,這個人吶,有戰略眼光,這一點是肯定的,所謂的連橫策略,如果說沒有一個心思縝密,並且對於列國形勢有著自己獨到見解的人是沒有辦法執行的。

    我說一下當時張儀跟公孫衍之間的鬥爭,大家就知道這其中究竟有多麼兇險,又需要多麼強大的戰略眼光,才能夠把這盤棋給下活了。

    當初公孫衍提出合縱策略就是聯合五個國家一起大秦國所在函谷關以西,讓他不能出關,針對這個情況,張儀臨機應變展開了一系列讓人拍案叫絕的外交手段和戰略部署。

    接著楚國強悍起來以後,他又成為了對抗秦國的中堅力量,張儀又選擇跟曾經的敵人寒未進行聯盟,一起對抗楚國,並且透過破解齊國和楚國之間的聯盟,使得楚國在秦楚大戰裡面徹底敗了下來,最終,所謂的合縱聯盟成為了一張廢紙。

    在這其中,秦國只要一步走錯,那秦國將永無翻身之秦國不怕打仗,但是也怕沒完沒了的打,尤其是商鞅變法才只有幾十年的秦國來說,底子還略顯薄,如果說這個時候列國諸侯不停的在函谷關面前跟秦國對決,秦國愣頭青的跟他們對打的話,秦國遲早要亡,如果說連橫策略,中間有一步走錯,那就是引狼入室,所以說秦國在那個時候簡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張儀咋指揮的那個人,他身上的擔子有多重,沒有人能夠明白,除了秦惠文王。

    因此我們看到,在張儀離開秦國以後,秦國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面沒有再提連橫政策,為什麼這一套策略沒有一個天才在那裡執行,根本玩不下去,直到後來範睢來了以後才提出來一個遠交近攻的一個策略,算是連橫的政測稍微簡化了一下,好執行了,但是比起連橫政策的立竿見影,遠交近攻仍然還是看出來有一些力不從心。

    當然,張儀也是一個小人,張儀自己也說過自己不是一個君子記仇啊,有仇必報,有恩必償給他多少籌碼,他就幹多少事情。如果說給他多少懲罰,他就想著怎麼把這些受過的罪重新再還到你身上,這一點又有著小人一般的品質。張姨也一直都覺得要臉幹什麼,把事情說開了,跟大家敞開心扉,就直接說我來拿錢的,拿了錢我幫你辦事,不給我錢我不幫你辦事兒。當然,如果你能給我一個名留青史的機會,我也很樂意替你打工的!別用君子的那套忠誠往我身上套,對不起,老子不認識這些東西。

  • 11 # 清水空流

    提及張儀,就不得不提及蘇秦。就得提及合縱與連橫,傳說張儀與蘇秦與都是戰國時期最神秘的人物鬼谷子的學生,二人是一師之徒。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在戰國中期,就是秦國剛剛興盛而起的時代。蘇秦和張儀二人在對待秦國的策略看法不一樣,從而導致在謀略和策略上針鋒相對,截然不同。政治觀點的不同,也讓二人成為死敵。

    張儀。生年不詳。戰國縱橫家。而實際上就是一個狡猾的政客,應該和後世的陳平差不多。張儀兩度為秦國宰相,蘇秦主張以合縱對抗秦國。張儀主張以連橫破壞合縱。也就是拉攏一到兩個國家不參與合縱,就可以徹底破壞合縱。在這個問題上張儀主張全力加強同齊國的外交關係,應為秦齊二國沒有邊界,不存在實際利益衝突,謂之遠交近攻。這個策略可以說非常成功、自此。齊國對任何合縱都不敢興趣。從而導致蘇秦的合縱的失敗。合縱論是蘇秦的政治和戰略主張,蘇秦的主張就是,六國合力向西拒秦,謂之為合縱。蘇秦能夠讓六國合縱可以說相當不易。充分展現了蘇秦的能力。合縱的最初很成功,讓秦國十多年不敢東出函谷關。

    用通俗的話來說,蘇秦的合縱就是集眾弱攻一強。張儀的連橫即為事一強以攻眾弱。蘇秦和張儀都地緣政治的主張,蘇秦的合縱是希望各國力量均衡,不希望一家獨大,而張儀的連橫是指分化孤立,各個擊破。最終的結局是,蘇秦的合縱失敗,蘇秦也落得個身首異處。張儀的連橫大獲成功,但張儀本人卻被秦王所厭惡,遠走魏國。客死異鄉。而張儀下場充分說明了一個陰謀家的下場。

    早年的張儀前往趙國,求見蘇秦。但蘇秦卻對張儀不理不睬,並且還當眾羞辱張儀,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求得好處,誰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氣之下,投奔秦國。就此和蘇秦結仇。公元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王正式稱王。張儀就任秦相。可以說,張儀的一切行為都是針對蘇秦。就是蘇秦往東,張儀必然往西。蘇秦打狗,張儀必然逐雞,一定要反著來。張儀真是縱橫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讓魏惠王將河西和上郡之地拱手相送,秦惠文王大喜,對張儀進行了封賞。加封張儀為列侯(軍功爵位制的最高階),號武信君。賜五座城邑給張儀,作為食邑。要知道秦國曆史上只有四位是帶武字的封君,分別是武信君張儀,武安君白起,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賁。唯獨張儀憑著舌頭得此軍功。真是本事啊。但最後由於和秦國君臣不睦,被迫離開秦國,前往魏國,在張儀出任魏國相國一年。於前310年死在了魏國,但有所爭議是,蘇秦出道比張儀晚,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當合縱家的時候張儀已死。而張儀在秦國縱橫天下的時候,蘇秦還沒有出世。

    但正是在這個在戰國時代。卻正好是蘇秦張儀這些謀略家的舞臺,在這個混亂時代,在外交,軍事,政治的舞臺上,無論蘇秦和張儀都站在了屬於自己的舞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角色。都展現了自己的才華能能力。這也許也是他們最精彩的篇章,也是他們給歷史留下的最絢麗的篇章吧。

  • 12 # 亭殿閣

    春秋戰國,紛紛擾擾,時勢造英雄。

    合縱連橫,反反覆覆,英雄造時勢。

    話說戰國時期,有個聞名天下的組織,鬼谷子。是有名的猛人生產基地,培養出很多能左右天下格局的猛人。而這類猛人,向來是有仇必報。

    話說張儀跟鬼谷子完成學業修行之後,就出門尋找工作了。因為專業學的是遊說,所以免不了到處跑。當張儀來到楚國的時候,已經身無分文了。戰國時期,官家喜好蓄養門人,所以一文不名的張儀投宿到了當時楚國令尹(職位與相國同)昭陽門下。有一天,昭陽大擺宴席,窮困潦倒的張儀也在。當大家喝得正高興的時候,令尹的一塊美玉卻莫名丟失了。

    昭陽的門客懷疑是張儀所為,跟昭陽說:“張儀貧窮,品行卑鄙,一定是他偷的”。在昭陽的示意下,門客們一哄而上,把張儀抓到令尹跟前,進行嚴刑拷打。張儀是誰啊,鬼谷高才生,一個有抱負的年輕人,自然不會行盜竊之事。所以張儀死不承認,眾人見審問無果,也搜不出證據,便把張儀放了。

    受盡屈辱的張儀回到家中,問妻子:“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此時的張儀,已經在心中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復仇烈焰,將在戰國這個修羅場上熊熊燃燒。

    遊楚不成,張儀輾轉來到秦國。根據《史記》所載,張儀是在蘇秦的刺激和幫助下,來到秦國,成為客卿。在秦國,得到秦王賞識的張儀得以快速成長,開始展露他的鋒芒。

    年輕的張儀,遇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南下伐蜀還是東出攻韓挾周的爭論。身為說客的他自然一心想要在諸侯大國之間連橫往來,故而極力主張東出。初出茅廬的張儀,目光和司馬錯這樣的軍事戰略家是完全不能比的。所以之後的事情就是秦遣司馬錯伐蜀,成天府之國,秦以益強富厚。後代秦武王東出問鼎周室,搞得聲名狼藉,也正是印證此事。

    經此一課,張儀的眼光愈發長遠,秦國的日益增長的實力也成為他施展抱負的最大助力與依靠。當時是,六國合縱,把秦國封鎖與函谷關內已經十餘年,秦國實力增強,東出之心也愈發強烈。要東出,必須解除六國合縱對秦國的封鎖,要瓦解合縱,當從弱處著手,用巧力而撥千斤。張儀的目光投向了四戰之地魏國。魏國地處中央,被秦、韓、趙、齊、楚四面包夾,是秦國東出的第一道阻礙。張儀輕搖三寸不爛之舌,使六國合縱的中心一環魏國背縱連橫,從此,戰國縱橫捭闔大幕正式拉開。

    建功立業的張儀得到了秦王重用,成為了秦相。張儀成為秦國宰相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文書通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大致意思就是,當年酒會上,我被你以子虛烏有的竊玉之罪羞辱,今天,我要你償還回來,代價是整個楚國!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要惹讀書人,尤其是鬼谷出身的知識分子。

    於是乎,我們看到了一個醜態百出的楚懷王,和一個千瘡百孔的楚國。

    張儀的復仇之路

    張儀入楚,用商於六百里肥沃的土地,誘惑楚懷王與齊國斷交,與秦結盟,張儀回國後假裝發生車禍,三個月不上班。楚王遲遲得不到迴應,認為是自己和齊國斷交不徹底,就北罵齊王,至此齊楚交惡,秦齊暗中結盟。後來楚國發兵攻秦,秦齊聯合反擊,斬首八萬,楚懷王被迫割地,狼狽至極。

    楚王戰敗,秦國想要秦國的黔中之地,楚懷王說拿張儀來換,於是張儀再入楚國。張儀到達楚國,便被楚懷王送入大牢。張儀卻透過楚人靳尚暗中聯絡楚王愛妾鄭袖,讓鄭袖大吹枕頭風,楚懷王這個人,容易衝動,耳根子還軟。在鄭袖的夜夜勸說下,楚懷王放了張儀。張儀出獄之後,接著忽悠楚懷王,讓楚國和秦國建交。

    張儀南下楚國,以坑蒙拐騙之法,把楚懷王玩弄於股掌,使得齊楚聯盟破裂,六國合縱的主力喪失,解決了東出時南面的心腹大患。裹挾楚魏之事態,恐嚇小小南韓俯首稱臣。

    楚國,在這場合縱的遊戲中,始終被張儀牽著鼻子走,失信於他國,兵敗失地,放逐能臣忠臣,張儀的復仇之火,將楚國燒得體無完膚,而那個楚相昭陽,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會惹到這麼一個猛人,昭陽的結局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根據那封信,昭陽的日子可不會好過。

    張儀,畢竟不是一個狹隘之人,他為了秦國多次犯險,遊走於七國政治交鋒的刀尖上,為秦國打通了東出的通道。

    如果說張儀是千里馬,那麼秦惠王就是伯樂,他為了報賞識之恩,把一生的才智全部獻給了秦國,多次為秦國的利益,以身涉險如兩次戲詐楚懷王,在南韓做間諜等等。新秦王即位,不喜張儀。張儀出奔魏國為奸間者,斡旋秦齊兩國關係,最後死於魏國。

    太史公評價張儀,曰:“真傾危之士哉!”

  • 13 # 讀書悟道

    對於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們,《孟子》中的評價較為中肯,說他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這個評價也適用於張儀。

    縱橫家心懷機詐權謀,口含巧舌如簧,活動於政治舞臺,他們的主張一旦被採納,各國的關係就可能發生變動,往大了說,確實事關一國興衰。

    蘇秦和張儀

    蘇秦和張儀都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但人們對蘇秦的評價往往要好過於張儀。實際從本質上講,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性質都是一樣的,無非在實現的手法上各有千秋,張儀的手法在人們看來過於“小人”做法。這一點,與李斯有點相像,以至於他們的口碑都打了折扣。

    張儀是戰國時期的魏華人,他與蘇秦都是鬼谷的學生,兩人之間的關係還不錯。蘇秦學成後,便開始周遊列國,以圖發展,最後在燕國謀到了職位,他說服燕昭王聽從了他的合縱戰略,之後遊說六國,成功實現合縱抗秦,並且他還被委任為“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一時間,八面威風。

    蘇秦的戰略也相當成功,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但當時蘇秦也怕秦國反擊,為了守住他的合縱計劃,他需要有個人來入秦,並能為他所用,以此阻止秦國的反擊。

    蘇秦想到的這個人就是張儀,在蘇秦的眼中,張儀的才智遠高於他。如果讓張儀入秦,他的合縱計劃一定能守得住。

    但是,他比較瞭解張儀,如果正面說,張儀未必去,所以,蘇秦用了激將法,迫使張儀入秦,自己只要暗中幫助即可。

    主意一定,蘇秦就先找了個人去勸導張儀,讓他主動來投自己。張儀混得並不如意,於是,便到趙國去見蘇秦。

    蘇秦又故意擺架子,不僅推遲出來見張儀,而且在見到他後還故意奚落他,說他如此窮困落魄,此處也不能留你。

    張儀自感受辱,於是就想報復蘇秦,而要報復蘇秦,最好的辦法就是使趙國陷入困境,因為當時蘇秦在趙國封侯,名聲顯赫。

    張儀在蘇秦的暗中幫助下,經過一番上下打點,終於見到了秦惠王,他憑藉自己出眾的才智被拜為客卿,參與籌劃謀略攻伐之事。

    蘇秦的舍人看到張儀大功告成,於是便把蘇秦的激將之法,以及暗中幫助他的事都告訴了張儀。張儀恍然大悟,並保證說,蘇君在位時,他絕不敢破壞合縱。

    對於以上《史記》中的記載也有爭議,根據1973年馬王堆出土的文物資料推測,蘇秦被車裂於公元前284年,而張儀則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要晚死25年左右。所以,他們兩不可能形成對手,張儀當時的對手主要是公孫衍和陳軫。

    但不管蘇秦與張儀的關係到底如何?張儀的確是進入了秦國,也見到秦王,並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也向秦王提出了他的連橫策略,以此攻破六國的“合縱”聯盟。

    合縱與連橫

    說到合縱與連橫,只是相對於當時六國而言的。戰國七雄,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秦在西,齊在東,韓魏居中。

    馬凌之戰後,齊國代替魏國成了中原霸主,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也站起來了。這樣,秦、齊都有了擴大地盤的需求,圖謀向中原地區擴張。

    處於東西二強夾擊之下的韓、趙、魏三國,再加上北燕、南楚,為了自存,聯合起來,東向抗齊或西向抗秦,稱之為合縱,也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如果弱國被齊國或秦國拉攏聯合,從而進攻其他弱國,就被稱之為連橫,也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

    但是形勢總是在不斷變化中,戰國晚期,樂毅破齊後,齊國便一蹶不振;趙國經長平之戰後,也被嚴重削弱。這樣一來,秦國就取得了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權。

    所以,合縱連橫政策也有了新的含義,即東方六國併力抗秦,被稱為合縱;若秦聯合東方一國攻打其他諸侯國,則稱為連橫。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對當時各國形勢瞭如指掌,且善於辭令和權謀之術,還能從中獲取巨大利益的說客,就應時而生了,這一批說客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縱橫家”,其中蘇秦和張儀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連橫戰略是張儀一生最重要的功績,那他的連橫戰略是如何的呢?連橫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齊楚聯盟,孤立這兩個可以與秦國爭霸的諸侯國。

    他的第一站選擇了魏國,魏國在馬陵之戰後便失去了霸主地位。張儀的計劃是,讓魏國歸附秦國,然後讓其他諸侯國紛紛效仿。他在魏國當了相國,一呆四年事情毫無進展。

    直到魏哀王即位後,張儀才有了機會。當時秦攻魏,齊國也來攻魏,在秦、齊的攻打之下,魏王接受了張儀的建議,歸附了秦國,以圖自存。

    齊楚兩國都是強國,而他們兩國是盟國,要打敗他們,首先要拆除他們的聯盟關係。張儀到楚國後為楚王畫了一張餅,表示秦國願以六百里商地來換取齊楚兩國廢除盟約。張儀的主張遭到陳軫(後來到了秦國)和屈原的反對,但最終也沒攔住楚懷王。

    楚國與齊國斷絕盟約關係後,便派一名使者進入秦國索要土地,結果等來了一個笑話。張儀歸秦後,先是三個月不上朝,後來見到了楚國使者,卻說他個人願意食邑六里進獻給楚懷王,還責備楚王耳朵不好,聽錯了他的話。

    楚懷王聞報後大怒,於是發兵攻打秦國,發起丹陽之戰,結果被秦國大敗,還丟失了丹陽、漢中兩地。楚懷王受騙失地,悔恨莫及,只好再讓屈原二次使齊,重修舊好。屈原以他的聲望和外交才能,說服了齊宣王,兩國再度結盟。

    公元前311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奪取了召陵(河南偃師縣)。在這樣的情況下,楚國不得不提出議和。秦國提出要用楚國的黔中郡來交換半個漢中,但楚懷王為了洩私憤,提出要用張儀來換黔中郡,不要土地。

    張儀也沒有畏懼,他太瞭解楚大陸政了,腐敗且混亂,所以,他又一次去到了楚國。他提前收買了楚懷王的寵妃鄭袖,而鄭袖的話,楚王言聽計從。就這樣,張儀再次說服了楚懷王,與秦結成連橫。

    楚國經丹陽之戰,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攻楚,取鄭,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喪失了大國地位。

    張儀誆騙楚國後,又奉命出使韓、齊、趙、燕,以類似的手法,滅各國志氣,長秦國威風,極盡威逼利誘,說服各國連橫親秦。由此可見,張儀的外交戰略是成功的,而其外交手段則是卑劣的。

    張儀對秦國的政治、外交和軍事都有深刻影響,透過他的連橫遊說策略,使得秦國在各諸侯國中產生巨大的威懾力,瓦解了蘇秦的六國合縱,主要表現在排除了楚國這一大障礙,從而為秦滅六國提供了一統天下的基本戰略,這是智慧外交的表現,值得肯定。

    但是,由於他卑劣的外交手段,下場也不太好。

    張儀的結局

    秦惠王去世後,張儀在秦國失去了政治舞臺。其二,他為人不好,也沒有人為他說話。比如,在當時與他共事的秦國名臣有陳軫、公孫衍、樗裡疾和甘茂等人。

    張儀為了排擠陳軫,說他暗中通楚,誣陷陳軫出賣國情,最終逼走了陳軫。張儀和公孫衍是老鄉,但也同樣以卑劣的手段將其逼走。樗裡疾和甘茂也一樣對他沒好感。

    司馬遷說他是“傾危之士”,評價也沒什麼不對。所以,在秦武王即位後,他受到了群臣群起而攻之,說他沒有誠信可言,左右賣國,如果仍留用他為相國,秦王就會被天下人恥笑了。

    在秦國眾臣詆譭他的同時,齊國也落井下石,特派使者來責備張儀。內攻外擾,大有不殺張儀誓不罷休之勢。張儀頓感恐懼,於是,他想了一個脫身之計,就跑到魏國去了。

    結果,他一到魏國,齊國就來攻打魏國。這也是張儀意料之中的事,他出走時對秦武王也是這麼說的。

    他說只要齊、魏兩國一開戰,秦國就乘機討伐南韓,然後進入三川,出兵函谷關不用進攻其國家,只要逼近周京,周天子肯定嚇得都會把所有祭哭交給秦王,到那時,秦武王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帝王之業也就成了。秦武王居然信了,還出動了三十輛兵車,特意把張儀送到了魏國。不得不說,張儀的嘴的確厲害。

    魏襄王看到齊國來攻,十分害怕。張儀和他說不用怕,他有退兵之策。他讓自己的門客先到楚國,然後借用楚國的使臣前往齊國做說客。

    使臣到了齊國,便把張儀和秦武王所說的計謀,也就是上面所述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之策,和齊王說了,齊王聽了恍然大悟,故撤兵。

    張儀用了一個連環計脫身,也再現了他的連橫之策,的確是很有智慧。難怪他早年在楚國被鞭笞後,回去問妻子,問他的舌頭還在不在,妻曰在,他說,只要舌頭在,這就夠了。

    他的一生,最大的資本就是“喉舌”,這也是所有縱橫家們的資本。公元前309年,張儀在魏國為相一年後去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經百戰的韓信為什麼那麼容易被呂后誘騙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