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八子功
-
2 # LSO131
這個觀點我不苟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十億人當中有八億人是農民,農村基礎薄弱,生產力低下,這是我國農村的現狀。要解農民問題,並不是靠減少農民那麼簡單,還要解決很多微觀和宏觀的問題。
一,要提高農民的知識技能,農民的知識技能直接決定了農村生產力水平。沒有知識的農民是很難搞好農業生產,只能讓農業發展的程序變得更緩慢,因此必須要加大力度提高農民的知識技能。
二,對農業要有政策扶持,加大農民的造血功能,而不是一味的輸血,輸血只能解決目前短期內的問題,並不能解決長久發展的問題。所以要讓農民成立聯合體,搞集團化運作,產銷一條龍,農業才能唯有源頭活水來。
三,減少農民,國家就要花財力消化這部分富餘農民,這些農民必然湧向城市,給城市帶來很多壓力,也就給農村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諸多問題。
四,隨著我國工業代程序不斷加快,工業數字資訊化必然會有一個飛跌式的發展,需要的工人也會越來越少,就業的壓力就變得更大,隨之而來的社會治安問題也會變得複雜化了。
-
3 # 建章君
這大體上是對的。
原因很簡單:現代農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之後,實際所需的勞動力必然大幅度減少,這一部分勞動力應當轉移出去。如果不轉移出去的話,農業人口的人均生產價值都不會提升,農民就很難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收入。
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過程,一直是在持續的減少農業人口。一大部分農業人口成為農民工,一部分優秀者創辦鄉鎮企業轉變了當地的農業勞動者,同時許多農戶子女透過上大學成為高知階層轉移了出去。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減少農民的過程。
我們國家伴隨著經濟發展,農業勞動人口的比率確實是一直在持續下降。
因此,可以說解決農民問題的一大主要途徑確實是轉移農業人口。但說是惟一途徑則是過於絕對化了。應該說是多種途徑並行,但其中重中之重確實是要想法設法創造其他就業機會,轉移農業生產人口。
-
4 # 高金波
效率=產出/就業人數
思考: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80%,剩餘20%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95%,剩餘5%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假設中國農業從業人口減少99%,剩餘1%農民是否能夠耕種相同多的土地?
參考資料:美國人口的1%是300萬,美國農業就業人口僅為210多萬。中國人口接近14億,即使1%的農業人口耕種與美國面積相當的土地,農業就業人口數量依然是美國的2倍以上。所以,從技術角度看,1%的農民已經有能力耕種現在的所有土地。且剩餘的1%的農民收入會高於中國平均人均收入。因為他們擁有耕地的面積提升了100倍,由人均幾畝地增長至人均幾百畝地。顯然,比中產階層更富裕的新農場主階層,用充足的資金購置最先進的農業機器裝置,用充足的資金建設設施農業。
因此,個人認為:你們老師講的是對的。
實際困難:退出的農民去幹什麼?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民根本不會放棄自己手中的土地,也就始終難以打破一家一戶幾畝地的小農經濟結構。簡言之,一家一戶千畝良田,很容易發家致富,也很容易保障農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但一家一戶承包千畝良田(租金100萬),很容易被市場波動搞的血本無歸。千畝良田,自有產權,是美國農民競爭力之源,等於每年多收入100萬,有充足能力持續投入。但承包方式則很難持續投入。
其他領域也存在這種問題。
智慧化(無人化)是硬趨勢,效率最高,是所有細分領域的發展目的。
但幾億就業怎麼辦?去幹嗎?
-
5 # 蟲寶24
實現農業現代代,當然只有減少農民。減少農民的唯一辦法,就是加快城鎮化程序,加快工業化程序,建設小城鎮,提倡創業,幫助創業。農民最大的思想包袱,就是心裡裝著田土,就是把田土當成了自己的命根子。由此,農民也就越來越不老實,越來越自私,越來越狹獈。如果能把田土收歸國有,實行出租制度,把農村人口當成城鎮人口管理,讓農民跟田土山河沒有了一點關係,那就好了。但是要如何才能走得出一條這樣的道路來呢?
-
6 # 一個無聊人之視界角度
農民問題紛繁複雜,不是單單減少數量就能解決的。首先要確立農民在國民中的地位並保障其地位。其次,要細緻入微的引導農民熱愛土地,提高土裡刨食能力。第三,停止大部分的城鎮化腳步,即使要城鎮化,也要細緻實施,而不是趕到城鎮後就不管死活。中國那麼多荒山荒地,國家應該利用起來,而不是簡單的種上作用單一的樹就完事。多好的山,除了綠化環境保持水土就啥作用也沒了。這些問題,主要還是縣鄉村三級政府部門管理人員的思想理念落後,可以說,當年“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已經被為“人民幣”服務取代了。希望這個引起重現。
-
7 # 凡塵觀生活
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這個觀點是否正確,為什麼?
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解決農民問題減少農民只能是諸多解決農民問題中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
農民的問題是“三農”問題中的一類問題。農民問題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譬如,文化程度偏低的問題,農業技術老化的問題,思想保守的問題等等。但不能有減少農民的辦法來解決。譬如,思想保守的問題,農民怎麼減,減下來後做什麼工作,才能思想不保守?
解決農民問題,還可以採取其他的辦法解決。譬如,解決農民技術落後、老化的問題,既可以透過培訓來解決。解決農民文化程度偏低的問題,可以透過提高全民文化程度的辦法來解決。
減少農民是透過培訓提升,減少農民的傳耕種方式。減少農民的目的是什麼,減少農民的目的無非就是想富裕農民。那麼富裕農民的方法是很多的。提高土地產出率,減少投資成本,提高農民勞動效率,調整分產業結構等等,都是賦予農民的好方法。而且在這麼多的方法中,總有一種方法適合某些群體的農民特點。所以,要透過調整產業結構,大量培訓農民實用技術,改善農業耕種工具,不斷提高機械化率等等,東歐是解決農民問題、富裕農民的好方法!
再見!
-
8 # 新華融媒新消費
農民的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問題。
但是,如果單從數量上去減少是不正確的。
農民的數量得確在減少,那只是他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過去,農民就是種地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那麼,農民的職業就是種地。
和過去不同的是,現在的農村富裕了,農村在發展,在鄉村戰略的指引下,農村建設得更加美麗了,也更加富裕了。
在中央一號檔案中,不是有句話說,讓農民成為最體面的職業。那麼,如今的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他們不僅僅是種地,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建設中,他們擔當著更多的職能,是新時代的新農民。他們在農村的,有的在創業,不僅讓自己富裕起來,還帶領村民一起家致富。
也有的農民選擇了去城市發展,或打工,或謀發展,這樣也造成了農民在農村數量上的減少。可是,他們在城市有的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員,可大部分人都還是農民工,而且,隨著進城務工,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問題。這同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現在國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一定政策及資金上的支援。這一方面解決農民工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讓農民能在家門口找到職業,找到致富的途徑,找到歸屬感和幸福感。
儘快縮小城鄉差別,這是人類共同奮鬥目標。讓農村與城市真正意義上成為一體,城市的田園夢想會是人類最終的的家園。
-
9 # 老叟夕陽
每年尹始,國家把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第一號檔案下放,可見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口眾多,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把三農的問題辦好了,就是打好了國民經濟的基礎,解決了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而又在第一產業的土地上創造出了大量生產資料,源源不斷地供應城裡的工廠。農民有錢了,農村是最大地消費市場,從而形成了良性迴圈的生產鏈。可見解決三農問題多麼重要。
中國的三農問題的根本是創收,使農民收入提高,讓農民儘快富起來。這是三農問題的根本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科學種田,提高生產力水平。現在的農村吃穿住發生了很大變化,吃喝很是高檔,住的基本是磚瓦結構洋房,出行部分家自己有車,但仍有一部人, 一部分地區貧困,如何使農民都富起來,使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是黨和國家面對和急迫解決的問題。
有人提出解決農民問題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持這種觀點的人看問題未免太絕對,思維有些僵化。近幾年出現的農民工進城打拼,這些農民工為城市建設作出了貢獻,自己增加了收入,學到了技術,是國家提倡肯定的。如果都進城,大量土地閒置起來無人耕種,那是不可取的。
解決農民問題,減少農民數量,需要有它的前提條件,既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程度的提高,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就需改變了,而現在還遠沒達到這樣的程度。
-
10 # 看老薑
肯定不對!農業的出路在於把國際市場跟國內市場區別開來'
為什麼要區別?因為國際上的農業生產的條件跟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的農業生產客觀上很落後、不是說不承認就不承認的、你的生產投入成夲就是比西方大得多、而且分散、零散呈大部分狀態(這要形成集約形生產。大型農業很不方便)而人家西方是大塊大塊的、加之是現代農業、所以的成去肯定比你小得多、這在市均競爭來說、肯定人家佔優、還不是一點半點的事。只有將國際的國內的市場分開`(前提是保持不進口糧食用於生活、只用於進口耒、出口走,這樣也就達到提高農產品價標、直至價格與其它行業產品價格相匹配、這樣農業才有吸引力`農業也就有了希望、才能產生出新一代農民。有人接班、你才能談得上推進農業、發展農業、你才能談得上新農村、新農業、大農業、才能談農業現代化。才能談追上國際的農業步伐。才能談和人家競爭。不是空喊口號、不是灣道超車、這也不可能灣道超車的。
-
11 # 螢火蟲148092406
減少農民觀點不正確。我們中國各行各業的人才,都是出自農民。機械化農業,跟農民多少有什麼關係?是農民不一定要種地,農民是國家總預備隊,來填補各項各業空缺,農村人少城市人口從那裡來。
-
12 # 水冰雪汽
減少農民就是減少農業從業人口,這是大勢所趨!為什麼是大勢所趨呢!關鍵在於農民要致富,農業要有出路,還得走機械化,規模化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前條件不成熟,沒有機械可用,自然無法解決勞動率低下的問題,也只有靠增加勞動人口來彌補了!減少農業人口,可以將土地適度集中,便於實現機械化,實現規模化!從而增加中國的農業競爭力!這減少的農業人口何去何從呢?我認為應該進行大量免費的技能培訓,往第二,第三產業
-
13 # 桂農通
“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是減少農民,這個觀點是否正確,為什麼?”這一問題,我認為要一分為二來看待。
按照以人為本的思路來分析,三農問題中最重要、涉及面最廣的農民問題,中國預計有8億人是農民身份,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農民涉及的問題很多,也是中央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並著力加以解決的大問題。
第一,先說說減少農民。我們知道,農業一直來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雖然中央與國家已經連續15年來出臺了中央一號檔案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支援力度,但這一性質仍然沒有得到徹底改變。農民仍然是最辛苦,最沒有保障,最難賺錢的一個群體。
很多農民,一輩子辛辛苦苦幹農活,面朝黃土背朝天,但一年下來,除去種子、化肥、農藥等成本,收成無幾,勉強維持日常生計。當然,也有的農民腦瓜靈,大膽闖,透過擴規模科學種養或是做點農村的小生意,也發了點小財,但這畢竟是少數人。
一方面,國家這麼龐大,供養人員這麼多,除了稅收,還是需要大量的農民在幹在支撐,沒有農民,國將不成國。從這一點來說,農民不可少。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國家的農民數量太多,將會拉低整個國民素質,拉低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適應地轉移就業減少一部分務農的農民,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提升改造農民。這裡說的提升改造,並非是改變農民身份,而是創造各種條件,透過各種培訓、教育、引導,全面提升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提升農民科學種養水平。這一點,其實國家已經在做,也就是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據中央有關農業部門透露,國家將用幾年時間,培養2000萬新型職業農民,除了原來已經培訓過的,近兩年將每年培養100萬名職業農民。對於新型職業農民,上面是這樣定義的:
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並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因此,未來的農民,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職業。只要經過培訓並取得認定,就是職業農民,就擁有了一定的專業技能,農業生產經營達到一定水平,取是收入穩定並達到一定水平。透過這樣的提升,農民的綜合得到提升,生產效率將大大提高,適當轉移一定的農民是必然的。
第三,轉移部分農民。未來的農業生產,將是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各種農業機械化不斷研發推廣,農業大資料的運用,網際網路農業的深入發展。農業的現代化程度越高,需要的農業種養農民就會越少。因此,引導部分農民轉移就業,洗腳上田,將成為一種必然。
其實,現在的農村裡,很多農民已經不再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生產了,已經慢慢地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去了。比如,有的農民開起了農產品購銷,有的搞起了農村運輸,有的辦起了各種小型加工廠,有的做起農村的小商販,更有的年輕農民乾脆在村裡幹起農村電商來。
這些農民,因為戶口還在農村,身份還是農民,但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了,而是一種農村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的新農民。問題所說的減少農民,我想指的應該也是這樣的一個意思吧。
-
14 # 曉石60374176193
謝邀請!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減少農民?。這個觀點不正確!。農民:要求發展!搞種植,搞養殖!引進經濟作物:可脫貧致富!當然好多山區:人均只有七分田地?僅靠年老人種植:糊個嘴巴!。脫不了貧。年輕人:都在外打工。在現實中:留守農村的人很少。
-
15 # 老侯
對這個題要往後看,農民肯定要減少,其一現在獨生子女多,這是人□自然減少,其二農民孩考大學,技校多戶口隨學化岀,也就說一人走了,等於全家走了,留下父母失了老動能力,也要隨兒女而去。從這兩點看農業人口減少是必然的。種地是農民都知道,機械化實現農民只要帶種子到地頭就播種,到地之人看成熟隨時收割,所以機械化實現大大解放生產力,現在制約農業發展,一是水,二是成本過高,如一畝地按十五個工算加上種地成本,種地確實不划算,但老農民還能維持種地,歸根結底大農業是解決小農經濟的渠道。
-
16 # 土地論壇
站的角度和所處立場不同,所持的觀點自然也就不一樣了。而題主所說的減少農民是否為解決農民問題的唯一途徑,無疑是一道開放式問題。
作為“三農問題”之一的“農民問題”,既有著歷史遺留下來的“疑難雜症”,也有著時代發展下的新“疾病”。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民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只要社會需要農業產業,農民這一群體就不會真正意義上地減少和消失,而是會跟著農業的發展出現新的問題,然後針對單一的問題尋求解決方法。
而從農民問題範圍的廣闊性來講,自然是有諸多途徑來解決問題的。比如農民的就業問題,我們就可以從放寬就業政策、增加就業崗位、提升農民個人能力等方面去解決這個問題,答案並不是“有且只有一個”。
但是“減少農民”可以是減少“傳統型農民”,這些農民通常具有學歷低,不善於接受新事物,靠著一畝三分地盲目耕種以維持生計等等特點,而減少的農民去哪兒了呢?被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學習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能力,能夠擁有敏銳的農業市場洞察力,能靠做農業發家致富。
-
17 # 惠農網鄧武傑
傑哥認為是,唯一途徑不同意,但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因為:
1、中國農業正在往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工,農民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未來的農業將實現平均每個人40畝左右,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模型。
2、職業農民意味著要求更高,提高效率
3、未來農業的產業鏈協同將更加細分,從選種、種植、分級、初加工,將有更多的服務商融入,做到規模化、標準化服務。所以源頭的農戶數量會減少。
-
18 # 2207139845
用什麼辦法減少農民,現在連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何況連沒有知識文化的農民呢。如果農民都到城裡來居住,有那麼多工作崗位給他們呢。解決不了就業問題你讓他們怎麼生活,在城裡的生活壓力比在農村大多了。
-
19 # 口渴多喝水
不是減少農民,而是把一部份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一來種地的農民可以大規模的種地,便於機械化,便於減少成本,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那些將土地流轉出來的農民,既得租金+糧食+糧補,還能安心上班創業等逐漸能夠城鎮化。
-
20 # 扒皮探真
我曾經說過要想改變農民的生存環境必須改變依舊的農耕方式,不想改變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哄著來,噌著走,農民永遠不會改變什麼,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農民自有深刻感受!
回覆列表
微觀經濟的一個理論就是生產方式決定了生產效率。一直以來,我們國家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龐大,生產方式落後,所以絕大部分貧困人口也分佈在農村。因此,很多人就認為,要解決我國貧困人口和農業落後的問題就要搞城市化,也就是要把農村的富裕人口轉移到城市裡工作和生活。這種情況正在我國發生,正如我們大家目前所看到的。但是又有人擔心了,這麼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我們原有的城市功能是否能夠承受,社會資源該如何分配?隨著城市的激劇擴張,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社會問題該如何解決等等。甚至還有人認為,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耕文化土壤深厚,歷史上無論社會如何動盪,都很好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民族發展才生生不息。同樣的觀點還認為,如果我們萬一和西方一樣發生大的經濟動盪,勢必造成龐大的失業人口,那時候我們的經濟基礎是否能夠承受?那麼目前的事實是,隨著國家這麼多年的發展,農村人口大量朝城市聚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致使農村許多村莊空心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農村的農業生產又該如何發展?所以減少農村貧困人口,走城市化道路,也不再僅僅只侷限於微觀經濟的範疇,它將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它涉及到了我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是否能夠成功地完成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乃至於我們整個的社會轉型,即從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