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石蘊
-
2 # 小小嬴政
古代武將的兵器有很多很重的,比如說關羽的達到八十二斤,魯智深的水磨禪杖也有六十二斤,到了後來的隋唐演義裡英雄們的武器就更重了,動不動就是幾百斤。其實這都是古代說書人和小說的誇張,實際上古代的兵器也沒那麼重。
我們知道人類的體能從古到今並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差異,而且作為一個人能有多大能量?可能科學上還沒有一個標準,但是肯定是一個常數,人和人之間有差別,只能在這個常數上下波動,但是不可能差異太大。
現代的舉重運動員能舉起的重量才多少?抓舉214公斤,挺舉264公斤,這是最高級別的記錄,這只是舉過頭頂堅持三秒鐘,而這是全世界的運動員在教練和醫生的指導下透過科學方法刻苦訓練,才達到這個水平。
古代的一個將軍,一隻手拿一個三四百斤的大錘,等於是一隻手的力量就相當於當今世界最優秀舉重運動員的力量,這可能嗎?
小說的祖師爺是說話人,說話人就是早期的評書藝人,他們在說書的過程中,為了增加評述的藝術感染力,吸引更多的觀眾聽眾,於是採用誇張的手法對書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加工刻畫,於是就有了眾多好漢手中都拿著幾百斤的武器。
當然還有一些是出於對歷史人物的敬仰,比如說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故事就很多,當時的說話人不但是為了表現岳飛的勇武、增加說書的感染力,還有一種民族自尊心在裡面,當時的南宋統治者很無能,面對金人的屠刀時流行一句話:“他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
這是何等的慘烈,面對敵人的狼牙棒,不是拿出屠龍刀或者鬼頭刀拼殺,而是拿天靈蓋去捱打,這也太無能了,為了民族自尊心說話人就誇張了岳飛等人的武器。這也就是說,中原人是很有力量的,是不怕外族入侵的。
到了後來說書人的思路就更加奔放了,英雄們的武器都跟煤氣罐一樣大了,已經誇張的沒邊了,也沒人去計較,大家聽評書圖個開心。
還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是把武將練功用的器械等同於上陣殺敵的武器了,古代武將為了進行功力訓練,以便上陣殺敵時動作能更敏捷更有力,就鑄造了極為沉重的器械進行訓練,其中就包括大刀,這種刀的分量都在一百斤以上甚至還有更重的,武將們用這樣的大刀進行訓練,可以增強體力,提高耐力和速度。
還有一種器械叫石鎖,用大塊的石頭刻成古代門鎖的樣子進行功力訓練。石鎖從小到大,從輕到重各種的都有,有的能達到二三百斤,練習的過程中,武將就是緊握石鎖做出各種動作,比如用力向上一甩,石鎖就穩穩的落在訓練者平放的肘部了。
還有石擔,其實就是用石頭做的槓鈴,把槓鈴片換成石碾子一樣的兩塊大石頭就行了。但是這只是訓練手段,並不是拿著幾百斤重的石鎖或者大刀像上陣殺敵一樣不停的揮舞。古代的武舉考試的科目就包括弓、刀、石、馬、步、箭。刀和石就是大刀和石鎖的考核。
一些說書人或者小說家見到了這樣的訓練場景,並沒有深入瞭解,都覺的武將這樣訓練上陣殺敵也應該是這樣,所以在說書或者寫小說的時候就把這些場景用上了,但不是說訓練,而是說實戰。以訛傳訛古代武將的兵器越來越重,好漢們的壓力山大呀!
-
3 # 東來閣公爺
即使你有千斤之力能舞動三百斤的兵器,可能沒等舞起來,腦袋已經被砍掉了,練過舉重,練過兵器套路,你就明白了,絕大多數中國傻子,說什麼信什麼。拿個假話,還爭了幾千年。憑我的經驗,趁手兵器最多是你舉起重量的五十分之一。
-
4 # 使用者4309590019492
小說誤導,哪有幾百斤的冷兵器,,兵器產生的威為,不在有多麼重,而在於速度,如果一個人用兩百斤的刀,一個普通計程車兵用兩三斤的刀,,那麼,用兩百斤的刀的絕對會敗
-
5 # 重陽春
在過去的冷兵器時代,戰場上所用的武器是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贏得是速度,勝的是技巧,而不是什麼重兵器。特別是騎馬戰鬥更是如此,不信就現場試試看!例舉關羽的青龍沿月刀82斤重,若騎馬戰鬥時,關羽一刀走空落下想再收舉此刀得需要雙倍重之力才可。這樣就會喪失了速度,加慢了時間,給對方敵人進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所以說,演義小說誇張武將使用的超重兵器是不可信的!
-
6 # 叢林浪子2020
評書小說裡的古代將領的兵器重量肯定帶有藝術加工的成分,雖然力氣大,兵器重在馬戰中能搶上風,但是快速揮動也要靠體力支撐。不能把演義當歷史看。
-
7 # 半畝仙客
古代1斤跟現在1斤不是一個意思。秦始皇時期統1度量衡,規定250克為1斤。他本人一天要批60斤的奏摺。聽起來很多,感覺會很累。但是根據竹簡的密度,和250克為1斤的這個資訊,大致可以推算出秦始皇也不是很累。隨著時代的發展,朝代的更迭。每個朝代的度量衡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可能古代的兵器幾百斤,跟現在的幾十斤差不多重。當然也有可能是文章中故意誇張地寫,虛張聲勢,震懾敵軍。
-
8 # 觀雪奇談
在古代的章回小說中,主角們總是身手矯健,武力非凡。
《三國演義》中,關羽手持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斬顏良誅文丑,橫行天下。青龍偃月刀在當時已經很重了,關羽的坐騎黃驃馬過於瘦弱,無法承受他的重量,於是曹操就贈了赤兔馬給他。赤兔馬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好馬,膘肥體壯,機動能力強,有了赤兔馬的加持,關羽的戰鬥力大大增強。
而在《隋唐演義》中,李元霸天生神力,他的擂鼓甕金錘重八百斤,而他的戰馬叫做千里一盞燈,這匹馬要承受李元霸本人的重量和八百斤錘子的重量,算起來足足有一千斤了,這匹馬當真與眾不同。不止是李元霸,宇文成都的一對鳳翅鎏金钂,也是重達三百二十斤,他的戰馬銀河駒也得承受五差不多百斤的重量,裴元慶的八稜梅花亮銀錘,也有三百斤重。
其實動動腦子想一想,如果古代武將真的選擇這麼重的武器,那麼在衝鋒陷陣的時候,如何才能掌控馬匹的方向?總不能靠默契吧。這些流傳下來的故事,都是從古代說書人的口中講出來的。只有描繪的誇張一些,才能引起看客們的關注,所以大多都是不可信的。
------------------------------------------------------------
-
9 # 大唐御史官
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首先說馬最大的載重量三百多斤,怎麼可能?我家的水牛都可以隨便拉上千斤的東西,古代的馬只比現在的馬更強,我們來看一下馬到底可以拉多重的東西。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好一點的馬可以拉上千斤跑過十幾個公里都是沒問題的,而戰馬都是從一些優良品種挑出來的,只比他們強,拉個三百斤的東西根本不影響戰馬奔跑速度。
再說古代武將的武器真的是幾百斤重?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有八十二斤,而李元霸的武器重達四百斤。
雖然古代習武之人身體素質好,經常鍛鍊,但是幾百斤的東西作為武器,就像普通人拿個五六斤東西那麼容易,也就是說李元霸可以打出普通人一百倍的力。
普通人一拳最大可以打出衝擊力為一百到三百公斤,那麼李元霸最大可以打出一萬到三萬公斤的力,即二十萬牛到六十萬牛的力。
這是什麼概念啊!也就是說李元霸全力一擊可以把一輛二十噸的汽車踢飛,李元霸是超人嗎?一拳超人!
這樣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用幾百斤當做武器只能是小說電視劇裡的劇情。
我還有證據證明這不是空口無憑。
考古是最直接的史料,到現在你有聽過某一座墓發現幾百斤的武器嗎?
從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知道李元霸不是超人,西漢的短劍只有幾百克,長劍也不過幾斤。
這是寧夏出土的北周時期李賢夫婦合葬墓裡的刀,長九十四點五釐米,重量只有1315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武器重量真不是隨便幾百斤的,有這重量也無法用啊!
古代有幾十斤的武器,但是極少,這麼重的武器更多是裝逼。
古代的重甲騎兵連人包括武裝到全身的鐵板加起來不過三百斤,重甲騎兵最重要的是馬啊!這說明三百斤對於馬來說真不是事。
-
10 # 糖糖日常
因為古代的度量衡和現在的度量衡並不是同一個意思。就像我們常說的半斤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如果用我們現在的度量衡來看這句話,一定是大錯特錯了。
1 秦 據實測,秦權每斤重234.6~273.8克。秦始皇時的1至16斤權每斤大多在250±2克的範圍內,但石權的平均量值達每斤264克以上。
2 漢 漢代1石=2市鬥,1市鬥=13.5斤,1石=27市斤粟。漢代1石為200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
漢代一兩為15.6g。漢一兩為24銖,因此,一銖為0.65克。這兩權錢剛好是8.1銖左右。每個剛好合八銖半兩的重量。
3 三國 三國時期1石=26400,1鈞=6600,1斤=220, 1兩=13.8,1銖=0.57克
晉代,只不過從晉代起在漢制的銖和兩之間加了一個分,即6銖為1分,4分為1兩。
4 隋《隋書·律曆志》記載:“梁陳依古稱(秤)”,每斤合今220克左右,“齊以古稱(秤)一斤八兩為一斤”,推算每斤約合330克,而北朝的增長速度卻遠遠超過了南朝的齊、梁、陳。按《左傳》孔穎達疏:“魏齊鬥稱(秤)於古二而為一”,推算每斤當合今制440克,
5 唐 唐朝的度量衡情況為:1斤=596.82克=16兩 唐朝的貨幣情況為:1兩銀子=一串錢(即一貫)=1000文(文即銅錢) 50兩銀子約等於50÷16=3.125斤=1865克
6 宋 景德年間(1004—1007年),掌管內藏庫的官員劉承珪,創制了兩種小型精密的戥秤作為國家衡重的標準器:一種以兩、錢、分、釐十進位制,最大稱量為一錢半,分度值為一釐;一種以兩、銖、累、黍非十進位制,最大稱量為一兩,分度值為一累。兩者互相參校,可以得到兩、錢、分
7 元 徐鳳芹說,元代一度建立了較為統一的度量衡制度,《元典章》載:“民間合用斛鬥稱度,照依省部元降樣製成造,委本路管民達魯花赤長官校勘相同,印烙訖,發下各處,公私一體行用。”可見,在元代,政府對銅權等相關的度量衡制度實施了有效管理,並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8 明 質量單位1擔 = 100斤,1斤 = 10兩(舊制16兩,1兩=0.0625斤)= 0.5公斤
1兩 = 10錢 ,1錢 = 10分,1分 = 10釐,1釐 = 10毫,1毫 = 10絲,1絲 = 10忽,1忽 = 10微
1大引(明制) = 400斤, 1小引(明制) = 200斤,1鈞 = 30斤
9 清 1石 = 120斤, 1斤 = 16兩,1兩 = 10錢, 1錢 = 10分 ,1石 = 70800克, 1斤 = 590克, 1兩 = 36.9克, 1錢 = 3.69克, 1分 = 0.37克
以上就是不同朝代度量衡的改變(節選)
-
11 # 百里封圭
透過演義去了解歷史,就和看神劇去了解抗日一樣,沒有實際意義。
古代的人有幾百斤力,上千斤都是有可能的。
因為在古代,強者才能生存。
人類發展從古至今,智商在變強,體格在變弱。
古代武將的武器重量到底多重,考古出土中並沒有發現超大號的武器的存在。那些在演義裡幾百斤的武器純虛構。
馬的力量和馬的品種和體量有關,馬是人的幾倍體重,力量也是人的幾倍。
在古代,馬能拉幾千斤車,也能拉地。
這樣算的話,馬有千斤,幾千斤力也是正常的。
-
12 # 阿曹75
古代人有力是真,再加上會武,力氣更大了,那我自已是農民,在家種地不行,來江蘇一家工廠做般運工,有二十幾歲小夥子,幫我般一件東西,他怎麼也般不動,我去了一下子就般起,他身高一米七八。他看我有,四十幾歲,還沒他高,用不同的眼光看我,
-
13 # 歷史寶藏
小說中的古人兵器,確實是動不動就上百斤。
真不知道是去打仗的,還是去戰場上練舉重的。
項羽的盤龍長戟,一百二十九斤。呂布的方天畫戟,四十斤。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八十二斤。魯智深的禪杖,六十二斤。更牛的是李元霸的錘子,重四百斤。用腳指頭想想都知道,提著上百斤的鐵疙瘩,上戰場那是赤裸裸的找死。估計沒砸死敵人,自己也累得半死了。為什麼會有這種錯誤的認知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古人所用的“斤”,和現在人的“斤”,不是一個概念。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就算是在現在,國內對“斤”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
你在新疆,說要一斤水果,如果你不特別說明的話,直接就是1千克。也就是標準的一公斤。
現在都是如此,古代就更差別大了,“半斤八兩”這個詞,就反映出以前有十六兩為一斤的這個重量標準。歷史工作者也推算出,漢代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250克,也就是半斤。
所以用現在“斤”來考量古代的“斤”,肯定是有問題的。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小說的誇張因素。不說戰將的武器重,怎麼突出英雄的天生膂力,怎麼刻畫豪傑的過人本事呢。
所以一般的小說中古代英雄,都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口袋裡用不完的碎銀子,揮其上百斤的武器,如秋風掃落葉,所向披靡。
一聽這就不是一般人,當然不一般了,只能存在於小說的虛構中。
可能你要說了,古人的力氣比現在人大啊,好吧,那來看一看戚繼光戰無不勝的戚家軍的武器裝備吧:
腰刀長三尺重一斤十兩;線槍長九尺重三斤;長槍長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鉤鐮長八尺五寸重三斤;大棒長七尺重三斤八兩;藤牌徑過一尺五寸重五斤;狼筅長一丈三尺二寸五分重六斤。這其中,狼筅這個戚家軍的獨門武器,之前已經講過,是戚家軍的武器中比較重的了,需要找氣力大的人揮舞,讓敵人無法靠近。
六斤就算是比較重的,這應當是古人真正作戰武器的一個正常標準。
那些動不動就上百斤的武器,還是省省吧,不僅浪費國家的鋼鐵,真正作戰也只會去送死。
現在出土的一些古人兵器遺物,也可以充分說明,能真正上戰場殺人的,都不是很重。
宋靖康李綱鐧,三公斤。
明代金瓜錘,一公斤。
至於戰馬最多能承受三百斤的這個說法,不是太肯定,因為戰馬也是分很多品種的,優秀的蒙古戰馬,載重應當不止這個數。因為古代的騎兵,加上盔甲弓箭短刀等裝備,再加上馬鞍腳蹬等這些裝置,重灌騎兵很容易就超過300斤了。但是用馬的載重來考量古人兵器重量這個想法還是很不錯的。
-
14 # 火器工坊
所謂武將的武器幾百斤重,這純屬是評書和小說給人造成的誤區,不要覺得古人天生神力,在今天營養均衡情況下訓練出來的大力士,也做不到自如的揮動超過20斤的武器。
像評書中關羽82斤的青龍偃月刀、典韋80斤的鑌鐵雙戟、呂布90斤的方天畫戟、李元霸800斤的擂鼓翁金錘、宇文成都320斤的鳳翅鎏金鏜放在今天都是大重量槓鈴啞鈴甚至超人類的重量。且不說這東西人類拎不拎的起來,就是400斤的鐵錘,得多大的塊頭,要是放到正常大小,這得是一種什麼神奇的高密度材料。
就古代那個飲食條件,就這種力量訓練必然是比不過今天的大力士訓練。像一些天生神力的將軍,諸如項羽舉起千斤銅鼎,按照重量換算,秦代一斤是今天的0.258g,也就是半斤多。所以項羽舉起千斤鼎重量也就是500斤左右。現在舉重挺舉的世界紀錄是伊朗的阿列克謝-洛夫切夫創下的264kg,所以說項羽這個力氣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可能有誇大成分,但根據歷史上的描述,項羽也是那種巨大的肌肉脂肪怪獸。
所以說幾百斤的武器純屬寫書的滿嘴放炮,目的是凸顯出人物的武勇和武力值。事實上在真正的冷兵器時代,武器最沉也不會超過20斤,一般的刀劍也就是4-6斤,長槍長戟的5-8斤左右。沉一點的像大刀大斧,充其量也不超過15斤。就包括被冠以最沉武器的鐵錘,也是12-17斤,像17斤這種的大錘,都是雙手使用,不信的話去健身房找個啞鈴試試就行,超過十斤,一會兒就累的你不行了。
古代的武器不能太沉,除了揮不動容易閃著腰,還有就是重灌步騎的鎧甲就已經很沉了,在拎個幾十斤鐵傢伙,打仗還是送命啊。像中國宋遼金時代的重型札甲,在當時的世界上已經是最強的防禦甲冑,動輒以就是五六十斤的。宋軍的步人甲更誇張,重量超過七十斤。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全鐵板甲,最沉的可以達到百斤,想想穿著這麼個鐵衣服,抬個胳膊都費勁,還要揮動武器,還不像健身有組間休息,累也累死了。
所以說演義小說看看就好,別當真,不然物理學和生物學就白學了。
-
15 # 花木童說史
武將兵器幾百斤重大多來自於演義類小說,只是誇張的一種說法,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認古代人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比現代的普通人力氣要大,但其極限大概也就跟現代長期訓練的舉重冠軍差不多。
現在舉幾個古代流傳甚廣的名將兵器:項羽的霸王槍、武聖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三國猛將典韋的鐵戟。
關於霸王槍的記載不多,只有“長一丈三尺七寸,重九九八十一斤。”相關佐證沒有。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雖然是《三國演義》中兵器,但在出土的文物和相關的文獻記載,這個重量是差不多的。
據現在的考證,偃月刀又叫“掩月刀”,歷史上唐宋時期才有相關記載:掩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太笨重,一般人耍不動,多用於一些演習、典禮顯示軍威時使用。到了清代,一般在武舉考試中,測試臂力之用。
《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典韋的兵器:“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這在《典韋轉》中關於重量是有佐證的。
綜上所述,古代最勇猛將軍的兵器大概重量都在八十斤左右。但古代重量的計量單位“斤”,跟現代是有所不同的。
班固《漢書·律曆志》中關於古代計量是這樣記載的:“千二百黍(shǔ),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而現代歷史博物館收藏了一個東漢時期的衡量器具司農銅權。經過換算後得知:漢代的一斤 = 現在的250克,也就是現代的半斤。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按今天的演算法,霸王槍、偃月刀的重量是四十斤左右。
我們再看看古代馬匹的馱重。中國古代最優良的馬種是河曲馬,產於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可馱重200~300斤。
第二種好馬是雲貴川的西南馬,馱重可達200~300斤,但西南馬的耐力和疲勞恢復度不如河曲馬。所以這兩種馬匹對於猛將作戰時的馱重是沒有問題的。
綜上所述,項羽、關羽等古代名將所使用的兵器重量大概在40左右,這遠遠重於當代出土的十幾斤的古代重兵器。再配上“赤兔”這種優良的西域寶馬,在對敵作戰中優勢還是很明顯。
-
16 # AL世界觀
在中國古典小說以及評書裡,古代猛將都拿著沉重武器打仗,個個都是力大無比,真實情況如何呢?
西楚霸王項羽的武器巨形盤龍戟重達一百二十九斤,長一丈二尺九寸。
三國裡面呂布的方天畫戟重四十斤,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有八十二斤,張飛的丈八蛇矛重六十斤,典韋的雙鐵戟重八十斤,還有些武將的兵器也都是重幾十斤。
《說唐》裡的英雄武器就更加厲害了,李元霸天生神力,拿著800斤重的大錘,這是掄起來碰一下就可以了啊!宇文成都鳳翅流金鏜重400斤,靠山王楊林兩根囚龍棒,各重150斤,共重300斤。
重幾百斤的武器靠譜嗎?可以說不靠譜,李元霸被稱為隋唐第一猛將,武器重量遠遠超過別人,加上自身的重量,沒有馬能託這麼重的重量。這個當然是小說誇張的手法,以顯示武將的勇猛!
那麼對於幾十斤、上百斤的武器,古代大將就能揮著武器打仗嗎?其實關於古代武器重量的問題,一直也是爭論不斷,到底古代的武將能不能拿著這麼重的武器,上戰場打仗?
關於西楚霸王的武器,史書上沒有記載重量,三國中呂布的方天畫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這些武器也是為了小說以及評書效果而已,在東漢末年還沒出現,真實的樣子應該不是傳世的那樣,現代看到的是宋代人美化過的意想兵器,主要是用來健身,有點類似於石鎖,幾十上百斤的武器並不實用,畢竟打仗不是健身,武器太沉重,就算人能掄的動,加上自身重量和慣性的作用,馬也受不了。
在歷史上,記載武器最重的是明代的劉綎,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所用鑌鐵刀重一百二十多斤,馬上輪轉如飛,世稱“劉大刀”,明代一斤約合590克,換算過來劉綎的大刀約合現在141斤,一般沒鍛鍊過的人拿都拿不起來,但這個其實是明清武舉的考試專案,《明史·姜名武傳附王來聘傳》也有記載:來聘,京師人,崇禎四年,中武會試。時帝銳意重武,舉子運百斤大刀者止來聘及徐彥琦二人。這種武舉大刀現在也有存世的文物,連刃都沒開,很明顯根本不是實戰武器,僅僅只是作為展示力量的一種器械。
現在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的武器幾十斤的基本上是沒有中國古代的重兵器,最出名的就是鞭、鐧、錘。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把在福建博物院館收藏的“宋靖康李綱鐧”,這把鐧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鐧實物,鐧身全長96.5公分,連同外面的的鞘,總重量是3600克,鐧身呈稜狀,四刃每刃面寬1.6公分,在近格處有嵌金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個字。這把鐧去掉鞘重的話也就3000克的樣子,沒有幾十上百斤那麼誇張。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代戰錘就跟兩個大瓜一樣,古代的猛人都是一手拿著一個跟煤氣罐似的大錘,掄起來呼呼生風,還面不紅心不跳,打架空閒還能吹兩聲口哨。但現實中的戰錘其實並不是這樣,下圖就是明代的金瓜錘,其重量也只是一千克而已。
至於那些出土的刀劍一般也就一千克左右。
因為歷朝歷朝代的度量衡不一樣,如果按傳世的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來看,那麼按漢末的度量衡來算,呂布的方天畫戟傳說是四十斤不過是8.8千克,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是八十二斤就是18千克,如果說古代猛將拿十幾二十幾斤的武器打仗還是可能,那樣騎著馬衝刺加劈擊,對於敵方確實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那種幾十上百斤的,對於馬匹的要求就要很高了,至於幾百斤武器的,就不要說打仗了,不說馬匹問題,舉起來都費勁,還想掄圓打?
-
17 # 小院之觀
這個問題裡有幾個誤區,嘗試指正如下:
一、小說的誤導在古代各類小說中,古代武將兵器,動輒重達七八十斤,乃至上百斤。比如張飛的丈八蛇矛,重約50斤;典韋的雙鐵戟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都重達八十二斤。
如果說這還在心理承受範圍之內,那麼在五代到隋唐時期,由於錘、鞭類打擊類兵器的盛行,武將們兵器的重量翻著跟斗上升。裴元慶的八稜梅花亮銀錘,重達三百斤,連宇文成都看似刺砍類兵器的鳳翅鎏金钂,也重達三百二十斤,真不知是用什麼特殊材料打造,想必是來自外太空。
李元霸的雙錘,更是誇張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重達八百斤,聯絡到李元霸本身也是個虛構人物,不禁讓人懷疑他是否穿越到隋唐的雷神索爾。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隋唐演義》《說岳全傳》,都只是小說,不能作為正史。作者為名將的武器加上個好聽的名字,顯然辨識度更高,這同如今遊戲裡的專屬武器類似,既然是名將,武器一定要酷炫,而且重量要重,這才符合名將的身份,這一點,古今中外都是類似的,古代小說作者的思路大約等同於如今遊戲設計者的思路。
二、真實的武將兵器重量首先,不同時代的度量衡並不相同,差異很大,所以古人講的斤兩跟現代並不一致,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標準進行換算。
在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有戰國時期的朱亥(就是那位擊殺晉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錘,當時的四十斤約合今天的十公斤,對於手持短兵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的重量。
岳雲的八十斤雙錘也有記載:《宋史》(雲)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當時的八十斤約合今天的五十公斤,這個重量現在被認為是岳雲在平時練習時的重量,哪怕岳雲氣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錘子作戰,動作也必定失去靈活,難以在殘酷的戰場倖存。
再拿一些現代出土的古代冷兵器來看。
比如在寧夏的李賢夫婦合葬墓,是一座北周時期的古墓,其中出土的一口完整的連鞘裝環首鐵刀,連刀鞘重量是1315克,也就是僅僅1.3公斤。不要覺得太輕,事實上,這個重量是比較符合佩刀的實際使用功能的。
再比如清朝的這把大刀,重量為1.5公斤,也比較接近上面環首鐵刀的重量。
至於威武的大錘,在宋朝以後就沒落了。不過可能與許多人印象中大相徑庭,流傳下來的大錘實際上是小錘,明朝的金瓜錘,錘頭其實僅僅重一公斤而已。
到了清朝,綠營兵中也還有裝備短柄雙錘,不過這種錘長只有二尺,錘頭僅重一斤多。
三、馬匹的承重馬匹的承重,其實相當驚人,它根據品種不同有較大差異。一般來講,北方馬作為戰馬是首選,耐力和載重能力都優於南方馬。
比如新疆馬和蒙古馬耐力驚人,非常適合作為戰馬,它們的載重都能達到550-650千克,這是古代遊牧民族能如此強悍的基礎。
關內的山東地區的馬匹作為戰馬也很不錯。以川馬為代表的西南馬,雖然耐力出色,但由於是矮馬,不適合作為戰馬,一般作為運輸使用。
古代武將的體重,就算按平均100公斤來計算,如果是人馬都披鎧甲的甲騎具裝,甲冑的重量大概是在20公斤左右,再加上武器等其他物件,總重在140-150公斤左右,這已經是取的較大數值,這個重量,對於馬匹,尤其是北方戰馬來說是可以承受的重量,所以還能負重奔跑乃至衝刺。
-
18 # 丙潤老師
你寧可相信古代武將幾百斤重。也絕對不能相信古代武將使用的武器幾百斤重。
這裡面其實是有很多問題的,只不過一些小夥伴沒有意識到而已。
舉個簡單的案例,我們經常能夠聽到古代的一些非常知名的武將,比如說李元霸他使用的一些秘密武器,動輒就能夠達到幾百斤。
甚至魯智深使用的那些武器也都非常的重,一把大斧頭往地上一放,那就是100多斤。
確實是100多公斤這樣的武器,現在普通人如果不是個健身教練,連舉起來都費勁,那麼古代的這些人,他們是如何能夠拿起這些武器並且能夠作戰的呢?
對於這件事情我得出來的唯一有效的結論就是壓根拿不起來,大家都是普通人,古代的確存在著一些非常強壯勇猛的人。
但是要注意如果單純的以體格來區分的話,我們現代人要比古代人顯得壯實得多。
因為古代要吃的沒吃的,要喝的沒喝的,真正能夠大口吃肉大口吃酒的,就那麼幾個人而已,他們的力氣雖然大,但是他們的體格子還真的不如咱們。
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古代正史書籍當中,如果我們仔細翻閱的話,就會得出一個競爭的結論來。
那就是在所有的資料當中都無一例外地展示了一點,那就是古代壓根就沒有隨隨便便輕而易舉能夠舉起幾百斤重量的人。
當然這中間可能會有,也可能是因為我查閱得不太詳細,但是正史當中幾乎找不到,這個幾乎找不到就值得玩味了。
除了某些天生大力士力壯無窮,多少人普通上戰場的時候也是那麼回事。
第一點,歷史記載的大力士。
有那麼歷史記載的幾位大力士,咱們可以簡單給大家講一講。
就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大力士,他能夠拿得動40斤的大武器,也就是大鐵錘。
但是這個武器如果摺合成現在的話應該是將近10公斤左右,這就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了。
而且他這個人能夠拿起這個武器來是能夠行軍作戰的,換句話來說,他拿起這個大鐵錘來是用來錘人的。
在古代能夠拿起如此沉重的武器,而且透過這麼沉重的武器來四處揮舞,四處殺敵立功的。少之又少。
南宋時期有這麼一位大將軍,每一次出軍陷陣都會拿出一個將近50公斤左右的武器,這個武器其實就已經非常嚇人了。
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這一段歷史的時候,發現他每一次行軍作戰並不是拿到這種武器,而只是單純的拿著這個武器在朝牆頭上進行習武練藝。
換句話來說,這只是在戰爭之前的熱身運動,他能夠拿得起這些武器。
如果說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透過拿到這些武器來鍛鍊自己,起到一個震懾敵軍的功效。
但如果真的上戰場的時候,真的突然之間拿出這麼沉重的武器來,那要麼不是痴人說夢,要麼就是簡直作死,畢竟閒來沒事拿出這麼一個大玩意兒的武器來,先不說這個重量有多少,單純的靈敏程度就會失去很多。
同時如果我們自己研究明清時期士兵武器的話,發現士兵的武器也是分等級的。
有一些武器能有一公斤左右就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了,其實這個武器的重量就已經是一個相對比較均勻搭配的武器,而且還得是大力士能夠揮動的起。
因為你不要只考慮到武器的重量問題,就比如一個50斤的一袋面我也能拿得起來。
但我拿著這50斤的一袋面去上陣殺敵的話,我剛把它舉起來,敵人可能就已經把我給撲哧一刀給滅了。
除此之外在明清時期還有一些武器重量可能會更高一些,一般是三斤左右,也就是1.5公斤或者兩公斤左右。
能夠拿起這樣的武器來的人,要麼是有特殊技能,要麼就是特殊武器,再要麼就是特殊情況,咱們就沒有必要過多講解了。
簡而言之一句話,在古代大力士的確有,但是沒有想到那麼常見,指著讓他動輒拿出幾百斤的武器來,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第1點,為什麼拿不出那麼沉重的武器?
古代的鍊鐵藝術其實還是非常不錯的,如果鍊鐵藝術稍微差一些的話,那麼煉青銅的藝術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
那既然如此,就意味著古代,如果說可以的話,是能夠打造出足夠重量的武器來的,哪怕外形粗糙一些,哪怕它質量稍微脆一些,硬度不太高,但是能夠打造的出來。
那既然能夠打造出來,奇了怪了,為什麼古代並沒有把這些武器應用在戰場當中呢?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擁有了武器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擁有這個武器,且透過這個武器來上陣殺敵。
我們舉一個簡單案例,比如說有這樣一個武器,它的重量達到了400斤,這個武器看起來非常的不錯。
但每次上陣殺敵的時候都需要有4個士兵抬著這個武器,無論是長刀長槍也好,還是短刀短槍也好,抬著一個400斤的武器上陣殺敵,除了能夠做一下秀,能夠讓別人嚇一跳之外,大家覺得還有什麼其他的功效嗎?答案是一點功效都沒有。
古代大規模集團軍的行軍作戰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一些,它不是現在的短平快。
比如來個飛機大炮,突然之間炸一下,馬上一場戰爭結束了,可能從最開始開始戰爭到最終結束戰爭連三個小時都不到。
古代的大規模集團戰,動輒就是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戰爭,而且在戰場上一個士兵可能在前面打了四五個小時就好了,接下來有指令了,前面這一波士兵替下來,然後咱們再換另一波士兵,就這樣一批次又批次計程車兵進攻,尤其是在攻城戰的時候。
這個時候你要考慮到一些比較危險或者比較可怕的事情了,什麼呢?
就比如在一系列的攻城戰或者在一系列的各種大規模的戰役過程當中,突發的某些極端情況或者危險情況。
如果這場戰爭一下子從之前說好了,打三個小時讓你打10個小時,面臨著這個武器是幾十斤甚至幾百斤的武器,先不說別的,你能一直扛著這個武器扛10個小時我就敬你是條漢子。
大多數人不要說扛著10個小時了,你就是扛著兩個小時都扛不動,你連扛著這個武器都扛不了,你怎麼行軍作戰。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武器沒有必要說越重越好,恰恰相反的是越輕盈越輕巧,殺傷力越大越好。
第2點,古代戰馬的載重。
然後我們再考慮一點,那就是古代的戰馬其實是有最高載重或者最低載重的,所謂的載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承載自身體重的高負荷以及低負荷的問題。
舉一個簡單的案例,比如一匹戰馬,它的重量可能達到了100公斤或者50公斤,那這個戰馬它可能承擔的最大重量是300斤左右。
而一個將軍穿著各種各樣的盔甲或者各種各樣的護具合集,在一塊差不多就有200多斤了。
如果真的上陣殺敵了,你還拿著如此粗劣不堪的武器,那不是把自己的命不當回事嗎?
另外我們還要考慮一點,那就是所謂的古代計程車兵也好,將軍也好,他們拿著武器動輒就是幾百斤的,甚至會更重一些,完全是因為演繹或者小說的誇大描寫。
我舉個簡單案例,比如我說一個說書的,然後我在說到某個情節的時候,說某一個將軍拿著200斤的大武器往地上一砸,直接天崩地裂 水枯石爛。
這樣一種形式描述方式,大家都願意看,甚至一些讀者都會為此叫好,會搭上幾個小錢。
但如果你說有一位大將軍手裡面拿著一把寶刀,這把寶刀的重量,差不多是1000斤左右,然後就拿著這個寶刀上陣殺敵,這種的話其實沒有太多的畫面感,也沒有太多的渲染意識,讀者願不願意聽不知道,但最起碼這個小說未必會大火。
古代的說書人也好講書人也好,哪怕就是古代的書,但凡出版了無非就是為了賺錢。
賺錢嘛,不寒磣,不講得邪乎一點,大家怎麼願意看。
每一個人都是有獵奇心態的,你這個獵奇心態都拿捏不穩的話,那你怎麼透過一本書獲得特別大的成績。
其實我們明白這一點基本上該明白的也就全都明白了,無非就是與你的一個渲染的問題。
真正行軍作戰,誰閒著沒事拿一個幾百斤重的大武器。
這個武器拿著,你拖在地上都不好使啊,把手磨禿嚕皮了還沒上陣殺敵呢,直接被人家小兵來了一個一刀切,這是多憋屈的一件事兒。
小夥伴們,你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
回覆列表
古代攻城撞門見過沒?
一根幾人腰粗的粗壯大木樑,由一堆木撞兵合力抬著,向城門猛力撞擊
騎兵衝擊時,武將角色和木撞兵差不多,為撕開地方陣營而存在,手中兵器自然就相當那衝撞木了,既然是衝撞木,當然得有一定分量
分量有多重?只要能拿的動,越重越好,幾百斤不在話下。至於說馬最多承重三百斤,那只是一般馬,武將騎的,能是一般馬麼?比如說,張飛騎烏騅關羽跨赤兔,那些可都是馬中王者,馱個千八百斤問題不大
或許有人說哪有那樣的馬呀哪有那樣的人啊,太誇張。俗話說,人有人傑馬有馬王,你說一百五十公斤的奧尼爾和六十公斤的水鄉男,力量是一個級別麼?
騎兵衝擊,人傑配馬王,要的就是無解
當然,這樣的重騎武將很少,重騎武將這樣的衝擊也很少,他們大部分時候也不用那麼重的兵器,重,畢竟不方便,而騎兵除了衝擊還得尋常馬戰,所以,這些武將平常也搭配尋常兵器
古代騎兵武將頂級尋常武器,不是青龍偃月刀,也不是丈八長矛方天畫戟之類的,而是馬槊,古代高等級將門都有馬槊傳家!
柘木為杆精鋼為鋒,杆長一丈六鋒長二尺五,刺砸挑掃抽,武將持之所向披靡千軍辟易。古代武將,比如尉遲恭,比如程咬金,比如李存孝,無不是馬槊高手
其中,李世民評價尉遲恭說
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